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郎世宁油画《清乾隆平定回疆师旋郊劳图》小记

2022-05-17撰文戴立强辽宁省博物馆

艺术品鉴 2022年7期
关键词:铜版画郎世宁底稿

撰文=戴立强(辽宁省博物馆)

内容提要:辽宁省博物馆所藏油画《平定回疆师旋郊劳图》(又名《凯宴成功诸将士图》),是组画《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又名《平定准部回部战图》)之一,也是同名铜版画的底稿。是应乾隆皇帝之命,为纪念维护国家统一和平定西域叛乱而创作的。作者是郎世宁。是16 幅油画底稿中仅存的。其流传过程与末代皇帝溥仪有关。

一、内容与创作背景

辽宁省博物馆收藏有《清乾隆平定回疆师旋郊劳图》(又名《凯宴成功诸将士图》,详后)油画一幅,纵70.3 厘米,横92.7 厘米,描绘乾隆皇帝(弘历)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正月,在修葺一新的西苑紫光阁外,为西征凯旋将士们举行庆功宴的场景。将士与被邀请的满、蒙、回王公贵族分列两旁,跪迎乘坐肩舆而来的乾隆皇帝,场面隆重而热烈。画面右上方为隔开北海中海连接东西的金鏊玉蝀桥,远处可见琼岛上的白塔。

画右上方粘贴一纸笺,墨笔楷书“高宗纯皇帝(乾隆)平定回疆师旋郊劳图”,画下方也粘贴一纸笺,楷书“臣吴道镕、温肃、朱汝珍、汪兆镛、张学华、桂坫、苏志纲、赖际熙、邓本逵、邓善麟、潘元耀、陈念典、李渊硕、王颂清、卢宗璜、陈棠、岑兆徵、陈曾琪、金湛霖、僧月溪恭进”字样(图1)。

乾隆二十年(1755)春,清廷派班第、阿睦尔撒纳、萨喇勒等率兵击败准噶尔部达瓦齐后,进抵伊犁,欲将厄鲁特四部封为四汗,以分其力。阿睦尔撒纳以总汗自处,专治西域。同年,弘历命阿睦尔撒纳赴热河入觐,欲消患于未萌。阿睦尔撒纳一再延迁,又于中途返塔尔巴哈台,反清叛乱,率部围杀驻伊犁的班第、鄂容安五百清兵。不久,清廷派兵平定叛乱。这两场战事前后历时近五年,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冬平叛告成。

图1 《凯宴成功诸将士图》(油画)

弘历对维护边疆的安定非常重视,“捷书至京师,既立碑太学,以告武成。复勒铭叶尔奇木、伊西洱库尔淖儿,志其时地与事。”他不仅亲自撰文和书写《平定回部告成太学及勒铭三碑》,又命永瑆、永琰书写此碑文各一卷。还命臣工钱维城绘《圣谟广运图》(卷前钱氏“恭录御制平定回部告成太学碑文”;现藏国家博物馆),徐扬绘《平定回部献俘礼图》(私人收藏;两卷皆为《佚目》书画)。又请当时担任清廷画师的欧洲人郎世宁(6 幅)、王致诚(3 幅)、安德义(6 幅)、艾启蒙(1 幅)等绘出组画《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16 幅),并为其作序题诗,将得胜图与有功将士画像一同陈列于紫光阁内。

这套铜版画和底稿从构图上,乃至人物及风景的描绘手法上,都充满了浓郁的西欧绘画风格,可谓中西文化交流在绘画方面的一个体现。

二、铜版画的制作

为使大清业绩彪炳史册,弘扬军威国力,弘历进而谕令两广总督李侍尧负责将《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油画一组,送往欧洲制成铜版画。600 多年前出现在欧洲的铜版画,是以金属铜版来刻出画面并印制而成。

据朱诚如主编《清史图典·乾隆朝》(紫禁城出版社2002 年1 月)一书,此事由广东十三行出面,与法国印度公司订立《法国印度公司与省港商人关于刻制铜版画战图契约》(现藏法国国巴黎立图书馆),主要内容是,将清军平定准噶尔、回部的“得胜战图”由法国方面刊刻成铜版。首批图版刻成之后,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将所印之图,连同底稿和铜版运回广东。

又据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铜版画《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册后傅恒、尹继善、刘统勋等的跋文,此组图“十有六帧,始于伊犁受降,讫于回部献俘……帧端各系以(弘历)御制诗……既装潢成册,亲制序文”。

馆藏这组铜版画今存13 幅,每幅纵50.4 厘米,横85.8 厘米,根据弘历的诗题,可分别名之为“平定回部献俘”“拔达山汗纳款”“通古思鲁克之战”“霍斯库鲁克之战”“阿尔楚尔之战”“郊劳回部成功诸将士”“凯宴成功诸将士”等。

《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虽描写的是中国的一段史实,但其底稿作者是欧洲人郎世宁、王致诚等,铜版印制者是从未到过中国的法国宫廷良匠柯升、勒巴等人。因此这套铜版画和底稿从构图上,乃至人物及风景的描绘手法上,都充满了浓郁的西欧绘画风格,可谓中西文化交流在绘画方面的一个体现。

需要说明的是,此组“得胜图”还有另一种宣纸设色画,以郎世宁等人的油画为蓝本,由丁观鹏等人绘制。即《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合编,人民出版社2005 年)所记,“传旨西洋人郎世宁等四人起得胜图稿十六张,着丁观鹏等五人用宣纸照原稿着色,画十六张”(第29 册515 页,乾隆三十年五月如意馆)。《石渠宝笈续编》著录,名为《平定伊犁回部战图》,每幅纵55.4 厘米,横90.8 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见故宫博物院编《石渠宝笈特展·编纂篇》,故宫出版社2015 年)。在艺术风格上既有中国传统技法,也有欧洲绘画特点,可谓“中西合璧”。其中第16 幅是《凯宴成功诸将士图》(图3)。

图1(油画)、图2(铜版画)和图3(纸本设色画)在构图上大体一样,而在技法上有很大不同。将图1 和图2 相对比,虽然两图在个别细节上,稍有差异,但仍不难看出前者正是后者的底稿,也可以看出铜版画基本上忠实于原图。

对页 上图:(图2)《凯宴成功诸将士图》(铜版画)

下图:(图3)《凯宴成功诸将士图》(纸本设色画)

据笔者掌握的资料,以及台湾学者马雅贞《刻画战功:清朝帝国武功的文化建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年9 月)一书中,有“虽然法国据以制作《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的图稿未存,难以确认乾隆所要求的效果与成品的具体差异……”(页202)之语判断,此幅馆藏油画是16 幅中仅存的,弥足珍贵。

三、油画的作者及画名问题

此幅油画上无画家署款。据前引马雅贞一书(页296),铜版画《凯宴成功诸将士图》原作者是郎世宁,可知辽宁省博物馆所藏油画的作者为郎世宁。

据聂崇政《清朝宫廷铜版画〈乾隆平定准部回部战图〉》(《故宫博物院院刊》1989 年第4 期)一文,此铜版组画全部完成运抵中国时,参与起稿的郎世宁、王致诚二人已先后去世,未及见到成品。有些图上因无文字贴签,名称不详,故只能请艾启蒙来辨认注明。

又据聂文,此组画第15 幅是《郊劳回部成功诸将士图》(图4),其画面为:弘历“在京郊以南的良乡附近筑坛,坛上列旗,乐队奏乐,弘历由卤簿大驾为前导,登坛拜天……”。第16 幅是《凯宴成功诸将士图》(即图2)。由此可推知,此油画上所粘贴的画名“平定回疆师旋郊劳图”,系后来的“恭进”者(详下)因事件年代久远而误记,其准确画名应当是《凯宴成功诸将士图》。

四、流传过程与溥仪有关

从这幅油画底稿上的20 位“恭进”者的阅历中,或可推断它的一段流传经过。

图4:《郊劳回部成功诸将士图》(铜版画)

吴道镕(1852—1936),广东番禺人,原名国镇,字玉臣,号澹庵。光绪六年(1880)进士,授编修,后以讲学终其身。辛亥革命后,闭门著述。著有《屈翁山墓碑》等。

温肃(?—1939),原名联玮,字毅夫,号檗庵等。广东顺德人,曾为溥仪帝师。1902 年中举人。次年举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后任国史馆、实录馆协修官。民国成立后,游说各地效忠清室。1922 年后追随溥仪,曾任“南书房行走”。1924年随溥仪至天津张园,任“驻津备顾问”。1929年授聘到香港大学,教授哲学、文词两科。晚年因病告假归乡。谥文节。

朱汝珍(1870—1943),字玉堂,号聘三等,广东清远人,书法家、学者。22 岁时考入广雅书院,取列广州府闱第一。光绪三十年(1904)末科榜眼,授翰林院编修。1922 年后追随溥仪,亦曾任“南书房行走”。1924年到天津租界为溥仪找房子,选中张园。

汪兆镛(1861—1939),字憬吾,广东番禺人,画家。著有《岭南画徵略》《稿本晋会要》等。

桂坫(1867—1958),字南屏,广东南海人,文灿子。早年入读广雅书院和学海堂。1894 年举进士,入翰林院,授检讨,曾任国史馆撰修官,浙江严州知府。1915 年任广东通志馆总纂,先后参加纂修《南海县志》《广东通志》等。著有《晋砖宋瓦实类稿》《科学韵语》《说文简易释例》等。

赖际熙(1865—1937),字焕文,号荔坨,广东增城人。早年就读于广州广雅书院。清光绪十五年(1889)中举人。二十九年(1903)年,在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的科举考试中,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任国史馆总纂。1913 年任香港大学中文总教习兼教授。1915年曾参与纂修《广东通志》,后与陈念典等总纂 《增城县志》。编有 《清史大臣传》《荔坨文存》等。

据溥仪《我的前半生》(群众出版社1978 年2 月)一书记载,1934 年3 月1 日,溥仪在长春“登极”时,温肃、朱汝珍、汪兆镛等人寄来祝贺的表章,以示“忠心”。

据溥仪《我的前半生》(群众出版社1978年2月)一书记载,1934年3月1日,溥仪在长春“登极”时,温肃、朱汝珍、汪兆镛等人寄来祝贺的表章,以示“忠心”。

图5 辽宁省博物馆文物整理卡片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这些“恭进”者多为留恋旧时风光的广东籍“遗老”。很可能是他们将保存在广东的这幅铜版画底稿送给溥仪,以表“忠敬之心”,将复辟的希望寄托在这位“末代皇帝”身上。其“恭进”的时间很可能是溥仪1924年到天津之际,或是1934 年在长春“登极”之时,而前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与这幅油画相关的一张文物整理卡片(图5),填写于1952 年9 月,距今已近70 年。“填写人”沈延毅,“鉴定人”齐子如、杨仁恺、于世杰,“复核人”孙齐贤(女),“负责人”李致琴(女),都是为博物馆事业做出过贡献的老一代文博工作者。文物卡片“来源”一栏中标注“原藏”,包含两种情况,一是指东北博物馆(1959 年改称辽宁省博物馆)的前身,伪满“国立博物馆奉天分馆”或国民党“国立沈阳博物院筹备委员会古物馆”所藏。二是指1949 年7 月东北博物馆成立后至1952 年6 月文物整理之前从各地征集或上级调拨的藏品。由于资料的缺失,尚难确认属于哪一种情况。

应该指出的是,这幅清宫旧藏的油画,虽不见于《佚目》,但与溥仪有关,如同前述钱维城《圣谟广运图》和徐扬《平定回部献俘礼图》一样,宜以《佚目》书画视之。

猜你喜欢

铜版画郎世宁底稿
龙凯作品
底稿审核与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探讨
铜版画技法在作品Salute to my hero中的运用
220 Students Make Riverside Scene at Qinqming Festival Alive 齐心手绘《清明上河图》
铜版画
郎世宁的人生与写实画作给我们的启发
郎世宁的心声与体悟
有关写实绘画与郎世宁的争论都围绕在哪些核心问题
郎世宁的际遇与转折又如何创造出独特的郎式写实风格
规范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提高审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