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特质与课堂建构
2022-05-17李代亮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我国对小学数学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调整教学计划,优化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以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为载体,重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数学探究过程中强化自身的思想品质与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特质;构建
作者简介:李代亮(1981—),男,江苏省涟水县小李集中心小学,一级教师。
核心素养视域下,我国小学数学改革过程中依旧有诸多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高效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加强学生的数学思想和创新意识呢?下面我们对小学数学改革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探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特质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应该努力发展好自身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这十大核心素养。这是小学阶段学生在课程学习和数学思想形成过程中所要掌握的能力,也是小学时期数学课程学生能力培养的重点内容。由此可见,在教育阶段中最为基础的小学阶段,教师应以发掘学生对数字的感知能力为出发点,以发掘学生对现实生活问题的实践推理、运算能力为着力点,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体验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充分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1]。
(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应用特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将学生们不同的性格特征与教材有机联系起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量身定制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和目标,本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设计出多样化的教学活动,重点培育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深入理解理论知识。这样做不仅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感悟。
(三)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课堂构建的要素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不同阶段的学生的思考和理解能力,将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融入整个小学阶段数学教学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将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知识提煉出来,并且以生动形象、直观易懂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理解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加深对数学教材中重点知识的理解。这样做不仅能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端正学习态度,从而更好地领悟数学科研精神和思想内涵,而且能锻炼学生的数学运算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应用能力,强化学生的空间观念、数感以及其他几项重要的核心素养。总而言之,构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体系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根基,教师一定要围绕数感能力、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这十大核心素养来开展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重点锻炼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形成立体视野,强化自身的感知能力。使学生能将课堂上所学内容合理运用到实际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改革中遇到的问题
(一)教师缺乏创新能力
笔者经过相关调查发现,一方面,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一直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对学生盲目输出大量理论知识,却忽略了此时小学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维方式,接收和理解能力尚且不佳。因此,教师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但无法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反而给学生造成了极重的心理负担,不仅没能激起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和抵触心理。另一方面,不少教师由于在短暂的教学时间内要负担较重的教学压力,经常重理论、轻实践。在日常教学中,将大部分精力投入理论知识的学习,没有时间研究实践教学,在数学实践教学上明显挖掘不足,导致在实际教学时,对数学理论概念的认知过于浅显,无法将理论概念融入实践教学活动中,自然也无法发现教学的本质内涵。
(二)学生的数学探究兴趣未能得到激发
笔者在网络上对全国各地三千多名小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有关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的问卷调研,结果显示,有33.2%的学生表示不太喜欢上数学课,有34.5%的学生表示十分厌恶数学课,只有32.3%的学生不排斥上数学课。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很多班级的班主任由数学教师担任,由于教师在日常管理中采用的方式不当,使大部分学生对教师产生了较强的逆反心理,并将抵触情绪带到数学课堂中,影响教学秩序。另一方面,由于很多教师固执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没有给学生营造和谐、欢快的课堂氛围,致使很多学生的数学探究兴趣未能得到激发,学生因受到压迫而变得压抑,体验不到学习数学的快乐,自然会对数学课程心生抵触[2]。
(三)小学数学教学缺乏完善的教学体系建设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并没有深入挖掘教材,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对教学任务草草了事,以求快速完成教学目标,却不关注教学的质量。例如,笔者实地调研、听课后发现,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对教学结构和教学侧重点进行有效的分析,就在简单备课后开展教学,没有给学生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发掘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阻碍了学生数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进步。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以现代化教育平台为途径,转变教学思想,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首先,学校领导需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观点,加强对数学教学的重视。学校负责人可引入先进的多媒体设备、计算机等,完善本校的教育资源建设。
其次,学校要利用互联网上诸多教育平台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组织本校教师通过参与网络讲座、实地召开研讨会的方式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使其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教育思想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建立“以生为本、立德育人”的教育观念[3]。
最后,学校要加大对教师的技术培训力度,使其能正确掌握多媒体设备、计算机等的使用方法,在后续核心素养教学中可以熟练操作设备,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应用意识。
(二)以发展的眼光,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思考、应用意识
首先,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加大对学生感知能力和应用意识的培育力度。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创设与教材内容相符的教学主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感知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而提高自己的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
其次,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讲故事、角色演绎或演小品、话剧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能力,以及运算、推理能力,使学生建立基础的模型思想。
最后,教师可采用“一题多解、变向反思”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解题思路,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小学三、四年级的计算应用题时,教师可利用题目给出的条件引导学生采取反向思维创造出全新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又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三年级“周长”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模式共同探究,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形成团队意识。让每个小组各自准备一张长方形、一张正方形和一张三角形的纸以及一根彩线,然后让学生完成折纸等简单的小实验,进而引导学生描画生活实物,计算出物体图形的周长。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周长的意义及概念,强化学生的几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提升学生的推理、运算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还能让学生调动大脑中的全部技能,在合作中积累更多经验和学习方法[4]。
(三)根据教学内容构建对应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该依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愉悦、轻松的教学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积极性。
例如,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应该根據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优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当中。教师在课前需要准备几个圆形的物体,让学生能够在课上直观地观察物体,进而了解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讲授与圆相关的知识,然后引导学生了解圆的不同位置的名称,着重讲解圆的特性、圆的直径和半径的关系,然后教学生怎么使用圆规画出圆。教师也可以提问:“大家已经对圆的特性、直径、半径有了全面的了解,教师也讲解了如何使用圆规正确地画出圆,那么,有哪位同学可以上讲台,将圆画在黑板上?”学生们会积极地回答问题,并有大胆的学生上讲台,在黑板上用圆规画圆,然后教师可以说:“这位同学画的圆非常正确,看来老师今天教授的内容大家已经掌握了。”
(四)以教学理念为依据,鼓励学生参与多媒体微课视频制作
新课标中明确要求,教师应该根据教学要求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教学理念,所以,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制作数学微课视频,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突出了学生的中心地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在课前需要制作微课视频,在制作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多与学生互动、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制作多媒体微课视频时,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喜好为基础,将学生感兴趣的元素加入多媒体微课内容当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将自己认为合理的设计元素融入其中。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五)以科技为手段,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健全教学评价制度
首先,学校领导可配置先进的技术设备,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健全学校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学管理、评价制度。
其次,学校要定期对教师数学教学情况及核心素养的培养进展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导入计算机测评软件中,让教师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并制定合理的改进措施,提高自己的专业教学能力。
最后,教师可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状况,制定一份教学调研问卷,发放给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教师的教学质量做出评价。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及时反思总结,还能让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更多有趣的教学活动[5]。
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严格秉持“以生为本、立德育人”的教育理念,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教学思想及理论积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体验活动,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课堂所学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子健.小学数学课程实施的特质分析[J]香港大学出版社,2017(02):145.
[2]曹一鸣.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现状研究[J]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15):89.
[3]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06):78-80.
[4]陈向明.数学核心素养教育的目的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2):155-156.
[5]石明忠.小学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实施策略[J]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