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怎样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2022-05-17韩保庆彭五堂
韩保庆 彭五堂
[摘要] 根据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研究了现阶段中国实施新发展格局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市场监管如何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文章认为:在两个大局下,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需要中国实施新发展格局;现阶段高质量商品和服务的供给不足以及“卡脖子”问题阻碍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市场监管可以增加高质量商品的供给从而助于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市场监管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可以激励企业创新能力,从而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更好地发挥市场监管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促进作用,应健全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技术手段、加大违法惩罚力度、加强市场监管结果披露等。
[关键词]市场监管;商品经济;新发展格局;创新;高质量商品
[中图分类号] F203;F1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0461(2022)04-0001-08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环境、阶段、条件变化提出了以國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对新发展格局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澄清了很多误解,使新发展格局的含义愈加清晰。学术界也对新发展格局进行了大量研究,如对新发展格局的内涵[2-4]、理论和现实背景[5-7]、实施路径[8-9]等进行了详细的讨论。这些研究有助于准确理解和把握新发展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 [10]。市场监管可以通过增加高质量商品供给、激发企业创新来畅通经济循环,从而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因此,本文将详细论述市场监管是如何通过增加高质量商品供给和激发企业创新这两种途径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一、两个大局下实施新发展格局的原因
在新发展格局提出以前的很长一段时期,我国实行的是以“两头在外”“大进大出”为特征的国际大循环为主的发展模式[11]。新发展格局一方面强调经济发展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另一方面强调要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本文首先根据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建立一个国内国际经济循环示意图,然后在此基础上说明现阶段实施新发展格局的必要性。
(一)国内国际经济循环示意图
为了分析在两个大局下,由国际大循环转变为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原因,本文根据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建立了一个简单经济循环示意图,见图1。该循环示意图不同于马克思的单个资本循环过程,它代表的是宏观经济循环。为了方便分析,假设资本家不消费,资本家的收入都用于扩大再生产,只有工人消费。①代表商品生产过程,生产者使用生产资本生产商品。②代表商品资本中的生产资料转换为生产资本。③代表商品资本中的生产资料被消费者消费,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④代表劳动力被资本家雇佣,劳动力转换为生产资本。⑤代表商品资本通过出口完成价值的实现。⑥和⑦分别代表国外的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的进口。①、②以及①、③、④就代表了国内经济循环过程。①、⑤、⑦以及①、⑤、⑥、④就代表了国外经济循环过程。
(二)两个大局下实施新发展格局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相当时间内,一方面因为我国市场不完善、原料比较匮乏,另一方面因为我国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具有劳动力等要素低成本的优势,所以我国抓住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机遇,采取“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发展模式进行国际经济大循环[11]。即通过进口国外原材料(⑦)加上我国的劳动力(④)进行生产(①),商品资本通过出口(⑤)以及国内劳动者的消费(③)完成价值的实现。对外贸易部门就实现了国际大循环(①、⑤、⑦)和国内循环(①、③、④)。这样我国就在原料和市场匮乏的情况下发展了经济,增加了劳动力就业。
但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发展,国内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下几点变化使得传统的“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国际大循环发展模式不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首先,在两个大局下,国际大循环运行的基础已不复存在。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施国际大循环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我国市场容量不足、原料匮乏。但是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市场,拥有全球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以及完善的配套能力,供求两方面的变化都使得我国具备实施新发展格局[11]。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资本的积累,生产资料由我国生产(②)的比例在增加,对国际市场原材料(⑦)需求的比例有所降低。这一变化会导致我国商品进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出口的增加速度,造成贸易顺差。这体现在商品和服务出口与进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上。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得出,我国商品和服务出口与进口的比重由1982—1986年的平均值098增加到2004—2008年的平均值122。我国生产资料供给能力的增加为我国国内经济循环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非农人口的数量在不断增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数量已经由1980年的132亿人增加到2020年的573亿人,增长了33倍,见表1。非农就业人数的增加不仅有利于我国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建立,而且增加了人们的收入和消费(③和⑥的总和)。数据显示,我国国民总收入已经由1980年的046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0088万亿元,增加了2183倍,我国居民消费和最终消费也由1980年的023万亿元和030万亿元分别增加到2020年的3872万亿元和5570万亿元,分别增加了1673倍和1847倍,见表1。国内消费的增加为我国国内经济循环提供了市场容量。因此,在两个大局下,原料匮乏和市场容量不足问题已经不复存在,这为新发展格局的建立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市场基础。
其次,在两个大局下,国际大循环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因为服务业难以实现跨国提供,所以主要由本国提供。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服务业的消费是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从改革开放时(1978年)的246%增加到2020年的545%。以住宿、餐饮和旅游业为例,我国住宿业营业额由2004年的1 170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4 340亿元,15年的时间里翻了近两番。我国餐饮业营业额由1999年的440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6 560亿元,20年的时间里增加了14倍。我国旅行社的数量、国内游客的数量和国内旅游总花费分别由1994年的4 400个、524亿人次、01万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38 900个、6006亿人次、573万亿元,25年的时间里分别增加了8倍、10倍、56倍(见表2)。除此之外,我国居民对家政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根据艾媒数据显示我国家政服务规模和从业人数由2015年的2 776万元、2 326万人分别增加到2020年的8 782万元和3 696万人,5年的时间里分别增加了两倍和59%。因此,在两个大局下,人们对服务业需求的日益增加也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市场基础。
再次,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的全球蔓延使得国际大循环受到重创。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国外的失控对全球经贸往来造成极大不利影响,这使得我国原材料进口和商品出口都受到很大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发现“在疫情冲击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生局部断裂,直接影响到我国国内经济循环” [10]。企业生产需要的国外原材料和海外人员进不来,生产的货物运不出去,只能停工停产。为了降低国外疫情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我国也只能实施新发展格局。
最后,2008年金融危机和逆全球化思潮使得国际经济大循环动能弱化。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全球市场收缩,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国际经济大循环动能弱化,而且西方主要国家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民粹主义盛行也使得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 [11] 。一方面,国际市场对中国商品的需求难以持续增长,中国商品出口受到了很大限制。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与中国不断制造贸易摩擦,不仅限制中国出口,而且对中国实施技术禁运。这使得中国出口(⑤)和生产资料的进口(⑦)受阻,国际大循环难以为继,只能实施新发展格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只有立足自身,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努力炼就百毒不侵、金刚不坏之身,才能任由国际风云变幻,始终充满朝气生存和发展下去,没有任何人能打倒我们、卡死我们!” [10]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原料匮乏和市场容量不足的问题已经不复存在,这为我国实施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内因。21世纪以来,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逆全球化思潮的发展、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的蔓延使得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为实施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外因。这两者使得我国必须实施新发展格局。
二、增加高质量商品供给和激发企业创新能力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第一部分的分析已经表明在两个大局下,现阶段我国需要实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怎样构建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 [12] 。由上述论述可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创新能力、增强高质量供给能力都有助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13]。由于现阶段增加和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意味着增加高质量、高技术含量商品的供给,所以同时增强创新能力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因此增加高质量商品的供给和增强创新能力也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综上所述,增加高质量商品供给以及增强创新能力(尤其是企业创新能力)有助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助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文将详细论述增加高质量商品供给和激发企业创新能力怎样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一)两个大局下,增加高质量商品供给有助于构建新发展格局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商品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表3根据商务部2019年发布的《主要消费品供需状况统计调查分析报告》统计了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关注比例最高的两个问题。在调查的10个行业中,安全出现了7次,而价格只出现了4次。除此之外,品质出现了3次,设计出现了2次,功能、原料、款式、性能分别出现了1次。安全出现的次数最多,说明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非常关注商品的安全问题。价格只出现在4个行业,且只在服装鞋帽行业中的比例是第一,说明人们在购买商品时,价格不再是消费者关注的首要因素。由于不同行业产品的特征不同,所以人们对不同行业商品的关注点并不相同。但是,无论是安全,还是品质、设计、功能、原料、款式、性能都代表了商品的质量。因此,报告表明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非常注重商品的质量,而不只是关注商品的价格。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下,人民不仅对高质量商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而且对高质量服务的需求也在快速增加。但是,服务业也存在结构性失衡问题,主要体现在中高端服务业供给不足和低端服务业供给过剩,这一方面使得人们在服务业消费中感觉不放心和不安全,另一方面造成游客与导游纠纷、“霸王餐饮”等事件频发[14]。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下,人民对高质量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但是高质量商品和服务的供给却未能随需求的增加而增加,从而造成高质量商品和服务的供不应求。高质量商品和服务的供不应求一方面抑制了人民的消费,阻碍了国内经济大循环;另一方面迫使人民疯狂海外購物和海外代购。据报道,我国境外消费在2005—2014年间年平均增长252%,比同期国内社会消费总额增速高1倍,2014年境外消费规模占全球境外消费市场份额的10%以上[15]。2018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达到约91万亿元,用户规模超过1亿人[16]。
在两个大局下,高质量商品和服务的供给不足以及低质量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过剩不仅阻碍了国内经济循环,而且也阻碍了国际经济循环。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中国的出口数量在不断增加。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的货物出口总额已经由1980年的1812亿美元增加到2020年的259万亿美元,增加了142倍,但是中国出口的主要还是低质量商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市场对低质量商品的需求非但没有与中国生产力的发展速度保持同步增加,甚至有所下降,这使得中国低质量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供大于求,而中国又不能向国际市场供给高质量商品,这就使得国际循环不畅通。
国内经济循环不畅和国际经济循环不畅阻碍了新发展格局的构建。而国内经济循环不畅和国外经济循环不畅的一个原因是高质量商品和服务的供给不足。因此,提高高质量商品和服务的供给可以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二)两个大局下,激发企业创新能力有助于构建新发展格局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整体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缺乏关键技术,这使得我国生产容易被人“卡脖子”。如2018年美国商务部对中兴通讯的制裁事件对中兴公司以及国内整个通信行业都产生了一定的负向冲击。美国2020年对华为的芯片管制扼制了华为手机的生产。除芯片以外,我国很多涉及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行业都缺乏关键技术,容易被人“卡脖子”。如农业方面的种子、农产品种植和加工技术,工业方面的汽车、电子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能源方面的油气勘探开发、新能源技术,医疗保健方面的生物医药、医疗设备等都在关键技术方面容易被人“卡脖子”。关键技术缺失使得我国的生产容易受制于人,难以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不利于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加快科技创新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 [17] 。
企业作为创新要素配置的主体,天然具有连接科技与产业的动力,也是促进研发向产品转化的绝佳场所,最有条件成为创新活动的主体。因此,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是把科研能力转化为经济发展实力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指出“企业家要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勇于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重视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有效调动员工创造力,努力把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 [18]。但是企业在创新方面还存在以下不足。首先,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规模以上企业的研发强度较低。其次,我国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水平较低,在产学研方面依然各自为政。最后,我国企业在基础研究方面投入不足,主要依靠技术引进。
综上所述,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助于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三、市场监管有利于增加高质量商品供给和激发企业创新能力
第二部分的分析已经说明现阶段增加高质量商品的供给以及激发企业创新能力是怎样助力新发展格局的构建。这一部分将详细分析市场监管怎样有利于增加高质量商品的供给以及怎样激发企业创新能力。
(一)市场监管有利于增加高质量商品的供给
在商品经济中,因为消费者并不能全程了解商品的生产过程,也无法获得生产资料来源的详细信息,所以消费者难以辨别商品的质量状况。商品种类的增加和社会分工的深化进一步削弱了消费者辨别商品质量的能力。因为消费者只对自己所从事行业的相关商品情况比较了解,对其他行业生产的商品情况并不了解,随着商品种类的增加和社会分工的深化,消费者能够辨别商品质量的种类数量在不断减少,而且技术进步又加剧了消费者辨别商品质量的难度。因为随着技术的进步,生产者会通过添加化学物质来提高商品的品相,这进一步增加了消费者辨别商品质量的难度。如有生产者为了提高豆芽的品相,减少豆芽根须生长,违规添加4-氯苯氧乙酸钠等物质[19]。这使得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难以辨别品相较好的商品是因为质量较好还是因为添加了违禁物质。因此,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以及技术的进步,消费者越来越难以分辨出商品的质量。
当消费者不能辨别商品的质量状况时,在竞争规律的约束和超额利润的诱惑下,生产者不会提供高质量商品。因为商品的生产者只是为了通过出售商品获得其价值,所以只关心商品的价值能否实现,而并不关心商品的质量和使用价值。只有在商品的质量影响商品的价值实现时,生产者才关心商品的质量和使用价值。由于消费者不能辨别商品的质量,所以商品的质量并不影响其价值的实现,但是会影响利潤和生产成本。因为商品的价格是由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决定,所以当其他生产者生产低质量商品时会降低商品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从而降低商品的价值和价格,这使得生产高质量商品的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平均劳动时间,高质量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再生产不能得到补偿。因此,当消费者不能辨别商品的质量状况时,竞争规律的约束会使得生产者不能提供高质量商品。正如马克思所说“他(卖全价面包的老板——引者注)的‘卖低价面包的竞争者盗窃别人的劳动,并在面包中搀假” [20]。生产者生产低质量商品还会使得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使生产者获得超额利润。正如马克思所说“这种狂热也表现在生产要素的搀假上。……这里还要加上这些生产要素以高于它们在产品中再现的价值出售这种情况,这是欺骗行为的重要因素” [21]。因此,当消费者不能辨别商品的质量状况时,超额利润的诱惑会使得生产者不能提供高质量商品。
综上所述,在商品经济中,由于消费者不能辨别出商品的质量,所以商品的质量并不影响其价值的实现。在竞争规律的约束和超额利润的诱惑下,生产者只愿意提供低质量的商品和服务,而不愿意提供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而市场监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激励企业提供高质量商品。
第一,对商品的质量进行监管可以避免生产者掺假或添加违禁物质,提高商品质量。首先,通过质量监管可以减少市场中掺假和添加违禁物质的商品,提高市场中符合国家标准的商品的比例。其次,通过质量监管可以避免企业通过掺假或添加违禁物质的办法降低成本,缓解高质量商品生产者面临的非正当竞争压力,提高其提供高质量商品的动力。最后,通过质量监管可以提高消费者对市场中商品的质量预期,增加消费者对商品的购买意愿,尤其是对本国商品的购买意愿,从而扩大对国内高质量商品的需求,激励企业增加高质量商品的生产和供给。
第二,加强商品信息披露有助于消费者辨别商品质量,提高企业提供高质量商品的动力。一方面,市场监管要求生产者标注商品的相关信息,如商品的配料表、厂商、生产日期等。消费者可以通过商品披露的信息来判断商品的质量,从而为不同质量的商品付出不同的价格。当消费者可以判断商品的质量时,低质量商品成本和价格的降低不会再影响高质量商品的价格和价值实现,企业可以通过较高的销售价格来完成高质量商品的价值实现和再生产的补偿。另一方面,市场监管曝光企业搀假和添加违禁物质等行为会约束企业的行为。如每年一度的“3·15”晚会都会使得各个企业胆战心惊。因为企业一旦被曝光,企业的形象、市场份额和收益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正如恩格斯所说“大商店的老板是珍惜自己的声誉的,假如他们出售劣等的掺假的货物,最吃亏的还是他们自己” [22],“大零售商在自己的买卖里投下了大宗资本,骗局一旦被识破,就要丧失信用,遭受破产” [22]。因此,通过曝光企业搀假和添加违禁物质等会约束企业的行为,有利于降低商品生产中掺假造假等行为的发生,提高商品质量。
第三,打击虚假宣传有助于消费者辨别商品质量,提高企业提供高质量商品的动力。虚假宣传使得消费者不能准确地判断商品的信息,使得高质量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抑制高质量商品的生产和供给。而打击虚假宣传有利于消费者准确判断商品的质量,可以把低质量商品的市场和高质量商品的市场分割开,使得高质量商品可以在较高的价格下进行出售,完成价值的实现和再生产的补偿,提高企业生产和销售高质量商品的动力。
(二)市场监管有利于激发企业创新能力
“十四五”规划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4个方面详细说明怎样提高我国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尤其是激发企业创新能力,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 [23] 。
由于创新的产出成果具有无形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所以需要知识产权保护来激发企业创新。一方面,创新的成果不是物质产品,难以完全据为己有,新的发明和创造很容易被竞争者模仿和剽窃。另一方面,创新成果在生产中应用程度的增加并不会额外增加成本。这两个特征使得创新成果一旦被其他竞争者模仿和剽窃,就会降低创新发明者的收益,甚至会使得创新发明者的收益消失,这使得企业没有动力进行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会阻止竞争者的模仿和剽窃,这保证了创新发明者在一段时期内对创新的独享,从而增加创新发明者的收益,激励企业进行创新。除此之外,知识产权保护还可以防止其他企业冒用他人品牌和商标,这也有利于企业创新。由于冒用他人商标和品牌的商品(简称冒牌商品)的质量要低于正品的质量,所以当消费者没有识别出所购买的商品是冒牌商品时,消费者会低估正品的质量,对正品的需求降低,使得正品的价值无法实现,再生产无法得到补偿,这会削弱企业的创新动力。且冒牌商品的存在不仅使得商标和品牌的价值受损,而且还会挤压正品商品的市场份额,增加单位商品所分担的维护商标和品牌的成本,这都会削弱企业维护商标和品牌的动力,削弱企业的创新动力。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属于市场监管的一部分,在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就隶属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所以加强市场监管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可以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和能力。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在两个大局下,高质量商品和服务的供给不足以及“卡脖子”问题使得传统的国际经济大循环已经不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现阶段我国需要实施高水平、自立自强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需要增加高质量商品的供给以及激发企业创新能力。一方面,商品生产者只关心商品的价值,而不关心商品的使用价值,在缺乏市场监管的商品经济中,生产者没有生产高质量商品的动力。市场监管有利于高质量商品实现较高的价值,从而激励企业提供高质量商品。另一方面,在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的情况下,企业缺乏创新的动力。作为市场监管中的一部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会增加企业创新的收益,增强企业创新的动力。因此,加强市场监管可以增加高质量商品的供给和激发企业创新能力,从而助力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为更好发挥市场监管对新发展格局的促进作用,政府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市场监管。
第一,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得执法人员在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和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时可以做到有法可依。国外在解决假冒伪劣商品方面,制定和颁布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如美国联邦政府仅颁布的食品管理法就有近百个。这些法律法规为执法者提供了执法规则和依据。虽然我国目前有《刑法》《商标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来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但是这些法律仍有很多不完备的地方。首先,对造假售假的法律界定并不统一,这使得执法部门在实践操作中难以处理。如对豆芽的监管,原卫生部规定豆芽属于种植生产过程,不属于食品,商务部规定豆芽属于初级食用农产品,财政部规定豆芽属于农产品初级加工,原国家质检总局规定豆芽属于食用农产品,原农业部规定豆芽属于一般农作物的种植活动[19]。其次,對政府部门的权利和责任缺乏规定,这使得政府部门在执法过程中缺少执法权利和执法动力。国外对各执法部门的权利和职责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如法国的消费竞争和反诈骗总司主要负责对商品直接进行监督检查,海关主要负责进出口商品的打假,警察主要限于城市,宪兵控制法国国土各个角落。在中国,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药品监督局、公安局等部门都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责任和义务,但是职能并不明确,各部门都存在推诿扯皮的现象。最后,相关的法律法规也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进行不断完善,使其能够覆盖所出现的新商品、新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市场不断推出新的商品和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把新出现的商品和服务业包含在监管范围之内。如外卖、海外代购、家政服务等行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监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商品和服务生产中还会出现新的问题,也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修订和完善,把新出现的问题包含在监管范围之内。如地沟油问题以及2021年“3·15”晚会爆出的简历泄露、商场收集人脸信息等问题也亟须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监管。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立法也亟待加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在严格执行民法典相关规定的同时,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统筹推进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反垄断法、科学技术进步法等修订工作,增强法律之间的一致性。要加强地理标志、商业秘密等领域立法。要强化民事司法保护,研究制定符合知识产权案件规律的诉讼规范。……要促进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标准和司法裁判标准统一,完善行政执法和司法衔接机制” [23] 。
第二,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在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和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时可以做到严格执法。解决假冒伪劣商品问题必须有强有力的执法队伍作为保证。首先,要建立一支中央层面的监管队伍。现阶段,我国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执法队伍主要由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执行。地方政府监管部门不仅有失职渎职的情况,而且还有保护假冒伪劣商品生产的动机。如2021年“3·15”晚会曝光的瘦肉精羊问题,当地养殖户都有各种途径得到消息,以应付监管部门检测,其中就包括地方政府部门的通知。虽然从全国层面上看,假冒伪劣商品的存在不利于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就业,但是对于生产假冒伪劣商品的地方,通过把假冒伪劣商品销售到其他地区,假冒伪劣商品的生产反而有利于当地经济和就业的增长[24]。因此,依靠地方政府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收效甚微,需要建立起一支中央层面的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执法队伍。依靠中央层面加强市场监管在国外已有先例,如美国为了保证食品管理法规的正确贯彻执行,联邦政府会将专职执法人员派往全国。其次,要对各执法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界定,对于失职渎职者要严格追究责任。在中国,各执法部门的职能并不明确,存在着交叉和空白的监管领域,这使得各部门在监管过程中互相推诿,监管不到位。而且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执法人员难免存在执法不严的现象。在这方面,中国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一方面对执法过程进行严格的规定,如美国规定执法人员不能收取企业的任何东西,甚至不能喝企业的一杯水或抽企业的一根烟;另一方面由监管人员对自己的监管结果负责,如美国规定执法人员检查后,如果商品被发现存在质量问题,执法人员要承担一定责任。对于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也要严格执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完善刑事法律和司法解释,加大刑事打击力度” [23]。
第三,要不断提高辨别假冒伪劣商品的技术和设备。由于制假贩假的利润很高,在利益的驱使下,制假贩假者会不断提高技术手段来满足政府监管的要求。如“三聚氰胺事件”就是因为政府通过测定奶粉中的氮含量来计算蛋白质含量,奶农、奶站、牛奶公司通过添加含氮量高的化学物质(如三聚氰胺、尿素等)来满足政府监管的需求。这就要求政府监管部门在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的制假贩假手段,要不断优化和提高辨别假冒伪劣商品的设备和技术。对于某些出现的新产品和新问题,原有的技术手段不能再有效辨别。如2012年工商局、质检中心、环保局的工作人员均表示,地沟油靠各种仪器、手段也都难以检测出[25]。因此,为了有效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我国需要不断提高辨别假冒伪劣商品的技术和优化设备。
第四,加大对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者的惩罚力度。当惩罚力度较小时,不仅不能有效制止制假贩假,而且会鼓励生产者和零售商制假贩假。正如恩格斯所说“只要注意一下,在罚款像上面讲的那样微不足道的场合下,这种勾当对小商人的诱惑力是多么大” [22]。国外对制假售假者都有着极大的惩处,如美国法律规定对制假售假者可分别处以5年以下的监禁以及最高无限额的罚款;法国规定制售假冒商标者可以判两年监禁以及罚款100万法郎;韩国规定制作、销售劣质食品的个人最高判刑10年,罚款2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12万元),违反食品安全法的公司,不仅吊销营业执照,而且10年内不能再重新营业。但是我国对制假售假者的处罚却较轻,典型的是2014年实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正案草案》中的一条条款,这条条款规定,经营者有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提供的欺诈行为,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受害人有权要求所受损失两倍以下的民事赔偿。有关专家指出,仅仅规定“两倍以下的民事赔偿”,完全不是惩处明知故犯者,而是明确地告诉违法者不需要承担多大的法律责任[26]。
第五,政府监管应该重点关注商品是否造假(包括虚假宣传和冒用其他产品商标等)以及产品是否存在安全问题,不要过多地规定产品的质量问题。因为产品造假会扰乱市场秩序,使得消费者难以判断商品的质量,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迫切需要政府监管来维持市场秩序。产品安全问题指的是对消费者健康和安全造成潜在威胁的产品,包括商品中添加对消费者健康有害的物质以及由于产品质量问题容易威胁消费者人身安全。因为我国的社会性质需要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因此,政府应该重点打击存在造假和存在安全问题的商品。但是,对于产品质量问题,政府不要过多规定,因为我国目前依然是发展中国家,还有6亿人平均月收入在1 000元左右。这些低收入人群还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全部消费高档商品,还需要消费低档商品来满足日常生活所需。如果产品质量标准定得太高,势必会提高商品的生产成本和价格。一方面会使得低收入人群难以维持日常生活,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低价格商品的需求会刺激厂商造假。有研究表明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就是企业在降低成本的情况下,为了满足政府对蛋白质含量的检测在奶粉中添加了三聚氰胺[27]。
第六,加强市场监管结果披露,增加企业违法成本。因为企业一旦被曝光,企业的形象、市场份额和收益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各企業对“3·15”晚会的反应情况已经表明监管结果披露的重要性。但是,仅依靠每年的“3·15”晚会并不能对企业造成震慑力。在这方面,可以借鉴澳大利亚的做法。澳大利亚的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定期向新闻界和工商企业发送假冒伪劣商品公告,然后由新闻界公开曝光[28]。对假冒伪劣商品的曝光频率较高,只要企业存在相关的问题就会被曝光,这对企业形成持久的震慑力。虽然由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提出的“双随机,一公开”的监管模式也强调对监管结果的披露,但是披露的结果太过简单,不能对企业造成威慑力。如有些地方只披露监管结果是合格还是责令整改等最终结论,关于企业存在的问题并没有披露,这样消费者并不能了解企业存在的问题,也未能对企业形成震慑力。
[参考文献]
[1]黄群慧.“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刻内涵、时代背景与形成建议[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21,21(1):9-16.
[2]李晓.“双循环”需要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1):13-17.
[3]江小涓,孟丽君.内循环为主、外循环赋能与更高水平双循环——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J].管理界,2021,37(1):1-19.
[4]高培勇.构建新发展格局: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中前行[J].经济研究,2021,56(3):4-13.
[5]龚六堂.立足国内市场,实现国内经济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J].经济研究,2020,55(12):36-42.
[6]吴宣恭.新发展格局及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启示[J].经济纵横,2021,4(2):1-7.
[7]黄群慧.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战略内涵与政策体系——基于经济现代化的视角[J].经济研究,2021,56(4):4-23.
[8]张建刚.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繁荣我国经济的路径研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0,4(9):12-19.
[9]林毅夫.新发展格局如何看如何落实[J].经济研究,2021,56(1):4-8.
[10]习近平.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J]. 求是,2021(9):4-18.
[11]刘鹤.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N]. 人民日报,2020-11-25(006).
[12]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京举行 中央政治局主持会议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重要讲话[J].中国政协,2020(20):83,1-5.
[13]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聚焦发力贯彻五中全会精神 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李克强主持 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出席[J].党建,2016(2):2-3.
[14]姜长云.生活性服务业现状、问题与“十四五”时期发展对策[J].经济纵横,2020(5):87-99.
[15]刘涛. “互联网+海外代购”的红与黑[N]. 人民邮电,2016-06-02(008).
[16]赵宇辉. 强化海外代购监管意味着什么?[N]. 中国财经报,2019-08-08(006).
[17]习近平. 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20-09-12(002).
[18]习近平. 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20-07-22(002).
[19]王晓磊. 从一起案件谈加强豆芽的食品安全监管[N]. 中国市场监管报, 2021-06-30(003).
[20]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90.
[2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8.
[2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253-254,352,354.
[23]习近平. 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J]. 求是,2021(3):4-8.
[24]周黎安,崔兆鸣,周为,等.从信息经济学看当前假冒伪劣现象[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3):29-35.
[25]刘英团.“不敢查”背后的猫腻,谁来告知公众?[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2(9):11.
[26]刘树成.论新一轮改革的突破口[J].财贸经济,2013,4(6):5-11.
[27]周燕.政府监管与市场监管孰优孰劣[J].学术研究,2016(3):89-99.
[28]谢庆红. 中国假冒伪劣商品成因及治理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0.How Market Regulation Help Establish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Han Baoqing Peng Wutang
(1. School of Economics,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China; 2. Academy of Marxism,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China)
Abstract: Based on Marxist theory of reproducti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necessity of following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in China, and then analyzes how market regulation can help build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The article holds that: First, when China is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world is undergoing great changes unprecedented in a century, the situation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requires China to implement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Second, currently the insufficient supply of high-quality goods and the technology problems hinder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Third, market regulation can help increase the supply of high-quality goods, thus contributing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Fourth,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as part of the market supervision can stimulate innovation of enterprises, which is to help build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Besides, if market supervision is to play a better role in building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we need to improve the correspond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strengthen the law enforcement team, improve technology, relentlessly disclose those who violate the regulations and impose stricter punishment.
Key words:market regulation; commodity economy;new development pattern; innovation;high-quality goods
(責任编辑:李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