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媒体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的战争隐喻

2022-05-18桂丽丽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隐喻战争架构

桂丽丽

(南京晓庄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1)

一、 引言

人类文明史,亦是人类同疾病和灾难的斗争史。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并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蔓延,对于世界各国公共卫生应急能力都是重大考验。话语是衡量应急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的“语言响应机制、速度和效果”反映了应急治理水平(1)王辉:《发挥社会应急语言能力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作用》,《语言战略研究》2020年第2期,第8-10页。。在突如其来的人类健康危机中,新闻媒体往往是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在舆论引导和舆情应对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内外以往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媒体话语的研究主要涉及新闻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等领域。新闻传播学领域关注新闻框架(2)Luther, Catherine A., and Xiang Zhou. Within the Boundaries of Politics: News Framing of SARS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2005, 82(4), pp. 857-872.薛可, 王舒瑶:《议程注意周期模式下中美主流媒体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框架——以〈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对禽流感的报道为例》,《国际新闻界》2012年第6期,第30-35页。、危机传播(3)Nerlich, Brigitte, and Nelya Koteyko. Crying wolf? Biosecurity and metacommuni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2009 swine flu pandemic.Health & Place.2012, 18(4), pp. 710-717.胡正荣,田晓:《新媒体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的国际传播——以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为例》,《对外传播》2020年第4期,第7-9页。、议程设置左莹莹:《主流媒体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比较分析——以〈人民日报〉和香港〈文汇报〉对H7N9的报道为例》,《东南传播》2015年第12期,第61-64页。等方面;心理学领域关注受众心理研究,即受众对新闻报道内容的认可度(4)钟剑茜:《从受众心理看纸媒体“非典”报道》,《当代传播》2005年第5期,第47-48页。;社会学领域关注媒体建构的社会表征(5)Washer, Peter. Representations of SARS in the British newspaper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2004, 59(12), pp. 2561-2571.等;语言学领域关注话语修辞(6)蒋晓丽,叶茂:《从介入到共生:新冠疫情媒体报道中专家话语的表达修辞》,《新闻界》2020年第5期,第28-35页。、特定语言结构的语用功能(7)、隐喻研究、媒体话语的批评性分析(8)刘鼎甲:《新冠肺炎疫情中美国媒体涉华报道的语料库历时分析》,《外国语》2021年第6期,第52-64页。等。其中,关于突发事件报道的隐喻研究发现,战争隐喻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使用广泛,且普遍存在于媒体话语中(9)Semino,Elena.“Not Soldiers but Fire-fighters”-Metaphors and Covid-19. Health Communication.2021, 36(1), pp. 50-58.。虽然目前有部分学者研究了新冠疫情报道中的隐喻(10)Gui Lili. Media framing of fighting COVID-19 in China.Sociology of Health & Illness. 2021, 43(4), pp. 966-970.,但专门针对战争隐喻的研究数量较少。此外,现有研究多以本土报道为研究对象,针对外媒报道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拟以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的新冠疫情报道为研究对象,找出其中的战争隐喻并探究报道中该隐喻的语言表征、认知内涵及意识形态本质。

二、 概念隐喻和架构

隐喻研究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的亚里士多德时代,当时隐喻仅被当作是一种修辞手段。1980年Lakoff和Johnson(11)Lakoff, George, and 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提出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人类普遍的认知方式,而语言只是认知的一种显性表现形式。隐喻涉及两个概念域,分别为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隐喻的实质就是跨域映射的结果。例如,概念隐喻“时间即金钱”产生于源域“金钱”向目标域“时间”的映射。正因为我们有隐喻性的认知思维,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会使用“我浪费了很多时间”这样的话语。

与隐喻相关的一个概念就是架构。21世纪初,Lakoff(12)Lakoff, George. Whose Freedom? The Battle over America’s Most Important Idea.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06.在借鉴认知语义学和社会学的框架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架构理论(Framing Theory),认为架构是人类看待世界的心理结构,以神经回路的形式存在于大脑突触里。架构由若干语义角色构成。例如,“运动”架构包含运动者、身体(部位)、运动方式、运动目的等语义角色。架构理论可视作是对概念隐喻理论的进一步拓展,有助于深入理解隐喻的认知结构,赋予隐喻分析更多的逻辑性。首先,从概念意义上来说,隐喻中的概念域和架构可看作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概念域可视作若干架构的集合体(13)Semino, Elena, et al.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metaphor and framing in cognition, discourse, and practice, with an application to metaphors for cancer. Applied Linguistics. 2018, 39(5), pp. 625-645.。例如,概念域“身体”包含“运动”、“消化”等架构。词语可以直接激活架构,架构又可以进一步激活概念域。如图1所示,当我们听到或看到“运动”一词时,它对应的“运动”架构就会被激活,“运动”架构又能进一步激活“身体”概念域(14)Sullivan, Karen. Frames and Constructions in Metaphoric Language.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13.。从功能上来说,架构分析可以更加清晰地展示概念隐喻的映射过程,尤其是可以展示出概念域的哪些架构完成了跨域映射。因此,概念域之间的映射也可以具体化为架构之间的映射。例如,名词短语“心智运动”激活了概念隐喻“头脑即身体”,但真正映射到目标域“头脑”的仅仅是源域“身体”中的“运动”架构。

图1 “运动”架构和“身体”概念域的激活过程

战争隐喻是常规隐喻之一,经常出现在政治、卫生等各类话语中(15)Flusberg, Stephen J., et al. War metaphors in public discourse. Metaphor and Symbol. 2018, 33(1), pp. 1-18.。概念域“战争”是人们熟悉的概念。在人类近五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共发生战争超过1.4万次(16)袁影:《论战争隐喻的普遍性及文化渊源》,《外语研究》2004年第4期,第36-39页。,这为战争隐喻的产生提供了经验基础。概念域“战争”包含战士、战场、敌人、武器等语义角色。根据语义角色的内涵和角色之间的具体关系,概念域“战争”又可以细分为“防御战”、“进攻战”等多种战争架构。因此,不同的语言表达也许都能激活“战争”概念域,但不一定能激活相同的战争架构。在疾病类话语中,战争隐喻的全称是“应对疾病即战争”。源域“战争”和目标域“应对疾病”之间存在结构上的天然对应关系,如敌人对应病毒、伤员对应病人、战争胜利对应清除病毒等。这种概念域之间的相似性是构成隐喻语义的基础。实际上,战争隐喻可视作基本隐喻“困难即对手”的具体表现形式。“敌人”是“对手”的一种极端例子,“战争”则是应付“对手”的极端方式(17)Semino,Elena. “Not Soldiers but Firefighters”-Metaphors and Covid-19. Health Communication. 2021, 36(1), pp. 50-58.。当目标域“应对疾病”的概念系统基于源域“战争”构建起来时,受众不需要再创造新的概念系统,这符合语言经济性原则。因此,战争隐喻可以帮助人们快速理解新兴疾病的特点和应对办法。

三、 《纽约时报》新冠疫情报道中的战争隐喻

(一) 语料选取

2020年5月8日,美国疾控中心官网上发布分析报告,复盘美国新冠疫情发展情况并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从1月21日至2月23日,美国本土确诊病例仅14例;从2月下旬开始疫情在美国本土蔓延;从3月中旬到4月21日,新冠病毒扩散速度快,范围广,病例数迅速增长(18)Schuchat, Anne. Public Health Response to the Initiation and Spread of Pandemic COVID-19 in the United States, February 24-April 21. 2020, available at https://www.cdc.gov/mmwr/volumes/69/wr/mm6918e2.htm (Last accessed on 10 October 2020)。突发事件通常遵循一个特定的生命周期,包括预警期、爆发期、缓解期和善后期四个阶段(19)薛澜,钟开斌:《突发公共事件分类、分级与分期:应急体制的管理基础》,《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2期,第102-107页。。美国疾控中心报告中划分的三个阶段可视作美国新冠疫情初期阶段,覆盖了疫情预警期的整个阶段以及爆发期的初始阶段。本文语料选自《纽约时报》,它是美国的主流媒体之一,拥有广泛的读者群体。本研究以“COVID-19”和“coronavirus”为关键词,在LexisNexis数据库上搜索《纽约时报》从2020年1月21日到4月21日的所有新闻报道,删除重复报道,剔除停止词(stop word)、无意义的网络标签(如“www”、“https”等)以及日期、报刊名等与报道内容无关的信息,最终得到新闻报道2486篇,共计形符数3927533,类符数87302。

图2 疫情概况类主题报道的词云图

然后,采用LDA(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20)Blei, David M., et al. 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 Journal of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 2003, 3(7), pp. 993-1022.主题模型分析收集到的语料。LDA主题模型是一种非监督式的机器学习算法,它可以将文档集(或语料库)中每篇文档的主题以概率分布的形式抽取出来,并进行文本聚类或文本分类。本研究使用LDA主题模型提取疫情概况类主题报道共983篇,生成五个话题的词云图(见图2)。每个话题均由若干关键词构成,且每个关键词均有相应的权重比。某一话题中权重比越高的单词,在词云图中显示的字号越大;反之则越小。本研究依据LDA提取的关键词类别和权重值将五个话题分别概括为医疗卫生、境外疫情、确诊病例、疫苗药物和防控措施。

(二) 战争隐喻的分布情况

新闻话语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主题的组装性,即每一篇新闻报道都由若干主题构成。每个主题在报道中均占有一定的权重比,仅体现在某一部分报道文本中,而不贯穿于整个文本(21)Teun A. van Dijk. News as Discourse. Hillsdal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88.。为了便于分析疫情概况主题报道中的战争隐喻,本研究依据LDA主题提取结果筛选出主题权重比为50%及以上的报道文本作为研究对象,最终提取599篇报道。以2020年3月13日美国宣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为分界点,3月13日之前报道数为129篇,之后报道数量显著增多,包含470篇,这说明媒体对新冠疫情的关注度与美国本土疫情形势息息相关。

本文参考Wicke和Bolognesi(22)Wicke,Philipp, and Marianna M. Bolognesi.Framing COVID-19: How we conceptualize and discuss the pandemic on Twitter. PLoS ONE. 2020, 15(9), pp. e0240010.在研究新冠疫情期间推文(Tweet)的架构模式时归纳的91个战争类词汇如war,soldier,battle,combat等,使用语料分析软件AntConc3.5.9搜索报道文本中所有的战争类词汇及其索引(concordance);再结合MIPVU(23)Steen,Gerard J., et al. A Method for Linguistic Metaphor Identification: From MIP to MIPVU.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10.隐喻识别方法判断报道中的战争类词汇是否具有隐喻性。MIPVU的基本原理是:当某词项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与它的基本意义不同时,该词项就被认为具有隐喻意义。研究发现:具有隐喻性的战争类词汇共出现1360次,主要用于描述病毒特征、传播方式、应对措施等。

(三) 战争隐喻的批评隐喻分析

本研究将以批评隐喻分析为研究框架,探究战争隐喻是如何建构新冠疫情新闻话语的,挖掘新闻报道文本激活的认知推理机制以及话语中隐含的意识形态、价值观等。批评隐喻分析是由Charteris-Black于2004年提出的隐喻分析方法(24)Charteris-Black,Jonathan. Corpus Approaches to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2004.,融合了批评话语分析、认知语言学、语用学和语料库研究方法,旨在揭示拥有话语权的人或机构(如政客、媒体大亨等)在词汇选用方面的影响因素。批评隐喻分析包含三个基本分析步骤,分别为隐喻识别(identification)、隐喻阐释(interpretation)和隐喻解释(explanation)。

1. 战争隐喻的识别和阐释

隐喻的识别主要基于对语言结构的分析。前文已完成对报道中战争隐喻的识别,本节将不再赘述。隐喻的阐释涉及语言隐喻与其背后的认知、语用因素之间的关系,为了更加深入地剖析战争隐喻的认知和语用功能,本研究将结合架构的概念详细描述新闻话语的建构过程。如前文所述,架构虽然也是基本的认知方式,但在语义内涵上比概念域更加具体。语言表达首先激活架构,然后再激活架构所在的概念域。结合架构的概念可以再现报道中的隐喻场景(scenario),揭示报道的语用功能。

首先,这场抗疫“战争”中的“敌人”是新冠病毒。虽然美国早在2020年1月15日就已报告首例确诊病例,但3月之前《纽约时报》报道中鲜有关于新冠病毒特性的描述。这说明新冠疫情在美国本土蔓延之前,《纽约时报》这样的主流媒体并未充分发挥预警作用。从3月中旬开始,在以境外疫情为话题的报道中,病毒被描述为“遥远的(distant)”、“外国的(foreign)”、“威胁(threat)”,从具体的空间层面和抽象的态度层面将病毒他者化(othering)。通过细读报道内容,可以发现《纽约时报》重点报道了中国疫情概况,同时还描述了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如吃野味等),这似乎是在向读者传达这样的信息:“新冠病毒虽然威胁健康安全,但它在遥远的中国,离美国距离很远。此外,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新冠病毒的传播有很大关联。美国人和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不同,所以新冠病毒在美国传播可能性不大”。然而,在3月13日特朗普正式宣布美国因疫情进入“国家紧急状态”之后,《纽约时报》开始使用“入侵者(invader)”、“入侵(invasion)”、“围攻(siege)”、“攻击(attack)”等词来刻画新冠病毒的形象。与先前报道相同的是《纽约时报》依旧将新冠病毒架构为外来的“敌人”,所不同的是这个“敌人”已不再遥远,而是已经“入侵”了美国。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纽约时报》描述的美国“抗疫战士”主要包括四大类:医务工作者、患者、疫苗/药物研发者以及健康民众。他们奋战在各自的“战场”上,使用各自的“武器”和“战术”,对抗着新冠病毒这个共同的“敌人”。疫情概况主题报道内容填补了战争架构的语义角色,建构了四类隐喻架构,具体包括医务工作者的“治愈战”、患者的“自愈战”、疫苗/药物研发者的“研发战”和健康民众的“预防战”。第一,建构“治愈战”的语言表达多出现在以医疗卫生为话题的新闻报道中。医务工作者被架构为“前线战士(soldiers on the front lines)”,他们的“战场(battlefield)”或“战区(war zone)”是医院,“武器”是医疗物资,“战斗目标”是治愈病患。然而,报道中多次提到医务工作者遭遇防护服等必要医疗物资紧缺的困境。例如,2020年3月5日的一篇报道标题为:“战疫护士乞求防护服和更好的规划(Nurses Battling Coronavirus Beg for Protective Gear and Better Planning)”。在战场上,如果战士没有足够的武器装备,战斗力和士气必然会减弱。3月15日的一篇报道用“脆弱的(vulnerable)”一词来描述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揭露他们在抗疫过程中的无助以及自身可能面临的感染风险。第二,建构“自愈战”的语言表达多出现在以确诊病例为话题的报道中。《纽约时报》引用美国传染病专家、范德堡大学医学院教授William Schaffner的原话,称新冠病毒会“劫持人体细胞的新陈代谢机制(hijack the metabolism of the cell)”。《纽约时报》将新冠肺炎感染者建构为“战士”,他们的“战场”就是自己的身体。新闻报道常把病毒“入侵”身体描述为“细胞因子攻击(cytokine attack)”。虽然报道中没有明确指出患者的“武器”,但读者可以基于战争架构和认知经验推断出患者的“武器”就是自己的免疫系统。这种“武器”并不由患者的主观意愿所支配,而是自动启动的。正如4月1日的报道所描述的那样:“当身体首次感染某种病毒时,免疫系统会增强并开始对抗入侵者(When the body first encounters a virus or a bacterium, the immune system ramps up and begins to fight the invader.)”。在疫情初期还未出现有效治疗方法的情况下,“自愈战”的成败主要取决于患者对病毒的抵抗和自愈能力,即患者自己的免疫系统是否能抵抗新冠病毒对人体的“入侵”。第三,建构“研发战”的语言表达多出现在以疫苗药物为话题的报道中。研发者是对抗病毒的“战士”,“战场”是实验室,他们的目标就是“研发出可以击败新兴传染性疾病的疫苗(develop vaccines to combat new infectious diseases)”以及“寻找可以抗击病毒的药物(seek drugs that attack the virus)”。然而,实现这个“战斗目标”需要长期反复的实验探索,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第四,建构“预防战”的语言表达多出现在以防控措施为话题的报道中。《纽约时报》的报道将健康民众也架构为“战士”,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战疫”中,通过居家隔离、保持卫生等预防措施来阻碍病毒的传播,尽可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安全。

从对战争隐喻的认知阐释中可以看出,《纽约时报》通过使用该隐喻向受众/读者传递了疫情的危急性和防控的紧迫感。整体而言,报道建构的战争架构兼有防守和进攻两个方面。这是因为在疫情发展初期,疫苗或药物研发还处于摸索阶段,短时间内无法攻克病毒。疫情防控不仅需要依靠医务工作者和研发人员积极采取攻势,还需要依靠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抵抗病毒,以及健康民众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来阻止疫情蔓延。然而,《纽约时报》报道在呼吁各方积极参与“战斗”的同时,却未涉及“统帅”这一重要角色。

2. 战争隐喻的解释

隐喻的解释是指确定隐喻产生的社会因素以及隐喻的劝导功能(25)Charteris-Black,Jonathan. Corpus Approaches to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2004.。前一节分析的战争隐喻属于表层架构(surface frame)的范畴。比表层架构更高层级的是深层架构(deep frame),指决定隐喻或架构认知模式的道德价值观(26)Lakoff, George. The Political Mind: Why You Can’t Understand 21st Century Politics with an 18th Century Brain. New York: Viking, 2008.。话语产生于社会环境并受制于社会结构。因此,话语建构必然会受到社会意识形态、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对战争隐喻及新闻文本的深入剖析,本研究发现《纽约时报》报道中渗透着“严父”道德观、“他者”思维和个人主义价值观。

(1) “严父”道德观

Lakoff(27)Lakoff, George. The Political Mind: Why You Can’t Understand 21st Century Politics with an 18th Century Brain. New York: Viking, 2008.在研究美国政治话语时发现了基本隐喻“国家即家庭”,对家庭架构的理解是解读美国政治话语的基础。其中一种主流的政治架构思维模式是“严父”道德模式,代表党派是共和党。“严父”道德观强调父亲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要求子女遵守纪律、服从管教;子女若犯错则需接受惩罚,子女成年后要学会独立。这种道德模式是美国社会的基本道德观,也同样会影响除政治话语以外的其他类型的话语。《纽约时报》的报道内容就隐含着“严父”道德模式。如前所述,《纽约时报》所使用的战争隐喻中缺少“统帅”这一重要角色。一般来说,战争应当由国家领袖及政府来统率。“统帅”角色的缺位反映了美国政府在抗疫初期并未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然而,《纽约时报》的报道重心并不是呼吁政府尽快采取行动,而是将医务工作者、研发者、患者以及健康民众刻画为“战疫”的主力军,基于“严父”道德观呼吁各方要自立,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否则会承受一定的惩罚。包含“预防战”隐喻架构的报道中多次叙述了健康民众因未落实居家隔离的措施而感染新冠的故事。例如,3月30日一篇标题为“朋友聚会成为灾难(Friends’ Celebration Turns to Devastation)”的报道描述了纽约市的一次大型聚会成为传染源的真实事件。多名与会者确诊感染,密切接触者仍在排查中,病毒传播范围未知。标题中的“destruction”有“毁灭、破坏”的意思,暗示着“预防战”的失利会导致病毒大范围传播,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对于健康民众而言,他们的主要“战术”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和聚集,并保持个人卫生。在“严父”道德框架下,不按要求使用“战术”(如采取居家隔离措施等)的民众就是“不听话的子女”。如果他们感染了病毒,就是自己不自律的结果,感染病毒就是对他们的惩罚。此外,包含“自愈战”隐喻架构的报道强调患者要以自己的身体为“战场”,以自身免疫力为“武器”。虽然患者有机会接受治疗,但医疗物资的短缺使得医务工作者的自身安全受到病毒威胁,“治愈战”成败未知。对于患者而言,他们最终还是要自立,能否取得“胜利”取决于自己的努力。

(2) “他者”思维

在社会学领域,“他者”思维指的是一种孤立某一特定群体的心理。在类似新冠肺炎这样的大流行病背景下,“他者”思维容易导致群体关系恶化,加剧社会不平等现象,进而产生社会歧视、污名化传播等恶劣社会影响,甚至存在分裂社会的风险(28)Dionne, Kim Y., and Turkmen F. Fulya.The politics of pandemic othering: Putting COVID-19 in glob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2020, 74(S1), pp.E213-E230.。“他者”思维也体现在《纽约时报》的报道中。例如,在以境外疫情为话题的报道中,《纽约时报》通过使用战争隐喻将新冠病毒架构为境外“敌人”。在疫情还未在美国本土大范围蔓延时报道多使用“遥远的”、“外国的”等形容词来修饰病毒,并多次描述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如吃野味等),指出中国国内新冠疫情的爆发与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息息相关。这些报道内容实则是在以“他者化”的方式将中国人和美国人区分开,是在向受众/读者传递这样一种观点:“因为他们(中国人)和我们(美国人)的饮食习惯大相径庭,新冠病毒对我们不会产生重大威胁”。当疫情在美国本土蔓延开来之后,《纽约时报》又开始将病毒刻画为“入侵者”,这很容易引起美国社会对移民、华人甚至亚裔的歧视和偏见。“他者”思维与我国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价值理念背道而驰。病毒传播没有国界,不分种族。将病毒“他者化”潜藏着西方中心的意识形态,是一种推卸责任的表现。美国媒体以新闻报道的形式使这种“他者”思维在社会中广泛传播,很容易导致社会矛盾的严重激化和不平等现象的加剧。

(3) 个人主义价值观

《纽约时报》报道通过使用战争隐喻看似唤起了集体主义精神,实则掩盖了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本质。个人主义价值观是西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个人主义者认为,“在不侵犯他人自由和利益的情况下,个人仅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对他自己而言,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行为上都拥有最高的主导权”(29)杨明,张伟:《个人主义: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第42页。。在包含“预防战”隐喻架构的报道中个人主义价值理念尤为凸显。在2020年3月下旬新冠疫情在美国本土蔓延开来之后,《纽约时报》多次报道美国德克萨斯州州长Greg Abbott反对发布“居家令”,并列举了“居家令”的种种不良后果,重点描述了它对民众心理的负面影响。2020年3月17日一则标题为“为何新冠病毒比911事件更糟糕(Why the coronavirus is so much worse than Sept.11)”的报道指出,“保持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ing)”是一种矛盾修辞现象(oxymoron),这是因为“保持距离(distancing)”和“社交(social)”是互相矛盾的概念。报道中多次使用“限制(restriction)”、“控制(limitation)”等词来描述“居家令”,指出强制性居家隔离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美国人的自由;还通过引用民众、心理专家等群体的话语批判“居家令”,认为执行该政策容易造成诸如“孤独(loneliness)”、“不安(insecurity)”、“恐慌(fear)”之类的心理问题,从而导致家庭暴力等社会问题更加突出。《纽约时报》通过若干负面报道描述居家隔离这一“战术”对民众的不良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健康民众的“士气”,进而削弱战争隐喻的架构效应。

人是社会性的存在。在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个人主义价值观因过于强调个人自由和利益的重要性,既不利于凝聚国内各界力量,也不利于国际社会的团结合作。团结合作是“战胜”诸如新冠疫情之类的重大突发事件的法宝。正如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所说的那样,“人类是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重大危机面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团结合作才是人间正道”。

四、 结语

新闻报道是传播意识形态的重要方式。报道内容往往是经过话语加工后再现的事实。本文以美国新冠疫情初期《纽约时报》疫情概况主题报道为研究语料,以批评隐喻分析为研究框架,着重研究报道中的战争隐喻。研究发现:战争架构中除“敌人”以外,“战士”、“武器”、“战术”等语义角色在不同的语境中存在差异。报道内容建构了医务工作者的“治愈战”、患者的“自愈战”、疫苗/药物研发者的“研发战”和健康民众的“预防战”四类隐喻架构,各自发挥不同的认知和语用功能。对战争隐喻或隐喻架构进行深入剖析可以发现,媒体话语中渗透着“严父”道德观、“他者”思维以及个人主义价值观。

本文通过引入架构概念深入研究战争隐喻的内在认知结构,详细分析基于同一概念隐喻的不同隐喻架构,并深入挖掘藏于新闻话语中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鉴于篇幅,本文仅探讨了疫情概况主题报道中的战争隐喻。今后的研究可拓宽研究范围,不仅可以关注不同主题新闻报道中的战争隐喻并作横向比较研究,也可以考察战争隐喻在疫情不同发展阶段内的使用情况并作纵向比较研究,还可以关注新闻报道中除战争隐喻外其他隐喻的使用情况,比较各种隐喻在话语建构中发挥的作用。在批评隐喻分析的研究框架下,使用隐喻、架构理论深入剖析美国主流媒体话语有助于把握外媒的话语建构逻辑和隐喻架构策略的使用情况,理解新闻话语中传播的意识形态、价值理念等,这对于我国媒体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做好舆情应对和国际传播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猜你喜欢

隐喻战争架构
基于FPGA的RNN硬件加速架构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功能架构在电子电气架构开发中的应用和实践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基于云服务的图书馆IT架构
被风吹“偏”的战争
他们的战争
WebGIS架构下的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研究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