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城港京族跳竹竿教学的创新研究
2022-05-18吕磊何卫东
吕磊 何卫东
(广西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6)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瑰宝,是我国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 年1 月9 日,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民委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鼓励各院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并进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和研究[1]。近年来,随着政策的推出,民族传统体育得到广西各高校领导、专家和教师的重视,进行了诸多教学改革和实践。李晶[2]、董王伟[3]、王绍芬[4]、何卫东[5]、王晓玲[6]、于素梅[7]、吴昊[8]和王友高[9]等学者对竹竿舞的起源、校园竹竿舞竞赛活动、教学训练、教学改革实践和教学模式等交叉运用方面进行了研究,成果颇丰,但基于竹竿舞项目,在广西高校体育教学的实践运用方面的研究尚少。该研究是课题《防城港京族跳竹竿教学创新研究》的核心内容,根据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围绕高校教学的需要,旨在为跳竹竿项目教学提供新思路,补充和完善现代体育教学内容,促进民俗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相互融合,加深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认识,增强民族自尊和民族文化认同感,从而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传承。
1 高校跳竹竿项目教学改革需要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跳竹竿项目教学形式单一,其教学方法和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因此需要对传统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在传承中创新,不断挖掘跳竹竿项目潜在的艺术价值和育人价值。通过这一系列途径,将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融入民族体育课程的发展中,让其在发展中得到改良和创新,才能符合社会的潮流,为民族传统体育注入新鲜活力,达到动态、传承和发展的效果。
2 广西高校开展跳竹竿项目现状调查
2.1 民族传统体育跳竹竿项目概况
跳竹竿项目共有4 个代表民族,具体如下。(1)京族:勤劳智慧的京族人民主要生活在广西防城港京族三岛,跳竹竿是源于京族人民生产劳作和当地的风俗,被称为联系京族文化的三颗“珍珠”之一。(2)黎族:竹竿舞也叫跳竹竿,黎语意为“跳柴”,是海南黎族一种古老的祭祀方式,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众人点燃篝火,挑起竹竿舞,庆祝稻谷丰登,祝愿来年有更好的收成。(3)苗族:广西、贵州和湖南的苗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自创的一种自娱性舞蹈,主要是表现苗族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的追求与理想,一般在重大节庆日与迎接贵客时演出。(4)佤族:云南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过去是在有福分的老人死后,人们跳的一种舞蹈,现已成为一种娱乐性的舞蹈,舞蹈形式与我国海南省黎族竹竿舞相同[10]。从4 个不同民族的跳竹竿项目来看,他们都属于民俗类的舞蹈项目,根植于祭祀和欢庆活动之中,有各民族间人们强烈的美好愿望和精神诉求。从顺应时代发展、民族文化挖掘和整合改良出发,现化改良后的跳竹竿项目可以在民间民俗活动和学校教育活动中开展,进而增强人们的民族自尊和民族文化自信。
2.2 广西高校民传课程开设跳竹竿项目教学现状
该研究对2018—2021 年期间广西9 所高校(本科类5 所、高职类4 所)开设的民传课程中跳竹竿项目课时量进行了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由表1可知,在所调查的广西9所高校中,共有4所高校开展了跳竹竿项目的教学:本科类院校广西民族大学和广西艺术学院,高职类院校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均设置的跳竹竿项目作为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中的一部分内容。而另外5 所高校:本科类院校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和广西外国语学院,高职类院校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均未开展跳竹竿项目教学,但在课程外开展了跳竹竿项目展演和体验活动。由此可见,一方面,近4 年来,广西9 所高校开设跳竹竿项目课时量保持稳定。广西民族大学作为民族类院校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更为重视,同时设有体育专业普修课和公共体育课两种形式,专业普修课为6课时,教学开展样式成为榜样。其他高校虽尚未开设跳竹竿项目,但有在课外开设相关内容并表示未来有开设意向。另一方面,除广西民族大学外,其他院校只开设公共体育课一种形式,课时量少且基本相同。因此,在有限的课时量下,保证有质量地开展跳竹竿教学是教学发展面临的问题,跳竹竿项目教学创新迫在眉睫。
表1 广西9所高校2018—2021年期间跳竹竿运动开设课时量统计表
3 广西防城港京族跳竹竿项目特色及功能
跳竹竿在防城港京族人民经过共同的历史文化和特有的民俗民风熏陶中,形成其独特的特色。在跳法方面,分“单跳”和“双跳”两种。单跳:一个人在竹竿中间,一个跟着一个,沿着4 个空格,一步一跳,边跳边舞,向前向后,往复不止。双跳:两人一组,双方的动作必须协调,彼此相互照顾,按照一对竹竿的开与合,在间歇中巧妙地跳动,跳完上个空格后,又重复返回,如此往返不停。在摆竿方面,两根长木竿平行排放,两竿之间相距约9尺,其间横放8条竹竿,分为4对,每对间隔2 尺左右。在敲杆方面,操竿者为6~8 名男子,分为两边,每人一手一根,对面相向,一鼓手有节奏地打着鼓点,操杆者按鼓点节拍,敲一下木杠,合一下竹竿,或者敲两下木杆,合一下竹竿,发出响声,青年男女便在竹竿之间跳跃[11]。在环境方面,京族是我国唯一的海洋民族,其传统竞技活动多与滨海文化生态环境有关,因此沙滩是京族人民跳竹竿的主要场地,跳竹竿风格铿锵快脆、欢乐奔放。
结合以上该项目特色,其功能凸显如下。(1)通过学习跳竹竿,全身肌肉协调配合活动,可以锻炼学生协调性,提高运动能力。在运动过程中寻找同伴,建立友谊,可同时满足学生生理和心理需求,具有独特性和合作性,正是满足现代青少年需求的一项体育活动。(2)在摆竿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不同需求,让学生自主创新摆竿花样,不仅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作能力,还可以提升审美情趣。(3)在敲竿过程中,跳竿的学生必须配合敲竿开合的频率和节奏,在其中上下、进退地跳跃,要求双方彼此照顾,动作协调,相互配合完成整个过程,这样呈现出的动作技术颇为热烈又有观赏性,既可以达到娱乐和健身的目的,又可以培养学生欣赏能力和音乐素质。(4)跳竹竿项目具有独特的竞技性、观赏性和娱乐性,通过闯关和游戏等形式,可以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不仅对参与者身心发展起着积极作用,还对观看者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人们通过观赏跳竹竿表演,可以达到赏心悦目、娱情的效果。
4 跳竹竿项目教学创新研究
4.1 样态创新
4.1.1 根据敲竿创新
(1)在常规敲竿节奏的基础上创新
以常规的开开合合、一开一合为基础进行延伸,将敲竿节奏与民俗音乐或现代音乐节奏相结合,变为一开二合、两开两合、三开一合等节奏,以此类推,同时还可以带动学生根据不同音乐氛围进行即兴创编。
(2)将器材与京族海洋文化结合创新
对竹竿表面涂抹装饰,加入海洋元素,间隔相同距离把竹竿打小孔,并在其中加入水,在敲杆过程中,由于竹竿相互碰撞,水从孔中少量溅出,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加视觉效果,产生轻松、欢快的运动氛围,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又与京族这一海洋民族特点相呼应,起到传承和发展的作用。
4.1.2 根据摆竿创新
(1)通过游戏方式进行入门体验,循序渐进练习
跳竹竿往往仅局限于平行交叉等摆设,而呼啦圈可形成多个套路。可以利用多个呼啦圈形成闭环式,让学生在其中进行各种步伐和节奏的入门体验,循环练习。待学生逐渐掌握基本动作技术后,利用呼啦圈摆出各种形状进行规定节奏和步伐的闯关、游戏和比赛练习,这样既可以增进学生感情,活跃运动氛围,又可以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达到教学的效果。
(2)通过设置长、短竿来进行各种组合和叠加练习
利用长、短竿摆出“回”“井”等字来组成不同平面或者立体构型。例如,将竹竿组合成“回”字,学生从方形一侧进入之后,跳入中间方形同侧,然后从相邻一侧跳出,再进入大“回”字,如此反复进出。这样通过长短竿的各种组合和叠加,既增加了运动难度,起到增强锻炼效果作用,又使整个过程花样增多,趣味性和观赏性大大增加。
4.1.3 根据跳竿创新
踢沙是京族青年男女特有的表达感情的方式,在课程开始导入京族民间传说和传统风俗,对学生进行课前引导,使其产生学习兴趣。将京族踢沙这一踢腿动作编成4个8拍的动态步法,引入跳竹竿的准备活动中,增加准备活动的多样性,为跳竹竿运动做铺垫,在热身同时,丰富民族传统文化知识,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4.2 结构创新
4.2.1 加入民族元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首先,在跳竿方面,将跳竹竿运动与京族、傣族等民族经典舞蹈动作相配合,并加上各种民族元素的服饰搭配学习,对民族舞蹈动作进行模仿学习,并对民族服饰知识进行传播。其次,在敲竿方面,将各民族传统音乐节奏作为敲竿节奏,增强学生对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认知和了解,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最后,将美好的民族神话故事导入课堂,激发学生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美好未来的心愿。通过以上内容,提高学生文化自信心、民族自尊和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4.2.2 摆竿花样创新
通过摆字,设置障碍进行闯关。例如,通过摆字设置关卡,从“井”字简单造型到“米”字等复杂造型设立关卡,逐步增加难度,以集体过“龙门”的方式来进行闯关学习。课堂节奏波浪起伏,这既可以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又增加了难度和多样性,培养学生奋勇争先,敢于突破自己的能力,达到学习的效果。
4.2.3 敲竿花样创新
常规的敲竿只是平行的开合移动,在常规敲竿基础上,加入上下立体结构敲竿。例如,设置8 名敲竿者,分为两边,对面相向。敲竿的学生跟随节拍,间隔的两组在下进行敲竿,另外两组在上进行敲竿,反复交换,并配合平行开合,将竹竿进行上下、左右配合移动,加上学生在其中各种动作和步伐的配合练习,增加运动体验感和难度。
4.3 实践创新
4.3.1 通过网络、媒体与节庆活动平台加大宣传力度
在学校文化长廊进行海报宣传,利用“三月三”等民族节庆开展跳竹竿比赛和展演活动进行宣传,还可以在学校官网开设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展示模块,并建立交流互动方式,在互联网平台进行民族传统体育展示和宣传,从而加强跳竹竿项目的曝光度,提高学生对其的认知度和认可度。
4.3.2 打造跳竹竿项目特色文化品牌,促进其多元化发展
组织学校各民族师生和不同国家的留学生,进行跳竹竿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间活动,并拍摄视频制作宣传片,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和教育,打造校园民族体育品牌特色,并进一步增加基础场地设施的建设,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活动的多元化发展以及多样化建设和宣传。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宣传,推动学生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积极性,让学生勇于担当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重任,提高民族共同体意识。
4.4 构建高校体育课程跳竹竿项目教学二合一新模式
构建理论与教学、民俗艺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相结合的教学新结构。既体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性,又实现学校体育内容的拓展,促进了民族体育文化多元化发展,使其更具时代竞争力[12]。研究认为,“民俗艺术+跳竹竿”二合一的创新教学模式是较务实的融合创新模式,该模式是指在跳竹竿教学中,包含3 个内容。一是,传统跳竹竿项目技术教学;二是,民俗艺术融入其中,形成与民俗艺术相融合的跳竹竿技术教学;三是,跳竹竿的基础理论教学。其在保留原始的跳竹竿项目的特色的基础上,将其与民俗艺术和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
5 结语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学校体育应与先进的文化思想及理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迎合“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使学生进入民族的原生态体验中,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促进体育和民族的发展。京族跳竹竿项目本身就不仅是一项普通的民族体育运动,还是防城港京族人民留下的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将其列入教研范畴,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求,达到教学的需要,同时还能向学生普及民族文化知识。因此,现代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挖掘民族体育运动的潜在艺术和教育价值,积极做好跳竹竿项目的创编和教学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最终实现培养学生民族情怀,扩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影响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效果[13],增强中华文化自信,从而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健康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