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拓片展陈设计新探索
——“摩崖上的中兴颂”展览展陈设计解析

2022-05-17何欣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策划与美术工作部

艺术品鉴 2022年9期
关键词:摩崖石刻展厅

何欣(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策划与美术工作部)

石之纲,谓摩崖

清人叶昌炽《语石》认为:“今人见题名,或称之为摩崖,不知摩崖不皆题名也。即桂林诸山,诗、赋、赞、颂姑无论,唐宋《平蛮》诸碑、韩云卿《舜庙碑》,非巍然巨制乎?……晋、豫、齐、鲁间佛经、造像,亦往往刻于崖壁……盖摩崖,犹‘碑’也,为通称,为虚位,亦为刻石之纲,其文字则条目也。”

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中国金石学概要》指出:“刻石之特立者谓之碣,天然者谓之摩崖。”字因石传,岩因人胜。摩崖为文人墨客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文字是媒介,书写即传播。柳宗元的“欸乃一声山水绿”,让湖光山色熠熠生辉。碑石崖壁之上,元结、怀素、柳宗元、周敦颐、黄庭坚、米芾、杨万里、何绍基、吴大澂等历史名人的颂文、诗刻、铭记、题名,篆、隶、楷、行、草诸体兼备,点画犹然,可亲可感。

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即利用天然的石壁刻画文字、记录事件。这是一种源起于远古的时代的记录方式,盛行于北朝,直至隋唐及宋元之后绵绵不断,因刻于自然岩石之上,体量变化很大,小有蝇头小楷,大有一个字十几米的作品(如图1 所示)。

图1 摩崖石刻因寄身于山崖,会出现和山崖体量相当的超大体量作品,视觉效果极为震撼

不仅如此,摩崖石刻为不同朝代不同民族的文字表达,涉及内容范围非常广泛,人文历史,医药以及水利建设等都有所篆刻,作为历史的见证文案,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而这许多石刻为文人名士所题,书法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这些不同年代、不同背景下的石刻,可以直接反映当时作者的心态、思想和追求,能让观者直接与古人对话;最后这些石刻或富于天然之意趣,或气势恢宏,为自然景观增加了画龙点睛的人文色彩。如著名的“月岩”:旧称“穿岩”,后别称“太极岩”。和永州众多其他的“岩”不同,月岩不只是一处溶洞,而且是一个巨大的天坑。它的奇特之处在于,除了天坑的上下落差之外,两端山腹间又有东西贯通的岩洞,由此形成了“一岩三洞”的奇观。观者步步挪移,观察的位置缓缓变化,岩洞就会渐渐呈现上弦月与下弦月的月相变化,恰似“太极生两仪”。曾有书堂建在岩内,石壁环之,今已不存。月岩今存摩崖63 通。王阳明曾有《太极岩二首》,而王阳明的弟子更有不少来往于濂溪故里,瞻拜赋诗,成为月岩摩崖石刻中最活跃的群体。

但是,由于多年以来人类的活动范围变更,导致如今若要完全感受到这一艺术珍品的魅力最好到当地实地参观,具有很强的地域局限性;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现代社会的信息爆炸影响,人们对于这种特殊的书法形式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作为展览体系的博物馆,有责任引导更多的人发现和摩崖石刻之美,这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弘扬民族文化和提升名族自信有重要的意义。

永州地区位于潇湘二水交汇处,是荆楚至岭南的水运要冲和湘桂文化走廊的重要节点,自古文风鼎盛,迁客骚人,往来者众,元结、怀素、柳宗元、周敦颐、何绍基等文学艺术大家都曾生活于兹。境内山崖林立,多奇岩白石,宜于镌刻,是国内少有的摩崖石刻集中之地。先贤们以摩崖石刻的形式唱和诗文、交流心灵,并为后世文人所追慕和效仿。经过唐代创始、宋代流衍、明代追摹和清代考据的千年积累,形成了历代诗文同处一崖的独特文化现象,呈现着清晰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动人心弦,蔚为大观。本次展览力图通过崖石刻所承载的坚贞不朽的文化张力,生动展示永州摩崖石刻珍贵的文化艺术价值,真实呈现历代仁人志士对于国家振兴、社会稳定和文化兴盛的精神追求,深刻表达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于国家富强、社会繁荣昌盛的美好生活的真切向往。

永州摩崖石刻现阶段发展也存在一些实际的问题:由于地域性,人们对此的了解和认识远远低于其他书法形式;为便于展示,摩崖石刻的展出多以拓片的形式出现,但脱离了自然的环境,观者难以体会到摩崖石刻的全貌,仅仅在书法层面欣赏,失去了摩崖石刻最大的魅力所在。

解决这些问题,十分必要回到摩崖石刻本身,从自然之中找到摩崖石刻本身的书法之美和人文之美,倡导古人“天人合一”的审美标准,这正是是“摩崖上的中兴颂”展览的设计目的。

如何在博物馆展厅这种室内环境中阐述自然和人文的统一,是“摩崖上的中兴颂”展览的重点和难点。本次展览,从永州300 多件作品中精挑出了60 余件具有深刻历史内涵和极高书法造诣的代表性珍品,由此,“摩崖上的中兴颂”展览确定了“走进摩崖”的展陈主题。

在“走进摩崖”的主题下,为引导观众一步步了解摩崖石刻,展览的区域划分采用由知识背景到文物欣赏的顺序。首先介绍摩崖石刻的基本背景和知识,第一部分“民安国定,摩崖颂中兴”:陈设最重要、最具有视觉冲击力的作品,给观众以足够的震撼力;第二部分为“地缘人彰,山水绿潇湘”:以名士和历史故事为主,凸显艺术的高度和文字背后文人的情怀。这两部分,一部分为大,重于气势和历史;一部分为小,重文人雅趣,满足了观众即想体会书法之美,又可了解古人情趣的需求,有层次有节奏地将摩崖石刻的表现方式展现在观者面前。

“走进自然”

体量巨大、融于自然是摩崖石刻的突出特点,冯云鹏《金石索》曰:“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摩崖石刻最感人之处在于与自然环境的相互成就,它们或者赋予自然以意趣,或者气势恢宏,给自然以人文的内涵。

我们在进行实地考察后,得出以下结论:摩崖石刻之所以体现出恢宏的气势在于它在自然环境中多结合于大体量的山体结构,这种大体量的山体结合书法的力度,才成就了摩崖的“力量”;其二是“仰视”: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人的比例是渺小的,很多石刻的高度、大小在环境的影响和古人的审美下,偏高偏大很多,这就造成了“仰视”的特殊视角,而“仰视”这一行为,很容易让人们感受到崇敬的心理。

因此在展厅的空间构成上,作为本次展览的主设计师,我抛弃了常见的“片状”展墙布局,改成在空间上最强“体量感”的立方体为基础的空间形式,并给立方体不同于周围原建墙面的颜色,突出“体量感”,以最简单最容易使人产生体块感的“立方体”为原型。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作品的要求,对立方体进行一定角度的旋转和切割,形成不规则的“负空间”,增加展线的同时以便于有效布置展品并控制空间节奏变化形成类似于山间曲折蜿蜒的空间形式。(如图2 所示)

同时,对局部展墙或者重点展示区域进行拓展深化设计:参考岩石的空间组成规律,借助现代设计手法在室内模拟山体体量关系形成类似自然环境,创造一种自然“山间”的空间体验。山体的形成类似岩石的形体组织关系,在空间体验上我也进行了一些尝试:使用一些超高超大的比例尺寸并且个别尺度上进行了放大,区别于室内空间常见的人体实用尺度,因为这种让人不适应的尺度关系也是自然间真正人和自然的关系。

为进一步加强这一感受,在空间部分墙面增加了大面积的喷绘,喷绘的内容除了摩崖石刻的照片,我们还特意选择了永州自然风光的图片。结合“走进”的主题,这次的喷绘将重点放在了尺度感的还原上,尽量1:1 在展厅还原自然的山石、植物,力求空间和平面结合给观众更贴近真实自然的空间体验。

摩崖石刻在岩石上呈不规则的“面”状排布,而不是常见的为了观赏方便的“线”形展示,这也是摩崖石刻的一大特色。为了让观众能体会到这一有趣的现象,增加他们对展览的兴趣,我们按照现实的一个岩壁构图“复刻”了一个“岩壁”,为了观众更好的观看所有作品,将高处的作品更换成了字体较大的作品,适合观看的高度,选用了字体较小的作品。最高处且不能舒适观看的区域,用喷绘和投影进行补充,不仅能完成构图,多媒体的加入也能展示更多的摩崖石刻作品,增加展览的趣味性。(如图3 所示。)

在个别不适合观展的角度,设计山石、植物的图形,呼应空间,烘托作品环境。

灯光上展厅第一部分作品都为此次展览的重点作品,因此采用3500k 偏暖的灯光,更利于观众沉下心观赏作品;第二部分空间更为多变、活泼,采用4000k 的灯光,这种色温的灯光更接近于自然光的颜色,增强展厅自然感。

同时,在展厅播放在永州山区里录制的鸟叫声音,多维度的增加展览所引导的环境沉浸特点。

“走进创作”

石刻是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先民使用石质材料,运用雕刻技法,创造出实在体积的作品,形成石刻文字与石雕作品两大门类。本处石刻主要指的石刻文字。

摩崖石刻不仅仅是书写的艺术,也是拓、刻的艺术,尤其是走进博物馆的作品,不仅仅有文人的情怀、涵养,更有石匠们的心血和拓印人员的努力,拓印也是摩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一般认为剪割整纸碑拓并编辑成书册始于唐代。重要拓片常会制作相应的剪裱本,装帧形式包括方册,线装等多种册页体式,其视觉效果相当于各式剪裱书籍。剪裱本既是摩崖石刻、碑帖拓片保存与传播的主要形式,又对同期及后世墨迹上石刊刻工作有一定的影响。通过现场的体验,我们发现一张完美的拓片的取得是很难的,其中包含了很多技术和心血,整个过程也具有独特的魅力。一张拓片的取得包含以下几步:

1.清理:清理石刻,把白芨水均匀刷在表面。

2.上纸:把宣纸用棕刷扫上去,排出空气。

3.上墨:待宣纸干到六成以上时,上墨拓印。

4.揭拓:待墨迹变干、宣纸全部变白时,揭下拓片。

如何通过展陈的手法让观众在观展的较短时间内,体会到这一看不见的环节的魅力?我们进行了精心的策划,我们放弃了现在展厅常见的多媒体的环节,直接采用了现场体验的形式,简单、直接、身体力行的却能让观众印象深刻。在拓印的过程中体会书法的韵味和力量。为了弥补人流大的时互动环节观众参与有限的问题,我们与展方及永州相关单位联系,拍摄了拓印专家进行拓片制作的整个过程的短片,并对刻、拓工具进行了一个整体的展示。这样即使在人流多的时候,体验不上的观众也能通过短片和工具体会到拓印的魅力。

“走进文人”

摩崖石刻的灵魂是文人,无论是它的内容还是书写,要全面的体会的摩崖石刻的魅力就需要了解文人们的追求和精神世界。我们在展厅穿插了很多摩崖石刻后的小故事。

林语堂先生说:“美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劳碌者,中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悠闲者。”闲,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浪漫传统,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文人讲究“孤云深远”“适趣闲文”,因此在展厅的平面、装饰图案设计上,我们借鉴了国画的文字布局构图,力求在观众观看时能体会到文人的雅趣和追求,提高了展览的丰富度和观赏性。

展陈的意义

国家领导人指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摩崖石刻是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书法艺术中的瑰宝,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于它的记忆越来越模糊。对于一般观众来说,很多人觉得摩崖石刻接触机会太少,难于理解、形式过于单一、无法体会其中的魅力,对于博物馆人来说它展示形式过于单一,不似其他精美靓丽的器物具有吸引力,因此发挥展陈的设计优势让展品活起来显得更为重要。

本次展览开展以来,已有众多观众、学校、百余名学者参观,收到了广泛的认可。

本次展览展陈的意义:从策展出发进行的展陈设计。形式设计师在展览初期就介入展览,与内容设计人员密切协作,才能对展览的作品、结构有更深的认识和挖掘,同时对展纲如何更好地得到视觉化呈现提出意见,在此基础上做到有的放矢的设计。

深度挖掘展品的魅力。设计师应在对展览全面了解的情况下,对于展品有一定的感悟,综合运用空间、平面、光、多媒体、互动设计等多种手段让观众沉浸式地体会到作品的魅力所在。

对于临展项目,多运用“低技术——高艺术”的手法和设计,不片面追求高科技展示形式,有效控制造价的同时,反而能获得四两拨千斤的展示效果。同时直接的接触互动也能给现代观众留下更为直观、有力、印象深刻的体验。

重视灯光的设计。灯光是展厅最后的“化妆师”,灯光的设计因从展品、空间整体节奏出发做出整体的规划,而不仅仅是照亮展品。

猜你喜欢

摩崖石刻展厅
光影回响-TW展厅
西狭颂摩崖石刻
展厅中的盗贼
意库马涂料展厅
不断改变,不断进步 参观KEF展厅后随笔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北票喇嘛洞摩崖石刻石窟群调查
拉萨周边摩崖石刻造像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①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绝句《题〈清廉〉石刻》获奖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