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时代下高校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实践探究

2022-05-18王卫卿王永利陆先亮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2年5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学生

王卫卿 王永利 陆先亮

数字时代的到来,对高校劳动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开展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通过以劳立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促进学生树立劳动观念。目前,由于受传统观念制约、劳动教育实践片面化、教育地位边缘化、制度建设落后等因素影响,劳动教育效果不佳。因此,在数字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可以从立足根本,继往开来;四方协同,形成合力;理念升级,融合多元等路径中寻求出路,推动高校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一、数字时代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1.在劳动理论成果上进行新探究

现阶段,中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此新时期中,已积累了相当一部分的优秀理论成果,而人们借助这些理论成果,在劳动教育理论方面进行新探索,凸显数字时代下劳动的重大意义,为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提供借鉴。

2.在劳动研究薄弱环节上探索新路径

通过梳理汇总劳动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探索青年全面发展、成人成才的培养路径,融合汇总历史经验与现实问题,针对劳动教育研究的薄弱环节,丰富理论,探索新路径,对于广大青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好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践意义

1.以劳立德

劳动教育,劳动是手段,教育是目的。在劳动中,学生亲身感受劳动的艰辛、成果与乐趣。通过劳动教育,促使学生形成勤劳勇敢、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尊重劳动的优良品德,使学生成为热爱劳动的人。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明白劳动的意义、价值与伟大,明确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以劳增智

劳动教育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践活动,动手的过程也是动脑的过程,学生在思考问题过程中能充分调动大脑,养成遇事多思考的好习惯。通过劳动,学生能更专注地投入到某一件事情中,加强学生对事物的专注度。通过劳动,学生能做好计划,统筹安排各类事务。在劳动中,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感受劳动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意识。高校的劳动教育要引导学生增长见识、获得知识,在劳动实践中,提升学生知识水平。

3.以劳健体

劳动是人类独有的活动,人类通过劳动不断突破身体局限,磨炼出坚强的意志,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健康的身体是进行劳动的重要条件。同样,在劳动过程中,也能锻炼身体、强健体魄,形成健康身心和健全人格。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挥洒汗水,体会劳动的艰辛,不断激发身体潜力,锻炼身心实现健康发展。高校的劳动教育要提升学生劳动能力,使学生在劳动中寻找乐趣、磨炼意志、增强体质。

4.以劳育美

美丽的事物需要通过劳动进行创造,美好的生活需要通过劳动来获得。在劳动中,学生能够发现美、感受美、感悟美,加强对美的认识,辨别美的行为,树立美的意识,形成美的心灵。在高校劳动教育中,要把劳动教育和美育充分结合起来,树立以劳育美、以美促劳的教育理念,始终坚持“劳动最美丽,劳动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在劳动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二、制约劳动教育在青年学生中实施的影响因素

(一)传统观念的制约

封建社会在中国经历了2 000多年的时间,劳动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尤其是科举制度的形成和完善,形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传统思想,劳动者被认为是低贱的身份,劳动也不被重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劳动人民翻身做主人,党和国家也在教育上进行了大量改革,但传统观念的影响仍然存在,学校教育主要是讲授科学知识,忽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同时,部分家长始终坚持读书至上的观念,认为读书就能摆脱体力劳动,脱离劳动生产,这些思想严重制约着劳动教育在青年学生中的实践。

(二)劳动教育实践片面化、形式化

一般学校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主要集中在教室值日、卫生大扫除或社会公益活动中,范围较小,形式单一。而高校的劳动教育更是严重缺失,教室有专职人员打扫,劳动教育实践较少且不被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主要由学校学生会的劳工处负责,主要进行例行的宿舍卫生大检查,进行卫生评比,或是在纪念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活动,单纯地从事体力劳动,忽视了劳动意义的教育,使劳动教育实践流于形式,学生应付检查,劳动变成被动的负担,严重影响劳动教育成效。

(三)教育地位的边缘化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明确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证明了劳动在人形成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可见劳动的重要性。但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劳动的地位被严重弱化,从而影响了人们的思想。目前,我国高校劳动教育被归为品德教育的一部分,劳动实践成为对学生品德进行打分的重要参考,劳动教育地位被严重边缘化。大学生也忽视劳动的价值,有些人认为劳动只是单纯的体力劳动,而有些人认为劳动教育是进行技能培训和实践培训,对劳动教育未形成正确的认识,劳动教育长期被人们所忽视,服务于德智体美的教育,未明确劳动教育的主体地位。

(四)制度建設有待加强

劳动教育的作用被忽视,劳动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总的来说是缺乏制度保障,未形成完善的劳动教育制度保障,劳动教育实践难以实现。但从目前情况来看,高校劳动教育缺乏制度保障:一方面是物质和资金的缺乏,没有物质基础,任何教育都难以保障;另一方面是管理和考核保障的缺乏,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对劳动教育缺乏管理,管理制度不科学,严重影响了劳动教育实践,同时考核不规范,致使劳动教育实践流于形式。总体来说,劳动教育的制度建设有待加强。

三、数字时代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立足根本,继往开来

从历史中找答案,向未来觅方向,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劳动教育作为载体应发挥重要作用。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实践中,要深挖劳动教育的内涵。

一方面,劳动教育要紧抓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勤劳传统美德,继承发扬,与时俱进,完善体系。中国古代一直都保留着耕读结合的形式,老百姓在日常开展耕作劳动的同时进行学习。清朝学者张履祥认为,在农闲时期读书学习,可以明白事理、修身立世。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下的耕读结合形式,既有力推动了农业经济发展,也进一步强化了对人民群众的劳动教育,使当时社会秩序更加稳定。在现代社会环境下,社会分工愈加细化,耕读结合的形式早已被淘汰。但这一教育理念值得参考借鉴,其对于当下如何贯彻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具有重要启示。具体比如,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之余,参加力所能及的农业劳动或社会劳动,这样一来既能有效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也能强化学生对劳动的认识,进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另一方面,劳动教育要不断革新,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努力探索适合新时期劳动教育发展的新内涵,不断加强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创新意识。从国外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可以得出,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劳动教育均偏向于工艺与技术,这与社会对劳动技能需求的提升具有密切关系。在此过程中,劳动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劳动教育已不仅仅是家政、手工等简单的劳动活动,为了满足社会对劳动人才的需求,部分国家在劳动教育课程中设置了职业认知与体验阶段,让大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劳动。总体来说,高校开展劳动教育要使新时代青年明确劳动才是实现自我发展、服务社会和奉献国家的正确途径,通过劳动才能成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四方协同,形成合力

劳动教育不能仅局限于学校、教室,劳动教育应贯穿人的一生。

其一,劳动教育要立足学校,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把劳动教育融入多学科教学中,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校内、校外劳动实践,加强学生劳动意识,增强劳动能力。一方面,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高校各类专业课程是开展劳动教育的载体。在具体涉及劳动教育的相关公共课程或文科课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劳动意义与价值外,还可让学生从哲学角度分析劳动;又如在文学通史课程教学中,老师在讲解有关描写劳动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时,既要让学生体会作品情感,同时也要渗透一定劳动教育,让学生感受到劳动带来的快乐。另一方面,积极将劳动教育融入社会实践中。实践出真知,要想高效地开展劳动教育必须脱离理论,将其转变为行动教育。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可以与社会各主体合作,搭建劳动教育平台,让学生能深入社会一线,亲身明白“劳动光荣”的含义。如酒店管理学生可以前往酒店担任相应岗位,参与具体劳动过程,切实感受劳动的艰辛,同时增强与自身专业相关的社会经验,便于日后更好地投入社会。

其二,劳动教育要回归家庭,家庭教育是人教育的起点,家庭要着力于灌输正确的劳动理念,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参与家务劳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一方面,家长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劳动意识,让大学生认识到劳动是光荣的,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大学生自觉养成劳动意识,无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历经不会到熟悉的过程。当大学生在劳动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家长要耐心引导,让大学生认识到遭遇困难、克服困难是劳动的必经之路。另一方面,家长要在家庭中培养大学生的劳动技能。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为大学生提供更充足的劳动机会,使其掌握基础的劳动技能。同时,与高校形成劳动教育配合,协助高校引导大學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强化其劳动技能,在大学生参与劳动过程中适当予以帮助。

其三,劳动教育要走向社会,在社会中营造劳动氛围,加强劳动者地位,形成良好的可持续劳动周期,强化“劳动光荣”的价值理念,广泛宣传劳动模范典型事迹。基于此,社会要积极树立劳动模范形象,善于挖掘大学生身边的劳动模范,使其作为一把“劳动标尺”,感召当代大学生。将劳动模范的劳动精神、劳动理念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中,让大学生能从日常学习、生活中感悟劳动的光荣,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其四,劳动教育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要着眼于顶层设计,制定物质经费保障和管理考核制度的相关细则文件,并坚决贯彻落实,使其制度化、常态化。 政府教育部门可以从法律角度确保劳动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通过立法形式明确劳动教育价值,促使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将劳动教育列入必修课程。同时,教育部门要强化对高校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丰富劳动教育的理论体系,探索新时期劳动教育的课程改革,提供充足的劳动教育科研经费,从而督促高校劳动教育发展。

(三)理念升级,融合多元

数字时代下,每个人既是劳动教育的学习者,也是劳动教育的参与者。人们要及时转变传统的劳动观念,树立劳动意识,积极参与劳动,创新劳动教育理念。理念创新可以突破劳动教育的维度限制,实现“德、智、体、美、劳”有机结合,融合互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劳动教育中,要敢于突破理念束缚,打破教育界限,把劳动教育融入多种教育中,将一切教育形式都当作劳动教育,获得劳动教育的新发展,切实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使劳动教育融入教育本身。其一,可以将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紧紧围绕“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开展案例教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在“形势与政策”的相关讲解中,教师可以适当加入对当前劳动力市场的分析、生产劳动现状等内容。其二,可以将劳动教育与高校实习实训相融合。实习实训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平台,其根本目的在于开展劳动技能教育,并加入劳动理念、劳动价值观教育,让学生能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尤其是在构建实习实训教育体系过程中,要重视劳动教育,根据实习实训人才培养方案以及相关行业人才培养标准开设与劳动教育相关的课程,从而进一步加强学生劳动技能。此外,还要做好实习实训的物质保障,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高效的实习实训平台,与企业开展更加密切的合作,使劳动教育能更加到位。

四、结语

在数字时代下,劳动仍然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行为。高校开展劳动教育要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符合教育发展规律,是践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高校开展劳动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排除一切干扰,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坚定的劳动意识、伟大的劳动信仰,推动高校劳动教育实现健康良性发展。

【基金项目】2020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数字时代下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编号:2020SJB0566)。

(作者单位 常州大学石油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