基于过程控制导向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以“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课程为例
2022-05-18沈洲吉银翔孙瑜
沈洲 吉银翔 孙瑜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园林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8)
课程教学是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和核心基础[1]。课程建设是实现质量高、有效率、针对性强课程教学的必要途径,更是进一步落实《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与“三教”改革指导意见的关键引擎[2]。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建设开局之年,党中央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对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高职教育作出了重要指示。课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亟需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充分体现生产实际与岗位需求,积极开发模块化、系统化、全过程目标导向控制的课程教学模式[3]。以过程控制为导向的课程教学在诸如体育、会计、环境类课程以及工程实验类课程教学等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4-6]。因此,在农业类课程教学实践中加强过程控制理论的应用与实践,对推进高质量农业类课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实际意义。
近年来,有关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方面的研究文章数量较少,且主要集中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领域:一是高职课程教学的实施与建设,包括具体的课程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二是分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具体的发展模式、建设路径与提升策略[7]。从高职课程改革的发展阶段来说,实现了从以关注知识为主的学历教育到强化技能导向的学生能力培养再到对接工作过程控制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的逐步建立和完善[8]。基于此,以农业类高职院校“休闲农业园区规划”专业课程为实践案例,尝试探索过程控制导向下的教学目标的设定、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方案的设计、课程教学的实施等方面的发展逻辑与实践机制,为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提出可行的实践方案。
1 模式构建:基于过程控制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
1.1 过程控制理论的基本原理
进入21世纪以来,以过程控制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逐步引入我国高职教育领域。过程控制导向的课程教学理论可追溯到过程控制理论的发展。过程控制理论作为计算机时代工业自动化发展的一种典型的理论模式[9],是以工业生产过程中影响生产达成值的参数作为生产控制目标,使其达成值自动控制在目标范围。其中,生产过程中目标达成值反馈控制是过程控制的主要途径[10]。简而言之,过程控制理论就是通过对影响结果的因素进行调控从而实现预期目标的一种理论。过程控制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在过程控制系统运行中,给定某项工作的起始点后,通过过程控制系统中的三大操作主体——控制中心、执行机构、运行客体,最终输出运行结果。
图1 过程控制系统模型图
1.2 过程控制导向下的课程教学层次匹配与模式设计
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的过程是动态的,其实施的预期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一般的课程教学运行的环节和流程是,首先教师提前给定预期目标值(即给定起始值),学生(运行客体)处于给定预期目标值状态下的初始阶段,接着进入到课程教学的运行过程中(执行机构)。由于学生自身特征、课前预习情况、知识理解程度等因素可能会对学生(运行客体)产生影响,学生运行的最终结果与起初预期值是否一致,则需要通过反馈信息进行研判,故其运行的结果需与教师给定的预期值进行比对、校核与分析。最终教师根据真实结果与给定预期目标的差值对教学进行优化调整。在上述过程控制系统模型中,运行的整个过程涵盖了给定起始值、生产过程、参与因素和产出结果这几方面内容,若其与课程教学实施过程逻辑匹配和层次协调则表明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图2为过程控制理论的发生过程与课程教学实施过程的相互关系映射模型图。
图2 过程控制理论的发生过程与课程教学实施过程相互映射模型图
2 实践探索: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课程为例
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课程作为案例,结合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深入探讨基于过程控制导向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2.1 课程概况
“休闲农业园区规划”是园林技术专业大二学期的专业选修课。作为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发挥专业课程优势,聚焦乡村振兴人才需求,融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发展特色,培养学生休闲农业规划思维,引导学生强化对休闲农业园区规划知识的理解,拓展知识结构,丰富专业知识。该课程设置总学时为32课时,其中包括理论课程12学时、实践课程16学时、现场教学4学时,共16周教学,每周2学时。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依据学生学情分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标准,结合前期调研的休闲农业园区建设的市场需求、岗位要求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休闲农业园区规划的主要内容与园区建设方式,对休闲农业园区的前期构思策划、功能分区规划、道路交通规划、景观设施规划以及其他专项设施规划等内容进行合理安排。
2.2 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
2.2.1 基于过程控制导向的整体教学设计
“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课程整体教学设计立足于培养实践技能、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强化知识输入与技能输出,构建基于过程控制导向的“情境创设—项目任务—实战演练”的课程架构和知识逻辑关系。在充分掌握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知识理解程度与动态学习反馈基础上,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具体的规划设计单位实践项目相衔接,实现模块化知识分解、任务化引领驱动、过程控制导向实践相结合。
在通过调研掌握了充分详实的岗位要求与知识需求的基础上,对多家规划设计院从事一线规划设计工作者、项目总监以及从事相关课程的教师进行详细访谈,并及时进行访谈资料梳理,最终确定将“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课程内容划分为四大模块、五项任务。其中,四大模块包括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基础知识、要素解析、专题分享、实战演练;五项任务以知识深浅、层次递进、逻辑拓展为前提,分为“学之初:休闲农业园区规划的理论基础”“知其意:休闲农业园区规划的任务内容”“见行动:不同类型休闲农业园区的规划”“寻特色:苏南乡村特色农业园规划设计”“做中成:休闲农业园区课程实训与调研”。具体如图3所示。
图3 “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课程教学总体设计图
2.2.2 具体实施步骤与流程
基于过程控制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通过创设真实的项目场景、实战化项目训练,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具体操作和实施过程的认知,并将农业类规划设计课程通过理论输入、实践传导到技能输出贯彻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使其从整体课程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知识学习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具体如图4所示。
图4 “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课程教学实施运行流程图
其一,在课程教学整体运行过程中,首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有目的性、针对性地进行前期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内容情境创设,以此引导学生客观、真实地理解学习内容(包括休闲农业园区规划的基础概念、内涵特征、任务内容等)。
其二,在具体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中,强化规划设计项目描述与任务分解,确定某一类型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的内容逻辑、内涵与差异特色(包括项目分析、设计方法、规划内容等),使学生在掌握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的通识内容的基础上,能够分析不同类型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内容之间的差异。
其三,对休闲农业园区具体规划项目或实施场地进行任务调研并实战化演练,深入了解设计项目具体的实施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项目设计能力、整体策划能力。
2.2.3 过程控制的关键节点:监控、反馈、调节
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体现过程控制的三个关键节点是监控、反馈、调节。这些关键节点建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和反馈评价基础之上,诸如项目实践完成程度、设计方案合理与否、基础知识理解程度等方面。
有效的监控表现在教师能实时掌握课堂教学运行中学生完成预期目标值的程度。例如,在完成家庭农场规划设计任务时,前期需要学生明确家庭农场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要素。在具体规划设计家庭农场过程中,教师需实时了解学生是否考虑到家庭农场与其他休闲农业园区规划的区别,或者是否能够将家庭农场区域设计要素与其他园区类型有所区分。一般情况下会产生两种情形:一种是学生在规划设计时能够注意到这一问题,并在设计内容中将其特征表现出来;另一种是学生在规划设计时并未注意到家庭农场设计的重点元素或者考虑的仅仅是休闲农业园区共性的内容。如果监控到出现后一种情形,就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干预调节。
如图4所示,信息反馈与执行程度相当于教学过程控制的一个控制器,如同蒸汽机的水温调节器一样,当水温正好时,蒸汽机正常运转;当水温不足或者超过限值时,蒸汽机停止运转或报警。教师需要对学生项目实践的完成程度、设计方案合理与否、基础知识考核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值进行监控,发现问题及时作出调整。这一调节包括外部调节控制(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资源与方法、教学环境与设施等)与内部调节控制(学生的认知程度、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的接受能力)。如在家庭农场规划设计阶段,学生对于项目分析、设计方法、规划内容等实操部分是否能够很好地掌握,将会影响到家庭农场设计方案制定得合理与否。若家庭农场设计方案制定的过程出现不合理或制定的方案结果不符合要求,则需学生针对起初设定情境的理论知识学习进行回顾,从而进一步调节与控制教学环节的内部、外部因素,促进学生更充分、系统地接受课程知识的学习与训练。
2.3 课程实施效果
以过程控制为导向对“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这一方面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和课程建设能力的提升。“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课程组的教师根据自己的思维逻辑和知识结构初步确定了各自的教学方向并形成了具有个性特点的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并掌握课程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实践技能上有了显著提高。从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岗位特征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来看,从事农业类规划与设计相关工作的学生占比逐年增加,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文化素养等方面评价良好。
3 发展策略:基于过程控制导向的专业课程教学设计
针对农业类高职院校规划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应当以技能实战为基础、理论分析为切入、应用实践为核心、地方资源为平台,强化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和价值引导。因此,基于过程控制导向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应当成为专业课程建设的主流趋势。
3.1 构建三个层次,强化教学过程的知识设计
农业类高职院校规划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应当从情境创设、过程控制与实战演练三个层次进行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与执行反馈。在课程知识输入前期,通过课前任务发布、导学知识等输送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知识和信息,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课程教学的思维意识和内容感知。这一层次要求学生能够按照要求完成教师课前布置的任务与知识学习。其次,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质量监控与过程监督。如前文所述,在教师与学生的知识互动和反馈评价结果上进行过程控制。这一层次要求教师主动并及时对学生知识接收和理解程度进行全面监控。最后就是要强化学生技能输出,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战化训练和操作。例如,“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课程安排4学时的现场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前往周边休闲农业园或者实训基地进行现场讲解、调研分析与成果总结。
3.2 注重过程控制,建立师生双循环达成反馈评价
通过掌握学生知识基础、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成果输出以及实践成效四个大板块的学习情况,强化过程控制的主体建设,从而有效支撑规划设计课程教学过程控制体系。
3.2.1 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真分析授课班级学生的学情
促进不同类型、不同理解程度的学生有效接收课程学习内容。如“休闲农业园区规划”作为以休闲农业产业和场地规划为核心的课程,开设在大二下学期,鉴于学生在前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了园林规划制图、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文化等相关知识,因而在教学内容上需详略得当,重点知识应以休闲农业园区规划类型和设计要素为主。
3.2.2 加强对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值与输出值的监控
起初设定的教学目标为课程教学的预估值,实际上也是对学生在教学中的表现的心理期望值。因此,需加强对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值与学生最终的表现和技能形成的输出值的监控。学生学习的表现与起初设定的教学目标会有一定的不匹配,因此,教学过程中的实时监控与动态调整需要不断强化和延续。
3.2.3 突出专业课程培养成果的技能和应用导向
实践成果能够最终反映出人才培养方案的进展情况与完成程度。因此,以最终的实践实训成果为依据,发挥管理机制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的作用,突出过程控制导向下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
3.3 突出价值引领,实现技能、素质和思政多目标
强化高职学生实践技能,提升学生规划设计能力。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多以学生实践成果作为评价学生技能掌握程度的标准。实践成果是反映课程建设质量、反馈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途径。通过基于过程控制导向的专业课程教学能够使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体系得到更大提升。以养成教育和素质能力提升为前提,通过实践平台打造、名师与名企对接互助互动、创意工作坊等多种形式建构课程体系,建立专业化、特色化、高技能的人才培养体系。此外,结合课程思政建设和价值引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将思政目标贯穿于理论教学和实践课程的全过程。
4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首次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中强调:“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建立基于过程控制导向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是未来高职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