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馆藏红色文献保护利用研究

2022-05-18崔丽娟宋朋遥吴秀才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5期
关键词:保护利用博物馆

崔丽娟 宋朋遥 吴秀才

摘 要:红色资源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红色文献是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博物馆承担着红色文献收藏、研究、保护与宣传教育的社会职责。作者重点从博物馆馆藏红色文献收藏与整理、保存与保护、利用与传播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以更好地促进博物馆馆藏红色文献“活起来”。

关键词:博物馆;红色文献;保护利用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5.034

博物馆是红色文献的主要收藏单位之一,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场所。如何发挥博物馆职能与优势,更好地挖掘、保护、利用好馆藏红色文献,是当前研究的趋势与热点。

1 馆藏红色文献概述

红色资源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红色文献是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书记的指示和要求是开展红色文献工作的基本遵循。作为红色文献收藏单位的博物馆,要积极促进红色文献“活起来”。

1.1 红色文献概念

红色文献的概念是约定俗成的,一般是指自1921年7月至1949年10月,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间,由中国共产党机关或各根据地出版发行的各种文献资料,其中包括领袖著作、文件、书籍、报刊以及杂志等①。这些文献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发展和领导革命斗争的最真实和最直接的记录和见证,凝聚着思想的力量、信仰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实践的力量,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文献价值、艺术价值、教育价值等多元价值②。

1.2 红色文献保护利用现状

图书馆、博物馆是收藏红色文献的主要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目前,图书馆馆藏红色文献的研究与利用工作开展得十分丰富和成熟。例如,山东省图书馆红色文献资源丰富,近年来通过举办专题展览、制作纪录片等多种方式利用与宣传红色文献,纪录片《山东革命往事》依托馆藏重要图书、报刊等红色文献资源讲述了齐鲁革命故事,让红色文献中的文字“活起来”。目前,博物馆馆藏红色文献保护利用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

2 博物馆馆藏红色文献的收藏与整理

2.1 博物馆馆藏红色文献工作现状

博物馆内藏品数量巨大、种类繁多,一直以来博物馆鲜有设置红色文献相关的业务部门,博物馆馆藏红色文献收藏研究等基础性工作相对薄弱,红色文献主要在革命文物类专题展览中展出。随着各地革命文物行政机构的设立,各级博物馆增设革命文物业务部门也将成为趋势,红色文献业务工作将会开展得更加细致与专业。

2.2 红色文献整理与研究

摸清红色文献家底,是红色文献保护利用的前提与基础。根据国家文物局2013年出台的《馆藏文物登录规范》,与红色文献相关的文物种类包括档案文书类、书籍报刊类、奖章证章类等类别,因此,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的基础上,根据红色文献遴选标准,对博物馆馆藏红色文献进行整理与登录。

对文献内容的深入解读和价值挖掘是红色文献展示与宣传的源泉。山东作为革命老区,馆藏红色文献数量大、来源广。以山东博物馆为例,馆藏红色文献6000余件,主要包括文件、宣传品、档案、文书等,如图1、图2所示,这些红色文献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层面反映了山东革命历史的真实面貌,是开展党史研究最重要的依据。我们应结合山东本地重大党史事件,深入研究、阐释、弘扬沂蒙精神、渤海精神等山东抗战精神等,注重与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等场馆以及大学、科研院所等单位通力合作,挖掘文献的广度和深度。通过撰写优秀创意和主题的学术论文、专著等方式扩大影响,以丰富山东文献史料,讲好山东红色故事,提高公众对山东红色文化的认知。

3 博物馆馆藏红色文献保存与保护

红色文献材质主要为纸张等有机材质,由于纸张纤维的脆弱性,加上战争时期物资紧缺、印刷设备简陋等原因,再有数十年来文物保存环境因素的影响,多数文献纸张粗糙、破损,普遍存在多种病害③。图3为山东博物馆馆藏1925年邓恩铭写给父亲的家信,该文献存在变色、折痕、残缺、污渍等相关病害;图4为山东博物馆馆藏1941年《党的建设(草案)》,由于历经了战火硝烟,加上时间推移带来的自身老化,此文献存在折痕、污渍、纸张絮化、粘连、原装帧结构解体、褪色等多种病害,而且这些病害有继续发展的趋势,亟须保护修复。

科学、规范、安全、有效地长期保存、保护好红色文献,最大限度地延长其保存寿命,是广大文献工作者面临的共同课题。红色文献保护方法分为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两种。

3.1 红色文献原生性保护

红色文献原生性保护是指对文献原件的直接保护,包括本体保护修复和预防性保护。红色文献本体保护修复应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行业标准,如《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档案修裱技术规范》等要求科学实施保护修复。首先对文献进行仪器分析,包括对纸张纤维、酸度、表面污染物、写印材料溶解度等方面进行检测,以此为依据,根据文物的具体病害,有针对性地实施消毒、清洗、脫酸、加固、修复、整平等措施,以恢复文献的基本面貌,保护文物的完整性,以满足陈列、研究的需要。文献保护修复涉及物理、化学、生物、造纸、中文、历史等多学科理论知识,还需要熟练掌握染纸、揭纸、装裱、补全等数十种技法,既要运用科学技术,又要讲究匠心手艺,才能不断提升文献保护技术水平。

在做好文献本体保护修复的同时,还要重视文物预防性保护,即通过控制、改善文献保存环境,使文献处于一个“稳定洁净”的安全保存环境中,延缓文献腐蚀。具体来说,在文献保存及展陈大环境控制方面,控制温度在20摄氏度左右且日波动在2摄氏度以内;控制湿度在55%左右,且日波动在5%以内;文献展出时建议使用无紫外线冷光源,光照度控制在50勒克斯以内;库房及展柜的储存设施应使用环保材料,防止有害气体对文物造成损害。在微环境控制方面,对入藏文献进行防霉、防虫处理,并用无酸纸囊匣进行包装。

3.2 红色文献再生性保护

文献再生性保护④是指通过数字技术将文献内容进行复制,既保护文献原件,又可以发挥文献价值,这也是保护文献的有效方法,更是研究与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手段。傳统的文献再生性保护方法主要有影印和缩微,书籍类文献常用影印法,报刊类常用缩微法,特别是对于病害严重甚至濒危的文献,可以通过此类方法进行抢救性出版。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日渐成熟。通过计算机技术、影像数字技术、数码显微技术等对文献进行扫描处理和信息加工,使其通过存储器、网络等媒介进行存储和传播,能够实现文献内容安全永久的保存和利用。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已经将文物科技创新、数字化建设纳入未来发展计划中。博物馆在文献保护方面应该把握文博数字化发展机遇,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文献再生性保护水平,让文献里的文字“活起来”,同时在数字化保护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文献原件的保护,做好扫描过程中的文献保护措施。

4 博物馆馆藏红色文献的利用与传播

利用好红色文献、传承好红色基因是文献工作者的使命。习近平在《学好“四史”永葆初心、永担使命》一文中,强调了红色资源对于“四史”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教育作用和引导作用。博物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各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以及大中小学生进行党史教育学习的重要基地,博物馆依托红色文献资源,发挥自身优势,深入挖掘馆藏红色文献亮点,努力打造红色文化特色品牌,全力服务党史学习教育。

4.1 举办红色文献专题展览

目前,红色文献展览常见于图书馆,博物馆举办红色文献专题展览还不多见。依靠博物馆在场馆设施、展陈经验以及参观群体等方面的优势,举办红色文献展是促进文献“活起来”的最佳方式。利用高科技展陈手段和方法,通过营造主题空间、沉浸式体验场景、应用VR/AR等技术等,用多姿多彩的方式展示红色故事,让观众近距离感受红色文化,同时可以配合展览举办党史名家学术讲座、播放红色题材纪录片,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从红色文献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展览同期可以在官方网站推出数字展厅,打造永不落幕的线上展览,观众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展览,实现全民共享。

4.2 开展精彩纷呈的红色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党史学习教育是青少年德育和思政课的重要内容,以红色文献典藏为基础,精心组织策划红色主题教育,以红色文化带动校园文化,能够引导青少年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比如可以举办红色文献专题朗诵、演讲比赛、红色小主播、讲解员大赛、红色研学活动等,多种形式的红色教育活动可以激发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目前,与时俱进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红色文化宣传已经成为新的热潮,例如2021年山东博物馆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向大众推出了“薪火云传”专栏,介绍馆藏珍贵革命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多件红色文献获得了生动的解读与诠释。

4.3 建设红色文献数据库

在“互联网+”新时代,借助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建设红色文献数据库,提供查阅检索服务,不仅可以为红色文献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源平台,也方便社会大众近距离接触革命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目前,多家图书馆已建成红色文献数据平台,例如: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开发了“中国历史文献总库·红色文献数据库”⑤,将文献分为红色图书、红色期刊、红色报纸三大板块,具有板块内容浏览以及跨库检索功能;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发的“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收录了各类史料1000万页,并向公众提供免费查阅服务;山东省图书馆馆藏红色期刊缩微文献数据库项目也已启动。目前,博物馆馆藏红色文献数据库建设还未见报道。

各地博物馆以本馆馆藏特色红色文献收藏与研究为基础,借助互联网公司提供的先进技术,建设红色文献专题数据库,能够充分发挥红色文献的历史研究、爱国主义教育作用。

5 结语

红色文献凝结着百年来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前赴后继的奋斗历程,蕴含着先辈们可歌可泣的斗争精神,是指引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宝贵精神财富。博物馆作为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公共服务机构,应该大力推进红色文献的研究、保护与利用,促进博物馆馆藏红色文献“活起来”。

注释

①赵莉.红色文献资料综述[J].丝绸之路,2009(18):31-36.

②谷毓.红色文献的多元价值探析—以《东北画报》为例[J].图书馆学刊,2021,43(6):9-15.

③周华娣.纸质档案文献受损原因及保护研究[J].档案天地,2021(9):40-42.

④潘旭辉,张婷.书画古籍的再生性保护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6):22-24.

⑤红色文献数据库提供一站式文献检索服务[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1-06-04(008).

猜你喜欢

保护利用博物馆
开启博物馆奇妙之旅
展出前的地下博物馆
博物馆
广东省古村落现状与保护利用模式研究
关于博物馆产业发展路径的探索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推进保定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对策研究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