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高校非遗文化传承探索
2022-05-18苏晓
苏晓
摘 要:融媒体时代为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传播非遗文化、树立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了良好契机,融媒体的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现代化手段,在非遗文化和当代大学生之间搭起了一座数字化、智能化、互动性的桥梁。以湘西土家织锦为例,分析湘西土家织锦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审美品质和价值,探寻融媒体时代高校非遗文化传承的可行性,通过课程思政、校园官方微信、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和学生社团活动等途径加强对非遗文化的传播,树立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书写大国文化新篇章,实现文化育人,使大学生更好地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非遗文化;土家织锦;高校
注: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独立学院转设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为例”(HNJG-2021-0266)研究成果。
一、融媒体时代与传统文化的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指出:“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
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积淀,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代表着我们民族的气质和文化精髓,因此其应当在朝气蓬勃的95后、00后大学生中广为传播并发扬光大。融媒体的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现代化手段,在非遗文化和当代大学生之间搭起了一座数字化、智能化、互动性的桥梁。
(一)新时代大学生的融媒体使用现状
2022年2月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较2020年12月增长4296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3%。10亿用户接入互联网,形成了全球最为庞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截至2020年12月,我国20—29岁的网民群体占比为17.8%,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网民群体占比为9.3%;学生群体网民占比最高,为21%。以手机为中心的智能设备成为“万物互联”的基础。目前智能手机具有更便捷、更优质的特点,使用率超越了传统互联网媒介,实现了随时随地支付、通信、购物、在线教育等实用功能。
“机不离手”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行为习惯和特定标签。很多院校为了让大学生上课放下手机,设置了手机收纳袋,但是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信息化教学的进程。当代大学生使用手机不仅仅是看视频、玩游戏,更多的是通过各种平台自主学习、开展各种学生活动、完成教学反馈等。手机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让大学生更便捷地查阅各种资料、学习各种知识,满足其对于衣食住行的各种需求,也会导致大学生沉迷游戏、视频,荒废学业。高校应该提供更多的文化平台,且这些平台上的内容不仅仅限于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这有利于丰富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
(二)融媒体时代高校非遗文化传承的可行性
基于新时代大学生手机以及移动互联网的使用情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部门以及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利用融媒体进行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通过沉浸式体验让新时代大学生学习、了解非遗文化,探寻中国古代文化的哲理,汲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做非遗文化的传播者。
一是利用课程思政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2018年5月,在教育部在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18年版教材使用培训班开班仪式上,原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强调,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当前教育系统的一件头等大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含着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高校应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其承担着传播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传播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当前融媒体环境下的课程思政改革,就是在传统的课堂中融入慕课、微课等多种互动性较强的教育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使思政教育做到润物无声。
二是利用校园官方微信等渠道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自媒体公众号成为青年人主要信息传播渠道的今天,几乎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官方微信,这些高校通过官方微信传播各种文化和时事资讯,以及传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知识,并利用各种节日,推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非遗文化。
三是鼓励学生开通自媒体账号,在平台推广非遗文化。新时代很多大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自媒体账号,因此,高校可以鼓励学生在自媒体平台传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结合自身的专业和兴趣爱好,拍摄短视频,促进有相同兴趣的学生互相交流,并与其他院校之间进行关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交流和探讨,形成浓厚的研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学术氛围。
四是利用小红书平台引流,寻找灵感。设计人员可借助小红书平台,运用Adobe Photoshop、Adobe Illustrator等平面设计软件,创新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及衍生品,以全新的产品设计给予当代高校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力,增强其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并使其与产品产生情感共鸣。由于平台资源丰富,设计素材众多,设计人员可从多方面寻找灵感来源,在产品中适当融入当下时尚大众元素。还可与平台上其他同类别的民族文化产品设计爱好者或设计师相互交流探讨,促进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相互借鉴,取其精华,带动高校学生参与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队伍中来,打造研发设计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文创产品的平台,在平台上营造浓厚的非遗文化氛圍。
二、湘西土家织锦蕴含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土家族织锦技艺在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图案丰富、工艺精美,蕴含着土家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土家族有民族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可以说,土家族的历史和文化都凝结成了一幅幅精美的图案,静静地展现在土家织锦中,土家织锦向我们诉说着土家族人民的历史变迁和发展变化。
(一)湘西土家织锦的文化内涵
目前流传下来的土家织锦传统图案有上百种,其内容包含土家族人民身边常见的工具、岩墙、家具、汉字等。纵观湘西土家织锦图案,可以发现随着土家族服饰每个历史时期的变化,图案的内容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的演变,可以从中看出土家族的历史发展过程。可以说,湘西土家织锦是一部无字史书,反映着土家族人民生活、思想及民俗习惯的变化。
(二)湘西土家织锦浪漫、热情的审美品质
湘西土家织锦的魅力主要来自其审美品质。审美品质的形成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带有强烈的地方性和民族性。通过观察作品表面的造型、色彩、工艺技巧可以了解到当时当地人民的审美心态和文化习俗,它代表着一方水土或一个民族的共同审美观,更是作品创作者以特有的形式对自身人格特质的展现。浪漫是一种外在的张扬的美。在艺术世界中浪漫是不可缺失的元素,没有浪漫,作品就会缺乏灵动性。热情代表着充满生气和朝气,是生命活力的表现。在中国过去的几千年的阶级社会中,人们承受了很多的苦难,他们只能在艺术的天地里,自由自在地释放自己的热情,表达自己的欲望和追求。因此,湘西土家织锦所表现的主要内容是创作者对生命力的歌颂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在湘西土家织锦中可以看到湘西妇女同时也是全体公众心理的表达,这是我国民间艺术特有的文化特征。比如四十八勾、福字花等装饰纹样无不蕴含着丰富的吉祥寓意,其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和向往。
(三)湘西土家织锦的价值
湘西土家织锦在民族学、生态学、艺术学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例如,湘西土家织锦的图案为土家族人民的生活、宗教、经济、民族关系、民族教育、民族文化、民族历史等民族学研究提供了研究对象,为目前新农村建设研究、乡村振兴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传统湘西土家织锦是土家族人民通过各种天然植物染色而成,纯天然,对人的身体有着调养作用,富含生态学价值;湘西土家织锦图案及色彩对艺术学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土家织锦的传统图案涉及植物、动物、生活物品等方方面面,其色彩和图案构成都为艺术学形式美的研究提供了传统文化基础。因此,要充分利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设计语言,把湘西土家织锦的图案通过直接提取的方式运用于室内装饰织物、家具、隔断等设计上,以体现出湘西土家织锦原汁原味的民族特色。要将湘西土家织锦的图案通过提炼、重组方式,组成新的形态,運用于室内装饰织物、灯具、陈设品等设计上,赋予湘西土家织锦图案现代性和丰富性。深入研究湘西土家织锦文化和现代设计的契合点,有利于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湘西土家织锦的民族文化,有利于丰富当代设计的文化内涵和设计多样性。
三、融媒体时代高校非遗文化传承途径
湘西土家织锦蕴含着湘西地区文化的结晶,在高校中传承和弘扬湘西土家织锦艺术,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价值观的形成以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思想的树立都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通过融媒体在高等院校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以下四种途径。
(一)积极利用课程思政主渠道,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校应该利用好思政教育这一育人的主渠道、主阵地,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纳入传统文化课程范围,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艺术设计专业等专业课程中融入非遗文化内容,传播非遗文化内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还可以结合湘西土家织锦图案、刺绣图案等设计出既符合当代人民审美观念又蕴含着传统文化内涵的产品,这样可以达到传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高校还可以利用选修课,开展各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课程。例如可开展土家织锦织造技艺、土家刺绣技艺等选修课,通过选修课向学生普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让学生从中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通过实践形式加深学生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认识。
(二)利用校园融媒体平台,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
融媒体时代,高校可以引导家乡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生利用融媒体平台,结合地域优势参与创新创业。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深的了解与认知,并且可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更好的发展途径。例如,家乡在湘西地区的学生可以利用地域优势,走访土家织锦文化发源地,在节假日期间拍摄记录织锦传承手艺人的织锦过程,开发土家织锦创意产品,丰富创新创业经验,积极参与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将土家织锦创意产品置于新时代发展环境下,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尽一份绵薄之力。
(三)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团,线上线下开展活动
高校的学工部门应该鼓励一些学生建立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社团,开展一些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知识竞赛、创意设计大赛、民族服装走秀大赛等校园活动,可以定期举办线上线下讲座、沙龙等,通过校园传播途径增强学生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与了解。
(四)研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衍生品,设计文创产品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提取相关图案元素,再对其进行创新设计,借助Adobe Photoshop、Adobe Illustrator等设计软件先进行线稿绘制,然后出效果图。通过融媒体平台,以设计软件为工具,以高校学生为主体,研发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及衍生品。尤其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其在传播非遗文化的同时要加强自身在产品设计方面的学习与实操。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也可结合家居实用品利用非遗文化元素进行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并借助小红书等自媒体平台传播非遗文化。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为以湘西土家织锦为代表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播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融媒体平台,在学生群体中传播和普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使新时代大学生接受并认可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新时代高校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意识,促进融媒体时代非遗文化传播的数字化、智能化以及互动性的提升,坚定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书写大国文化新篇章,实现文化育人,使大学生更好地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EB/OL].[2022-02-25].http://www.gov.cn/xinwen/2020-11/30/content_5565962.htm.
[2]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2-03-05].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
202202/t20220225_71727.htm.
[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土家族织锦技艺[EB/OL].[2022-02-22].https://www.ihchina.cn/Article/Index/detail?id=14282.
[4]肖德荣,张蕊.地域文化在民宿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0(4):105-107.
[5]祁文晔,苗艳凤,陆遥,等.中国元素在现代儿童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9(8):23-25.
[6]曾颖,张仲凤.湘西土家织锦在民宿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8(9):94-95.
作者单位: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