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视域下微纪录片转型路径探究

2022-10-20孙华健

新闻世界 2022年5期
关键词:纪录片受众

○孙华健

一、引言

全媒体时代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审美的标准以及社会关系的建构等,都与传统媒体时代产生了较大不同,体量小、主题鲜明、内容直观的微纪录片应运而生。作为短视频主要传播形式之一,它不仅能够满足新时代受众多元化需求,还承载着意识形态建设、文化传承发扬的社会责任。这一系列的变化使得微纪录片在新媒体平台和传统媒体中蓬勃发展。

二、全媒体视域下微纪录片的现状及特点

(一)碎片化生态圈的建构

“微纪录片”的概念最早由凤凰卫视提出,一般指时长在10分钟左右的纪录片。“微”不仅表示时长短,还包括由制作技术决定的叙事策略、传播互动、营销方式的变化。“微”不等同于“短”、“小”、“浅”,而是全媒体时代下符合受众碎片化阅读需求、具有工业化制作流程和完备生态传播链的概念阐释,其内涵应包括“微而广”、“微而深”、“微而全”等意义表达。

结合受众的快节奏生活和碎片化时间,微纪录片为提高传播效率压缩了单集时间,扩展了广度和深度,每一集既独立成篇,又统筹于共同主题之下。如央视大型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用每集5分钟的电视短片讲述一个个文物故事,将纪录片扁平化、简约化,顺应了当下快、小、短的视频潮流和传播理念,打破受众对文物高冷的固有认知和刻板印象,重构文物的现实环境生态。百集大型纪录片《故宫100》以微视角选取叙事对象,通过某一特定的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来展现其历史文化内涵。其作为微纪录片的优秀作品,虽小但“精”,它的趣味感和生动性有增无减。

微纪录片有别于传统纪录片,其秉持“快餐化”、平民化、片段化、非正式化的传播理念,构建了完整的碎片化生态圈,是以短时长和微角度来适应全媒体视域下传播特点的一种新形式。

(二)创作技术推动了跨类型微纪录片的发展

一方面,手机、无人机、手持稳定器的更新换代促使人人都成为传播主体。另一方面,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使得传播方式更加全渠道化。为了提升微纪录片的视觉冲击力,在当下,移动镜头、延时摄影和航拍镜头成为每部片子的标配。通过电影化的剪辑对巨量的碎片化信息进行组合,对整体镜头语言的色彩性和美观性进行精细化的后期制作,有助于提升影片质感。例如《如果国宝会说话》利用最新的3D 扫描成像技术对国宝进行模型的重构,突出了细节刻画并以多视角的方式描述了青铜树由无到有的过程。三维立体与二维动画创作技术,以及符合年轻人审美习惯的后期动画赋予了国宝鲜活的生命,与新媒体技术相互结合推动了跨类型微纪录片的发展。

全媒体视域下,新媒体的发展给微纪录片与受众的交互提供了便利,不仅可以通过线上或者线下的方式来进行“一对多”的传播,通过评论、留言等来进行互动,还能通过这种传播方式来进行商业性的有效契合。在央视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中,唐卡画师以直播的方式展示了传统西藏牦牛绒向顶级奢侈品转变的过程,将东方的古典元素与现代西方艺术相融合,首创“边看边买”的营销模式,实时向受众推送购买链接,创新了互动模式。

(三)叙事手法的艺术化和叙事方式的故事化

微纪录片注重选题角度的平民化,以迎合受众碎片化的收视习惯,突出故事化和艺术化的叙事,对人们的身边事进行符合时代需要的艺术化阐释。较之于传统纪录片,故事化的集体记忆更加容易获得受众认同。在某种意义上,微纪录片的传播效果往往取决于对受众情绪的调动能力,叙事手法的艺术化和叙事方式的故事化正是带动受众情绪的最主要手段。例如《故宫100》,以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去观察和记录,立足于平和的讲述姿态,依托于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将宏大历史聚焦于微观人物,尽可能地调动了受众情绪。在《再见紫禁城》中,影片以溥仪为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以主观镜头为叙事角度,以故事化的叙事方式讲述了仓皇而逃的末代皇帝,呈现出一段鲜活的历史。

三、全媒体视域下微纪录片的创新探究

(一)运用新技术,增强画面美感

微纪录片保持了纪录片的客观性和纪实性,如果一味地侧重还原客观事实,往往会导致画面感染力较差。想要增强微纪录片的美感,就必须运用新的技术手段来对画面内容进行艺术化的再创造,达到增强视觉冲击力的效果。《如果国宝会说话》在后期运用了大量的动画特效和3D扫描影像技术,对文物进行影像建模重构形成立体化的动感,让拟人化的镜头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进而引发情感共鸣。接收者若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阅历还原领会出创作者的主观情感和创作意图,那么微纪录片将更加具有审美趣味和真情实感。

微纪录片的意蕴美不仅体现在解说词合理地抒发情感,还体现在画面和声音的自然结合,三个主要因素结合的默契程度决定了整部微纪录片质量的高低。为了使画面和音乐的联系更加密切,美食微纪录片《早餐中国》每集都运用了不同的专属音乐来营造食品的制作氛围。在单集的微纪录片中,解说词可谓是重中之重,它既可以在观众观看纪录片的时候对画面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还能通过形象化的描述增强画面内涵。例如北京电视台的《中国梦365 个故事》,每集3 分钟,通过解说词展现记录发生在百姓身边的真实故事,在画面、音乐以及解说词共同建构的环境中,完成了对“中国梦”通俗化、形象化的阐释。

(二)高光式人物塑造,传播主流价值观

刻画人物形象是纪录片艺术创作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微纪录片在塑造人物时主要通过展现某个人物最鲜明的特点和性格特征,以点带面将整个人物形象展示出来。这就需要在大量的基础人物素材当中,挖掘出最能展现人物形象的高光点进行展示,形成直击心灵的情感传播。也需要创作者深度接触主人公,站在时代的角度上塑造人物形象,展现独特价值。

在塑造人物的同时还需注重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例如在抗击新冠疫情、脱贫攻坚等主题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着鲜明的价值引领作用,相对于其他微纪录片的人物塑造更具有深厚的时代意义。在《武汉呼吸》中,主人公以普通人的情感经历视角折射出宏大的抗疫视野和伟大的抗疫精神。高尚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流价值观的呈现,能够增强受众民族自豪感、民族凝聚力,提升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三)重视多维度传播,优化资源整合

在移动媒体时代下,受众的需求逐渐向“短”“平”“快”转变。对于微纪录片时长的把控,在不同媒体平台上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受众应当有所细分。针对电视等传统媒体,微纪录片可以适当增加时长,以黄金时间段和年轻人休息时间段播出为主;而对于移动端,应压缩时长。

扩展微纪录片的发展空间和传播渠道,就必须要重视多维度传播策略,通过加强微纪录片与“三微一端”的互联互通,跳出单一维度电视媒介的传播限制。短小的篇幅使得在移动终端上的随时观看、重复传播变得便利化,再加上自媒体的兴起和推动,使得1+1>2的传播效果凸显。在传播策略上还要减少冗长的叙事,对于故事结构要做到简明化和言简意赅,创作风格与时俱进。例如《如果国宝会说话》,节目组充分考虑微纪录片的碎片化传播理念,将片头片尾的画外音做得符合年轻人的审美风格,年轻化的创作团队敏锐地捕捉到更加接地气的新鲜事物,将沉甸甸的中华文明轻松巧妙地浓缩为每集5 分钟的微纪录片。在推动电视节目多维度传播的同时,其故事性和历史性也站在年轻人审美的前沿。

(四)强调记忆唤醒,提高认同感

集体是民族记忆唤醒的来源,个体只有在集体当中才能具有民族记忆和国家认同感,在微纪录片创作过程中通过从“小我”升级到“大我”的典型故事,才能唤醒受众的民族记忆,才能从个体认同感上升到国家认同感。讲好中国故事,在故事中实现情感的升华,就必须将宏大的叙事题材进行高度的概括。在《新中国密码》中,既有开国大典的国家记忆,又有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民族英雄。影片采用极具代表性的家国故事、英雄故事,构建家国情怀,褒奖奉献精神。在《如果国宝会说话》中,正是因为构建起了受众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桥梁,才让受众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影响力和号召力,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五)互动模式创新,增强受众黏性

微纪录片要提高受众情感体验,调动受众情绪,就必须激发受众的互动兴趣,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比如弹幕就建构了一种交流生态圈,提高了受众对于节目的关注度。再如微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在创作前期便设置了官方微博,发起了抽奖或者赠送衍生产品等福利活动,吸引粉丝关注,产生互动叙事,提升作品的影响力。在微纪录片中阐述时代情景,传播相关的科学、知识等,也有利于增强受众的观赏体验感。例如微纪录片《“洋”贵妃》通过非遗的情景化叙事,以直观性的视觉体验建构起了传统文化与受众的情感桥梁;运用了别样的参与方式,以路人的视角将受众带入京剧传达的情感中。在情感交流中,消除了京剧与受众的隔膜感,建构了真正的文化传承精神。创新互动模式无疑为微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启示与借鉴,促进观赏者与创作者的深度联结,增强受众黏性。

(六)立体化与差异化传播

微纪录片是在个性化、碎片化、传播速度快的新媒体环境下成长的,新媒体造就了大量差异化和不同需求口味的受众。针对不同受众,要推出差异化、立体化的品牌营销策略。例如《了不起的匠人》团队通过不同渠道包括微博大V、短视频、电视广告等领域,向不同年龄段和有着不同观赏习惯的受众群体推介栏目。通过口述传播、二次传播等扩大栏目的影响力,提高受众关注度和认可度。

新型的品牌营销策略要以新型的传播模式和业态为基础,发挥出品牌价值的功效。受众对于作品的评价与推荐是构成品牌价值的基本要素,擅长捕捉受众的意见进行更改,也是构建立体化品牌价值最重要的环节。微纪录片《四季中国》,通过与受众探讨二十四节气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提升栏目形象,构建品牌价值。在新的时代和环境下,微纪录片必须要适时调整品牌营销策略和方法,推动品牌价值的建构与完善。

结语

微纪录片作为全媒体时代的产物,采用微视角的叙事手法,来进行故事化和艺术化的表达。传统媒体的传播是单向线性传播,而微纪录片的传播是灵活多样、可裂变的。广阔的市场和升级迭代的技术为微纪录片打开了想象的空间,也改变着人们的审美习惯。但较之于传统纪录片,其在叙事上还需要进行细致描写和刻画,不断创新,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纪录片受众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在闽开机
Rough Cut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等待
超级蚁穴
融媒体生态下广播与受众共赢发展的路径思考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