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种评估方法在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2022-05-17李曙芬

科学与信息化 2022年9期
关键词:群落活性样本

李曙芬

上海洹屏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宁夏分公司 宁夏 银川 750001

1 样品采集与处理

选用某地工业区周边田地为研究背景,采样深度为20cm,依照不同类别﹑不同利用现状,将试验地分为若干单元,样地内部采用五点取样法,同单元中土样充分搅拌﹑混合。取来的土样要尽快开展试验,若有贮存需要还应做好区分探究,用于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的组别,贮存环境为零下20℃,以便后期开展DNA提取操作;用于理化性质及毒理试验的组别,存储温度应当控制在4℃左右;用于土壤酶活性检测的组别,样本可采用风干处理方式。

2 地球化学评价法

在地球化学评价方法中,测定指标的确立主要参照了DZ/T 2095-2016的相关规定,整体可分为土壤养分﹑土壤环境指标两大类,涵盖了N﹑P﹑有机质,Cd﹑Cr等的质量分数,以及土壤pH等,综合使用了X射线荧光光谱法﹑玻璃电极法﹑GC-MS法等,同时结合实况划分出5个指标等级,设定了不同的标准限值,整个试验地分为5个不同单元,若单个区块中出现2个以上数据时,取平均值开展等级划分。结果显示,样本中N含量呈现缺乏等级,即质量分数在0.075%以下;P含量中等,在0.06%至0.08之间;K含量较为丰富,在1.50%至2.50%之间。有机质测定中,含量显示为2.00%以内,评价为缺乏状态。在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中,As﹑Cd等元素含量均在标准范围之内,仅少部分样本中,出现了轻微的Ni超标,与试验地划分单元对应后,面积比重不超过10%,污染程度较轻,pH测定中,不同单元区块的样本差异较大,整体在4至6之间,水塘底泥部分样品相对较高,在7.54左右。综合来看,该地土壤理化性质总体较好,但养分匮乏的状况较为突出,需要采用深耕措施,结合施用N肥﹑有机肥料等,同时关注土壤pH偏低的问题,可以适当使用熏制火粪﹑覆盖栽培[1]等方式,缓解土壤酸化问题,提升农业利用率。

3 土壤酶活性评价法

3.1 测定方法

土壤酶是土壤结构中较为活跃的成分,植物根系﹑微生物等均是其重要来源,其测定值可以较为直观地反映土壤肥力﹑环境质量等,由于土壤酶赋存状况较为复杂,同时与矿物胶体等连接紧密,因此单一的提取难度较大,通常需要借助活性测定来反馈﹑推测具体含量,测定环节需要借助一定量的底物,经过酶促反应之后,计算剩余量进而间接得出结果。

当前有关土壤酶活性的测定方法较多,首先是分光比色法,主要借助了颜色反应原理,酶与底物接触后,会生成特定种类的有色物质,用分光光度计检测时,可以观察到特征性的吸收峰,进而为酶活性判别提供依据[2]。实践环节需要结合土壤中酶的种类,选择可用的底物,以此得出标准曲线,接着经过培养﹑离心等操作后,在同波长条件下,对吸光值进行准确测定,该方式起源较早﹑应用广泛,但操作步骤烦琐,检测周期较长。其次是荧光分析法,它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以荧光团标记底物为工具,应用思路与传统比色法类似,主要通过荧光强度变化得出判别结论,但其灵敏度﹑选择性要相对更好,耗时也有所压缩。最后是同位素标记法﹑滴定法等,由于操作复杂﹑精准度有限等原因,并未得到普遍应用。

3.2 条件控制

影响酶活性测定速率﹑精准性的因素较多,实践时必须加以关注和控制。首先是底物类型,可选的有显色类﹑荧光族类两种,前者以硝基酚类衍生物为主,后者则可选荧光素﹑香豆素等,要结合试验方案进行分析;其次是pH,由于土壤酶种类较多,氮酶﹑磷酸酶﹑蔗糖酶[3]等适宜的pH环境各不相同,因此要结合实际测定对象进行分析,尽可能与土壤原本pH相近;最后是温度因素,它的主要决定酶促反应速率,在一定区间内,土壤酶催化作用与温度呈现正相关关系,直至酶失活这种上升趋势才会停止,不同酶之间对最佳温度的需求是存在较大差异的,最佳温度把控会较为困难,因此目前主要以37℃﹑25℃为设定值,可以较好地兼顾不同酶特性。

3.3 结果讨论

本次试验采用荧光分析法,测试对象为过氧化氢酶﹑脲酶,以及磷酸酶﹑呼吸强度,结果显示不同样本中酶含量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其中水稻田土的酶活性普遍较低,脲酶活性仅为9.23U,磷酸酶活性为71.69U,同等条件下菜地土样本酶活性分别可达39.28U﹑187.42U,过氧化氢酶活性﹑土壤呼吸强度测定值更是相差几十倍。分析后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菜地土壤性质较好,水肥供应均相对平稳,微生物活性有所保障,酶活性也相对更高。而水稻田中,由于生长需要时常会经历间歇性淹水,微生物生存空间不稳定,酶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同时由于周边为工业用地,污染物存在迁移﹑扩散的可能,经水扩散的路径要更为便捷﹑快速,因此耗水量较高的水稻田中,污染物含量也相对较高,容易导致酶活性的降低。

4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法

4.1 测定方法

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群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合理﹑优质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同时促进植物养分的吸收,因此在进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时,有必要将之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当前对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分析主要有两种思路,内容如下。

4.1.1 生化研究方法。依据试验材料的不同,生化研究方法又可被细分为3种。首先是平板技术,操作时需要借助平板结构对土样中微生物细胞进行分离﹑培养操作,然后根据菌落形态﹑数量等,进一步推测微生物群落结构,这种方法速度较快,但对真实状况的反映不足,与实际微生物量相比,培养量微乎其微,准确度很难保障,因此已经逐渐被淘汰﹑弃用。其次是底物利用分析法,Biolog就是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技术类别,可以再现群落代谢特征,操作简便,自动化特征显著,但使用范围相对受限,在生长速度较快的微生物群落中表现出较高的适用性。最后是生物标记法,主要借助了PLFA等物质,该物质对细胞活性反应较为敏感,在活细胞中,性质﹑含量会相对稳定,但在死细胞中,会快速分解﹑消散。将之应用于土壤微生物群落测定,可以较为直观地展现相关信息,也不会受到质粒损失的干扰,与GC-MS技术相结合,效率﹑准确度更高。

4.1.2 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分子生物学研究方向主要从微观视角出发展开测定,核酸杂交技术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员,实践时采用核酸探针开展操作,使其与样本核酸序列发生异性互补,并对杂交信号进行荧光标记,该种方式克服了同位素标记操作难度大的弊端,灵敏度高且使用简便。其次还有DNA成分多态性图谱分析法,DGGE应用相对广泛,主要利用了DNA片段解链行为的相关特征,可以在较为理想的状况下,促进同等尺寸片段的分离。TGGE方法则建立在温度梯度变性原理的基础上,分析对象为核苷酸片段,操作时需要经过核酸提取﹑指纹图谱分析等步骤。除上述方法外,DNA长度多态性图谱分析﹑高通量测序技术也是较为新颖﹑可行的技术手段,在进行土壤环境质量评估时要合理选用。

4.2 shannon指数分析

本次评估应用PCR-DGGE技术,以对照组为基准展开分析,结果表明各样本在细菌微生物种群构成上,是存在较大差异的,优势菌群条带差异尤为明显。为方便量化分析,引入了shannon指数,它可以客观描述群落规模﹑多样性等,土壤中微生物种类越多﹑分布越均匀,该指数就越大。结果发现,在多数受污染区域的微生物测定中,指数是大于对照土壤的,这可能是因为重金属等污染物作用下,促进了微生物的生长﹑富集。在优势条带位置﹑数量等的分析上,发现污染组和对照组也出现了较大差异,这说明污染物对微生物群落结构是存在一定影响的,可能导致土壤功能的变化。总体来看,几乎各样本生物多样性指数都出现了上升,但上升状况却有着细微不同,其中菜地土样的增幅最大。

5 生态毒理学评价法

5.1 诊断方法

5.1.1 生态毒理诊断方法。植物法是土壤生态毒理学诊断中较为常见的技术方案,通过植物根系等部位的生长情况,可以间接推断出土壤污染情况,为其环境生态评价提供依据,对于高等植物来说,种子发芽﹑根伸长抑制试验等发展相对成熟,操作也相对简便,使用时需要重点关注发芽率﹑根伸长等指标参数。当前伴随研究进展的深化,植物法还在进一步完善,可以为污染物积累﹑迁移甚至转化规律的摸索提供依据,不过,其在实践环节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因为干扰植物生长的因素较多,研究周期也相对较长,并不适用于快速检测场景。其次是动物法,主要借助了无脊椎动物特性,如蚯蚓,这类动物广泛分布于土层之中,与土壤联系紧密,同时对污染物也有较为敏感的反应,因此可以采用野外收集﹑实验室毒性测定的思路,对土壤展开生态毒理学评价,也可以实验室饲养﹑暴露测定,灵活性较高,但整体上看试验成本较高﹑测定准确度低等因素还是制约了其推广使用进程。很多研究中,也将土壤原生动物作为生态毒理诊断的研究对象,主要涵盖了纤毛虫﹑鞭毛虫等,它们体积细小,结构十分简单,繁殖速度也较为可观,通过数量﹑分子水平等的变化监测,可以较为方便地获知土壤情况。除此以外,前述土壤酶活性测定﹑呼吸强度测定等,也可作为生态毒理诊断策略。

5.1.2 生态毒理学分子诊断方法。传统生物检测技术发展时间较长,体系理论相对成熟,但其中也存在一定弊端,用动物﹑植物作为测定工具,毒性效应往往只能反馈在单个个体﹑种群中,普适性﹑外推性较差,因此在旧有体系的基础上,分子诊断方法应运而生。该种方式主要采用生物标记思路,使用转化酶类﹑抗氧防御类等物质进行标记操作,可以较为直观地反映土壤毒性在生物体内的积蓄﹑富集过程,代谢产物类物质的利用,还可以解释毒性动力学﹑遗传变异学相关规律,从而为土壤污染﹑整治研究提供依据。

5.2 结果讨论

本文主要采用植物法开展生态毒理评价,使用材料为小麦﹑青菜种子,以一定深度将种子埋在盛装有样本土的试验器皿中,控制水分﹑温度条件,并以固定周期观察种子发芽情况及根伸长情况。在采集的土壤样本中,总体发芽率是较为可观的,可以达到95%以上,差异性并不显著,这也印证了前述地球化学评价中,当地污染轻微的结论,说明该污染状况并不会对种植发芽造成太恶劣的影响,不过,部分样本中还是出现了发芽迟缓的情况。在根伸长试验中,发现不同单元的根伸长情况差异不大,这可能说明利用方式对土壤生态毒理并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但是pH不同的样本中,根伸长长度出现了较大变化,对于4.5±0.3pH区间内的样本土来说,根伸长态势较高,而pH过高﹑过低的土壤中,根伸长明显受到了抑制。

6 结束语

经过本次测定,发现试验地污染状况较为轻微,但存在严重的肥力不足﹑土壤酸化情况,不同耕种﹑利用方式也对土壤酶活性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土壤样本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表明,土壤污染对于部分微生物有促进生长的作用,这与设想存在较大差别。生态毒理学试验中,表明当地污染情况并未对植物发芽造成太大影响,但会制约根伸长情况。总体来看,多种评估方式侧重点各有不同,但结论出入不大,实践时要结合实际,比较﹑综合选用,最大限度提升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猜你喜欢

群落活性样本
江垭库区鱼类群落组成和资源量评估
论丝竹玩友——群落生态视野下的乐人群体考察(下)
大学生牙龈炎龈上菌斑的微生物群落
米卡芬净对光滑假丝酵母菌在巨噬细胞内活性的影响
航天器表面抑菌活性微生物的筛选与鉴定
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4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规划·样本
人大专题询问之“方城样本”
随机微分方程的样本Lyapunov二次型估计
保肝药物体内活性筛选方法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