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科学精神,重视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主题素材
2022-05-16浙江省台州市路桥中学王学华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中学 王学华
科技赋能,让冬奥更精彩
2022年2月12日,我国速度滑冰选手高亭宇在“最快的冰”上刷新速度滑冰男子500米项目奥运纪录,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也再次迎来高光时刻。
本届冬奥会上,运动健儿们在这块采用世界最先进制冰技术的冰面上已相继打破女子5000米、女子3000米、男子5000米、男子1500米等10项世界纪录,多位冰雪健将都对“冰丝带”称赞有加,在此刷新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的瑞典速滑选手尼尔斯·范德普尔称,“这是我这辈子滑过的最棒的冰场”。
由科技冬奥国家速滑馆项目制冰技术“加持”的,是冬奥历史上第一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技术的速滑馆,其设计理念、技术工艺等多个方面都实现了创新和突破,不仅能精准控温将赛道冰面温差控制在0.5℃以内,还能实现余热回收,为运动员挑战人类极限创造了最佳竞技条件。
从开幕式到比赛日,从场馆建设到赛事保障,“科技冬奥”是北京冬奥会的一大亮点。赛场上,冰雪健儿们在“雪飞天”“雪如意”等新技术新材料支撑的先进场馆精彩角逐,尽情挑战人类极限;赛场外,与奥运健儿并肩拼搏的,还有“冬季项目运动员技能优化”“雪上项目场地环境要素影响评估”“冬季运动与训练比赛高性能服装研发关键技术”等等一系列的科研团队,助力科学训练,实现向更高、更快、更强的突破。
这场如期而至的冰雪约定不仅为运动员呈上了完美的体育盛会,也成为反映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大舞台。我们期待和相信,冬奥会将进一步助推科技创新,不断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添新彩。
多维解读
1.突破与超越。在冬奥盛会上,不但运动员的成绩在突破、在超越自我,我国的场馆建设和赛事保障也都在突破和超越,这既凸显了一个国家的硬实力,也凸显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2.科技让体育更美好。比赛精彩纷呈,科技盛宴应接不暇。如果说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激励着运动员突破自然带给人类的身体限制,那么不断更新迭代的科技创新力量则为人类突破运动极限创造更多的条件和可能。
杨必武:用科技托举大国长剑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他参与研制的武器装备精彩亮相;在西北大漠演训场上,他领衔完成的科研成果落地生根;在高手云集的科技创新赛场上,他培养帮带的科研新锐一路过关斩将、摘金而归……
他是杨必武,火箭军某部副所长。十几年科研路,他带领团队始终聚焦部队需求,用科技托举大国长剑。
深山密林,战车轰鸣,随着一声令下,火箭军一枚枚导弹剑指苍穹……发射训练圆满完成。导弹要飞天,“底座”是关键。可之前,一些装备车在演练中会偶发故障。当时,杨必武很是忧虑,“从事导弹武器科研,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上。”自主创新谈何容易,但杨必武和他的团队坚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几年后,一款功能更加强大的装备车疾驰在万里边疆。
现代战争瞬息万变,以快制慢是胜战法则。“要让导弹战车跑得更快更远!”有一年,杨必武提出研制某型车辆装备的想法。有人提出在现有技术基础上进行部分优化就行,杨必武却不同意:“创新就要瞄准一流,要干就干到最好!”10多年科研生涯,杨必武主持和参与完成的40多个科研课题,不少都是鲜为人知的“寂寞长跑”。
“再出发,无问西东,接续奋斗。”一直以来,杨必武带领团队始终坚持科研铆定战场,将创新成果深深嵌入战斗力链条,“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瞄准一流打好攻关战,继续以奋力登顶的战斗姿态,为科技强军作出更多贡献!”
多维解读
1.雄心砺长剑,壮志驭东风。火箭军某部副所长杨必武将科研创新准星瞄准部队需求靶心,铆在武器装备研制一线,用40余项科研创新成果,助推大国长剑腾飞。他紧盯前沿攻关、聚焦打赢创新,赓续传承“两弹一星”精神,生动彰显新时代军队科研人员精神风采。
2.科研砺剑向战行。科技创新是攀登主峰的必由之路,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实干报国、奋斗圆梦的根本途径。全军官兵特别是科技工作者要牢记习主席殷切嘱托,肩负起科技强军的历史责任,强化使命担当,奋力书写科技强军新答卷。
宇宙深处真的有“流浪地球”吗
茫茫宇宙中,迄今所知唯一拥有生命的行星——地球,是不是唯一孤独的存在?在遥远的宇宙深处,真的有“流浪地球”吗?
面对人类的亘古追问,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100多位科研人员,在中科院战略先导项目“地球2.0”支持下,拟对银河系类地行星进行“普查”,目前正在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地球2.0”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葛健教授介绍,作为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之一,行星是生命和文明的摇篮,对行星的探测及其形成演化的研究,承载着人类渴望揭开生命起源和寻求地外生命的强烈愿望。近20年来,系外行星研究极速发展和关键技术逐渐成熟,已经将人类推到了发现“第二个地球”的关键路口。尤其是“凌星法”和“微引力透镜法”观测,对小质量行星探测具有高度敏感性。
业内专家认为,“地球2.0”项目实施以后,将会使人类获得最大的类地行星样本库。通过对各类类地行星样本进行深入分析,天文学家有望解开类地行星和流浪行星的起源之谜;通过后续地面和空间望远镜的观测,测量和研究“系外地球”的质量、密度,以及它们上面的大气、海洋和宜居性特征,甚至有望发现系外生命迹象,将系外行星科学研究跃升到“地球时代”。
多维解读
1.大胆追问,小心求证。关于自然,关于生命,我们一方面要大胆追问,另一方面还要小心求证。唯有大胆追问,我们才能有行动的目标和动力,唯有小心求证,我们才能有惊喜的发现。但追问不是盲目的、任意的;求证也必然是小心谨慎的。
2.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深空探测充满风险,因此更需鼓足前进的勇气,用更加振奋的姿态向星空探索。科幻电影反复描绘着无垠的太空,但比太空更加壮阔的,是人类对宇宙的不懈追问和沉淀在基因中的探索精神,面对未知勇敢迈步、迎接挑战攻坚克难。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走在全球太空探索前沿
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约582秒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据了解,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完成径向交会对接之后,停靠时间将由神舟十二号的3个月延长到6个月,执行180天组合体长期驻留任务,这将是中国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将首次考核并验证空间站任务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能力。
与神舟十二号任务相比,神舟十三号任务有多方面不同,包括载人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的方式,首次径向停靠空间站;中国空间站实现核心舱、2艘货运飞船、1艘载人飞船共4个飞行器的组合运行;航天员将首次在轨驻留6个月;中国女航天员首次进驻中国空间站,航天员王亚平将成为中国首位实施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神舟十三号乘组将包括首次出舱的男女航天员等。
建设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是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2021年,中国空间站建设进入关键阶段。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六次飞行任务,也是该阶段最后一次飞行任务。目前,中国空间站建设迎来了真正的加速度。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将为空间站完成建设进行最终阶段的技术验证。如果一切顺利,未来还将有两艘载人飞船和两艘货运飞船进入太空。
多维解读
1.弘扬航天精神,勇攀科技高峰。每一次成功发射,都凝聚着航天人的心血和汗水,每一次“腾飞”,都意味着新起点的开始,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把攻关当作永恒的课题,把钻研当作天职,攻克一道道难关,摧毁一个个顽固堡垒,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2.以梦为马,笃行不怠。这些勇敢的中国追梦人,有了时代的召唤,有了追梦的热情,有了不懈的奋斗,他们“一飞冲天”。中国航天员的“飞天”故事,正是新时代无数中国人敢于追梦、敢于追求人生出彩的生动写照。
埃隆·马斯克:改变世界的科技狂人
2021年12月13日,《时代》杂志将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评为年度人物,因为他“为生存危机提供了解决方案、体现了科技巨头时代的可能性和危险,推动了社会最大胆、最具颠覆性的变革”。读书期间,马斯克就开始思考哪些问题最可能影响人类未来,最终,他聚焦到了三个领域:互联网、再生能源、太空。互联网,帮助他获得了人生中第一桶金,可是他并不满足于此,他的梦想是星辰大海。“我只想献身于火星和地球。”马斯克如是说。在没研发实验室、没博士大军、没政府资助的情况下,他成立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目标是降低太空运输的成本,并进行火星殖民。猎鹰运载火箭和“龙”飞船的成功发射,使马斯克成为让世界震惊的传奇人物。为了尽量减少二氧化碳对地球环境的破坏,马斯克带头设计出了第一辆电动跑车“特斯拉Roadster",这款车让人们认识到,电动车也可以达到燃油汽车的水平。马斯克还创立了Neura1ink,致力于脑机接口技术的研发……
在互联网、新能源、太空探索、“脑联网”等多个跨度极大的领域开疆拓土,马斯克的颠覆性创新,每一项都在创造历史。对我们来说,一个充满梦想的马斯克,看到的可能真的是人类的未来。
多维解读
1.勇于追梦,引领潮流。埃隆·马斯克是一个有情怀的追梦人,一个敢想敢做的梦想家,一个致力于改变世界的理想主义“偏执狂”。他的创业历程一路布满荆辣,但每一次都能让世人眼前一亮。不论在哪个领域,他都能产生突破性的重大影响,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他不仅是科技界的行业先锋、风格独特的梦想家,也是具有远见卓识、一再颠覆传统模式的创业家,一直在引领时代进步。
2.科技创新,永无止境。埃隆·马斯克是科技狂人,他具有敏锐的创新思维和浓郁的创新意识。他不满足于现状,总是不断去创造新的奇迹。商业正在推动着新一轮的科技创新革命,正是有无数像埃隆·马斯克这样怀着雄心改变世界的创业者才不断推动着人类的进步。这其中蕴含的道理就是:创业就要像钢铁侠一样——兼具永不言败的意志和仰望星空的博大胸怀。唯有如此,才能勇做行业先锋。
史青:100次实验1次不成功就是失败
2021年是中国航天大年,也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九院704所精密器件设计专家史青在704所工作的第11个年头。多年过去,她依旧记得自己2009年从澳大利亚做访问学者回国后直奔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面试时说的话:“我希望能用我的所学,为中国航天做一份贡献。能成为一个中国航天人,我会感到非常光荣和骄傲。”
入职不到两年,史青就参与了一个重要立项项目的研发。从筹备实验室,到配全关键设备,再到设计关键器件,他们逐渐组成了一个4人小团队,然后一头扎进实验室,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2015年1月,史青团队的产品终于首次成功飞天。十多年来,史青牵头多项新技术新课题的研发攻关,为长征五号、北斗系统等多个重点型号项目提供了新方法、新原理的测量产品,解决了传统方法不能解决的难题。2021年5月,“祝融号”火星车驶离着陆平台,到达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在“祝融号”火星车上,史青团队创新性地提出基于光纤传感原理的抗宽温区的声音传感器方案,成功获取了火星上真实的声音信号。
确保产品的可靠性是史青在每个月的例会上都会提到的一件事,她想经常提醒年轻的同事们:做航天产品研发这一行,必须有责任意识。“在航天领域,我们做实验,做了100次只要里面有1次不成功,那都是失败。”史青说。
多维解读
1.追光逐梦,成就事业。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强大科学技术的支撑。而科学技术离不开的,是为国贡献智慧和汗水的科研人,在追光逐梦的岗位上,史青一干就是十多个春秋,为的是航天人的荣耀,成就的是航天事业的不断前行。
2.勇于创新,精益求精。创新对于航天研发来说极其重要,沿袭和套路只能保持现状,只有创新才能有新的突破。同时,还要做到精益求精,如同做实验,做了100次,只要里面有一次不成功,那都是失败,创新永无止境。
科技巨头争相入局:“元宇宙”究竟有何魅力
2021年10月28日,Facebook宣布将把公司名称改为“Meta(元)”,公司股票代码将从2021年12月1日起变更为“MVR S(取自Metaverse,即元宇宙)”。Facebook CEO马克·扎克伯格表示,元宇宙是下一个前沿领域,“下一个平台和媒介将是更加身临其境和具体化的互联网,你将置身体验之中,而不仅仅是作为旁观者,我们称之为元宇宙”。就目前来看,“元宇宙”不会是Facebook的单行道,未来将会有更多科技巨头转型涌入。而在2021年11月5日,罗永浩也发博称:“我们的下一个创业项目是一家所谓的*元宇宙’公司。”在2021世界VR产业博览会上,华为、百度、惠普、思爱普、3M、中国联通等龙头企业,以及英伟达、微软、NOLO、影创等“元宇宙”概念头部企业,已经展示出前沿科技与最新应用。腾讯CEO马化腾也提出“全真互联网”概念,并通过投资Epic Games、罗布乐思等公司布局元宇宙赛道。
多维解读
1.科技新时代,探索无止境。人类生命短暂,我们穷极一生也不能见识宇宙全部的风景,但人类的可贵之处在于积极探索:从第一只猩猩踏上陆地开始,人类的进化之路从未停止;从麦哲伦到加加林,人类从不畏惧对未知领域和空间的开拓。如果“元宇宙”是时代发展的必须,那相信我们依然能探索出新的天地。
2.虚拟与现实。元宇宙是人类数字化生存的最高形态,元宇宙让人有了数字世界的“分身”,一个虚拟数字人的你,既与现实世界的你是数字孪生的一对,又是原生于数字世界的另一个你,可能比现实世界的你更丰富多彩、生动灵现、角色多元。元宇宙也是人的社会、人的世界。只不过,它是人的虚拟社会、人的数字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