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修辞学视域下报纸建党百年特刊的“青春”隐喻研究

2022-05-18陶丽

新闻世界 2022年5期
关键词:建党百年特刊修辞

陶丽

【摘    要】“青春”一词在现代汉语中与20世纪以来“再兴民族”“再造中华”的爱国救亡话语紧密相关。本文以“青春”隐喻为线索,在修辞學视域下对国内100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特刊进行了分析,发现百份特刊从喻青年之人、喻光明与远行之物、喻朝气蓬勃与不畏风险之精神三个层面,共同建构了“百年风华正茂”的宣传话语。

【关键词】特刊;建党百年;修辞;隐喻;青春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社科一般项目“基于重大节事活动的首都形象建构与传播研究”(项目编号:SM202210017002)。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风华正茂”描绘青年共产党人青春焕发、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强调:“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在以庆祝建党百年为主题的新闻特刊中,“青春”作为一种隐喻,成为报纸媒体宣传的重要修辞形式。本文在修辞学视角下,对国内100家报纸媒体庆祝建党百年特刊进行分析,提出“青春”的三层隐喻:一是以年华正好的青春之人喻千秋之中的百岁之党;二是以光与火、船与路等自然物和人造物喻向着光明出发远行的青春精神;三是以青春之永葆喻党的建设、党的事业不断发展、与时俱进。

一、“青春”隐喻的历史变迁

古希腊高尔吉亚(Gorgias)在《海伦颂》《帕拉默得斯辩护词》中提出修辞术是关于说服的技艺,具有影响人类情感与行为的神奇力量。[1]亚里士多德将修辞术的核心意旨指向“说服”,并提出诉诸人格、诉诸情感、诉诸道理三种方式。[2]在修辞学研究中,语言既是技巧层面的语义表征,也是思想结构的阐释元素。隐喻的实质即借助具象可感的视觉形象再现抽象的信息意义。[3]皮尔斯将符号视为亚像似符,与相似性相比,隐喻更关注喻体与本体形式背后的意义关联。[4]莱考夫和约翰逊将隐喻的产生归因于人的经验结构,提出隐喻贯穿于人类的思维及行动中,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从而将“隐喻”从修辞学的狭窄视域扩展至人类认知。[5]之后,莱考夫又在《女人、火与危险事物》中将隐喻的概念系统(metaphorical concept system)具体化,提出始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概念,而隐喻即是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mapping)。[6]王文斌和林波延伸了隐喻作为映射的观点,认为作为一种心理映射,人们能够将对此事物的认识映射到彼事物上,这种从始源域向目标域的跨越即是隐喻的本质。[7]隐喻作为人类思维和认知经验的一种方式,能够反映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8]也因而可以通过分析隐喻表达考察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概念系统。[9]

在《辞海》和《古代汉语词典》中,“青春”有两层释义。原意是指“春天”,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草木青葱,生机勃勃,故曰“青春”,古诗文中以此为意的描述有很多,如“青春受谢,白日昭只”(《楚辞·大招》),“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由春天延伸至人的少壮年龄,即个体生命的青年时期,如“予涉素秋,子登青春”(《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诗》),以“素秋”喻“老”、以“青春”喻“少”,“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洛阳女儿行》)等。[10]

词源考释,“青春”一词,自民国始,又加入了“珍贵年华,喻美好时光”的义项,[11]而这一义项又与爱国救亡年代“再兴民族”“再造中华”的强国兴邦理想密不可分。可以说,“青春中华”和上世纪“激情、奋斗、痛苦和忧虑的意义的探索”密切相关。[12]梁启超1900年创作《少年中国说》,高呼中华振兴的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13]陈独秀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提出时局危难之中,青年应当承担爱国图存的责任,以自觉之态度努力奋斗。李大钊1916年在《新青年》发表《青春》一文,“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14]“青春”也由此正式成为20世纪对青年进行政治动员的主要话语形式,该话语的核心意旨即是以“民主、科学”等新思想为指导,培养和塑造能够抛却个人私欲而投身民族救亡和国家建设的新公民、新人格。在这样的话语形式里,“青春”与“老年”对立,而这种对立不仅是“新”与“旧”的对立,而且是“强”与“弱”、“希望”与“腐朽”、“天下为公”与“一己私欲”的对立。[15]至此,青春的意涵完成了从草木之春、少年之春到国民国家之春的转变,青春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政治话语,隐喻国家之强盛、民族之复兴。

二、建党百年特刊封面的“青春”隐喻建构

特刊是媒体宣传报道力度的重要体现,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国内众多报纸媒体都相继推出了庆祝建党百年特刊。本文选取了100家国内报纸庆祝建党百年的特刊(详见表1),通过对特刊封面的分析,发现特色各异、设计不同的新闻特刊,以“青春”为隐喻,共同建构了“百年风华正茂”的宣传话语。

(一)百年与青春:以年华正好的青春之人喻千秋之中的百岁之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于时间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为计,而是以百年、千年为计。”因此,中国共产党的“百岁”恰是“千年为计”历史进程中的壮盛之期。百岁中国共产党作为始源域,与个体生命历程中最美好的青春这一目标域相对应,映射朝气蓬勃、欣欣向荣。这一隐喻连接百岁与青春,贯通往昔记忆与未来期盼,在对时间概念的压缩和延伸之中,彰显了强大的历史张力,成为媒体庆祝建党百年特刊中最具共性的宣传话语。

在统计的百份特刊中,以“百年风华”“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等关键词语为特刊标题或卷首语标题的有24份。部分特刊将百年与青春并置,如《每日新报》《银川晚报》的特刊标题为《一百年 正青春》,《钱江晚报》《湛江日报》特刊标题为《百年风华正青春》,《中国青年报》《西安日报》更是直接以“青春”为题,其特刊标题分别为《正青春》和《青春志》。除了特刊本身的标题之外,特刊的卷首语标题多用“百年”与“青春”呈现历史的平衡关系,如《燕赵都市报》特刊卷首语以《无畏无私的誓言 百年青春的力量》为题、《湖北日报》特刊卷首语以《百年风华正青春》为题。还有一些特刊在将百年与表征青春的风华正茂共置于标题的同时,还着意强调党领导下的地方发展。例如《新疆日报》特刊《百年风华 沧桑巨变——党的光辉耀天山》、《甘肃日报》特刊《风华百年  奋进陇原》、《湖南日报》特刊《百年风华湖湘潮》、《杭州日报》特刊《百年华诞风华正茂 千年古都再启征程》等。

(二)光明与远行:以光和火、船和路喻青春之精神

从“青春”一词的词义流变看,其含义从自然界的特定时令季节到个体生命历程的特定阶段,再到珍贵年华、美好时光,并延伸至“青春中华”等民族主义爱国话语和政治动员话语,“青春”的意涵越来越抽象。描述和修饰青春的词汇也同样呈现虚化的趋势,最初是用以描绘春天之颜色的“青”,延伸至少年之人的轻狂意气,进而是希望、兴趣、前途、理想等含义更为模糊而广远的词汇,例如李大钊如此描述青春之美:“彼幽闲贞静之青春,携来无限之希望,无限之兴趣,飘然贡其柔丽之姿于吾前途辽远之青年之前”(《青春》),[16]甚而成为了一种“青春哲学”[17]。而这些描摹“青春”的词汇,本身亦需要具象化的目标域予以映射,进而深化人们对于“青春”意向的理解和认知。在建党百年特刊中,新闻媒体用四种物质映射青春之精神,分别是自然物“光”、人造物“火”、“船”与“路”。

1.火、光与希望

“光”本是自然现象,是通过照射在物体上使物体被人看见的一种物质,与“黑暗”相对,星光、朝霞、旭日等是充满希望的具体意象。特刊中用“光”隐喻青春之希望是比较常见的映射。例如:《四川日报》特刊以《光辉100》为题,在卷首语《每个人都是一束光》中写道:“日光布德泽,万物生光辉……赫赫如旭日东升”;《解放日报》特刊卷首语的小标题中有“火种  初心”“大地飞涌  時光的朝霞”;《华西都市报》卷首语写道“新时代,是一个人们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如火山一样迸发的时代”,以“火山”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还有《新闻晨报》特刊标题《追光》、《海南日报》特刊标题《初心照亮海之南》,《重庆晚报》特刊卷首语标题《今天的北斗星光来自100年前》等。

“火”与“光”相伴而生,自人类学会用“火”之后,火即成为人造之光,薪火、火炬具有方向指引和照亮黑暗的寓意。特刊中用“火”“火光”的“照耀”隐喻党的功绩及青春之热烈的案例也不在少数,例如:《新京报》特刊、《济南日报》特刊、《海峡导报》特刊、《阳光报》特刊分别以《薪火之源》《百年风华  初心如炬》《理想照耀中国》《星星之火映陕红》为题,《云南日报》《河南日报》《西藏日报》分别以《党的光辉照边疆》《思想火炬》《党的光辉照边疆  边疆人民心向党》为卷首语标题或小标题,以火炬、薪火、星火等为象征物,隐喻在中国共产党引领下国家与地方的发展。《华商报》特刊中写道:“执星火,长夜漫漫,万里征途……炬火熊熊待后生”;《中国青年报》卷首语写道:“寰宇之下,任何民族都不乏积蓄于生命中的火种”。特刊卷首语以星火、火炬、火种等作为映射,在长夜、寰宇的广袤时空中彰显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与发展新中国的丰功伟绩。

2.船、路与征程

“青春”之于迟暮,最重要的特点即是未来可期,有着无限变得更好的可能。“船”与“路”是人造之物,与交通相关,是行进的物质基础,也是站在百年历史起点上,青春的中国共产党再出发的象征。其中《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共中央机关报特刊的标题,也被多家省级和地市级机关报引用,分析的百份特刊中以此为标题有11份。

“船”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中共一大在嘉兴南湖的红船上召开, 是党的诞生地之一。在特刊之中,“劈波斩浪”“领航”的“船”“帆”是青春之党、青春之精神的重要目标域。例如:《浙江日报》在卷首语《从一叶红船到巍巍巨轮   驶过百年征程   初心不渝再起航》中写道:“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从一叶红船到巍巍巨轮 驶过百年征程……初心不渝再起航”。《新华日报》特刊《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由“100”的“1”自下而上分别绘制了红船、东线“第一帆”、“春雷”水泥船、“蛟龙”号、“奋斗者”号等8种交通工具。此外,《佛山日报》《解放军报》《来宾日报》特刊分别以《领航》《领航中国》《迈步从头越  扬帆再启航》为题,把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喻为在历史长河中劈波前行。

关于“路”的隐喻,鲁迅将“希望”比为“路”深入人心,希望与路一样,“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在拯救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走出了一条“新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18]在特刊中,回望百年来路,展望发展新路,成为青春之党永远向前的精神隐喻。例如:《解放日报》特刊全版一个“路”字,《齐鲁晚报》特刊、《贵州日报》特刊分别以《辉煌征程》《昂首阔步走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为题,《常德日报》特刊《正道》的卷首语标题是《这条路 随你向前》,《重庆商报》《香港文汇报》特刊卷首语标题分别为《砥砺奋进心向党 经世济民实业路》《胸怀伟业 同心同行》。

(三)守正与创新:以青春之永葆喻党的事业与时俱进

时光易逝,年华易老,无论是自然之“春”,还是个体生命之“春”,青春都无法永驻永续。但是,青春之于政党,就不仅仅是时间概念,更蕴含一种执政的理念与精神,即政党的顽强的生命力与持久的战斗力,更具体而言,则是一种无畏艰险、蓬勃向上、勇毅自信的精神状态。“青春”之于“百年”的语义反常,即突显了中国共产党青春永葆、与时俱进的精神隐喻。

百年以来,保持先进性、纯洁性、永葆青春活力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基础,也是需要始终面对和持续解决的根本性问题。[19]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中共一大会址时强调:“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政党的青春活力指向追梦的姿态、赶考的心态、自信的状态和自我革命的常态。[20]在建党百年的媒体特刊中,永葆党青春活力的隐喻集中体现在初心、梦想,奋斗、赶考,自信、希望等话语之中。例如:《广州日报》特刊《我宣誓》以人物群像的方式展现共产党人的初心与梦想、奋斗与坚守,《北京日报》《黑龙江日报》《文汇报》特刊分别以《致敬筑梦》《百年印迹  初心弥坚》《镌刻初心照耀中国梦》为题,《湖北日报》特刊小标题为《朝气》《活力》《赶考》。

在纪念建党百年的特刊宣传实践中,多遵循了从起源到未来的时间逻辑。梦想从哪里来——“要探究这个梦想,就需要去到它的起点,那里是萌芽,是初心,是风吹麦浪延绵不绝的希望”(《华西都市报》特刊卷首语摘句);未来向哪里去——“新征程、新使命,更需要我们永葆奋斗精神,永怀赤子之心,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继续书写风雷激荡的传奇篇章”(《西安日报》特刊卷首语摘句);“要看到它的未来,就需要去到它的现在,那里,有它的来时一路跋涉的坚定、愈发壮大的雄心和最新最美的当下”(《华西都市报》特刊卷首语摘句)。在这条时间线索下,特刊着重强调制度与道路自信是党发展的重要基础,“以史鉴今,坚定理想”方是“党的队伍发展壮大永葆生机的活力之源”(《中国青年报》特刊卷首语摘句),“只要我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坚定地追随真理之光,坚定地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行、与世界同行,我们就会真正建立起植根深处的自信,就会永葆活力、永葆青春、永葆向上的希望。”(《解放日报》特刊卷首语摘句)。

三、结论与思考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西方修辞学的理论脉络中占有重要位置,也是我国主流媒体政治宣传实践的策略选择。本文对我国百份报纸庆祝建党百年特刊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媒体建构的三层“青春”隐喻。第一层隐喻主要喻人,将百岁大党置于时间洪流之中,用个体生命之“青春”映射百岁大党正值壮盛之年,蓬勃有力、欣欣向荣,具有强大的历史张力。第二层隐喻主要喻物,用自然物光和人造物火象征光明与希望,用船与路意指起航与征程,映射“青春”之精神即向着光明与希望勇往直前,具有丰富的实践内涵。第三层隐喻主要喻精气神,用永葆青春喻指党的建设、党的事业、党的发展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紧扣时代的脉搏,用初心、梦想、赶考、奋斗等话语将个体之“风华正茂”与政党之“精气神”相互关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召力。三层隐喻共同建构了建党百年政治宣传的“青春”话语,将其置于重大历史事件的整体纪念仪式中,具象可感的喻体不仅承载本体的视觉意向,同时与本体所延伸的政治话语和意识形态紧密相连,在政治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凝聚方面发挥了主流媒体的引导力。

注释:

[1]胡传胜.高尔吉亚与古希腊修辞术的开端[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6):140-145+148.

[2]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诗学》《修辞学》.罗念生译.《罗念生全集》(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145.

[3]张伟.符号、辞格与语境——图像修辞的现代图式及其意指逻辑[J].社会科学,2020(08):171-181.

[4]查尔斯·皮尔斯.论符号[M].赵星植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53.

[5]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何文忠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6]王尋.汉语词汇“青春”的隐喻认知系统[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124-127.

[7]王文斌,林波.论隐喻中的始源之源[J].外语研究,2003(04):10

[8]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34.

[9]吴明华,赵飞格.共产党的角色转型与“建设”隐喻的媒体建构[J].新闻界,2021(06):21-28.

[10]谢建平.“青春”一词的由来[J].文史天地,2017(11):92.

[11]林明康.“青春”词源学考释[J].语文学刊,2015(17):40-41.

[12]汪晖.世纪的诞生:中国革命与政治的逻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序言v.

[13]林文光.梁启超选集[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9:64.

[14][16]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17,307

[15]冯庆.文明史与青年潜能——《后浪》《青春》话语策略对勘[J].探索与争鸣,2021(04):167-176+180.

[17]罗肖泉,李香玉.李大钊《青春》之青春哲学[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1):140-143.

[1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21-07-02],https://mp.weixin.qq.com/s/TZmd4sHEvJzG7yvxpeGEdw.

[19]徐晨光.百年大党永葆青春活力[J].红旗文稿,2021(01):23-25.

[20]林清新.百年大党风华正茂[J].红旗文稿,2021(11):21-23.

(作者: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讲师)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建党百年特刊修辞
从党史学习中感悟化危为机的智慧
面临新时代跨越百年 新征程思考创新党建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与社会价值观的历史演进
特刊出售
可口可乐广告语修辞应用及其汉译分析
李白诗歌修辞与英译赏析
二月情人节特刊远赴泰国拍摄
读编心语
我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