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以美育人”的实践策略
2022-05-17史玉川
美育的本质是人性的教育,是面对所有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一种普及性的教育,而不是个别学生的特长教育。中学美育需要在五育并举和“双减”的背景下,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针对全体学生,回归“培育完整的人”这一价值取向。
美育是五育融合体系中的核心环节之一。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一方面要求学校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以前被弱化的育人环节。于是,美育“高调”地进入教育者的视野,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本文通过探讨中学“以美育人”的独特内涵,以及“以美育人”在中学的实践策略,以期为基层学校开展美育工作提供些参考。
一、中学“以美育人”的独特内涵
新时代赋予美育新的目标,学校可基于美育的特点和学情对美育的主体和内容进行研究和解读。
(一)基于化育的特点重新认识美育中的师生关系
在中学阶段的美育不同于文化知识的教育,它具有浸润、化育的特点。美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讲究的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美育只有实现日常化,落到学校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以美育人”才能真正落地,培养出人格健全、内心丰盈的尚美之人。
学校教育者首先应了解美育的特点,重新认识美育中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和地位。美育对学生而言并不“高深”,而教师因个人经历、专业领域不同,对美的感知和美学知识的储备与学生相比不一定具有明显的优势。按照学界的观点,“人类与世间存在的万物都是主体,而主体间性就是世间万物之间的关系。主体间性是通过主体间的交往、对话、沟通,推测和判定他人意图,最终融合而达到审美的境界。”因此可以说主体间性的充分实现路径是审美,在审美活动中才真正建立了人与世界的平等、同一和自由的关系。在中学这一特定的场域中,被教育者与教育者在美育中是平等而自由的关系,他们彼此交融,相互影响;他们既是審美的对象,也是美育的重要成员。
但是由于教师身份的特殊性,美育中教师依旧处于主导地位。教师角色的权威性使学生极易去模仿。陶行知、张伯苓、胡适等老一代教育“大先生”,在他们的学识以外,或健美的体格,或整洁的衣着,或智慧的谈吐,或博大的胸襟,或担当的勇气,言谈举止间自然而然流露的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仪态风范,无一不是学生心目中的审美典范。美好的教育特别需要彰显美学精神,让教育走向美学境界,让每一位老师真正意识到美育的价值,充分认识到自己在美育中承担的重要角色,把美育由字面上的概念转变为自身的行为自觉。当然,学生正值青春年少,纯真善良、风华正茂,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未来有无限的可能。这些特点也会对教师的生命状态产生积极的影响,具有很好的审美价值。从审美的视角,美育应该追求校园中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二)基于学校育人目标梳理并完善美育的内容
学校应正确认识美育的内涵。美育包括了艺术美的认知、体验、感受、欣赏与创造能力教育,同时也涵盖了美的理念、情操、品格与素养。学校应关注人的内在发展需求,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倡导人与自然、身体与心理的和谐发展。例如,成都七中提出了“人文滋养,个性成长”的育人追求、“全球视野,中国脊梁”的培养目标,秉承学校的优良传统将美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相融合,鼓励学生“和声细语展高贵气质,谦恭礼让显优雅风度”,“要做时代向上和向善的力量”。因此,不同类别和特色的学校应该基于各自的育人目标梳理并完善适合中学生的美育内容,形成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的板块,以期达成“以美育人”的目标。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学阶段美育可以涵盖以下六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1.自然之美
自然之美指的是校园自然的生态,包括大自然四季变换中的校园景色,洋溢着典雅、朴素与现代气息的教学楼……非生命物质与生命之间的动态平衡,对人们有无穷的魅力,给心灵以巨大的能量,也能激起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审美体验。月色星空下围坐在草坪上的班会课、晨曦中在校园开满蓝花楹的小路上的漫步,怎不让人憧憬和喜爱?
2.艺术之美
艺术之美主要由学校的美育课程为主要构成,如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课程。除了国家必修课涉及的内容,学校还可以将美学的起源以及不同时代对美的理解等内容通过大学教师的学术讲座,在学生中加以普及,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 “素则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等。这些与艺术相关的知识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欣赏美、创造美的基本方法,实现生活艺术化。
3.健康之美
健康之美指的是身体、心理的健康,它是人生命之美的基本前提。健康首先指身体的健康,包括人肌肉的力量、动作的协调性和准确性、速度与柔韧度等。心理的健康包括对逆境的心理承受能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力和包容的心胸、积极阳光的进取心、具有发现美和欣赏美的心境等。我校就成立了“艺心教研组”,特别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进行融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品格之美
品格之美指的是人的内在品质、高洁言行。苏格拉底说,“德行是人类花园里最美丽的花朵”,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总结、凝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就是品格之美的表达。学校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与德育活动,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做人教育、公民教育,强调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指引积极健康的发展方向。
5.知识之美
知识之美指的是指各个学科知识具有美的内涵,正如数学被称为“思维的体操”,化学被称为“物质变换的魔术”。中学可以不断挖掘学科知识内在的美育内涵,让学生能欣赏到学科之美,真正喜欢这门学科。能够使学生在未来回顾走过的时光,在浮躁的功与名析出沉淀之后,留下的是对所学的热忱。
6.创新之美
“艺术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自然也成为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创新与创造既是美育的内容,也是美育的目标。灵活的思维、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是创新必不可少的要素。美育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美好生活的热忱,将智力因素与审美因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二、构建中学“以美育人”的实施路径
美育是一个宏大的概念,如何在美育中尊重个性、发展特长?学校可以借助科学的育人理念和技术手段的辅助,探索出适合中学阶段的“以美育人”的实施路径,从而破解中学美育工作的困境。
学校应该想方设法促进不同兴趣特长、不同层次、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成长,使学生个体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学校可基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从各个方面开辟出覆盖学生发展全过程的美育实施路径。归纳起来,学校美育实践主要有五条路径。
(一)推行模块化走班教学,促进美育个性化
研究表明,学生对艺术美的感知各有不同,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和表达能力有显著差异。学校可推进音乐、美术、体育等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的教学改革。以往的按班上课缺乏选择性,存在部分学生“磨洋工”、老师成就感不强等现象。经过多年来的探索,一些优质学校正推进国家规定的体育、艺术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比如,各个年级艺术课全部走班,实现开设多元化、课程模块化、选择自主化。如此“三化”能够较好地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和兴趣,如体育包括了武术、舞蹈、田径、篮球等十几个模块;音乐开设了键盘、管乐、弦乐、声乐等模块;美术开设了国画、油画、色彩、素描等模块,学生可以按照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每学期开学前学校提供模块菜单让学生在网上选课,课程模块几乎都是“秒没”,深受学生的欢迎。
(二)开发丰富的选修课程,拓展美育的外延
学校不仅要花大力气探索国家必修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途径,同时也应大力开发和实施校本选修课程。很多学校开设的选修课程涉及科技、人文、艺术等方向,成都七中2020—2021年针对高中生开设的87门选修课中,美育相关课程就有23门,约占26%。其中的戏剧、电脑音乐创作、服装设计、文学与影视作品对比等选修课,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兴趣与发展需求。暑假,学生和教师可以向教务处申请开设新的选修课,学校对该课程论证后,开学后会将其纳入选修课总菜单。选修课拓展了美育的外延,成为必修课的有力补充。
(三)举办多学科融合的比赛,激发美育活力
“你有多大能耐,学校给你多大舞台”,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会成为学生的美好回忆。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校每学期举办的与美育相关的活动受到学生的追捧。这些活动有的是教育处组织的,比如教师节“我为教师画幅像”的活动,将对老师的喜爱与敬畏用绘画的方式表达;有的是某学科教研组或备课组组织的,比如高一语文年级学到诗歌单元的时候,备课组举办“青涩的邂逅”学生原创诗歌展评;还有学校多个部门联合举办的个人书画展、校运会会歌和吉祥物作品征集、校广播站“每周一歌”推荐、学生宿舍规范化和教师星级办公室评比等活动,无一不体现出美育的温度和力量。
此外,青少年朝气蓬勃、血氣方刚,比赛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展示和发展他们的特长爱好。比如足球、篮球等球类比赛,艺术节中音乐、舞蹈、器乐等30多个项目的比赛等,学生参与面广,比赛的过程既彰显了生命的活力,也体现了运动与艺术的魅力。
(四)创设优美的校园环境,营造美育的氛围
学校应该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美化,给予每名学生和每位教师参与美化校园环境的机会,大到校园建筑风格的选择,小到校园楼宇牌匾的字体设计,都可以参与。比如,学校的绿化设计可关注细节,做到每个季节都有花开,六七月“毕业季”有可采撷的果实;做到学习交流的公共空间充满花香、书香,布置钢琴、沙发、插花等,关注视觉、嗅觉、触觉的感知,在色彩、材质、香气、光影等方面都融入教育者的育人智慧。教室、楼道、图书馆等人文环境的创设,也可充分考虑激励作用与美育相结合,比如用艺术的方式将名人名言在过道墙壁上展示;教室外墙按照不同时代依次展出中外艺术家的绘画、书法作品等,形成学校特殊的“艺术地图”。
(五)打破围墙整合资源,创新美育推进机制
由于美育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学校的艺术教师编制较少,资金也有限,学校可积极创新美育推进机制,进一步打通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的边界,促进学校内外资源的深度融合。
学校可促进家校合作,在重大艺术比赛、艺术活动中得到家长的支持;可设立校友会,争取优秀校友的支持;可主动加强与综合性大学、美术学院、音乐学院等高校联系,请其艺术教师和研究生到学校做讲座或兼职教学,为艺术模块课和选修课的师资提供保障;可整合美院、省博物馆等资源……通过资源的系统整合,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推进中学美育改革的进程。
尽管学校“以美育人”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新时代美育依旧面对诸多挑战。一方面,针对移动互联网新趋势,以及青少年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新特征,学校应展开新的探索与实践,将“跨媒介生存”与“美好心灵塑造”结合起来,以移动互联为媒介,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美、珍惜美和创造美,促进学生的精神自我与现实世界产生更为深厚的情感关联。另一方面,面对今年义务教育公布的“双减”政策,即在减轻校外培训负担和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背景下,学校美育工作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美育的本质是人性的教育,是面对所有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一种普及性的教育,而不是个别学生的特长教育。中学美育需要在五育并举和“双减”的背景下,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针对全体学生,回归“培育完整的人”这一价值取向。目前不少学校已经充分意识到只有实现德智体美劳多种课程协同培养,美育才会有更为通达的实现路径,也才能最终实现“以美育人”。
【史玉川,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党委副书记,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郭鑫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