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视角下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与思考

2022-05-18阮环阳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18期
关键词:学徒产教校企

阮环阳

[摘           要]  现代学徒制是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基本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形成过程中在政策成因、实施路径和制度保障方面与德国“双元制”模式存在相似性。通过总结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过程的部分经验和对比德国“双元制”产教发展的特征,提出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需要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关键作用,深度参与学徒培养过程;加强师徒关系内涵建设以保障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完善政府监督考评机制以促进现代学徒制体系良性发展。

[关    键   词]  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双元制”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8-0094-04

现代学徒制是教育部于2014年8月提出的一种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和试点实施,现代学徒制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20年底,我国共布局了562个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覆盖1000多个专业点,惠及10万余学生(学徒)。已培育800多家产教融合型企业、试点建设21个产教融合型城市[1]。目前,我国现代学徒制经过多年试点已经处于全面推进的实施阶段。本文通过分析总结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的典型特征与我国在试点现代学徒制过程中取得的部分经验,对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提出几点实施建议和思考。

一、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的政策要求:产教关系深度融合

现代学徒制是我国职业教育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度发展的体现,能够代表职业教育制度的创新与进步。从我国颁布的多部职业教育政策文本中可以发现现代学徒制的发展经历了产教融合由浅入深的递进式成长,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我国在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2004年,第五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提出要进行职业教育机制体制改革与创新,要求按照企业需求实行“订单培养”的模式定向育人,加深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2005年,《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14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以产教融合为主线,建立各级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制度创新平台。同年,《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就招工招生一体化、校企双元育人、双师教学、学徒学生双重身份等问题作出明确要求,构建了现代学徒制体系发展的长效机制。2017年,《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推进产教协同育人,在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推动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相衔接,再次强调校企育人“双重主体”、学生学徒“双重身份”,对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进行明晰。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1+X证书制度试点”,丰富学习成果认定的方式,为技术技能人才持续成长拓宽通道,明确校企“双元”育人的主要工作任务。同年《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从招生招工一体化、标准体系建设、双导师团队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培养模式改革和管理机制建设等六个方面对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提出了具体要求。2021年4月,习近平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同年10月,两办发布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拓展校企合作形式内容,主动吸纳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纵观我国有关现代学徒制政策文本的发展路径,由现代学徒制作为先进代表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发展程度体现出由宏观到微观、由抽象到具体、由浅入深的递进式发展特征,现代学徒制的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已经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二、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过程中产教融合取得的部分经验

2014年以来,多地职业院校大力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主要围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革创新。在这期间涌现了一些优秀的案例做法和宝贵经验,主要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深度推进

传统的以学校主导的教学模式停留在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的教法观念,人才质量难以满足产业的实际需求。而“双主体”的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则采用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双师结合承担教学任务,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共同进行考核评价,招生与招工一体化,共同开展技术攻关,人才培养过程紧密围绕产业需求,因此,学徒人才获得社会广泛好评。在这方面的做法以广东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采用的“雙主体”育人模式为典型代表[2,3]。在师资共享、产研合作方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恒河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过程中发挥出优势互补的作用,校方通过自身的资源优势、技术力量和人才支撑,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改革,使当时趋于停滞状态的合作企业重新运转,实现扭亏为盈。企业在尝到校企合作的甜头后,则反哺学校学徒培养过程和师资队伍建设,助力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

(二)校企双方利益边界不断获得优化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由于职业院校相对主导权较大,导致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曾呈现“校热企冷”的局面,使合作关系停留在浅表层面。在破解“校热企冷”问题的过程中,明晰校企双方的利益诉求是关键。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利用自身的平台、项目、资源,帮助学校培养既懂理论知识,又会实际操作的人才。学校则是受益于企业的优质资源,例如,实习环境以及企业对实训条件的投入,而企业得到的回馈是学校输送的学徒人才与培训产品服务。学校关注的是学生愿意“走进来”、毕业时能够“出得去”,实现招生与就业的良性循环,追求的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而企业追求的核心目标是获得最大化利润和通过技术创新获得竞争优势。因此,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明晰校企双方的利益诉求,才能实现长远的合作关系。在这方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校方在跟华为公司进行合作的过程中,把企业面向在岗工程师的认证培训移植到学校教育教学中,跟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结合,形成“课证共生共长”模式。学徒经过培养之后,获得了企业认可的工程师证书与岗位能力,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共赢。

三、德国“双元制”模式的产教关系特征与借鉴意义

德国“双元制”模式自形成以来,为德国制造业培养了一支源远流长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成为社会经济保持长期高速发展的人力资本推动机,成为世界范围的做法范例,“双元制”模式的一些特征对我国现代学徒制的推进工作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一)以“工学交替、双元育人”为鲜明特征

在“双元制”模式中,形成了“工学交替”为鲜明特色的教学模式。学生在从事学徒工作的同时,通常每周至少需要一天时间参加一所高等职业学校的课程学习,剩余时间则是跟随企业师傅进行技能学习。学校与企业雇主实施双元育人、分工协作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校企双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场所及师资队伍等多个层面,实现学习与工作的深度结合,帮助从学生到工人身份的自然转变。学校结合企业实际生产需求开展项目化和理实一体化教学,开设大量研讨课、习题课和基于生产实际的课程设计,使人才培养过程全面实现“工学交替”。学校的课程则与职业培训相互嵌入,帮助学生将相对抽象和理论性较强的知识与实际工作产生关联,企业则是以丰富的实践练习促进学生对技能原理的熟练掌握,从而使学徒在工作中更快地掌握相关技能知识。

因此,“双元制”的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实际是更多地以企业实践为主,以学校课程为辅。作为比较,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培养过程大多采用“2+1”和“2.5+0.5”的培养模式,即两年或两年半时间在校以育训结合方式进行课程培养,再以半年或一年的时间进行跟岗和顶岗实习,表现出的是“工学结合”的培养特征。两种模式各有长处,“工学交替”使得学生尽快把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实现知行合一。“工学结合”则便于校企双方对学徒的统一管理培训、提升职业精神,顺利实现毕业后就业。因此,在推进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根据专业特点丰富培养模式的类型,积极探索两天在校、三天在企的培养模式,那么“学工交替”与“工学结合”就能够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二)“以教促产、效益驱动”实现良性发展

德国对“双元制”模式的研究关注培养学徒为企业本身带来的经济效益。相关数据表明,企业为学徒支付的工资约为熟练工人的四分之一,但是学徒仅能创造出40%培训成本的生产价值[4],不过企业仍然愿意承担培养学徒的大部分费用,因为就业数据表明,在完成学徒培养的人数中,最终有81%的学徒在培养他们的公司中获得了长期就业的机会[5]。因此,德国企业把学徒培养视为人力资本开发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是应对经济危机和保持市场竞争力的一种方式,培养学徒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平均人力资源成本。因此,在“双元制”培养模式下,企业参与学徒培养的意愿非常强烈,学徒培养为促进产业效率提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发挥着积极作用。

比较而言,我国在现代学徒制的研究中缺乏对培养学徒的社会效益的实证数据分析,造成企业对参与学徒培养的社会意义认知不足。因此,导致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衔接相对滞后,如果能够加强相关数字化研究,建立学徒制模式社会效益全周期数据模型,那么“以教促产、产教双轮驱动”的新经济格局就会早日到来。

(三)形成“多元参与、制衡补充”的办学格局

德国《职业教育法》规定了学徒培养各参与方的责任与义务,包括合同、报酬、资质、考试、进修和监管等具体事宜[6,7]。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行业协会参与协调,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提供科研支持,政府一方面为学徒或企业提供约三分之一的培养费用补贴;另一方面承担协调者和监管者的角色,组织各项培训活动,为学徒提供交流平台和职业咨询服务。证书制度也是保障学生成功完成学徒计划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激励因素。学徒在通过了全国统一的理论和实践考试之后,将被授予工匠证书。测试内容则是由企业、工会、职业学校教师和政府教育官员的代表组成的委员会编写,所以教学组织与考评组织是相互独立的,以保障考核评价体系的科学合理性。因此,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实施得到了来自政府、产业、行业和教育研究方面的多元系统支持,以相互制衡、相互补充的关系共同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我国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过程中,政府发挥了统筹管理的作用,形成了以“岗课赛证”为特征的综合育人机制,带动了地方、行业和学校积极参与人才培养。但是,目前各地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仍然缺乏诊断与改进的制度体系,政府应该继续引导加强各方参与完善制度建设,形成相互制衡补充的成长体系。

四、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发展的几点建议

如今,我国各地各专业特色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仍然在探索实践中发展,在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值得关注。

(一)鼓励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参与学徒培养过程,发挥责任担当作用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参与主体,为国家的财政收入贡献主要力量。与此同时,我国在扶持企业壮大发展的过程中,也提供了相当多的政策便利。长期以来,大多数企业是以牟取利润作为生存的根本,但是绝不能把经济目标作为企业生存的唯一目标。尤其是少数企业在发展成为行业龙头的过程中,不仅占取了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还相应获得了来自社会及政府相当多的支持。因此,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发挥相应的社会责任既是义务责任也是提升生存内涵的途径。例如,行业龙头企业在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培养过程中,一方面能够为学徒成长提供优越的培训条件和师资力量;通过与职业院校的深度合作,推进职业教育“三教”改革。另一方面培养学徒也是加强自身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口碑,提供保持长期的市场竞争力的途径方法。具体地,行业龙头企业在参与学徒培养的过程中,可以在试点工作取得的经验基础上,建设以企业为主导,以职业院校为辅助的现代学徒人才培养制度;继续加大学徒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将员工岗位核心能力融入学徒培养课程;结合岗位能力要求完善岗位技能与理论知识的考评方法;将“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企业文化、“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有机融入学徒培训过程中,加强职业启蒙教育,切实有力推动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师徒关系内涵建设,提升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

校企双方在实施“双元共育”的校企合作过程中,应当注重加强师徒关系内涵建设,因为良好的师徒关系是稳定雇佣关系的前提。学生进入学徒岗位之后,不仅是学生学徒,也具有企业员工身份,即相关权益受到法律保护,所以企业需要为学徒在岗位学习过程中的劳动付出支付工资,学徒也要履行岗位契约精神。但是,学徒技能的培养仍然依赖于师傅的言传身教,师傅一方面是技艺的传授者,另一方面也是企业的员工,承担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输出责任。因此,在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加强师徒关系内涵的建设,发挥企业师傅的重要作用,以双师带徒指导、工学交替等方式丰富师徒关系内容,通过对企业师傅的合理选拔和任用,以现场指导方式将高超的技艺和经验传授于学徒,以师傅优秀的品格影响学徒的为人处世。通过合理制订培养目标、内容与时长、考核方式与标准,使师徒关系的建立有章可循,使信任、感恩、报恩等人文精神成为良好师徒关系的根基。建立师傅带徒奖励机制,提高师傅带徒的动力和意愿,最终提升学徒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完善政府监督协调机制,促进现代学徒制体系良性发展

政府在组织制定教育政策的时候,发挥着积极引导的作用,从我国职业教育政策中可以看出,产教融合发展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政府发挥着市场经济和教育供给的宏观调控作用,引导教育和产业之间发生紧密联系,使教育链、产业链和人才链紧密结合,有效地解决了人才教育供给和产业需求的矛盾,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共振发展。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此时,政府在破除人才供给和产业需求的矛盾之后,除了继续发挥引导作用之外,更应该寻求主动参与到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改革探索中。首先,政府在推进现代学徒制高质量发展方面,可以以现代学徒人才质量的评价过程为切入点,由现行的校企双元评价,改革成政、校、企三方评价,从而对校企双方的人才培养全过程起到监督作用。其次,我国政府可以参照德国“双元制”做法,成立学徒就业协调平台,将企业、行业、地方区域的就业信息进行汇总,为学徒就业及择业提供更为广阔的机会,扩大学徒“技能报国”的发展空间与上升通道,在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方面作出实效。最后,在产业经济不断变化的趋势中,政府应该及时调控教育和产业的协调发展,引导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对接产业过程,优化学徒制培养体系,以开放、包容、合作的理念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旭,张俊竹.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成效、困境与方向[J].教育与职业,2020(24):41-46.

[2]赵鹏飞,李海东,张志,等.广东特色现代学徒制实践探索与未来趋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0):5-12.

[3]童孟良,唐淑贞,刘绚艳.高职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群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时空,2016,12(4):27-30.

[4]王菁华,梁伟样,李钧敏,等.德国“双元制”成功奥秘:职业教育标准研发与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2020, 41(24):66-70.

[5]冉云芳,石伟平.德国企业参与学徒制培训的成本收益分析与启示[J].教育研究,2016,37(5):124-131,152.

[6]王羽菲,祁占勇.国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的基本特点与启示[J].教育与职业,2020(23):21-28.

[7]刘立新,张凯.德国《职业教育法(BBiG)》:2019年修訂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4):16-42.

编辑 王亚青

猜你喜欢

学徒产教校企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今日菜色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创新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如何处理好干与学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