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图谱利用下的虚拟旅游国际研究进展与启示
2022-05-17陈非文王依然
陈非文,王依然
(湘潭大学 商学院,湖南 湘潭411105)
2020 年新冠肺炎流行,人们过上宅居生活,非接触性旅游的重要性增加,而虚拟旅游作为解决这一需求的方案,正在引起人们的关注。成茜等人发现,[1]防疫期间,有众多居民通过参与虚拟旅游活动度过居家生活,这种生活体验有效地缓解疫情带来的巨大压力和负面情绪,并有效地激发民众积极应对各种压力的良效情绪,并指出:民众在虚拟旅游体验过程时的心理压力降至最低点。
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深入地研究虚拟旅游实施的具体应用问题,虽然他们已经进行有益的研究和探索,但是关于虚拟旅游的研究工作仍然还处于初期阶段,总体较为薄弱,前期研究很少,2016 年之后才开始活跃起来。基于此,本文运用CiteSpace V 信息可视化分析工具对国际虚拟旅游研究的现状、热点与趋势进行分析。
一 数据来源与方法
(一)数据来源
基础数据来源于Web of Science 核心合辑,检索条件(检索时间为2021 年5 月10 日)如下:(1)以“virtual tour” or “virtual tourism” or “virtual travel” or “virtual trip” or “virtual journey” or “virtual roam”为主题;(2)以“论文(article)、会议文章(proceedings paper)、综述(review)”为文章类型;(3)以“English”为语种;(4)时间设置为“全年限”。在对检索结果检查整理,经过阅读标题、摘要、关键词后,去掉与主题不相关以及重复的文献,最终得到331 篇文献。
(二)研究阶段
研究将筛选出来的331 篇文献以论文发表时间为横坐标,以每年发文篇数为纵坐标,绘制折线图(见图1),可以看出,2010—2021 年,国际虚拟旅游研究发文数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并经历了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是2010—2012 年,为萌芽阶段。每年发表文章不到15 篇,总体数量较少,但值得肯定的是学者们已开始关注该领域,开展了初步研究,但研究较为浅显、零碎。(2)第二阶段是2013—2017年,为蓄势阶段。这一阶段发文量呈现出明显的波动变化态势,尤其以2013 年增速为最快,发文量达23 篇,说明虚拟旅游相关研究开始吸引更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但研究理论性显著,具体的操作性还有待加强。(3)第三阶段是2018—2021 年,为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发文量逐年增加,到2020 年达到峰值,全年发文量为90 篇,2019 年底新冠疫情暴发,使人们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宅居生活,消费者对虚拟旅游的需求增加也让该领域的研究热度和受重视程度不断上升。
图1 2010—2021 年虚拟旅游文献发表量年度分布
(三)数据方法
CiteSpace V 是一款在科学计量学、数据可视化背景下研发的新型的可视化综合文献分析软件,该软件满足多元、综合的文献网络数据分析。研究主要运用CiteSpace V 软件提供的文献可视化图谱来分析国际虚拟旅游研究的知识结构、研究规律、发展趋势与前沿探进等。
二 基于CiteSpace V 知识图谱的虚拟旅游国际分析
(一)关键词分析
在虚拟旅游研究关键词聚类视角图谱中(见图2),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出现88 次,频次最多;旅游(tourism)、导航(navigation)、环境(environment)、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出现频次依次为29次、23 次、20 次、19 次;其余前15 位高频关键词依次为体验(experience)、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模型(model)、现实(reality)、虚拟旅游(virtual tour)、虚拟环境(virtual environment)、技术(technology)、2019新冠肺炎(covid-19)、设计(design)、教育(education)等。这些出现频次在19 次以上的高频关键词彼此之间联结紧密,成为虚拟旅游研究的主线。其余的部分关键词聚抱成团联结成分支,例如,以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旅游宣传(tourism promotion)和空间意识(spatial awareness)等构成的导航(navigation)相关研究,以学生认知(student perceptions)、虚拟学习(virtual learning)、虚拟实景旅程(virtual field trip)等构成2019 新冠肺炎(covid-19)的研究,以虚拟展览(virtual exhibition)和实证研究方法(empirical)构成的虚拟博物馆(virtual museum)相关研究等。
图2 2010—2021 年虚拟旅游研究关键词聚类视角图谱
对虚拟旅游研究关键词时区视角图谱按三个研究阶段分别讨论(见图3)。
图3 2010—2021 年虚拟旅游研究关键词时区视角图谱
1.萌芽阶段(2010—2012 年),主要聚焦在虚拟旅游的技术支撑等方面的研究。这个阶段的高频关键词有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导航(navigation)、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虚拟环境(virtual environment)、旅游(tourism)、教育(education)、体验(experience)和虚拟世界(virtual word)等。此阶段高频关键词充斥整个研究时期,为之后的研究夯实根基。如:Suma 等人2010 年研究旅行技术对复杂虚拟环境中信息收集和认知的影响,他们通过构建一个真实的迷宫,并建立了一个相同的虚拟环境模型,分成两组实验让参与者使用真实行走或虚拟旅行技术在预定的时间内探索真实或虚拟的迷宫,得出虚拟旅行是可以接受的真实行走的替代品的结论;[2]2013 年,Ruddle 等提供了参与者学会用行走的隐喻在虚拟现实(VR)世界中旅行时的纵向数据,使用的界面从只用操纵杆到线性和全向跑步机,以及在VR中实际行走。[3]同年,Blom 的研究表明,符合碰撞背景的反馈,加上虚拟碰撞方法(停止处理),提供了碰撞和虚拟环境的最佳感知真实性。[4]
2.蓄势阶段(2013—2017 年),虚拟旅游与其他领域如互联网技术、实景旅游等相结合的交叉式研究逐渐增多。这个阶段的高频关键词有模型(model)、虚拟旅游(virtual tour)、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目的(intention)、模仿(simulation)、形象化(visualization)、虚拟实景旅程(virtual field trip)、虚拟会议(virtual meeting)、商务旅行(business travel)、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和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与前一个阶段相比,学者们对虚拟旅游研究充实其内涵,主要探讨现实旅游和虚拟旅游之间的互补性和替代性,分析虚拟旅游在多方面能产生的作用,例如提高社区对当地景观效益的认识、创新文化艺术推广形式、促进教师空间技能发展、减少旅行成本和温室气体排放、使实地考察易于接触等。学者们同样发现对博物馆及文化遗产进行沉浸式旅游体验,不仅能提高在线参观者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还能保护地质遗产。
3.快速发展阶段(2018—2021 年),这个阶段的高频关键词有科技(technology)、管理(management)、记录(documentation)、感知(perception)、现实(reality)、术前焦虑(preoperative anxiety)、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2019 新冠肺炎(covid-19)、虚拟博物馆(virtual museum)、满意(satisfaction)、数字内容(digital content)和文化旅游(cultural tourism)等。这一阶段高频关键词的词汇种类进一步扩大,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学者们开始关注个案研究,对支撑虚拟旅游运行的具体技术进行更加详细地阐述和完善,扩大虚拟旅游应用的外延,并探讨在2019 年新冠肺炎大流行的背景下虚拟旅游的重要性。例如,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增强现实技术(AR)和虚拟现实技术(VR)等技术在博物馆、实地考察、文化遗产方面的应用,提高旅游的360 度宣传视频体验。而这些支撑技术的进步丰富虚拟旅游的内容,尤其在医学康复方面提升了应用层次,如沉浸式的虚拟旅游缓解术前焦虑,为健康状况不佳导致无法旅行的人提供理想的活动或新的体验,甚至能提高临终病人的福祉和生活质量。数字化博物馆同样不断进步,如建立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平台,允许用户使用统一的协作创作环境创建互动和沉浸的虚拟3D/VR 展览。Rosario 使用Trip Advisor 上发布的在线评论进行文本数据分析,得出基于虚拟旅游的旅游产品提高了游客的体验质量,为目的地营销组织提供了合适和有用的信息来推广目的地,从而鼓励企业家在旅游部门进行创新,以满足游客获得难忘的旅游体验的愿望。[5]多位学者针对2019 年新冠肺炎大流行的背景对虚拟旅游进行探究,例如Li Yu 验证了由于对虚拟现实旅游的满意,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得到了改善,这有助于目的地的恢复。[6]Bin 的研究调查发现外部限制和个人特征是减少日常旅行的驱动因素。然而,结果并没有显示出国家的限制政策与受访者在限制期过后保持或改变其虚拟行为的可能性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突出了促进替代活动作为长期行为和生活方式改变一部分的重要性。[7]该研究为后续虚拟旅游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二)共被引分析
1.共引期刊。由虚拟旅游研究被引期刊图谱(见图4)得出,研究文献主要分布于四个领域:第一,生物医学类学术期刊,包括《实验性大脑研究》《心理学前沿》《心理学公报》《人类行为计算》等;第二,工程技术类学术期刊,在图谱中出现的主要期刊包括《计算机科学讲座笔记》《远程操作者和虚拟环境》《国际人类计算机研究杂志》等;第三,综合类学术期刊,主要以《自然》《科学》《科学公共图书馆》为主要阵地;第四,旅游类学术期刊,主要包括《旅游管理》《旅游热点问题》《旅游研究年刊》。
图4 2010—2021 年虚拟旅游研究被引期刊图谱
从发表时间来看,虚拟旅游研究文献的刊发肇始于工程技术类期刊,最大贡献者当首推期刊《计算机科学讲座笔记》,开创了虚拟旅游研究领域的先河。且数据表明,该期刊的被引频次达到60 次,遥遥领先于其他期刊,其中心性也为最高,达到0.2。其次便是《远程操作者和虚拟环境》,被引用频次达到51 次。2013 年开始,旅游类期刊在虚拟旅游研究领域后来居上,其中,《旅游管理》成为虚拟旅游研究重要的学术高地,其刊载的文献排在被引频次第三位,被引用频次达到49 次。从刊文总量上看,旅游类期刊少于工程技术类期刊,但在2019 年之后,被引比重增速极快,如《旅游热点问题》2019 年才开始被引用,但频次已达到19 次,说明研究关注点从早期技术问题解决向技术如何应用到旅游领域转移。
2.共引作者。根据共引作者图谱(见图5),该图谱共有256 个节点,911 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27 9,节点越大表示作者出现的次数越多。从图5 可以得知被引频次最多的作者是Slater,达到35 次,并列第二的两位分别是Ruddle 和Usoh,达到18 次。其次是Bowman、Guttentag 和Suma,分别达到16、15 和15次。Slater 对沉浸式虚拟现实体验、虚拟身体认知方面的开发,如家庭暴力、种族歧视等方面的心理治疗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特别是他的代表作《身临其境的虚拟现实改善我们的生活》一文,[8]成为虚拟旅游研究领域高被引文章之一。该文阐述了虚拟现实的概念,通过调查虚拟现实技术在各个领域(心理学、体育运动、神经科学、旅游、新闻报道等)的应用(处理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验的研究、培训专业人员、保护和获取文化遗产),总结了不同类型的虚拟现实,并提出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的创新想法,如沉浸式观看照片、油画、纪录片,参加演出、出席法庭、重建遗址、体验第二种人生等,认为现实感知和虚拟现实之间的差异性使其成为独特的产物,对之后的研究具有引领作用。Ruddle 对参与者在虚拟世界中行走为身体基础信息(本体感受等)在大规模虚拟市场导航中起到的作用开展了研究。
图5 2010—2021 年虚拟旅游研究被引作者图谱
3.共引文献。从虚拟旅游共引文献图谱(见图6)可以看出,2018 年Tussyadiah 的《虚拟现实、存在和态度的改变:旅游业的经验证明》节点最大,被引用频次最高。该文探究了虚拟现实体验在引导人们对旅游目的地更加积极的态度和塑造人们的游览意向方面的有效性。通过在英国和香港的两组实验确定了虚拟现实体验中存在感较强的积极影响。首先,身处虚拟环境的感觉增加了虚拟现实体验的乐趣。其次,强烈感觉导致了对目的地更强的喜爱和偏好。这种积极的态度导致游客前往目的地游览意向水平的提高。该文证实了虚拟旅游替代实地旅游体验和塑造消费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态度方面的有效性,为开展虚拟旅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9]另外一个引用频次较高的节点是《虚拟现实点及传送运动技术》。该文设计了两个VR 实验,分析了点和远距离传输技术,证实了“点”和“传送”是一种直观、易于使用和有趣的运动技术,提升了VR 中交互设计的技术,是一次技术上的创新。[10]引用频次并列第二的是《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营销中的应用:一个整合的研究框架》。该研究建立一个结合技术接受模型与自我决定理论的研究框架,以了解游客如何使用3D 虚拟世界。通过提供研究框架,以捕捉娱乐性质的3D 虚拟世界的扩展TAM 纳入自我决定理论的心理要素,以了解消费者的体验。有助于了解如何在3D 虚拟世界中更好地构建信息化和互动化的旅游目的地,以吸引潜在的网上和现实世界的游客,[11]为虚拟旅游的开发应用提供实践启示。
图6 2010—2021 年虚拟旅游研究被引文献图谱
(三)合作网络分析
从国家合作网络来看,各国间的虚拟旅游研究合作联系较为密切(见图7)。显而易见的是51 个节点之间共有102 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8。在虚拟旅游研究领域较为活跃的国家,例如美国、中国、西班牙、英国、德国、意大利,均与十个以上的国家有合作关系。此外,葡萄牙—巴西、埃及—约旦的合作也较为密切。从发文量来看,美国的发文量为69 篇,居首位,且从2010 年开始就出现有关虚拟旅游的研究;中国的发文量位居第二,为49 篇;西班牙位居第三,为33 篇;然后依次为英国、意大利、韩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中国作为后起之秀,对于虚拟旅游研究,2011 年至2019 年间发文量未超过23 篇,但由于中国独特的经济发展,对虚拟旅游及相关技术投入越来越多的关注,2020 年开始已有不少中国学者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具有影响力的文章。
图7 2010—2021 年虚拟旅游研究的国家合作网络
从机构合作网络来看(见图8),虚拟旅游研究的国际机构合作网络整体上相对分散,萨拉曼卡大学是最活跃的机构。准确地说,图谱中557 个节点,共有连线637 条,网络密度仅为0.004 1。只有部分机构与周边机构之间存在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中国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技大学,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和瑞尔森大学等;还有的机构开展了跨国合作,如英国的哈德斯菲尔德大学和中国的浙江大学;然而大部分机构之间几乎没有联系,尚未形成紧密的合作网络。说明当前的虚拟旅游研究机构尚处于相对独立状态,各自为政,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未来,各区域、各机构之间需要打破壁垒,冲破界限,进一步加强合作与交流,促进虚拟旅游研究领域学术进步。
图8 2010—2021 年虚拟旅游研究的机构合作网络
从作者合作网络来看(见图9),虽然全球范围内从事城市蔓延研究的学者数量较多,但彼此之间合作较为分散。具体而言,该图谱中1 282 个节点共有2 934 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3 6,大部分研究人员之间较少协作。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的A.M.Martinez-Grana,共计发文6 篇,且主要集中在2016 年前后,主要研究的是地质遗产和西班牙生物遗产的虚拟之旅,和同校J.L.Goy 的合作较为密切。中国科学院的Jing 和英国莱切斯特大学的Claire 开展了跨国合作,发文数量分别为3 篇和1 篇。
图9 2010—2021 年虚拟旅游研究的作者合作网络
三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文献为基础,利用Citespace V 软件对国际虚拟旅游相关的文献进行系统分析后,得到如下结论:
1.从发文量和关键词的角度分析,虚拟旅游相关研究网络主线由虚拟现实、旅游、导航、环境和增强现实等关键词组成,可划分为萌芽阶段、蓄势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三个阶段。2010—2012 年发文量相对较少,增长平稳而缓慢,作为“萌芽阶段”主要集中于虚拟旅游的技术支撑等方面,其高频关键词主要与“虚拟现实”和“旅游”有关。2013—2017 年发文量经历了波动变化,作为“蓄势阶段”与其他领域相结合的交叉研究逐渐增多,主要集中于应用方面,其高频关键词有“虚拟旅游”“文化遗产”“虚拟实景旅程”“虚拟会议”等。2018 年至今发文量持续保持高增长的态势,作为“快速发展阶段”开始注重案例研究、完善升级相关技术,高频关键词有“科技”“术前焦虑”“生活质量”“2019 新冠肺炎”“虚拟博物馆”“数字内容”等。
2.共被引分析显示,研究虚拟旅游的文献主要分布于生物医学类学术期刊、工程技术类学术期刊、综合类学术期刊和旅游类学术期刊。其中《计算机科学讲座笔记》被引频次最高,其次是《旅游管理》,2019 年之后,旅游类期刊被引比重增速极快。被引频次进入前三的作者分别是Slater、Ruddle 和Usoh。Tussyadiah 的《虚拟现实、存在和态度的改变:旅游业的经验证明》被引用频次最高,该文证实了虚拟旅游替代实地旅游体验和塑造消费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态度方面的有效性,对开展虚拟旅游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成了该领域的经典文献。
3.从合作网络来看,虚拟旅游研究主体不集中,欧美国家是虚拟旅游研究的主要力量,中国后来居上。国家之间的合作较为密切,但学术团队分布全球各地。欧美国家的团队率先开展虚拟旅游研究,中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大幅增加。从事虚拟旅游相关研究活跃的国家分布是美国、中国和西班牙,活跃的机构是萨拉曼卡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活跃的作者是A.M.Martinez-Grana、J.L.Goy和Jose Angel Gonzalez-Delgado。
(二)展望
2019 年年末以来,全球共同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新冠肺炎疫情,这场考验不仅挑战着社会经济各方面,也对虚拟旅游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过对国际虚拟旅游研究脉络的梳理,可以为国内相关研究及实践发展提供诸多启示。
1.虚拟旅游理论内核搭建。当虚拟旅游的研究开始增加时,尽管一些学者试图解释虚拟旅游的概念,但是目前的研究结果仍处于分析特征和优缺点的水平。改变“在实践中先进而落后于学者”的虚拟旅游的现状将是有用的。
2.虚拟旅游者。现阶段,对虚拟游客的研究集中在老人、病人、残疾人等出行不便者身上,对身体健康健全的游客研究仍很缺乏。将来,关于虚拟游客的态度和行为的国内研究将不可避免地增加。
3.虚拟旅游用途。目前部分传统旅游企业、目的地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来重建景点、博物馆。虚拟旅游主要被用于宣传引流和遗产保护。而出于休闲属性被开发的虚拟旅游产品较少,改善这一现状将有助于提高虚拟旅游的经济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