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发展理念的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022-05-18伍中信陈放
伍中信 陈放
【摘 要】 “十四五”规划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新发展理念符合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因此构建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应当基于新发展理念。文章首先探讨了不同层面的高质量发展内涵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对现有相关文献的梳理,理清了目前指标体系中尚存的不足。借鉴现有研究,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了宏微观一体化指标,其中微观层面包含质量效益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共享发展四个维度,宏观层面则包含了区域质量效益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六个维度,期望为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的实践提供帮助和借鉴。
【关键词】 新发展理念; 高质量发展; 指标体系; 全要素生产率
【中图分类号】 F23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2)09-0146-05
一、引言
十九大报告做出了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论断,并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加快推行高质量发展指标的创建;2019年新修订的央企考核办法更是强调要以高质量为导向对企业进行考核。因此,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强调要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并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发展理念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体现,并将其作为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指导思想。创新作为新发展理念的核心,体现的是对于发展动力的认识,解决的是“何为发展”的问题,协调发展体现的是对发展格局的认识,绿色发展体现的是对发展品质的认识,开放发展体现的是对发展空间的认识,三者是社会发展的方法论,解决的是“怎样发展”的问题;共享发展体现的是发展目的的认识,解决的是“发展为谁”的问题[1-2]。新发展理念各具功能并统一于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能够逻辑自洽地综合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并将其纳入经济发展质量的评价框架内。现有研究认为新发展理念应当成为高质量指标体系构建的导向[3]。那么,何为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指的是什么,与新发展理念之间是何关系,以及如何构建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高质量发展内涵
何为高质量发展?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给出了答案,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坚持新发展理念相统一的发展。随着粗放型经济增长难以为继,以技术进步来推动全要素生长率提升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经济增长模式。高质量发展是一个涵盖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理论体系,因此有必要厘清三个不同层面内涵之间的联系。
高质量发展的理念首先是由宏观层面提出来的,故而现有研究也较多的集中于宏观经济发展层面,如对宏观层面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定义、影响因素都进行了多方面探讨。任保平(2018)指出高质量发展应当涵盖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鲁继通[4]也在高质量发展理论分析框架中指出了宏观、中观、微观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微观高质量发展是整个高质量发展体系的基础和动力,中观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主体,而宏观高质量发展又是指导各个层面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导向。因而,对于高质量发展而言,三个层面应当一以贯之。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发展质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程虹等[5]指出,经济增长质量反映了国民经济的产品能够很好地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微观产品质量作为经济增长质量的基础,能够通过价格、交换形成自由的市场竞争机制,引导资源要素流向高质量产品,实现经济高质量的发展。依据商品二重性理论,在简单商品经济时期,货币充当商品流通的一般等价物,单纯地作为一种流通媒介而存在,此时商品的使用价值才是交易双方想获取的。因此,在这种简单商品经济时期,可以用W-G-W(商品-货币-商品)来表示,商品质量决定了交易成败。当简单商品经济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时,马克思用G-W-G(货币-商品-货币)来表示,资本家使用货币买回商品后又卖出商品重新收回货币,生产与交换的本质目的发生了变化,交易双方想要获取的是货币的增值,此时的资本家淡化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商品质量的重要性。G-W-G的发展形式也是我国在高速发展阶段的问题症结之所在,一味地追求数量和规模的扩张,以及对货币的极致追求,相伴而来的是各种经济社会问题。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开始强调质量的重要性,只有供给方的商品质量满足买方的要求时,需求方才会付出货币给供给方,完成商品“惊险的跳跃”。从使用价值的角度来探讨产品质量,可以认为产品具备两方面特性,一是物理属性,能够让人们很好地使用;二是应当具备实用性功能,满足社会需要。纵观我国经济运行当中的产能过剩问题,也主要是因为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忽略了产品的实用性,导致生产结构由于无法满足社会需求而过剩。传统产品的产能过剩和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导致了中观经济质量的问题,产业结构失衡与产业结构的低端锁定造成了供需不平衡以及资源的错误配置和无效利用。所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产品的实用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产品的使用价值在内容上成为社会需求的反映。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既重视质量的物质性也重视质量的实用性,通过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来推动高质量发展。
三、现有高质量发展指标测度研究
通过对现有相关文献整理,关于高质量指标测度的研究大致可以归为两类,一是以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二是通过构建多指标体系来衡量。
(一)全要素生产率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途径是依靠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发展的三大变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意味着在总投入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有更多的总产出,相应地提升社会福利和国家竞争力,全要素生产率主要通过技术进步和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得到提升[6],中国经济运行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失去增长动力和结构失衡,而提升生产率是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与关键措施。当前我国实体产业发展乏力、利润单薄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产业生产效率低下,无法消除要素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最终需要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来解决这个问题[7]。研发可以通过帮助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中所体现的新技术来促进区域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长,资源分配不当会降低全要素生产率,中国依靠要素配置的调整可以将生产率提高30%~50%[8]。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9],通过扩大内需来降低要素成本,提全要素生产率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10]。从城镇化出发,当城镇化水平处于最优范围时,全要素生产率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加强[11],而从产业转型升级的视角看,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12]。全要素生产率本来是一个微观层面的概念,但是早期由于数据可获取性的局限,全要素生产率都是基于宏观层面计算出发,而随着企业数据的可获取性增强,全要素生产率逐渐应用于企业层面[13]。因此,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不仅是宏观层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微观层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14]。相较于企业经营业绩,用全要素生产率评估发展质量更为迫切[15]。因此,有较多研究使用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衡量指标。
但是,不论是宏观还是微观应用上,用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高质量发展是有争议的。主要原因是,高质量发展是个内涵外延都很丰富的概念,涵盖了经济、社会、自然等多个层面,难以用全要素生产率来以偏概全。但也有学者认为,正是因为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十分宽泛,把握根本才更加重要[16],全要素生产率正是众多指标中最集中、最根本的,也最易操作,因而在实证研究中利用全要素生产率作为高质量发展指标较为普遍。
(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标构架纳入工作重点,加之有学者认为全要素生产率在衡量高质量发展水平不够全面,因此学术界和政界都开始试图构建反映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体系,目前尚未形成统一标准。
从宏观层面来看,评价对象较多以省际经济评价为主,主要从两个视角出发,一是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分总指标进行评价[17]。二是基于对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理解来构建指标,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当包括经济发展的基本面、社会成果、生态成果三个维度[18],或是从动力机制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开放稳定共享、生态环境和谐、人民生活美好来探讨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模式[19];还有学者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综合考虑高等教育、金融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经济等相对独立的子系统之间的交互协整关系,由此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20]。从微观层面来看,有学者基于企业发展的主要方面,从定性和定量两个层面构建了國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指标[21],或是结合新发展理念,从效益增长、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合作、社会共享五个维度衡量制造企业的高质量发展[22],还有从财务视角出发,以价值创造能力和价值管理能力来评价企业高质量发展[23],或是认为资本增值能力和资本流动性能反映企业的高质量发展[24]。
一些地方政府对于当地发展质量的衡量大多是在五大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增加其他的维度,如湖南省除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外,还增加了综合质量收益来衡量经济的收益大小,安徽省提出的高质量发展指数则指涵盖新发展理念五个维度。武汉市则结合地区发展特色,增加了提质增效、民生保障和风险防范指数。江苏省则认为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就是新发展理念,故主要基于新发展理念的五个层面分层级构建指标。
总的来看,学者们对于多指标体系的构建存在一些共性,如全面性考量高质量发展包含的内容,结合自然、民生等层面或结合新发展理念来构建指标,但是在宏观上的指标构建当中,指标末梢不能很好地触及微观层面,不能很好地将宏微观高质量发展相联系。目前,有些地方政府尝试构建高质量发展指数,但是只公布指数结果,没有说明具体指标(如安徽省),虽然在宏观上能起到一定指示调控作用,但是指标的不透明性会增加企业的决策成本。尽管多指标能够从多个维度去表达高质量发展的含义,但是在实践操作中,可能存在困难。指标过多容易造成指标堆叠,且有的指标数据难以获取,这样大大削弱了指标提出的意义,还有不同学者虽然从相同的维度提出指标,但是下设的二级指标构成却不同,不利于横向对比。
四、以新发展理念为导向构建宏微观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以新发展理念为导向,结合企业和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以现有关于高质量发展测度的研究思想为参考,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试图建立企业和区域层面的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为研究方便,本文将中观和宏观用区域代表)。
新发展理念互为一统,是今后经济发展思路、发展方向的体现,故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当始终贯彻新发展理念,但同时也要考虑到企业和经济稳定发展相关的指标。宏微观高质量指标体系应当具备联动性,以微观企业数据为基础,依托企业的线上运营数据,为高质量指标计算提供基点,通过对指标的筛选、计算、合并,层层向上叠加,考虑行业因素对微观指标进行汇总可以实现微观到中观的升级,而宏观区域层面则还需要在此基础上考虑到地区特性和政策因素。相较于微观层面,宏观层面范围会更加宽泛,如协调和开放发展更适合在宏观上进行调控,因此在微观层面的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除了效益发展指标外,主要突出新发展理念的创新、绿色和共享三个层面,而宏观层面则在五个层面都有体现。指标设置时应主要选择比较典型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同时突出核心关键的指标,做到指标少而精和重点突出,通过指标设置指明高质量发展的方法途径,以可操作、可衡量、可检验的具体要求,引导各地经济和各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基于此,本文构建了宏微观一体化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在微观企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中,质量效益发展包括了全要素生产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企业投资回报率3个指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越高,说明企业同等投入下的产出越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越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则能够反映企业职工的熟练度、生产技术的高低与否,企业投资回报率反映企业每单位资产创造的净利润水平,3个指标分别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经营效率和投资回报率。创新发展下设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研发人员占员工总人数比重,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累计授权数量,每单位研发投入的专利申请数4个指标,分别反映企业的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绿色发展下面设置了环保投资额占资产总额比重,每万元产值废水、废气、废料排放量2个指标,反映企业的环保投入水平和环境排放。共享发展下设员工持股比例、慈善捐赠额占资产总额比重、实际纳税额占营业收入比重3个指标,反映企业的资本共享水平和社会共享水平。
在区域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中,区域质量效益发展包括了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和区域全员劳动生产率,反映区域经济效益和区域经济效率;区域创新发展下设区域内所有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区域内所有企业研发部门员工占员工总人数比重、区域内所有企业发明专利项数占专利申请总数的比重、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个指标,分别反映了区域的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水平;区域协调发展下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量、农村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比、西部与东部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3个指标,分别反映了区域内供需结构协调、城乡协调和区域协调水平;区域绿色发展下设区域内所有企业环保投资额占全部投资比重、区域内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区域内人均建成绿地面积、区域内空气质量达标指数4个指标,分别反映区域的环保投资率、工业废物利用率、绿化质量以及空气质量;区域开放发展下设区域内外资企业产值占全部企业产值比重、区域市场化水平、区域进出口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个指标,分别反映区域内外资开放水平、贸易开放水平和开放环境;区域共享发展下设区域内所有企业员工持股企业个数占企业总数比重、区域内人均教育指出、区域内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3个指标,分别反映区域内资本共享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
现有关于指标评价的权重计算主要有熵值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均等权重赋值加权法等,但是因为各地对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不一,不便统一决定权重计算方法,可依据各地实际发展情况和政策情况相宜选择。由于篇幅限制,本文指标体系的检验将另文展开。
五、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标体系与全要素生產率的融合
指标体系的设计采取总分指标的形式,一级指标由下设的二级分指标归集计算得出,二级指标又由三级指标归集计算得出。其中质量效益发展作为重要的一级总指标,最终由全要素生产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回报率(企业层面)分指标归集构成,全要素生产力剔除了资本和劳动投入后的生产效率,能够表示企业的技术进步、制度创新、资源配置等对企业产生的影响,是本文指标体系中质量效益发展指标的核心组成,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除了全要素生产率以外,新发展理念可以作为微观和宏观层面指标体系的补充。因此,若是多指标体系构建因为数据不可获取等原因而无法实现时,全要素生产率可以作为高质量发展指标的替代,为避免其以偏概全,也可以在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加上其他层面的补充,如逯苗苗[6]除了使用全要素生产率以外,还从企业组织韧性和企业社会责任层面对企业高质量发展指标进行补充,来研究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这样的评估结果更加精准,也更有利于企业对症下药,从而全面促进企业和全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冰冰.论“五大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结构[J].观察与思考,2016(4):44-49.
[2] 王钰鑫,周利生.论五大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J].理论月刊,2016(8):21-27.
[3] 李子联,王爱民.江苏高质量发展:测度评价与推进路径[J].江苏社会科学,2019(1):247-256,260.
[4] 鲁继通.我国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初探[J].中国经贸导刊(中),2018(20):4-7.
[5] 程虹,李丹丹.一个关于宏观经济增长质量的一般理论——基于微观产品质量的解释[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7(3):79-86.
[6] 逯苗苗.网络嵌入视角下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0.
[7] 刘志彪.理解高质量发展:基本特征、支撑要素与当前重点问题[J].学术月刊,2018,50(7):39-45,59.
[8] HSIEH C T,KLENOW P J.Misallocation and manufacturing TFP in China and India[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9,124(4):1403-1448.
[9] 师博,张冰瑶.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测度与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19(3):19-27.
[10] 高波.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和逻辑[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6,53(3):31-42,158.
[11] 程广斌,王朝阳.全要素生产率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非线性检验[J].统计与决策,2020,36(15):23-28.
[12] MASTROMARCO C,ZAGO A.On modeling the determinants of TFP growth[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12,23(4):373-382.
[13] 鲁晓东,连玉君.中国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估计:1999—2007[J].经济学(季刊),2012,11(2):541-558.
[14] 李巧华.新时代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实现路径[J].财经科学,2019(6):57-69.
[15] 殷醒民.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五个维度[N].文汇报,2018-02-06(012).
[16] 陈昌兵.新时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转换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8(5):16-24,41.
[17] 王军,李萍.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新解——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测算与对比[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38(7):3-13.
[18] 师博,樊思聪.中国省际经济高质量发展潜力测度及分析[J].东南学术,2020(4):169-179.
[19] 魏敏,李书昊.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35(11):3-20.
[20] 李华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体系及绩效评价[J].会计之友,2021(15):32-37.
[21] 杨波.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J].会计之友,2019(23):45-49.
[22] 马宗国,曹璐.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构建与测度——2015—2018年1 881家上市公司数据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37(17):126-133.
[23] 董志愿,张曾莲.政府审计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基于审计署央企审计结果公告的实证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21,36(1):1-10.
[24] 夏冰,吴能全.国资监管体制变迁下公司治理水平对混合所有制企业高质量发展影响研究——基于资本属性视角[J].预测,2020,39(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