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药师基于两点法调整万古霉素剂量治疗MRSA血流感染案例分析*

2022-05-16罗梦林蔡小利胡雪莲全淑燕

中国药业 2022年9期
关键词:万古霉素血药浓度药师

罗梦林,蔡小利,胡雪莲,全淑燕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药剂科,重庆 400037)

自20 世纪50年代起,万古霉素广泛用于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引起的感染。由于其治疗浓度与中毒浓度接近[1],2009年美国感染病协会(IDSA)制订的《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指南》(简称《2009 IDSA指南》)推荐:对于合用肾功能损害药物、重症监护病房、肥胖、烧伤及肾功能不全患者推荐进行治疗药物监测(TDM),一般成年患者推荐万古霉素目标谷浓度维持在10~15 mg/L[1],但推荐的谷浓度检测法在后续应用中出现了循证医学不充分、操作性不便、无后续调整方案等问题。本研究中报道了1例基于两点法计算万古霉素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以此调整其血药浓度,为临床治疗难治性MRSA血流感染提供了参考。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35 岁,汉族,身高182 cm,体质量98 kg。因“外伤后15+天,发热3 天入院”。患者于15 d 前骑电动车摔伤,于当地医院行骨折内固定术,术后在家休养,3 d前出现发热,体温40 ℃,于2021年2月22日就诊于我院急诊科。急诊科以“骨折术后,发热”收入院。入院查体示:体温(T)39.4 ℃,脉搏(P)110 次/分,呼吸频率(R)28 次/ 分,血压(BP)109/ 89 mmHg(1 mmHg =0.133 kPa),神清,心前区无隆起,心界无扩大,双肺未闻及干湿罗音,右侧脚踝骨折内固定,切口未见渗液,周围皮肤红肿,触之疼痛,其余无异常。实验室检查示:1)血常规,白细胞16.4 × 109/ L,中性粒细胞12.3 ×109/L,C反应蛋白(CRP)334 μmol/L;2)降钙素原(PCT),5.84 μg/L;3)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入院诊断为脓毒血症、骨折术后。患者入院后完善双套血培养,给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0.5 g,每8 h 1 次)抗感染治疗,体温仍高。2月23日,检验科危急值报告“需氧瓶革兰阳性菌生长”。临床加用万古霉素,根据患者体质量计算出负荷剂量为2 g,维持剂量为1 g,每12 h 1 次。2月24日,双套血培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示MRSA,其中仅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等药物敏感,万古霉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1 mg/L。患者体温仍高,治疗效果不明显。2月25日,暂停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单用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但效果不佳。考虑到万古霉素仅使用1 d,建议2 d 后复查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肾功能。当日肾功能监测示血清肌酐68 μmol/ L,PCT 4.23 μg/ L。2月26日,使用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2 d,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12.3×109/L,中性粒细胞9.44×109/L,PCT 4.22 μg/L,CRP 285 μmol/L。患者仍诉发热,伴畏寒,复查肝肾功能,血清肌酐67 μmol/L,肝功能正常。请临床药师会诊,认为患者的抗感染效果不明显可能是由万古霉素剂量过低导致,建议查两点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并以两点法指导后续调整万古霉素剂量。3月1日,患者于5:00 开始万古霉素1 g、静脉滴注1 h;7:00 抽取第一点万古霉素血药浓度,12:00 抽取第二点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立即送至TDM 中心。当天下午TDM 结果示C7:0019.8 mg/ L,C12:009.9 mg/ L。临床药师再次会诊,根据两点万古霉素血药浓度计算AUC,并调整给药方案,给予万古霉素1 g,每8 h 1次,静脉滴注1 h,治疗后继续监测体温、血常规、PCT、CRP 及肝肾功能。3月4日,患者体温正常,下肢切口处无渗液,无发红;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8.3×109/L,中性粒细胞6.44 × 109/ L,PCT 0.32 μg/ L,CRP 34 μmol/ L;复查肝肾功能正常,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为12.73 mg/L。继续目前治疗。3月10日,患者抗感染治疗14 d,体温、炎性标志物水平、肝肾功能均正常,下肢切口处无渗液,无发红,转入下级医疗单位。2 周后,临床药师电话随访,患者已出院,未再发热,下肢切口处无异常,出院后复查肝肾功能正常。

2 讨论

2.1 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监测指南的更新

以血药谷浓度为导向的万古霉素TDM 策略仍有如下弊端:1)谷浓度的范围。《2009 IDSA 指南》推荐谷浓度为10~15 mg/L,其前提是细菌对万古霉素的MIC≤1 mg/L,但随着近年万古霉素MIC值的漂移[2],现已有较多临床研究证实,上述谷浓度并不能较好地指导患者预后的用药[3]。2)操作不便。对于万古霉素谷浓度的取样时间,《2009 IDSA 指南》中明确规定为第5 剂使用前0.5 h,但由于护理人员的理解不准确或工作太忙,取样时间常存在误差。3)无明确的根据谷浓度检测结果调整万古霉素剂量的措施。因《2009 IDSA 指南》中并无如何根据谷浓度调整后续给药剂量的措施,近年虽有基于群体药物代谢动力学及Bayesian 法的软件(如JPKD,ID -ODS,SMART-DOSE 等)问世,但其群体药物代谢动力学数据是基于外国人的,而不能代表中国人,更不能代表危重症患者。2020年,IDSA 发布了新版万古霉素TDM 指南(简称《2020 IDSA 指南》)[4],摒弃了万古霉素谷浓度TDM 策略,推荐以AUC为导向的万古霉素TDM。临床药师考虑到现有监测谷浓度方法的局限性,以及指南的更新,故首次使用监测万古霉素AUC的方法监测万古霉素的血药浓度。

2.2 基于AUC 的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AUC/MIC靶值相关研究

万古霉素作为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其药代动力学/ 药效动力学靶值应为AUC/MIC。一项有效性研究表明,纳入9 项Cohort 研究的Meta 分析比较了高AUC/MIC组(≥400)与低AUC/MIC组(<400)的临床结果并得出结论,万古霉素高AUC/MIC组患者的死亡率[RR= 0.47,95%CI(0.31,0.07),P<0.001]及有效率[RR= 0.39,95%CI(0.28,0.55),P= 0.001]均显著优于低AUC/MIC组(P<0.05)[5]。一项肾毒性研究表明,纳入8 项Observational 研究的Meta 分析提示,0~24 h内的AUC/MIC≤650,可降低急性肾功能损害(AKI)的发生率[OR=0.36,95%CI(0.23,0.56),P<0.00001];24~48 h 内的AUC/MIC≤650 也可降低AKI 的发生率[OR=0.68,95%CI(0.46,0.99),P=0.002][6]。基于现有文献及指南的推荐,将AUC/MIC的目标比值定为400~650。之前虽把谷浓度作为AUC/MIC比值的中间替代指标,但指南中提到的多项研究[3]证明,可能不是最佳方法。不同浓度- 时间曲线可能产生相同的谷浓度,而AUC的最大值可能变化很大。

2.3 基于两点法计算AUC 指导的剂量调整

万古霉素为一级药代动力学代谢药物[7],其方程可用作替代Bayesian 软件的方法,以对万古霉素进行监测和剂量调整。此方法需要2 个稳态时的血清万古霉素浓度(C1和C2)。理想情况下,在万古霉素输注后的1~2 h(t1)获得C1;在下一个剂量给药前(t2)测得C2接近谷浓度(Cmin)。使用一级动力学方程[7]估算AUC。

式中,C1为在t1时的血药浓度;C2为在t2时的血药浓度;Cmax为峰浓度;tmax为达峰时间;Cmin为谷浓度;tmin为谷浓度对应的时间;AUCelim为消除象曲线下面积;AUCinf为输注象曲线下面积;AUC0-24为0~24 h 药时曲线下面积;tau为给药间隔;TDDnew为新方案下一日总剂量,TDDcurrent为调整前的给药总量;AUCdesired由AUC/MIC≥400 计算而来,一般而言MIC= 1,AUCdesired取值为400;AUCcalculated由上述计算而来,即AUC0-24。

3月1日5 :00开始给予万古霉素1 g、静脉滴注1 h,7:00抽取第一点万古霉素血药浓度,12:00抽取第二点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立即送检。当天下午出检测报告。检测模式见图1。代入上述公式计算可得如下结果。

故临床药师调整给药方案为“每次1 g、q8 h 静脉滴注1 h”。患者症状得到控制,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调整后3 d复查血药谷浓度为12.73 mg/L,在10~15 mg/L的目标谷浓度范围内,方案调整有效,患者最终得到了救治。

2.4 结语

临床药师在参与该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两点法监测了万古霉素的血药浓度,根据《2020 IDSA指南》推荐的AUC调整了方案,医师采纳,有效缓解了MRSA 血流感染患者的症状。临床药师在保证临床合理用药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也为后续此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案。

猜你喜欢

万古霉素血药浓度药师
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患者常规剂量万古霉素治疗后血清万古霉素浓度<10 mg/L的影响因素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患者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药师带您揭开华法林的面纱
真实世界中联用丙戊酸盐对奥氮平血药浓度的影响
药师干预作用在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上报中的作用
2015年至2020年我院1 026例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
动物性食品中万古霉素及去甲万古霉素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躁狂症患者碳酸锂血药浓度检测结果分析
烟草可降低血中药物浓度
熊真的活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