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视域下的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2022-05-17张楠
张 楠
(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 蚌埠 233000)
随着高校扩招的逐年推进,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形势变得愈发复杂。据统计,202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874万。同时,2019年底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2020年一季度全国GDP增速下降为-6.8%,全国31个省份的GDP增速均为负值,这些都为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不利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蓬勃发展。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创新创业在当下社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创新创业驱动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正处在改革的关键时期,要想增强我国经济的创新创业力和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都必须紧紧依靠创新创业驱动来实现[1]。但目前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仍然落后于先进国家水平,在某些方面也并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创业者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普遍不高,高层次人才短缺,人才培养机制存在障碍,较低的人才资源开发投入等。面对未来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变化,人们应该迅速对复杂的社会形势作出判断,紧跟发展,形成新的创新创业方案,将理论知识更好的转化为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以便应对各类挑战。大学肩负着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人才的重任,学校的培养模式也直接影响着学生自身技能的获得和全面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形式以及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方法、途径等都是当下高校需要实际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难题,只有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才能使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获得良性发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2]。
二、新时代创新创业型人才及其主要特征
创新创业型人才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要想对创新创业人才进行科学界定,必须要正确认识创新创业型人才与人口、劳动力、人力、人才的关系。人口是劳动力、人力、人才、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自然基础,一般来说人口是指一定地域和社会范围内人群的总体。劳动力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强调的是劳动者的数量。人力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可动用的劳动力,它强调人具有劳动的能力,是数量与质量的统一。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人,他们的能力和素质都比较高。创新创业型人才则是指层次更高的那部分人才,他们往往有着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3]。
图1 创新性人才基本特征
对应用型大学而言,创新创业型人才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特性:吃苦耐劳的品性和独立的人格、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健康的身心、科学的创新思维和艺术修养、大量的理论知识储备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较强的统筹整合资源的能力等几个方面。
三、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目前对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主要有以下五种模式:一是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注重双创思想的形成,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二是创业意识、知识教授与实践培养三管齐下,强调通过实践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三是把创新当作创业教育的基础,没有创新,创业就没有灵魂和持久的生命力;四是进行科技园培养,为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必要资金或技术顾问;五是以义乌工商学院的“创业学院模式”为典型,根据地区特色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全方位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4]。
虽然应用型高校在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做了诸多努力,但人才培养效果上尚有不足。笔者针对5所高校发布1200份问卷,收到有效问卷1097份,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知道学校开设有关课程的学生有53.05%,参加过学校举行的相关课程、培训和讲座的学生有28.44%,熟悉学校的有关章程规定的学生有18.87%。此外,有94.35%的学生认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很重要,但是据调查只有少部分学生参加过相关活动,归根结底还是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无法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
(一)教育理念相对滞后
第一,学校管理人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不到位。认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有必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约有31%的,认为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质量的约有22%,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当下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手段的约有15%,认为以上三者兼有的约有32%[5]。
第二,任课教师的教育理念存在误区。认为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的约有27%,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的约有43%,认为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的约有24%,认为以上三者兼有的仅有大概6%。访谈中,认为主线课程不包括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老师超过50%,个别受访教师表示,为应对上级部门的职称评审要求,不得不参与创新创业类课程的授课。
第三,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了解。认为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对他们产生不了实际作用的学生约有25%,认为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提高自身能力的学生约有40%,另有大约35%的学生认为参与创新创业课程和活动只是为了满足毕业学分的需要。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度不高
要想使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人才上发挥最大的作用,创新创业教育就不能孤立存在,必须与专业教育进行深度融合,而在融合的过程中,则需要以创新创业的思维意识和扎实的系统专业知识结构为基石。虽然有些应用型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由创业导师担任,但是也有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类课程直接由就业指导中心的行政教师担任,与专业教育的联系性不够。目前,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应用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等课程尚未做到完全打通融合,契合完善的双创课程体系尚未建立,与专业相结合的多层次的“跨院校、跨专业、跨学科”培养的综合型学科课程系统有待构建[6]。
(三)教育评价机制缺乏科学性与多样性
调研发现,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范围仅仅围绕理论课程方面,评价机制缺乏科学性与多样性,主要的参考指标也同传统教育并无二致,任课老师通过对学生撰写的计划书以及平时课堂表现进行打分,由此计算学生的期末考试分数,而大学生做出的实际成果,比如创业项目数量、创业存活率、大赛获奖情况等重要指标却难以体现在评价机制中。在对教师的评价上,学生主要也是通过比较传统的网上评教方式来为老师的教学效果评分。虽然学校设有督导听课机制,但督导人员一般是行政部门管理人员,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专业储备,评价结果无法真实反映教师授课效果[7]。
四、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
第一,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覆盖面要广,绝不能只针对有创业想法的学生或者毕业生,要给予每个学生接受创新创业的机会。创新创业教育应该贯穿大学始终,融入校园生活,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想和精神,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绝对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授课方案中简单的增删修改,也不能局限于简单创业技巧的培养。
第二,创新创业教育要满足时代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当要紧跟经济社会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等战略目标,实施这些战略最重要的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和科研体制与转化,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根据本身具有的特色,开展协同创新创业、整合攻关、成果共享。
第三,树立专创融合理念。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复合教育,不仅关注专业技能的培养,还关注创新创业精神与理念的培育,不能用传统思想去理解新生的教育理念,创新创业教育要融入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缺少技能培训,创新创业教育就失去了载体。但如果过分强调技能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就会窄化。在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体系中,应该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体系中,在各门类课程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融入创新创业精神[8]。
(二)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
百森商学院创业课程体系作为全美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基本范式,为行业特色型高校完善课程体系提供了先进的理念和经验。
图2:百森商学院创业课程体系
表1:创新创业类课程体系设计
每个高校都具有自己的特色,要把这种特色和独特理念表现在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计上,引导学生学生独立思考和仔细观察,从而准确把握社会趋势和市场机遇,课程不仅要把握对行业趋势和前沿问题,同时要考虑学生所处年级的实际情况,科学安排课程。本文将课程体系按照层次性和递进性作出如下设计。
(三) 建立“三位一体”的政企校联动机制
第一,政府因素。在协同培养过程中,政府指导着各种优惠措施的制定和出台。目前,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大学生创业贷款优惠政策不够;没有相关的专项立法出台;知识产权和产业转化的扶持力度较弱;创业指导服务较为单一等。为保证创新创业教育持续发展,政府应积极协调调动各方资源,从而加大对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
第二,企业因素。在协同培养过程中,产学研三方要相互合作。站在企业的角度,其目标就是盈利,但是在协同创新创业培养的过程中,各方主体都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和目的,同时没有有效的机制对企业进行激励,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极大地限制。然而随着市场的发展,不少中小型企业由于转型升级慢、市场竞争力弱等原因,反而需要积极寻找合作伙伴来增强自己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在创新创业协同培养的过程中,企业不仅可以积极研发新技术和产品、申请专利,也能在协同培养的过程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为企业作人才储备。
第三,高校因素。高校生源质量差距越来越大,社会岗位对就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高校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校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建设师资队伍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要更加系统多元,根据高校自身情况寻求合适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培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