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小学高年级学生解决几何问题
2022-05-18林李华
林李华
摘要:几何问题要求小学高年级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思维逻辑能力,由于该知识点难以理解,需充分结合小学生自身认知水平,积极通过实践操作为核心,不断增强高年级学生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教师开展教学活动需合理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促使学生一边动手操作,一边具有较高的兴趣探索,实现几何知识内化。应充分结合实际状况,教师高效化选用动手操作不断促进小学高年级学生有效解决各类实践问题,实现知行合一的目标。
关键词:动手操作;小学;高年级学生;几何问题
几何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较佳的逻辑思维,处于小学教学中核心内容,学习几何知识是掌握和理解后续相关数据知识的前提。小学生认知水平、见闻较少,无法在大脑中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架构,部分学生通过单纯性记忆,无法从本质层面真正理解学习知识。有必要利用动手操作,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开展几何知识学习,为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培养学生几何能力教学方法设计原则
几何能力作为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基本技能,小学学生思维处于活跃阶段,是几何能力培养最佳时期,应从多方面采取举措,应遵循以下几方面基本原则:
创新性。培养学生几何能力,教师教学中需改变创新教学方式,树立创新型教学理念,可通过先进信息技术展示课堂资源,联合现下实际流行元素,突破原有课堂教学模式,调动学生自身注意力,以创新型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印象。
引导性。有效提升学生几何能力,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主导职责,为学生做以引导。小学学生正处于思想发散过程,若教学中教师未进行有效指引,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化,影响教学有效性。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为学生做好引导,保证其跟随教师思路发展,保证教学有效性。
扩展性。教师根据教材任务目标,结合学生认知特征规律,掌握教材基本知识基础上,需适当将其教材內容予以扩展,对所需知识予以巩固及加深。教师应尊重学生间差异性,促使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之后,根据学生基础状况,实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几何能力。
二、如何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小学高年级学生解决几何问题
通过动手操作,构建明晰化的几何形体表象
几何知识基本概念是客观真实呈现各类事物的本质,其概念拥有自身独特的特征,要求学生拥有良好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逻辑能力。高效、正确的概念是小学生掌握几何知识的前提,学生对几何形体感知具有一定的丰富性,有助于及时掌握和理解各类几何概念,教师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中,需合理选取各类教学辅助工具,引导学生做好观察和操作,从原有初步认识至深层次掌握,再认识和掌握基本本质特征。应结合实际状况选用合理策略,充分体验和感知几何形体表象,增强学生空间观念。例如,北大师版五年级《长方形占地面积》时,小学生可结合初期课本预习实际状况,发挥自身想象力,随意进行放置长方体,明晰摆放部位的不同获取实际面积差异性,小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方可对实际面积具有初步的感知和认识,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活动经验,实现从原有抽象至概括,逐步形成完善的几何概念,为后续全方位学习提供助力。几何知识主要是循序渐进的掌握,小学生掌握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带领学生充分将其直观化,利用动手操作掌握相关几何知识[1]。
多动手操作,深化理解几何知识
小学高年级数学实际学习中,空间于图形知识点学习难度较大,其主要因为小学生空间想象力、思维逻辑等能力有待提升,单一选用教师讲授等方式无法做好精细化控制,学生通过实践能力操作,可帮助其更易掌握相关知识,确保其获取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增强学生核心素养。如教学《正方体展开图》时,学生若未进行实践操作,难以掌握正方体展开图各类实际状况,教学中鼓励支持学生多动手,通过画、剪、拼等方法,探索确定不同的展开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不仅可掌握正方体展开图的实际状况,而且需确定内部特征规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和探索,对展开图几何知识了解更为透彻,对后面学习相关长方体和圆柱体展开内容提供参考。
抓住教学机会,引导学生灵活性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课堂作为小学生汲取知识的主渠道,动手操作可将原有抽象的知识转变为直观化、形象化,学生通过体验和实践感知数学知识,最为重要的是获取较佳的情感体验。如北大师版五年级《轴对称和平移》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实物展示剪纸,吸引学生自身注意力,学生全方位陷入整个学习中,并在不断交流和讨论中正确理解对称的内涵,积极探索对称花纹的正确剪法。通过精细化观察此类图形内在关联性,正确理解折痕便为“对称轴”,出示平面图形,判定其对称性和分别具有几条对称轴。依托上述动手操作后,学生大部分喜欢自己动手,通过自行剪一剪、折一折,可进行验证并及时获得反馈,该教学中精准掌握时机,促使学生动手操作,促进学生对数学本身的感受和欣赏,保证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2]。
创设真实情境,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的空间
小学生具有较佳的自主探究空间平台,方可持续性做好小学数学学习,可将知识实现内化,教学中教师应动态化关注,学生可凭借自身独立探索获得结论教师尽量不给予提示,学生可利用交流教师应尽量少参与。积极遵循上述基本原则,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特征时可创设以下情境:观察现实生活中物体形状,展示高楼模型,从多视角进行观察,学生看到的形状存在较大差异性,学生可联系实际状况谈谈自己家的邻居。学生通过实践动手,演示,学生从多视角进行观察和分析,思维具有灵活性变化,最终获取结论不一。在持续性观察、动手实践中,让学生享受动手制作模型有利于对几何知识的理解,观察有助于从多视角全方位认识物体、合作交流取长补短等乐趣,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特征规律。
结束语
小学高年级学生处于逻辑思维活跃阶段,教师选取合理高效措施,加强培养学生几何能力,有助于学生独立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图形感知,针对问题可实现全方位发思考,实现复杂问题简易化。因此,为提高学生几何能力,数学教师应结合教学任务目标,根据学生自身认知水平,通过动手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几何能力。
参考文献:
[1]许小羽.小学高年级数学"图形与几何"类型错题分析及解决对策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22):2.
[2]余文建.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J].读与写(上,下旬),2020,17(4):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