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硕士生实践创新能力测评的价值、要素和关键性表现

2022-05-17王光明苏明宇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硕士生规律创新能力

王光明 苏明宇 张 楠

教育硕士生实践创新能力测评的价值、要素和关键性表现

王光明 苏明宇 张 楠

教育硕士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于接受教师教育、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等活动中,是其进行教育问题研究和教育规律探索的能力。教育硕士生实践创新能力测评对检验教育硕士生培养质量,引导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进而丰富国家研究型教师储备具有重要价值。教育硕士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测评维度包括:研究教育实践问题能力、创新应用教育规律能力,其中研究教育实践问题能力的测评要素包括发现教育问题能力、分析教育问题能力和解决教育问题能力;创新应用教育规律能力的测评要素包括发现教育规律能力和应用教育规律能力。教育实习、见习和研习、校内实训、毕业论文等实践活动的表现性评价以及成绩评定,需要将实践创新能力的关键性表现融入其中。

实践创新能力;测评;教师核心能力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96年通过决议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1997年开启招生试点工作,至今已有二十余年,大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教育硕士生”)已经进入基础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成为专任教师或管理人员。截至2021年末,我国拥有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院校有193所,实际招生的有179所。教育硕士生已成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其素质和能力直接关乎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

正在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强调主线和底线“两线”要求,明确将教育实习、见习和研习、毕业论文、校内实训等均纳入实践教学体系,强调建立关联毕业要求的实践环节的质量标准,并作为“两线”的考查要点构成。基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2021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专项巡查工作的通知》〔学位(2021)23号〕要求,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确定实践教学作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质量专项巡查工作内容,体现了实践教学在教育硕士生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具有浓厚教师教育专业色彩,面向教育实践问题的实践创新色彩是教育硕士生实践教学的专业成色。已有研究表明,实践创新能力是教育硕士生素养和能力培养的关键内容[1-4]。但是,2021年教育硕士实践教学质量被专项巡查的院校,普遍未建立贯穿实践创新能力的各实践环节质量标准。《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都将“学会研究”作为教师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指出:“专业学位以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教育硕士生具备扎实的教育实践创新能力,才能融通所学的教育理论理念与知识,理性地看待教育问题与现象,探索教育规律,解决教育问题。

深入分析教育硕士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构成,提炼教育硕士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测评维度、要素和关键性表现,有助于建立贯穿于实践教学的教育硕士生实践创新能力质量标准,准确把握教育硕士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现状,诊断和评估教育硕士生实践教学的“实践创新”产出,对于提高教育硕士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教育硕士生实践创新能力测评的价值

教育硕士生实践创新能力测评旨在设计科学精准的测评框架和工具,客观评价教育硕士生实践创新能力,对于检验教育硕士生培养质量,引导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进而丰富国家研究型教师储备具有重要意义。

1.完善教育硕士生实践创新能力测评研究,提高教育硕士生培养质量

2018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明确指出到“2035年,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奠定坚实基础。”[5]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在促进教师教育本硕衔接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少师范院校创建实施了“4+2”或“3+1+2”等教师教育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6-7],大量的优秀本科师范专业学生继续攻读教育硕士学位。教育实践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教育硕士生专业发展中需要培养的关键能力。“实践创新”应贯穿教育硕士生培养的各个实践环节,以“实践创新”提升教育硕士生创新性教育实践的成色。

在此背景下,构建教育硕士生实践创新能力测评指标体系,明确教育硕士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要素,研究其关键表现,有利于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建构可衡量的教育硕士生实践创新能力测评指标体系,进而建立贯穿教育实践环节的“实践创新能力”的质量标准,并通过基于测评或专项评估的持续改进,提高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2.深度聚焦实践创新能力,丰富创新型教师储备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出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指出,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新时代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经验型实践者的教师角色,不再满足新时代要求,教师需要从经验型向创新型转变。高质量的教师教育是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的保障,研究生教育造就一支创新型教师队伍需要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内的职前教师教育为此做好储备。

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和教学能力不是两项截然独立的活动,实践创新旨在促进教育教学实践以更为有效的方式开展,实践创新能力与教学能力共生互补,教而不“实践创新”则愚,“实践创新”而不教则虚。实践教学是教育硕士生培养的关键环节[8-9],教育硕士生实践教学与本科师范生实践教学的显著区别在于需要注入更多的“实践创新”色彩,让“实践创新”贯通校内实训、见习、实习、研习、毕业论文以及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等实践活动。而其中的“创新”又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硕士研究生侧重对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是何”以及“如何”等方面进行直接研究,学术型研究生可以聚焦于学理层面的“是何教育规律”。专业学位研究生必然涉及“教育实践是何的如何”,也即涉及基于教育实践的教育规律的发现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创新应用。聚焦教育硕士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构建测评框架,对教育硕士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内部结构进行深度挖掘,有利于把握教育硕士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学情”,有利于教育硕士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精准培养,丰富国家创新型教师储备。

二、教育硕士生实践创新能力测评的要素

测评要素是一组具有内在联系、能够综合反映测评对象状况的要素。

1.教育硕士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内涵

实践创新能力是教育硕士生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研究的能力,它贯穿于教育硕士生教育实践的始终,是教育硕士生进行高质量教育实践的保障。李定仁认为教学研究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对教学领域中的现象进行研究,探索和认识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10]。宋广元等认为实践创新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衡量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能否达成的指标[11]。有学者认为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指教师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运用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研究方法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剖析实践创新能力的内涵时,还有一些学者特别强调教学实践创新和教育研究之间的密切联系。Ulrich Boser认为教师的教学实践要能够和教育研究相互转化,尽可能减少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之间的距离[12]。谷世栋、吴义昌等国内学者也提出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是不可分开的,教学实践要与教学研究相结合[13-14]。持有实践观念的学者在界定教师实践创新能力时,常将概念落脚于教学实践的改善,例如,郭雅洁认为教师要能够运用已有知识和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自觉地去研究教学过程、现象、规律,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15]。事实上,从哲学角度看,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6]人的实践活动创造出社会规律,同样,教育规律也是在教育实践中创造出来的[17]。因此,教育硕士生对教育实践的探索,离不开对教育规律的探索和实践。

从实践创新能力的内涵可见,教育硕士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内涵包含两条逻辑。一条逻辑聚焦于对教育实践问题的研究,具体包括发现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最终落脚于对教育实践问题的解决。另一条逻辑则是从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的密切联系出发,关注教育规律的实践探索,具体包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教育规律和应用教育规律。

教育硕士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教育硕士生在接受教师教育、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等活动中,发现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用专业理念、知识等分析教育实践问题、解决教育实践问题,以及探索影响教育实践某些要素的教育变量关系等教育规律,并创新应用教育规律的能力,它是教育硕士生专业化发展过程中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指出:“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基本要求,应更加突出……通过研究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教育硕士生实践创新能力包括研究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应用教育规律的能力。

2.研究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

从研究教育实践问题能力的内涵来看,美国质性研究专家约翰•W•克雷斯威尔(John W. Creswell)明确提出“研究”是一个过程,认为“研究是为了加强对某一主题或问题的理解而收集和分析信息的步骤过程”,“它包括提出问题、收集数据回答问题、呈现问题的解决方案3个过程”[18],这3个步骤依据研究过程的发生逻辑依次展开。因此,从研究过程的发生逻辑视角出发,研究教育问题能力包括发现教育问题能力、分析教育问题能力和解决教育问题能力。

其中,发现教育问题能力是有意识地用专业眼光看待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教育硕士生发现教育问题能力是有意识地发现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用教育教学话语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教育硕士生有意识地用专业眼光看待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

分析教育问题能力是有意识地用专业知识分析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教育硕士生分析教育问题能力是用专业理念与知识对教学事件、现象、问题等进行认识、分析与研究,发展未来教师掌握问题相关信息,厘清问题本质、原因、脉络等的能力,是有意识地用专业知识分析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

解决教育问题能力是有意识地用专业知识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教育硕士生解决教育问题能力是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基础上,用专业理念与知识对教育问题做出解释、对未来事件进行预测、收集干预实验有效性的证据等的能力,是有意识地用专业知识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

3.创新应用教育规律能力

规律是事物运动的内在联系和必然趋势。侯怀银等认为教育规律是“以整个教育系统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同时也是教育活动的一种必然演变过程,是教育者只能利用和遵循而不能违背的一种规律”[19]。彭虹斌认为,教育规律就是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现象内部的各要素之间、各种关系之间的可重复的、普遍性的联系[20]。探索教育规律是一个过程[21]。列宁曾讲过“人对事物、现象、过程等等的认识深化的无限过程,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22]。教育硕士生对教育规律的探索过程也可以从“不甚深刻的本质”起步[16],逐步深入。

教育硕士生在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各要素间的内在、本质联系,进而将这些内在联系置于教育教学中进行应用,或运用这些规律性的内在联系解释教育现象、决策教学活动,这便形成了教育规律发现与应用的闭环循环过程,这一过程不断更迭,逐步加深教育规律探索的进程。从过程的视角出发,教育硕士生创新应用教育规律的能力包括发现教育规律能力及应用教育规律能力,教育硕士生不能止于发现教育规律,发现教育规律不是最终目的,还应服务于应用教育规律,对教育教学规定的合理性做出解释以及合规律创新拟定实践问题的解决方案。

其中,发现教育规律能力是基于教育实践,揭示教育实践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必然、普遍和本质联系。教育硕士生发现教育规律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以及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内容,通过认识、剖析教育事实的原因或揭示教育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到指向实践应用的规律性的结果。教育硕士生的“求真”是为了“务实向善”。教育硕士生发现教育规律是对教育实践中规律性现象的认识活动,也是对必然现象深刻认知的心理活动,彰显出“求真”;普遍性、可重复性结果是为了改进教育实践活动,为了高效践行立德树人活动,彰显出“务实向善”。教育硕士生发现教育规律能力是学会目的在于改进教育实践的“务实向善”的“求真”能力。

应用教育规律能力是应用教育规律对教育实践的规定、做法或现象等做出合规律解释的过程,也是应用教育规律创新设计实践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教育硕士生应用教育规律能力是合规律、有目的的创新应用。一方面,教育硕士生应该拥有用“教育规律眼光”看待教育实践决策及现象的能力,能够有意识应用教育规律,看待教育教学的各种决策、规定和实践做法等,能够解释教育教学原则的合理性,对教育现象做出正确归因,彰显合教育规律的眼力;另一方面,教育硕士生应该拥有用“教育规律思维”改进教育实践的能力,能够创新应用教育规律,对于教育实践活动做出创新决策或对于教育教学做出创新设计等,彰显有目的的教育规律创新应用的思维力。教育硕士生应用教育规律能力是学会合规律、有目的地创新应用教育规律的能力。

教育硕士生实践能力测评要素的构成见图1。

三、教育硕士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关键性表现

关键性表现是在测评要素的基础上,针对每一个测评要素,给出能够反映测评对象情况的具体行为描述,是建构质量标准的重要环节。

图1 教育硕士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测评要素

1.发现教育问题能力的关键性表现

教育硕士生发现教育问题的能力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敏锐洞察有研究价值的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是研究教育实践问题的起点。从发生学的动态过程视角出发[23],Runco、Carson等学者分析了问题解决、问题研究的动态发生过程。教育硕士生发现教育问题能力包括洞察教育问题、形成或提出教育问题两个重要方面[24-25]。

第一,洞察教育问题是发现教育问题的前提。教育硕士生洞察教育问题能力的关键性表现为:能够有意识地应用专业理念与知识,运用观察、倾听、访谈、调查问卷以及逻辑推理等多种方法发现教育问题。

第二,提出教育问题是发现教育问题的目的。在洞察教育问题的基础上,还需将教育问题进行梳理、提炼,以形成教育问题。教育硕士生提出教育问题能力的关键性表现为:能够有意识地应用专业理念与知识,对教育问题进行梳理提炼,提出课程实施、教学设计、作业、考试评价等方面的教育问题。

2.分析教育问题能力的关键性表现

教育硕士生分析教育问题的能力指在发现教育问题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应用专业理念与知识,将教育问题分解或与其他事物建立联系,收集与问题相关资料,以深入认识教育问题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能力,这是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研究的重要内容[26]。从分析问题的“手段—途径”视角出发,结合Monsen、Woolfson等[27]学者,Kielblock和Monsen等[28]学者的研究成果,教育硕士生分析问题能力包括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分析教育问题背后的原因两个方面。

第一,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是分析教育问题的手段。Monsen、Woolfson等[27]提出了问题分析理论框架,认为“问题分解”是分析问题的关键环节之一。Whitten、Bentley和Dittman等认为“系统分析法”是分析问题的重要方法[29]。教育硕士生掌握分析教育问题方法的关键性表现为:系统掌握问题分解、重点分析、系统分析、经验分析等多种分析教育问题的方法。

第二,分析教育问题背后的原因是分析教育问题的途径。教育硕士生分析教育问题背后的原因的关键性表现为:能够从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学科教学理论等专业理念与知识视角分析教育问题背后的原因。

3.解决教育问题能力的关键性表现

解决教育问题能力指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专业理论与知识,通过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30-31],使教育问题得以解决的实践创新能力。从过程视角出发,OECD的《指向未来世界的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 for Tomorrow’s World,OECD)研究报告认为,问题解决能力包括在“提出可行的问题解决路径”“执行问题解决”[32]。认为问题解决能力包括制定问题解决方案、实施执行两个方面。

第一,教育硕士生制定教育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的关键性表现为:针对不同教育问题,能够灵活地从改变教学方法、发展非智力因素、提供学习资源、基于测评持续改进、家校社合作等方面制定解决教育问题的方案。

第二,教育硕士生执行教育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的关键性表现为:能够拟订教育问题解决方案,灵活应用专业理念与知识解决教育问题。

4.发现教育规律能力的关键性表现

发现教育规律是教育硕士生在接受教师教育、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等活动中,发现存在于教育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并运用所学教育理论与知识对发现的内在联系的合理性进行深入认识。从规律认识过程的视角出发,教育硕士生发现教育规律能力包括洞察教育规律、认识教育规律两个方面。

第一,洞察教育规律能力是教育硕士生敏锐洞察教育教学实践中潜在的教育规律的能力。教育硕士生洞察教育规律能力的关键性表现为:能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基于教育实践问题,应用专业理念与知识,通过问卷调查、测试调查、访谈、教学实验以及逻辑推理等多种方法研究教育实践系统相关要素之间的关系。

第二,认识教育规律能力是对洞察到的教育规律进行进一步深入分析的能力。彭虹斌认为,教育规律可以是因果联系,也可以是重现性联系[33]。教育硕士生认识教育规律能力的关键性表现为:基于改进教育实践的目的,能够根据原因和结果的上、下向作用,明确教育现象中的因果关系;能够在多次重复发生的教育现象中,分析出哪些是偶然现象,哪些是必然现象;哪些是本质现象,哪些是非本质现象。

5.应用教育规律能力的关键性表现

应用教育规律是教育硕士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运用教育规律解释教育规定及教育现象或将发现的教育规律转化为教育决策、设计或行动的能力。从教育规律运用的目的视角出发,应用教育规律能力包括应用教育规律看待教育实践的能力、应用教育规律改进教育实践的能力。

第一,应用教育规律看待教育实践决策和现象的能力,是能够应用教育规律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规定、原则、做法等做出合理性判断以及对于教育现象做出正确归因。其关键性表现为:能够有意识地应用教育规律对教育教学政策、教育教学原则、教育实践创新模型等做出合理性的判断、解释,应用教育规律对于教育实践中发生的一些现象做出合理解释。

第二,应用教育规律改进教育实践能力是将教育规律转化为教育教学原则、制度、措施、办法、方案等的能力,是将教育规律落实于教育实践的重要环节[34]。教育硕士生的应用教育规律改进教育实践的能力的关键性表现为:能够有意识地将教育规律转化为教育教学原则、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方案等。

教育硕士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关键性表现构成见表1。

四、结束语

教育硕士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依托研究性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应用导向的实践创新能力,它贯穿于教育硕士生教育实践的始终,是教育硕士生进行高质量教育实践的保障。

本研究构建的教育硕士生实践创新能力测评框架,以教育硕士生为主体,以“实践创新”为核心,重点强调教育硕士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本质性和实践性。本质性体现在: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从“实践创新能力”的内涵出发,凸显实践创新能力的本质特征,构建的实践创新能力测评框架包括研究教育实践问题和创新应用教育规律能力,具体包括发现教育问题能力、分析教育问题能力、解决教育问题能力、发现教育规律能力和应用教育规律能力。实践性体现在:教育硕士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特定塑造创新型教师任务的校内实训、教育实习、见习和研习、学位论文以及第二课堂等实践活动。教育实习、见习和研习以及学位论文等实践活动的表现性评价以及成绩评定,需要将实践创新能力的关键性表现要素融入其中。融入“实践创新”具体要求的教育实践活动,才能区别于本科层次的实践活动,超越教学技能训练的职业范畴,为培养专业化高素质创新型教师打下基础。

表1 教育硕士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关键性表现

[1] 杨茂庆, 孙杰远. 聚焦于教育研究能力的教师教育模式探析[J]. 教育研究, 2012(12): 95-99.

[2] 赵思林, 潘超. 中学数学教师核心素养及构成要素[J]. 数学教育学报, 2021, 30(2): 48-54.

[3] 刘茂军, 姜男男. 提升研究能力: 教育硕士培养的应有之义[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8, 34(9): 104-106.

[4] 徐冉冉, 裘晓丽, 姚一玲, 等. 基于教师—研究者伙伴关系的初中数学教学改进——以“一次函数”“问题提出教学”为例[J]. 数学教育学报, 2021, 30(1): 25-31.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 教师[2018]13号[A/OL]. (2018-09-17) [2021-09-2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810/t20181010_350998.html.

[6] 王光明, 苏丹, 贾国峰, 等. 教师教育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成效——以天津师范大学“3+1+2”模式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7(12): 12-16.

[7] 金礼久. 从“4+2”模式研究生学历基础教育师资的培养看教师教育专业化[J]. 教育与职业, 2008(30): 127-129.

[8] 郭永峰,毕波,于海雯.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的现状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6):14-19.

[9] 张弛,孙富强.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0):5-8.

[10]李定仁. 论教学研究[J]. 教育研究, 2000(11): 45.

[11]宋广元, 李永平, 刘云利. 实践创新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J]. 中国高等教育, 2015(Z2): 65-67.

[12] BOSER U, MCDANIELS A. Addressing the gap between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EB/OL]. (2018-06-20) [2021-08-08]. https://www.americanprogress.org/issues/educa tion-k-12/reports/2018/06/20/452225/addressing-gap-education-research-practice/.

[13]谷世栋. 教师科研意识的自我修养[J]. 天津教育, 1999(2): 49-50.

[14]吴义昌. 行动研究与教师科研“四论”问题的解决[J]. 教育科学研究, 2002(7): 59-61.

[15]郭雅洁. 中学物理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结构要素及培养策略的研究[D]. 苏州: 苏州大学, 2015: 24.

[1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56.

[17] 冯向东. 教育规律何处寻[J]. 高等教育研究, 2014, 35(8): 22-29.

[18] CRESWELL J W. Educational research: planning, conducting, and evaluat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M].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Merrill Prentice Hall, 2008.

[19]侯怀银, 刘泽. “教育规律”解析[J]. 大学教育科学, 2018, 4(4): 4-9,122.

[20]彭虹斌. 科学哲学视野下的教育规律: 内涵、困境及替代性策略[J]. 教育科学研究, 2021(6): 5-11.

[21]杜建国. 发现规律与历史预见[J]. 齐鲁学刊, 2000(5): 103-105.

[22] 列宁选集: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412.

[23]杨富斌. 论过程哲学的方法论[J]. 求是学刊, 2015, 42(2): 20-29.

[24] RUNCO M A, NEMIRO J. Problem finding, creativity, and giftedness[J]. Roeper review, 1994, 16(4): 235-241.

[25] CARSON D K, RUNCO M A.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and problem finding in young adults: interconnections with stress, hassles, and coping abilities[J].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1999, 33: 167-188.

[26]郑毓信. 新一代数学教育研究者的成长[J]. 数学教育学报, 2020, 29(6): 1-6.

[27] MONSEN J J, WOOLFSON L M. The role of executive problem-solving frameworks in preparing for effective change in educational contexts[M]//KELLY B, PERKINS D F. Handbook of implementation science for psychology in educ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132-149.

[28] KIELBLOCK S, MONSEN J J. Practitioner’s use of research to improve their teaching practices within extended educational provisio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research on extended education, 2016, 4(2): 5-16.

[29] WHITTEN J L, BENTLEY L D, DITTMAN K C. Systems analysis and design methods[M]. Irwin Publishing, 1998.

[30]徐学俊, 王文. 心理学教程[M]. 2版.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3.

[31] CHRIST A, BECKER N, KRNER S. Multiple complex problem-solving scenarios: the incremental validity of ability self-concept beyond reasoning in adults[J]. Intelligence, 2020: 78.

[32] OECD. Problem solving for tomorrow’s world[EB/OL]. http://www.oecd.org/education/school/programmeforinternatio nalstudentassessmentpisa/34009000.pdf.

[33]彭虹斌. 科学哲学视野下的教育规律: 内涵、困境及替代性策略[J]. 教育科学研究, 2021(6): 5-11.

[34]潘懋元. 教育基本规律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J]. 江苏教育研究, 2009(4): 3-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教育学重点课题“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建设研究”(编号:AFA170008)

10.16750/j.adge.2022.05.005

王光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授,天津 300387;苏明宇,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天津 300387;张楠,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博士后,天津 300387。

(责任编辑 刘俊起)

猜你喜欢

硕士生规律创新能力
我国2021年在学研究生规模达333万人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赵燕磊
社会资本视角下女硕士生就业状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