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觅+融”式课程思政通用教学方法研究

2022-05-18杨军孙长江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2年3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

杨军 孙长江

摘要:针对当前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中的瓶颈问题,从系统性、普适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课程思政“觅+融”式通用教学方法,对课程思政现有教学方法进行了创造性拓展和完善,并应用于军事理论课程。解决了思政元素难挖掘、难融合、难达成的问题,实现了非思政课教学中思政资源的自主性挖掘和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润物细无声的融通,以达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思想引领、价值塑造的有效结合。可为各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觅+融”式教学方法;课程思政;军事理论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树立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课程思政理念,是提升课程育人质量的有效途径。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7年12月,教育部下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特别指出“高校要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推动每一位专业课老师制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2]。此后,课程思政的理念深入广大高校教师的教学之中,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如火如荼[3-5]。到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中全面推进”[6]。这说明虽然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与策略的提出和运用已有时日,但是无论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还是在实施中都存在着研究不深、方法不精和效果不佳等现象。因此,亟须高校教师探寻课程思政的新手段、新方法和新阵地。论文拟从系統性、普适性、可操作性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研究,以期获得更好的育人效果。

一、课程思政教学与研究现状

从已有的文献看,研究者从课程思政的内涵、必要性、途径、方法、保障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探索,不足之处如下:

(1)可操作性差。研究多从宏观层面进行理论阐释,但研究不深,实践总结不够,较少微观层面和具体的措施方法研究。

(2)缺少系统性。针对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研究浅尝辄止,相对比较零散和碎片化,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3)缺乏普适性。只针对某门或某类课程思政方法的研究,也有许多具体到各个专业的课程的思政方法,但可供非思政类课程教师使用的共通性方法研究不多。

在课程思政教学中也存在着以下问题与不足:

(1)难挖掘。或许是教师对思政教育理解不够透彻,亦或自身思政教育能力不足,在授课过程中思政内容牵强附会,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不科学。

(2)难融合。在专业课程授课时找不准思政元素切入点,融合水平有限、方法不精。甚至将碎片化的思政主张或知识刻意嵌入到专业内容中去,这样极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导致思政教育的效果不佳。

(3)难达成。个别教师说一套做一套,使课程思政教育浮于形式,或在专业课上简单地进行道德说教,生硬地灌输正确的价值观,致使课程吸引力不强、感染力不够,课程思政效果难达成。

因此,提高教师思政教育能力,继续挖掘和深化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势在必行。

二、课程思政的总体思路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简言之,“课程思政”就是挖掘高校中所有非思政课程(包括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公共课程、实践课程等)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其科学地且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其内涵是课程承载思政,同时思政也寓于课程[3],他既是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不同,他是在保证能够完成讲授专业知识技能的前提下,关注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及个人素质、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启发和引导,润物细无声地培养担当民族强盛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总体思路

“课程思政”不是“专业课”+“思政课”,也绝不是专业课程“思政化”,我们既不能在专业课中简单加入思想政治元素生硬说教,也不能弱化基础知识一味强调思想政治元素,而是要在对课程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后,将所挖掘、提炼、拓展的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和再造,然后呈现在课程之中,以达成育人和育才的融合。总体思路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思政元素的“觅”与思政元素的“融”是课程思政教学中的瓶颈问题,解决好这两个关键环节,即打通了课程思政效果取得突破的“任督二脉”。

三、“觅+融”式课程思政方法研究

结合文献所及的实践经验,研究、提炼、总结出课程思政的通用方法如下。

(一)思政元素的寻觅与挖掘

梳理课程中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教育内容有机融合的领域,以德育目标为出发点,寻觅和挖掘思政教育映射点和融合点。

1.以科学立场观点方法为统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思政资源的发掘和运用。推进课程思政,所有任课教师必须旗帜鲜明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理论和方法,统领各类、各门课程和所有知识点。不管是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课程,还是自然科学课程等,必须紧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结合思政目标和知识点特质,从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靶向选择相应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用于思政资源的发掘和运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解决各类课程中的各种问题,切实提高非思政类课程的育人实效[7]。

2.以价值引领为主线,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课程思政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至关重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一切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欲成才先成人。而课程思政的开展最根本的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各门课程之中,使各门课程都能发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因此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核心价值观培育资源,不断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真正实现核心价值观教育入耳、入脑和入心。最终帮助大学生养成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行为,成为担当民族强盛大任的栋梁之才。

3.以思想培塑为牵引,把弘扬新时代民族精神作為课程思政的目标方向。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各课程所蕴含的新时代思想,并将其作为“课程思政”的引领方向。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防、军队建设等国防事业的发展历程,都很好地体现了新时代民族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人民子弟兵的抗洪精神、抗疫逆行精神等,都是新时代民族精神的缩影。因此,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要将个人价值和国家民族复兴紧密相连,培养他们报效祖国的信念,用实际行动弘扬新时代民族精神。

4.从唤醒学生的忧患意识,培养和激发爱国主义精神方面找寻思政融合点。当代大学生生活和成长在和平年代,然而国际社会并不和平,我国周边安全存在各种威胁和挑战(例如,美国对我国的经济制裁以及国际上一系列对华不友好的政策等)。所以,学生们必须接受国家安全方面的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正确认识国家所处的复杂环境,唤醒忧患意识,增强使命感。而教师在挖掘思政融合点时,可通过介绍各学科的发展史等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明白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进而自发地报效祖国,推动国家的进步与发展。

5.从展现我国科技实力,激发民族自信心方面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映射点。近年来,我国科技迅猛发展,神舟飞天、蛟龙入海、北斗组网、高铁飞驰……,从高端装备到精密仪器,从重大工程到基础材料,取得一批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大创新成果,我国的高端科研能力已为世界所瞩目。各学科专业的老师通过介绍所在专业领域国际上研究的前沿现状,强调我国目前在该领域取得的成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点燃学生对祖国日益强大的情感认同和民族情怀。同时说明我国在该领域研究中存在哪些不足,使学生树立奋发学习,为国争光的决心和斗志,激发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的热情和理想。

6.把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作为课程思政的着力点。工匠精神是学生综合素质中非常重要的德育元素,具有敬业、创新、精益、专注的精神内涵,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优良品质。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不仅仅是面向高等和职业教育能胜任技术要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更是培养勇于奉献,在国际高技术产业竞争中能参与技术制高点竞争的领军人物。我国民族企业华为,从美国等势力的打压下奋力挣脱,自主研发出了麒麟芯片和鸿蒙系统。其强大科技实力的背后是七百多名数学家、八百多名物理学家、一百二十多名化学家、六七千名基础研究的专家、六万多名工程师艰苦奋斗、善于钻研、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的缩影。因此,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还对正确的职业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合作精神等进行了培塑。这对他们以后从事各项工程事业具有重要的价值影响,是课程思政和影响学生的着力点。

7.把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培养融入课程思政的触碰点。在科学研究领域,成功的道路漫长且艰难,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都是因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及对未知世界永无止境的探索,克服种种困难,才最终攻克了当时的世界难题。这些都是启迪当代学子不断前进的思政触碰点。因此,在教学中甄选出能够承载科学精神教育的案例,培养学生求真、务实、严谨、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无论是“两弹一星”精神中的群英谱,还是世界闻名的屠呦呦等,都是经过不懈努力甚至付出生命才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教师要在课程思政过程中为学生埋下勇于探索的种子,让科学精神得以传承和弘扬。

8.把解决学生困惑和树立人生理想作为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在当前教育体制下,部分学生将考大学视为学习的唯一动力,入大学后却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和上进的动力。因此,应将帮助学生增强自信、明确发展方向和树立人生理想方面作为思政切入点,为学生解答如何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人生价值、助力国家发展等问题,在解疑释惑的过程中做好思政工作。教学中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思考“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和“如何规划我未来的职业发展”等问题,唤醒学生的独立性和社会责任感。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学习进展和品格养成等方面寻找思政教育的结合点,容易引起他们在内心和情感上的共鸣。

9.从各门课程独特的学科属性和课程特点着手,寻找知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点。每一门专业课程中都蕴含着值得深度挖掘的育人元素或思政资源。可从知识的来源和发展、技术应用、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知识内涵的哲学、逻辑、情感等多个角度来实现知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例如,教学中如果引入“中美贸易战”作为思政案例时,要教学生如何全面认识中国发展、辩证地看待世界大局,养成积极稳健的政治态度。

(二)思政元素的巧融与导通

课程思政,不能在课程教学中硬性塞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需根据课程各自的特点,把从教学内容中寻觅和发掘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采用科学的、巧妙的方式与专业知识进行紧密融通。这样才能提升教学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获得感,增强专业课亲和力和有效性,使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同向共行。思政元素的融通手段与方法应是多样化、多元化的,每种方法都力求服务于高互动及能够深度参与的教学实践。教师可针对思政目标、思政元素和学生类型等特征,将各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和融会贯通。

1.点睛法。点睛法是以专业课画龙,思政课点睛。在讲授专业课知识点时,自然而然地加入思想政治元素,起到点睛作用[5]。即在讲授专业课的知识和技能点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唯物辩证法和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的点睛。例如,我国8年时间内共有832个国家级贫困县1亿人口脱贫。将这一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点睛地验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性,相信在党的领导下人民会走向更加富裕的道路。

2.联想法。联想法是由课程相关内容的一件事、一句话或一个词语联想到与其相关联的思政案例或事件。其特点是比较灵活,发挥的面比较广,但联想事件的准确度要把握好。例如,在讲授某些专业课程时,就可以联想到我国目前在计算机领域产品生产中所处的国际分工等级比较低,还不能生产高端芯片,从而导致中兴和华为事件的发生。因此,我国企业急需在生产能力方面奋起直追,才能不被外国卡脖子。这一方面说明中国的领先会让美国失去制裁的权力,另一方面说明科技的主导地位才是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

3.关联法。关联法是指当一些课程或者知识点本身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或者功能不明显时,在讲授课程内容时,通过旁征博引地添加相关的育人功能好的素材,协同思政育人,以更好地达到思政效果。例如,教学中在讲到某些定理、公理和公式时,理论性很强,理解难度较大。教师可添加相关的说文解字、国学经典、哲学理论等人文素材,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4.思政法。思政法是指在有的专业和通识课中,某些课程思政内容与思政课程一样有显著的思政作用,这时就可以按思政课的显性教育方法,旗帜鲜明地进行教学。例如,通识课“军事理论”和思政课“形势与政策”都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形势与政策”课主要基于国内外政治、经济、国际关系、国内外热点等事件,主张阐明我国政府的基本原则、基本立场和应对措施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学科。“军事理论”课程中部分章节要求学生了解国内外当前军事战略格局,但分析战略格局不能孤立思考,要结合国内外所处的形势,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从而树立军事思维的系统性格局。两门课程在格局分析及我国基本原则、基本立场、基本战略方面具有普遍联系性。所以,在非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发掘跨学科互联式的教学内容,将“思政课程”融入“课程思政”中,是有必要且可行的教学路径。

5.战例法。战例法是运用战争、战役、战斗实例研究军事活动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8]。战例教学之所以能成为军事理论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是鉴于军事理论知识体系的复杂性等特点,只有构建真实的战争情景,营造出浓厚的军事理论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在战例情境中探究战争现象、解决军事问题,才能达到课程教学效果。例如:在军事理论教学中,可选择抗美援朝战争来贯穿国家安全这一章的整个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关乎中国国家命运的战争典型。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战且首胜,作为战例最合适。可通过朝鲜战争前期中国是否参战这一决策场景的构建和角色模拟,让学生体验在这一历史关键时刻,国家领袖是如何做出有关国家命运的重大战略决策的。引导学生思考国家安全是需要主动争取维护,还是需要他国施舍的这一国防教育原则性问题。还要让学生审视国家和个人的关系,以此探讨体会战例中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涵。

6.案例法。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老师首先将课程中涉及的案例进行提炼,加强案例的搜集和整理,编写出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课件、新教案。选择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能够吸引学生并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最真实典型的、与“思政”教育最贴近的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实际案例中接受道德品质、人文素养等方面的熏陶,有利于他们今后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等的确立。例如,在讲到“爱国”这个问题时,老师并不直接跟学生讲要如何爱国,而是可以引用钓鱼岛撞船这一陈述性案例,并把中日地理方位等背景知识介绍清楚,然后建議他们自己去看《蝴蝶效应》,让他们理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道理。

7.启发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指高校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通过创造情境、设疑等方式,调动起学生内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独立思考问题,提升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创新型教学方法。该方法可以避免学生对生硬切入思政元素教学的排斥心理,极大地改善课程的教学氛围,加强了师生的互动,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军事理论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发学生对“中国目前所处的世界战略环境是什么?”和“当外敌入侵时我能不能为国而战?”等问题(这些都是需要大学生讨论、思考和回答的问题)的思考。教师将我国面临的国际安全形势及安全威胁传递给大学生,使他们时刻筑牢维护和提高国家安全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启发式教学,使学生明白,若战争来临,每个人都不可能幸免,都必须为赢得胜利做出努力。从而树立为国而学、为国而战的情怀。

8.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指通过精心营造的情景氛围,引导学生在切身参与、互动融入、情感体验中,更自觉地激发学习热情、构建知识体系,完成对感性的现象问题上升为理论的本质问题的过程。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营造情景氛围,让同学们扮演起知识点所涉及到的各种人物角色,模拟各种情景,感受和理解教学内容背后的情感和价值等。这种情景导入法,不仅能增强同学们对每一个知识点的感性理解,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有感同身受的体会。

9.情感共鸣法。情感共鸣法是指在教学中利用情感型的创意和运用思政资料的展现等,激发学生的潜意识,增加参与感和知识的获得感,在知识的传递中引发学生的知识共鸣、情感共鸣、价值共鸣,帮助学生完成精神世界的建构,以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例如,在案例长津湖战役中,虽然我们的首要教学目标是体现军事思想与军事科技的巨大作用,但是不可忽略志愿军战斗意志对战争结局的重要影响,此时情感共鸣教学是首要方法。让学生体会志愿军巨大牺牲的代价是无法换回的生命代价,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对于理解前辈们的牺牲精神和如今的国家安宁来之不易有更深的理解,以达到更好的感染效果。

四、军事理论课程思政教学的策略

当前,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学习现状堪忧,不讳地说部分地区和高校还没有真正开展[9]。国家以立法形式要求所有专业的大学生都必须学习的通识必修课程仍没有引起大家行动上的足够重视,致使军事理论课作为教育阵地第一课并没有真正发挥出主渠道的教育作用,没有达到提升学生的国防意识、爱国情感和军事素养这样一个基本教学标准。因此,开展军事理论课程思政研究仍任重道远。

2019年颁布的新大纲将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内容设定为中国国防、国家安全、军事思想、现代战争、信息化装备五大章节[10]。该课程涉及的军事思想、军事文化、现代国防发展历程等内容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育人元素。因此,论文对军事理论课程思政教育融入点与融合方式等进行了梳理(见表1),践行上述方法的实现。

五、结语

本文给出了高校课程思政的通用方法,实现了非思政课教学中思政资源的自主性挖掘和创造性运用。“觅+融”式教学方法解决了思政元素难挖掘、难融合、难达成问题,可促进非思政课程教学与价值引领同向同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 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教育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Z].2017-12-15.

[3]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思想理论教育[J].2017(7):10-14.

[4]王海威,王伯承.论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7):32-34.

[5]费腾,张立毅,孙云山.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途径初探[J]. 教育教学论坛,2020(35):48-49.

[6]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1-02-04].http://www.moe.gov. cn/srcsite/A08/s7056/202006/ t20200603_462437.html.

[7]谭术魁.非思政类课程协同思政教育的共通性方法[J].大学教育,2020(10):21-25.

[8]杨九东.战例教学在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中的系统性应用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19(7):58-60.

[9]谢林辉,高长花,刘明鑫.浅谈如何加强医学类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J].知识文库,2020(9):123-124.

[10]教育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EB/OL].(2019-02-01)[2020-12-23]. http://www. moe.gov.cn/srcsite/ A17/moe_1061/s3289/201902/t201902 01_368799.html.

基金項目:2020年度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质量工程及教改项目(2020013JXGG)。

(作者简介:杨军,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航空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导航、制导与控制研究:孙长江,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航空学院教授、院长)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
高校思政课程的现状与改革措施研究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专企融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课程思政理念下英汉口译教学改革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