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来关于三线精神的研究综述
2022-05-16罗林罗志
■ 罗林 罗志
进入21 世纪,三线精神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据统计学术期刊网(CNKI)2000—2021 年,学术界发表相关论文近150篇。对这些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从中可以得出结论:首先,三线精神的逻辑生成是在三线建设者的具体实践中生成的;其次,三线精神的价值内涵是同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联系的;再次,三线精神的历史影响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最后,三线精神的弘扬赓续要历史与现实相融合。因此,为进一步赓续三线精神,三线精神相关研究成果将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一、关于“三线精神”的逻辑生成研究
朱云生、何悦认为,首先,三线精神的历史生成来源于三线建设的伟大实践,是国家战略三线建设的直接产物;其次,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是三线精神的历史底层逻辑,是中华民族对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强大渴望和民族自强;再次,三线精神的历史构成也承载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领导人的主张,充分发挥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最后,三线精神的逻辑生成最终体现在国家需要、社会需要和个人责任的共同体上[1]。
陈先兵认为,由于三线建设时期,区域空间分布不同,三线精神的历史生成在各地存在不同的特点。他整合了学术界在不同研究时期对三线精神的表述,并指出,学术界对三线建设评价的分析直接影响到三线精神的历史生成。从决策者的角度以及区域空间分布的角度,他提出,将国家战略措施与三线精神内核建立对话是意义深远的[2]。
郑妮以攀枝花为例,从历史维度的角度出发,指出三线精神的历史生成逻辑包含了三个时期,分别是萌芽与酝酿时期、塑造与形成时期和发展与传承时期。三线精神就是在这样的时期中不断嬗变。她从党性教育视角的角度出发,认为这种精神是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体现。“三线精神既同党性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又具有独特内涵。可以说,“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正是“三线精神”的核心内容,放在党性教育视角下来阐释与研究是十分必要的”[3]。
可以看出,学术界对三线精神的历史生成普遍认为三线精神来源于三线建设实践,尽管存在不同地区对三线精神的不同表述,但是,三线精神的历史生成的主体来源于三线建设者,三线精神的基本表述也是对整个建设群体的外显性总结。
二、关于“三线精神”的价值内涵研究
何悦、王川认为,三线精神的内涵是一种民族精神为内核的“以国为家”的爱国情怀,更是一种家国情怀的传统底蕴。包含了深刻的故土情结、心怀苍生的认同感、使命感、责任感和归属感;体现在于认同感是三线精神的前提、使命感是三线精神的保证、归属感是三线精神的动力、责任感是三线精神的动力,最终要落实在对家和国家的责任感上。这种将三线精神与家国情怀进行的一种对话是其特有的创新性体现[4]。同时,何悦还认为,“三线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革命精神是共性与个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夏慧芳从绵阳的三线建设发展角度出发,认为三线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着内在一致性。二者相互区别又互相联系,前者为后者提供基础,前者也是后者的具体表现。两者的内在耦合性为传承和发扬三线精神提供了契机。三线精神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桥梁,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深刻体现。正是这种深刻体现才有了今天的“新西部”的不断腾飞。这种精神是中国不断发展的前进动力,是当代中国价值观的现实体现,是更加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5]。
吕建昌、杨润萌、李舒桐认为,三线精神蕴含了三线企业在生产环节过程中与当地的人民结合发展的共生关系,体现了三线建设中生产组织与管理的智慧,是三线建设者的群体记忆。他从三线工业遗产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三线工业遗产中所蕴含的三线精神价值与红色基因,充分挖掘了三线精神的历史价值、时代价值与社会价值,构成了三线精神的内在价值,是三线工业遗产非物质形态的组成部分[6]。
陈先兵从马克思主义发生学的角度出发,他认为“三线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工业发展战略以及三线区域实际相结合的产物”[7]。他分别从四个维度阐述了三线精神的价值内涵,并指出三线精神的基础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是其精神核心,团结协作是其精神属性,勇于创新是其精神特征。他认为要从三线建设遗址的保护与合规范围内进行深入挖掘其精神价值与内涵,完善三线精神的话语体系。
周创奇、胡雨、谢沁汐认为,三线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他们从历史维度、本质维度、情感维度和价值维度四个维度去探讨了这种同源同质同向的契合性。完善了三线精神的内涵体系,通过推进三线文化建设、开展三线文化教育、探索三线精神路径去提高人民群众对三线精神的价值理解[8]。
综上所述,三线精神的内涵价值丰富,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所看到的视角也是不同。但是,三线精神的本质仍然是不同视角下的核心存在。而探讨其精神价值内涵的目的正是对三线建设者群体上所彰显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优良品质的释义。因此,要不断地去挖掘三线精神的内涵并与当下时空进行深度对话,更好地去诠释三线精神的价值内涵。
三、关于“三线精神”的历史影响研究
王小蓉从三线精神对广安的经济社会影响切入,她认为三线精神是巴蜀大地,也是广安本土的宝贵精神财富。这种精神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提高了当地人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通过开展的三线精神文化建设也让社会整体不忘三线建设者无私奉献为社会、为国家的那份淳朴情怀[9]。
张全景认为,三线精神为推进西部大开发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创新精神。要将三线精神置于当下的时代背景中,弘扬三线精神的价值内涵,夯实三线建设中所形成的讲协作、讲纪律、讲规矩作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建设,要在发展战略中去不断挖掘三线精神中的创新精神为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更大的贡献[10]。
肖明宁从党员干部的视角探讨如何在企业发展中与三线精神寻找对话,他认为三线精神对企业产生的影响具有深刻意义。企业中的党员干部要以三线精神作为自身的行动指南,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并带动企业员工的生产积极性,要加强上下级人员的交流沟通,发挥三线精神中团队协作的精神动力,共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与效率[11]。
王佳翠、陶光华从教育观的角度出发,他们认为三线精神为六盘水的教育事业发展注入了力量。正是因为三线建设,六盘水的基础教育、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不断发展。而三线精神的也成为六盘水教育内容的一部分,通过产学研的教育路径,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的教学模式,让当地学生亲身感受到三线精神中的时代内涵和价值,继承其中的红色基因[12]。
苏世奇从感性教育的角度出发,通过挖掘“三线建设音乐”的价值去探讨三线精神的内涵。他从三线建设音乐的概念、属性、内容、方法等阐述了音乐教育对三线精神的时代影响。将三线建设时期的主流价值通过音乐形式的载体传播到三线建设者内心,巩固其政治意识与培育其人文精神内涵。以音乐传播的形式加强人民群众对三线建设时期的集体记忆,通过音乐重现在那个时代下三线建设者所彰显的三线精神[13]。
我们可以看出,三线精神的历史影响不仅体现在其广度,也体现在其深度。其中,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都体现出了三线精神的影响。这种精神的影响也具有它本身的时代价值,精神价值更多的是带来现实的影响,不管是西部大开发,还是“一带一路”经济建设,这锐意开拓前进的冲劲儿正是三线精神所带来的精神动力源泉。
四、关于“三线精神”的弘扬赓续研究
钱鹏鸣以攀枝花为例,从三线精神中挖掘出它的悲剧内核,他认为避免三线精神失落,要从历史事实出发,创新三线精神的历史烙印,避免落入三线精神价值危机。从悲剧的角度的出发,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三线建设期间三线建设者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理解当前的国防经济建设结构布局是多么不易。三线精神的“悲”是一种情感意识的表述,也是对三线建设者的情感寄托[14]。
何悦、王林以攀枝花为例提出了三线精神传扬的建议。首先,要坚持党的全面统一领导,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其次,三线精神的宣传要借助于新媒体,精准宣传到每一群体中;第三,三线精神的宣传还需要依托当地的三线文化建设,通过打造红色精品旅游线路,传承红色基因,将三线建设文化广泛传播成为新时代走出去的关键一步[15]。
谢景慧、吴晓萍从“三线人”主体的角度出发,提出三线人所具有的集体记忆、集体身份两者之间的时空流转。从“三线人”的结构、价值、身份和结果去阐述了三线精神的嬗变。随着时代背景的不断变化,“三线人”的集体记忆也不断在消解。因此,在巩固这样的情感记忆的同时,也需要现实社会对“三线人”进行全方位的关注。尊重“三线人”,也是尊重历史,更是弘扬赓续“三线人”的精神内核[16]。
蒙丹认为,弘扬赓续三线精神的另一路径是将三线精神融入到思政课建设中,将三线精神的价值内涵结合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四门主干课程中,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四门课程的内容。她还提出将三线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采用的现实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教育与实践结合、案例结合与VR 结合等形式是赓续三线精神的新路径[17]。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三线建设有着深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渊源,这为学术界研究三线精神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独特的视角。从三线精神的历史生成去探索精神的内涵价值,重构三线精神的生成脉络,挖掘三线精神的价值内涵,是为更好传递三线精神的价值。可以看出,不同学者对三线精神的观察视角不同,所窥探到的内涵也具有不同的深度,从而使三线精神的价值内涵更丰富。但是,在不断丰富三线精神的价值内涵的过程中,始终要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更要以三线建设者为主体地位。精神的凝练始终是从人民群众的具体实践中所体现的,三线精神也是从三线人的具体实践所凝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