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究

2022-05-18骆蕾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18期
关键词:用人单位医学生核心

[摘           要]  高职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对其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和岗位、实现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对高职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其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产教融合理念,探讨其培养途径。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高职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8-0049-03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以来,大健康产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职业种类不断推陈出新。随着高职医学生就业渠道和方式日益多元化,面对职业结构不断调整、岗位变化速度加快的新形势,如何使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所育之人吻合行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具备获得工作、胜任工作,实现良好职业发展的职业核心能力,是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的培养理念为我们探索这一问题提供了思路。

为了解高职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以及用人单位对高职医学生能力素质的要求,本文分别对江西省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教师、在校生、毕业生以及医药类用人单位四类群体进行了调查访谈。通过调研,分析当前高职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产教融合的视角探讨面向高职医学生进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高职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20世纪70年代初,德国社会学家梅腾斯(D.Mertens)提出“Key Skill”的概念。他认为,这是一种具体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的技能,是一种“跨专业”“可携带”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使劳动者重新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1]。这一概念的提出在西方社会和教育界引起了高度关注,虽然不同的国家赋予其不同的名称,但是研究和实践都证明,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职业变化所必需的基本能力。

在我国,经过多年的研究,学者对职业核心能力概念的理解基本达成共识,即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在职业生涯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适用于所有工作岗位和人员,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可迁移性[2]。然而对于职业核心能力的框架内容,学者们见解不一。随着时代的发展,职业核心能力框架并非一成不变。基于这一认识,本文根据高职医学生职业迁移和发展需要,对高职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框架内容进行了界定。高职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应包括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创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根据调查用人单位、教师和毕业生基于工作实际对职业核心能力内涵的理解,他们均认同高职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包括以上八项内容。

二、高职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

本次对高职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调研活动涉及的用人单位包括不同性质的医药类企事业单位;教师涵盖不同教龄、不同课程且呈正态分布;毕业生为毕业年限不等且分布在不同性质的用人单位;在校生包括医药卫生类各专业的在校阶段和实习阶段学生。力求调查样本数量足且分布面广,以窥高职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之全貌。

(一)对职业核心能力重要性的认识

在关于“职业核心能力是否重要”的认识上,接受问卷调查的用人单位中认为非常重要的占比72.29%,比较重要的占比27.71%;教师中认为非常重要的占比95.45%,比较重要的占比4.55%;毕业生中认为非常重要的占比87.07%,比较重要的占比12.93%;在校生中认为非常重要的占比63.08%,比较重要的占比33.08%,一般的占比3.08%,不重要的占比0.26%,完全不重要的占比0.51%。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用人单位、教师和毕业生中认为职业核心能力非常重要的占比较大,而在校生对此的认识与以上三类群体的理解存在偏差。

(二)用人单位对高职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评价

对于“毕业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是否能满足工作的需要”,用人单位中选择不能满足的占比4.82%,基本满足的占比77.11%,比较满足的占比18.07%。在“当前毕业生就业中的主要问题”上,60.24%的用人单位选择“缺乏用人单位要求的职业核心能力”。从数据上可以看出,用人单位普遍认为高职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水平与实际工作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教师对高职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是否经常引导学生感受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上,21.97%的教师表示会经常引导,59.09%的教师表示偶尔引导,18.94%的教师表示从未引导过。对于“专业课上,老师的教学重点”,调查中86.92%的在校生选择老师的教学重点放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上,13.08%的选择既重视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又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对于公共课,82.56%的在校生选择老师的教学重点放在传授课程相关知识上,17.44%的选择既重视传授课程相关知识,又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对教师和在校生的调查数据均说明教师未很好地将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渗透在课程的教学中。

(四)高职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途径

作为职业人,毕业生在评价“与学校相比,自己的职业核心能力提升程度”时,认为有很大程度提升的占比38.44%,提升较大的占比35.37%,有所提升的占比25.51%,没有提升的占比0.68%。在对自己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历程的回顾上,毕业生表示主要通過工作来培养自己职业核心能力的占比41.16%,通过实习的占比27.89%,通过大学阶段的课堂学习的占比13.95%,而其他的诸如大学阶段的第二课堂、相关职业能力讲座和培训、自修的共占比17%。数据表明,高职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获得主要依靠非在校阶段的积累。

三、高职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研走访收集到的数据和资料可知,在高职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面,高职院校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影响了高职医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认识存在偏差

调查发现,在校生未充分认识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认识与用人单位、教师和毕业生的理解存在偏差,这与高职医学生在校期间缺乏这方面的教育引导有直接的关系。高职院校及教师较多关注课程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强调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对学校在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上所担负的责任和发挥的作用却未能充分认识,学生在自我摸索中前行,这个在学校没有解决的遗留问题最后留给了用人单位。

(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存在制度保障的缺失

通过查阅高职院校医药卫生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发现其中对高职医学生应达到的职业核心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但在实践过程中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评价和考核却未真正落到实处,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过程缺乏全程监管制度和相应的考评机制,存在制度保障上的缺失。

(三)未构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调查发现,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没有专门开展职业核心能力教学或相关的培训讲座,没有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专业课或公共课的教学较少地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渗入其中。学生在校期间,因很少接触相关的学习培训,在职业核心能力的习得上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当学生经历实习这个从学校到社会的跨越阶段时,他们的职业核心能力得到迅速提升。

(四)缺乏相应教学资质的师资队伍

教师虽然在主观上认识到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专业知识技能同等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很少引导学生感受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不清楚企业的文化、岗位任职标准等,对于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什么比较模糊。另一方面是教师平时工作任务重,精力和时间多用于完成教学任务,而对高职教育研究投入不够,在教学设計和教学方法上,大多是“教”教材,“以本为本”、照本宣科,未将职业精神、团队协作等核心要素有机融入教学中。

四、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途径

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3]。这既点明了职业教育的根本,又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重视通过产教融合探索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构建“一体三翼”的制度保障体系

发挥企业作为用人主体的指引作用,邀请行企专家参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围绕行业和企业的岗位要求及用人标准,把高职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列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格内涵,将职业核心能力贯通人才培养方案。另外,可将学生社团、实训实习等形式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项目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并计入学分,从制度上明确职业核心能力的地位与重要性。为保证教育教学实践中人才培养目标落到实处,还需要制定相应的监管制度和考评机制,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实行全程监管和考核评价。通过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监管制度、考评机制“一体三翼”的制度保障体系,为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保驾护航。

(二)实施职业核心能力“三核”培养模式

建设专业核心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双核”并重的课程体系,形成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校外实训实习结合的职业核心能力“三核”培养模式。将职业核心能力融入第一课堂,推行公共课程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对标管理,通过在专业课堂上设置模拟演练或实践项目等教学活动,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变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为学生主动实践创新、师生互动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根据第二课程的自身特色,制订职业核心能力发展目标,规划相关的活动,开展针对性的职业核心能力训练。高职院校还要与企业继续深入推行订单式、校企联合培养方式,采取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现代学徒制等形式的校外实训实习,组织学生到企业体验实际工作,引导学生在职业情景下体会职业核心能力的作用,掌握职业核心能力行为的规范,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职业核心能力。

(三)建设“双轮驱动”双师教学团队

在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过程中,作为教育教学行为主体的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核心能力素养。高职院校应组织教师到企业实地调研、学习和实践,获取更多的企业相关知识和工作经验,通过培训、研讨、竞赛等手段,使教师清楚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意义和要求,学会利用企业和学校的有效资源,灵活、熟练地将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融入课堂教学,从内涵上提升“双师型”教师水平。完善企业兼职教师的管理办法,积极引进企业或行业能工巧匠进课堂,行企专家参与课程设置、教材编制等教学活动。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形成合力,构建结构合理的“双轮驱动”双师教学团队,以保证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效果。

(四)构建企业、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评价模式

为检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水平与工作领域要求是否一致,需要根据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借助企业用人标准和行为规范,构建一套科学、系统、规范的职业核心能力评价体系。采用项目展示、现场操作、问题讨论等灵活多样的形式,通过企业评价、教师评定和学生互评的方式考核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以促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发展和完善。

五、结语

如何培养专业核心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双核”兼备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是高职教育不断探索的课题。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需认清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职业核心能力对提升高职医学生职业竞争力、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参与高职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这项系统工程的建设,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为健康服务产业的发展输送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梁玉国,夏传波,杨俊亮.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3(3):94-97.

[2]鲍红玉,施玉茹.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及其培养探究[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7):17-20.

[3]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2019-02-13.

编辑 司 楠

①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路径研究”(编号:21YB359;主持人:骆蕾)。

作者简介:骆蕾(1983—),女,江西九江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用人单位医学生核心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