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生活化案例助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思考

2022-05-17张丽娟徐姣

教育界·A 2022年4期
关键词:实践思考

张丽娟 徐姣

【摘要】就小学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而言,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教师就需要在实际教学时充分把握这一学科的特点,有意识地将教材的相关内容与生活化的案例进行融合,从而带领学生展开思考和实践探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本文从课前准备、课中活动以及课后延伸这三个方面入手,阐述以生活化案例助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思考。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案例;实践思考

【基金项目】本文系泰兴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有效运用生活化案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课题(课题编号:txjyj2020049)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张丽娟(1986.02—),女,江苏省泰兴市黄桥小学教育集团,二级教师。徐姣(1989.08—),女,泰兴市黄桥小学教育集团十桥校区,一级教师。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强调教学内容应当更加生活化。要使教学内容更生活化,教师在展开实际教学时,可以尽量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贴近的素材,为学生创设符合他们心理需求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真正将课堂学习的成果延伸到实际生活之中。

一、课前准备环节—依据学生的实际生活来搜集相关的资料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需要将生活化教学的理念融入其中。在课余时间,教师要花费一定的精力与学生展开沟通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经验,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就能够进行得更加顺利。

教师在带领一年级的学生学习部编版教材中“我爱我家”这一单元的知识前,应该先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以笔者所带的班级为例,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这些学生的家长并不善于进行爱的表达,教育理念相对落后,采取的教育方式较为传统。由于这些学生与家长之间缺乏情感方面的交流与沟通,一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尚不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所以他们并不能够真正认识到父母对自己的爱,还有一些学生对家长给予的爱进行了片面的理解,甚至有一些学生认为自己的父母就应该如此为自己付出。

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生活状况制定教学方案,并且以爱作为教育的主题,来为学生设计教学活动。基于这样的理念,笔者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寻找和感受爱、情境再现、总结和表达爱,因为这几个环节可以囊括很多内容,还能采用来自学生实际生活经历的素材。为了实现以上环节设计,笔者认为,教师需要先充分地挖掘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的寄托父母对子女的关爱的生活素材,这些素材可以用具有代表性的图片表示,也可以用打工父母的相关视频等表示,将这些素材收集并展示出来,学生能够直观地体会父母对子女的爱形式多样、无处不在。除此之外,笔者还建议学生事先搜集父母和自己的图片或者是父母送给自己的礼物等,经过寻找自己的父母在生活中对自己的关爱,学生会愿意参加教学活动进行情感的交流。立足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开展的与教学内容相贴近的教学活动,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并且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课中活动环节—将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入课堂中

(一)引入生活素材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包含的内容,大多都离不开学生的实际生活,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有意识地融入相关的生活素材,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本情境。

在正式教学时,笔者在课堂伊始,就为学生播放了《让爱住我家》这一首歌,并展示学生提供的在实际生活中的相关图片。在图片和音乐的烘托下,学生更容易进入感受爱的情绪,从而在后续环节能总结和表达自己家人给予的爱。接下来,笔者向学生提议,将自己在上课之前所寻找或者是搜集到的与爱相关的故事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在此过程中,笔者还为学生播放了留守儿童父母的真实心声,帮助学生去感受家人给予的爱,让他们认识到原来自己的父母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自己进行关爱。这样一来,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素材进行有效的结合,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实际生活,并且将这些抽象的概念融入生活细节之中,让学生更乐意接受道德教育。

(二)创设生活情境

创设情境教学的方法是小学教学中最为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其中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又能够为学生带来接近实际生活的真实感受,使课堂教学的质量能够获得有效地提升。如果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时,能够进一步创设相对应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将抽象的知识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为学生呈现出来,那么可以真正帮助学生实现对其的理解。

在带领一年级的学生进行部编版教材中“我爱我家”这一单元的学习时,笔者考虑到要想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的父母为自己的成长所付出的精力、感受到爱的无私,仅仅依靠简单的列举例子并讲解是不够的,一年级的学生可能仍然会感到较为抽象,难以进入情绪。因此,笔者选择了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小學生们通过更加体验来感受爱。笔者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利用两分钟的弯腰弓背的时间,来教会孩子走路。首先笔者询问学生是否愿意来扮演家长,确定扮演家长的小演员后,笔者用布娃娃代替被教走路的孩子,让学生进行体验。在学生完成两分钟的体验之后,笔者对扮演家长的小演员进行采访:“在教孩子走路的过程中,有怎样的感受?”学生回答:“有点累。”“你只教了两分钟的时间就感觉到累,那么你的父母在教走路时经历了多少个两分钟?父母不觉得辛苦吗?你认为父母为什么能够坚持下来呢?”笔者继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从而帮助学生真正地认识到自己父母的艰辛,体会到父母给予的爱是无私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学习了新知识,还丰富了情感体验。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并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促使学生的道德品质能够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三)分析生活案例

就当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而言,许多教师将理论知识的讲解当作重点。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论知识讲解未免显得枯燥乏味,所以当教师讲解相关知识的时候,学生会不愿意去听讲。想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借助一些手段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出来,让学生对知识产生一定的兴趣,并将所学知识融入自己的生活,在潜移默化中理解知识,形成高尚的、优良的品德。

在进行“我爱我家”的教学时,教师不要急着在课上讲解知识,可以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一定的兴趣。比如,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学生们,你们爱自己的家吗?为什么呢?我们可以为自己的家庭做些什么呢?”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尝试去思考、去回答,甚至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好奇,产生一定的兴趣。之后,笔者再引导学生将课本打开,对课本中出现的知识进行讲解。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重点放在家庭重要性上,使学生能够重视家人,明白家长都为自己做了什么,并且产生感恩之情,进而在家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由此可见,教师借助一定手段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就可以使学生将学习与生活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使课堂教学的氛围变得更活跃,进而让学生进行高效学习,形成优良的品德。

(四)引导学生思考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而教材中描述美好品德的词语、句子相对书面化,口语性不强,学生生活中听到得不多,也不能充分展开想象进行理解,因此很多学生是没办法将其完全掌握的。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知识。所以,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除了要如上所述,尽可能将教材中提到的知识生活化,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外,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并回答问题。由此让学生形成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道德行为能力。

例如笔者结合此前播放的视频,让学生进行思考。之后,笔者随机抽取了几个学生,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在这一教学活动完成后,教师再进一步讲授相关知识,学生听课时就更加专心和认真了。由此可见,教师使用有效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可以使抽象难懂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让学生快速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五)给予运用机会

教学的目的从来都不是让学生把教材中的知识背下来、应付考试,而是让学生学以致用。所以,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不能只对教材内容进行讲授,也不能灌输给学生错误的思想。具体而言,教师需要给予学生运用这些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学习,在课堂中习惯运用所学知识。

例如针对“我爱我家”的教材内容,笔者准备了相关的课堂小剧本。开展教学后,笔者将剧本交给学生,鼓励对剧本有一定兴趣的学生参与演绎。由于小学生的记忆能力有限,无法在短时间内记住较长的句子,所以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准备。准备好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展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发现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是生动有趣的,也可以了解剧本中蕴含的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教师将引导作用发挥出来,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可以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同时,课堂教学的氛围也会变得更活跃。

三、课后延伸环节—促使课堂教学回归实际生活中

生活是课堂教学的基础,进行知识的学习往往是为了将其更好地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因此,教师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所学知识可以回归实际生活中,使学生展现道德品质的培养成果。也就是說,在进行这一学科的教学时,即使下课铃声响了,课程也没有真正结束,教师还要进一步地带领学生进入实际生活这一课堂之中,通过生活反馈学习的成果。所以说,要想完成生活化课堂的构建,就必须要将课堂学习的成果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并且确保学生能够将课堂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有效融合。

因此,在临近下课时,笔者鼓励学生将课堂上萌发的爱付诸实际生活中,将自己能在生活中为自己父母做的事情记录到“贴心登记卡”中,并且将此时自己最想对自己父母说的话一同记录。在课后,笔者向学生的父母调查,了解到有一些学生在放学时不再让自己的父母为自己背书包,并且回到家中会尽可能地帮助父母做某件事情,还有的学生会为父母扫地、捶背、买菜等,甚至有的学生还开始帮助自己的父母来照顾弟妹。这些现象就是学生将课堂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落实的体现,也表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感恩落到实处。如此一来,也可以真正地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价值体现出来,因为学生能将课堂中学习到的以及感悟到的内容,转变为实际的行为。其实,在课后延伸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获得较好的学习成果,将掌握的道德知识付诸实际行动,学生能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与能力。

结语

要想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生活化,教师就需要将教材中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资源进行有效融合,并且将一些抽象的概念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细节进行结合,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力,从而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郝耀东.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J].考试周刊,2017(88):81.

[2]陈艳华,唐云.浅析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2016(7):236.

[3]黄宗纯.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有效性研究[J].环球慈善,2020(2):0057.

猜你喜欢

实践思考
分析小学语文的教学创新
“任务式”学习模式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加强油田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统筹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材编写的实践与思考
对高校传统音乐教育落实到教育实践的思考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互助模式研究
国有企业落实中纪委“三转”要求的实践与思考
微课教学在成人教育中的实践与思考
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