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档案建构乡村记忆的功能与路径分析

2022-05-18陈建朱海月

档案与建设 2022年4期

陈建 朱海月

摘 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剧了乡村空心化现象,个人在群体中定位记忆的框架逐渐瓦解,红村作为中国乡村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同样面临着集体失忆的困境。山东临沭县朱村在利用红色档案建构集体记忆、走出“集体失忆”漩涡方面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经验。朱村的实践体现出红色档案具有解释乡村记忆、塑造乡村精神以及深化记忆工程的功能,这为保护和建构红色乡村记忆提供了新的可能。朱村通过鼓励社会参与、提升管理水平、丰富开发形式等方式探索出了一條红色档案建构乡村记忆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红色档案;乡村记忆;朱村

分类号:G275.9

Analysis on the Function and Path of Red Archives in Constructing Rural Memory——An Examination of Zhu Village in Linshu County

Chen Jian, Zhu Haiyue

(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of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0 )

Abstract: The accelerated urbanization process has exacerbated the rural hollowing phenomenon.The framework of individual memory orientation in the group is gradually disintegrating.The red village, as a special form of Chinese countryside, is also facing the dilemma of collective amnesia. Zhu Village in Linshu County, Shandong Province, has achieved a relatively successful experience in using red archives to construct collective memory and get out of the whirlpool of "collective amnesia". Zhu Villages practice shows that red archives have the function of explaining rural memory, shaping rural spirit, and deepening memory projects, which provides new possibilities for protecting and constructing red rural memory. Zhu Village has explored an effective path for constructing rural memory through red archives by encouraging social participation, improving management level and enriching development forms.

Keywords: Red Archives; Rural Memory; Zhu Village

1 引 言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把蕴含党的初心使命的红色档案保管好、利用好,把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史记录好、留存好,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人民群众!”[1]批示体现了总书记对红色档案及其保管利用的高度重视。红色档案是指在1919年至1949年期间,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历史档案记录,[2]那些曾经亲历过革命战斗、具有红色革命传统的乡村被称为红村。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广阔的农村中留下了大量红色档案,为红村积累了丰富的红色资源,但这些有关过去的意象和记忆知识是通过(或多或少的)操演来传达和维持的。[3]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传统乡村生存环境和群体濒临消失,乡村集体记忆传递的物质框架岌岌可危。拥有丰富红色记忆资源的红村如何走出“集体失忆”的漩涡,如何利用当地的红色档案建构乡村记忆、保存国家记忆,是新时代乡村档案文化建设的新课题。

目前学界对于红色档案的研究主要聚焦红色档案价值研究、红色档案资源建设、红色档案开发利用等方面。关于红色档案的价值研究主要从理论和案例分析两个维度展开,如朱彤、曾祥明探究了红色档案在传承红色基因方面的价值意蕴;[4]韦丽阳、熊建芳以湘江档案为例分析了红色档案的价值以及面临的困境。[5]在红色档案资源建设方面,郑慧、谭冬玉基于程序化扎根理论解析了红色档案资源建设因素;[6]赵红颖和张卫东从数字人文视角切入,研究了红色档案资源的组织与开发。[7]在红色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薛芳[8]、孙大东[9],谢诗艺[10]等学者分别从人民中心视角、心流理论视域以及群体认同等方面阐述了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路径理路;张步东[11]、王向女[12]等学者分别从地方档案馆实践、“互联网+”等角度切入,结合具体案例开展了相关研究。此外,利用红色档案建构区域记忆也多见于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论文中,但学界的关注主体多是县级以上综合档案馆,较少关注村级红色档案记忆的建构问题。考虑到党在革命时期的红色档案多散布于乡村之中,如何利用红色档案资源建构乡村记忆、凝聚乡村精神值得进一步研究。因此,本文以山东临沭县朱村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实践为例,探讨红色档案建构乡村记忆的功能与路径,以期为学界和业界提供参考。

2 朱村红色档案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成果概述

临沭县朱村是山东省著名红色革命圣地,是沂蒙山区军民抗战的典型代表,具有浓厚的红色革命传统,这一点在档案与文史资料中有不少记载,如《临沭县志》第十一卷军事卷详细记载了临沭县作为中国共产党山东滨海重要战区,在党的带领下进行的系列战事。[13]现有革命历史档案也记录了抗战期间当地人民与老四团钢八连军民互助、共同抗击日伪军的革命战斗情谊。朱村非常注重红色档案的收集、保管和利用,近年来,依托丰富的红色档案资源,建设了“一心五馆四街五巷一基地”重点项目,在原抗日战斗纪念馆的基础上建设了五个新馆,其中沂蒙支前馆、朱村村史档案馆和原本的抗日战斗纪念馆都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朱村的红色档案和故事。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专程考察朱村,观看在抗战初期便已建立了党组织的支前模范村村史展。[14-15]总之,朱村红色档案开发利用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逐步利用红色档案建构起了丰富、系统的乡村记忆,推动了朱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明的全面振兴。

3 红色档案建构乡村记忆的功能分析

3.1 红色档案对于乡村记忆的解释功能

保罗·康纳顿认为:“记忆的恢复借助了外来原始资料”[16],以此而论,档案可以建构人们对往事的记忆。详细记载了朱村革命斗争历史的红色档案构成了朱村红色记忆的基础,以沂蒙支前馆、朱村村史档案馆、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为代表的展陈基地让尘封在档案中的朱村红色记忆重新活跃起来。红色档案故事的多样化展陈对解释当年的战争历史有着重要作用,直观的档案展示以及讲解员的解析,可以在特殊场域把人们带回当年的历史情景,进而增强红色档案建构历史的功能作用。对于亲历战争的老人而言,这是往事的再现;对于未曾经历战争的青少年或中年人而言,也能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重温历史,强化记忆,建构起代代朱村人的共同记忆。

3.2 红色档案对于乡村精神的塑造功能

挖掘乡村红色档案,能够发扬乡村人民在战争年代的优良精神,并且可以结合新时代背景进一步深化乡村精神的内涵。朱村用多种形式,生动再现红色档案中的革命故事,将乡村革命精神以通俗易懂、传播性强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村民们自编自导了情景剧《第一碗饺子祭英烈》,演绎了朱村过年头碗饺子祭英烈年俗的由来,表达了对在1944年除夕夜为抗击日伪军、解救朱村村民而牺牲的24位老四团钢八连战士的崇敬之情。通过情景剧的演出,使革命历史在朱村后人的记忆中不断地得到巩固,有利于建立关于朱村革命历史的集体记忆,为朱村村民营造了极富身份感和归属感的环境,进一步塑造了符合当地历史气质并能促进当地发展的乡村精神。

3.3 红色档案对于记忆工程的深化功能

面对传统古村落加速消亡的现实,我国众多省市在21世纪初开展了“乡村记忆工程”,其中,由山东省文物局牵头开展的山东乡村记忆工程,注重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整体性保护,注重建设乡村博物馆,收集具有当地特色记忆的文化遗产进行展陈,借助物质凝固某个时间段的记忆,保存当地的特色文化。[17]乡村红色记忆是乡村记忆的重要分支,沂蒙山区作为革命圣地,与井冈山、延安一起被称为中国三大老革命根据地,长期的革命战斗历史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大量红色档案。与古村落不同,红色乡村可能不具备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但近代革命战斗经历赋予了它们特殊的精神和灵魂。在山东乡村记忆建设工程中,对于那些传承上千年却因城市化发展而逐渐消失的古村落,更多应从“抢救”和“保存”的角度进行资源建设与开发。但对红色乡村来说,则应借助红色档案资源,从“挖掘”和“建构”的角度出发,把当地浓厚的红色精神有组织、有意识地彰显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深化乡村记忆工程的内涵,革新记忆工程的发展路径,推动构建更为完整的乡村记忆。

4 红色档案建构乡村记忆的路徑分析

特里·库克认为,在利用档案建构社会记忆时要充分发挥档案工作者“贯穿于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沟通于形成者、档案和利用者之间,充当社会记忆建筑主建筑师”[18]的角色功能,这为红色乡村利用红色档案建构乡村记忆提供了方向性思路。朱村采用多种形式,对红色档案资源进行挖掘,为当前建构红色乡村记忆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路径。

4.1 争取政府支持,鼓励社会参与

红色档案管理资源投入不足是红色乡村普遍面临的问题。在现有条件下,仅仅依靠乡村的力量难以解决这一问题,这就要求乡村一方面应充分利用政策红利,争取当地政府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还应鼓励包括本村村民在内的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红色档案的征集、整理和利用过程,共同建构区域集体记忆。如临沭县朱村便积极争取临沭县档案馆的资金、技术和业务支持,于2013年获批成立朱村档案馆,为更好地讲述当地红色故事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吸纳本地村民参与村史建设和讲解工作,为朱村的红色记忆传承增添力量。

4.2 提升管理水平,释放档案功能

档案馆作为一种典型的记忆场所,其存在的根本理由是让时间停滞,是暂时停止遗忘,是让实物的状态固定下来,让死者不朽,让无形的东西有形化。[19]针对当前许多红色档案分布散乱、管理水平低下、征集不足等现实状况,乡村需要切实提升档案管理水平,形成完善的红色档案资源建设方案,尽可能地将红色档案资源集中起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村史档案馆。2013年朱村档案馆成立后,以档案馆为基地,在红色档案征集和整理编目、红色档案故事挖掘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不断扩大影响力,充分释放了红色档案建构区域记忆的功能。

4.3 深挖档案资源,丰富利用形式

建构区域记忆、传承红色脉络需要乡村以多样化的形式挖掘、呈现红色档案资源并提供利用服务,为人们更好地了解乡村、构建身份认同提供多元渠道。如朱村便通过展览、情景剧等形式让红色档案承载的红色记忆更加鲜活生动;在发展红色旅游时为村民和游客设置体验环节;利用现代化传媒手段,开设“红色朱村”微信公众号,发布相关信息,展示红色档案。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基于过程管理的历史档案开发利用众包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8CTQ039)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与参考文献

[1]国家档案局印发《通知》要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重要批示[EB/OL].[2022-04-19].https:// www.saac.gov.cn/daj/yaow/202107/4447a48629a74bfba6ae8585 fc133162.shtml.

[2][5]韦丽阳,熊建芳.挖掘红色档案价值,传承红色基因——以湘江战役档案为例[J].城建档案,2021(12):153-155.

[3][16][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M].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38,59.

[4]朱彤,曾祥明.论红色档案传承红色基因的生成机理、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J].档案学通讯,2022(1):23-28.

[6]郑慧,谭冬玉.基于程序化扎根理论的红色档案资源建设因素解析[J].档案管理,2022(2):56-61.

[7]赵红颖,张卫东.数字人文视角下的红色档案资源组织:数据化、情境化与故事化[J].档案与建设,2021(7):33-36.

[8]薛芳.新时代红色档案资源开发服务的新路径——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视角[J].档案管理,2022(2):62-63.

[9]孙大东,白路浩.心流理论视域下红色档案传承红色基因的向度与路径[J].档案学通讯,2022(1):15-22.

[10]谢诗艺,杨珮琪.建构群体认同: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的逻辑理路[J].档案与建设,2021(12):26-29.

[11]张步东.激活红色档案 传承红色记忆——常州市档案馆红色档案征集,保管与利用路径分析[J].档案与建设,2021(10):64-67.

[12]王向女,姚婧.互联网+时代长三角地区红色档案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新方向[J].档案与建设,2020(8):4-8.

[13]山东省临沭县史志编纂委员会.临沭县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3:201-228.

[14]杨希坡,崔平,薛红.传承红色基因,服务乡村振兴——山东省临沭县着力打造高标准村级档案馆[J].中国档案,2019(7):30-31.

[15]徐锦庚,王沛.小村档案馆,见证变迁留住根[EB/OL].[2020-02-11].http://society.people.com.cn/ n1/2019/0614/c1008-31136226.html.

[17]張娅.浙江山东两省乡村记忆工程的比较与思考[J]. 档案,2016(2):54-57.

[18][加]特里·库克.四个范式:欧洲档案学的观念和战略的变化——1840年以来西方档案观念与战略的变化[J].李音,译.档案学研究,2011(3):81-87.

[19][法]皮埃尔·诺拉.记忆之场——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M].黄红艳,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