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出实招 推进劳动教育落实落地
2022-05-17
近日,在渭南市临渭区官底镇中心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里,师生们一边辛勤地忙着春播,一边在蔬菜大棚里享受采摘的乐趣,在吃上亲手种植、采摘、制作的美食后,师生们的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幸福。同时,在渭南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里,农业技术专家正在精心指导基地教师进行翻地、耙地、平整、开沟、起垄,这是临渭区教育局组织的一次劳动教育课程研发实践活动。这些正是当前临渭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临渭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以提高劳动技能和实践水平为中心,以家务劳动、农业劳动、手工劳动和科技劳动项目为抓手,贯通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成功打通了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壁垒,实现了劳动教育全区推进、全面开花,走出了一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全面发展要求的新时代劳动教育之路。
一、加强课程建设,促进学科深度融合
为全面实现“五育”并举,落实劳动教育课程,临渭区印发了《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在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要求每周不少于1课时,主要开展劳动策划、技能指导、动手实践、收获交流等活动,为全区劳动教育高质量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落实课程设置的基础上,临渭区着力促进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结合学校发展特色和课程建设计划,对劳动教育主题进行组合、优化和再开发。
二、挖掘师资潜力 激发劳动育人活力
在教师配备上,临渭区充分挖掘社会志愿者、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等担任兼职教师,同时选聘有技能特长的在校教师从事劳动教学工作,快速充实了劳动教育师资力量。在此基础上将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培养纳入中小学教师培训范畴,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负责劳动教育的管理人员、任课教师进行培训。并配备了一批专职劳动教育教研员,主要对全区劳动教育课程开展调研、开发、指导、修正,同时组织相关交流研讨、劳动教育教学竞赛等,促进整体队伍专业素养不断提高。目前,共培养专职劳动教育教师120余名,兼职劳动教育教师200余名。如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巧娘草编”的两位传承人被聘为临渭区育红初级中学劳动教育兼职教师,每周定期对该校草编社团开展培训教学,教学中既有非遗文化历史,也有技能教学,更有手工实践,目前在该社团展示区悬挂的“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大型麦秆画就是学生们在老师指导下共同完成的作品。
三、加强基地建设,拓宽实践育人路径
为让学生“劳”有场所、“技”有所施,临渭区不断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基地创建、管理、运行机制,目前,建立了官底镇简家小学“和耕园”、西安路小学“空中劳动实践教育园”、育红初级中学“巧娘草编实践园”等110个校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满足了全区各级各类学生的需求。同时继续深挖地方资源,在传承渭南元素、红色元素、科技元素中打造了渭南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渭南市赤水乡村劳动教育基地、瑞梦印务印刷实践基地等10个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品牌基地,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些更具专业性的技能培训,有力地推动了学校阵地与社会基地之间的衔接共融。如在渭南葡萄产业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学生可以体验到从葡萄种植、修剪、采摘、酿酒、灌装到产品推广的全过程学习,真正把劳动教育和技能培养、职业规划、社会效益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四、三方协同推进,构建三全育人格局
为发挥劳动教育育人合力,临渭区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同育人机制,把劳动教育与校内活动相结合、与校外实践相结合、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不断践行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
在校内活动中,利用爱国卫生运动月、植树节、“五一”劳动节等节点开展勞动主题教育,通过主题演讲、技能竞赛、成果展示等形式升华劳动教育效果。如渭河小学开展的“蔬菜花束”“蔬菜拼盘”技能大比拼活动,学生们从“责任田”里收获劳动成果,并加工成“可以吃的艺术品”,既享受丰收带来的快乐,也接受了艺术的熏陶。
在家庭教育中,引导家长让学生在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中建立独立自主的人格。如渭南小学自成立以来在寒暑假坚持开展“跟着微笑来劳动”课程项目,内容包括美食、小发明、家务劳动、农耕等,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实施的内容有所不同。
在校外实践中,积极组织烹饪、农作物加工、采摘、手工、非遗技艺等培训和实践锻炼,引导学生体会劳动艰辛,掌握劳动技能,分享劳动喜悦。如渭南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针对五年级学生开发的“耕作体验”和八年级学生开发的“修剪猕猴桃”“赤水扯面”等特色课程,成为区域学校劳动教育校外实践的“网红打卡点”。
劳动教育事关青少年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推动“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中,2021年5月,临渭区被成功认定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未来将持续深化以学校为主导、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的劳动育人途径,拓宽劳动教育形式,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不断探索新方法、新路径,全力绘就临渭劳动教育发展新蓝图。
作者: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