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庄建设规划路径探讨
——以兰州新区榆川村为例

2022-05-16陈峥嵘陈清鋆蒋梓淳

四川农业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设施村庄规划

陈峥嵘,陈清鋆,蒋梓淳

(1.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南京 210036;2.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农业研究所,成都 610066)

1 背景

1.1 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1]。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建设需要从乡村经济、产业、文化、信息服务、基础设施等角度进行全方位统筹,采用科学的方法,确保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贯彻落实到村庄规划中,促进乡村振兴发展[2]。

1.2 甘肃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近年来,甘肃省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城乡发展不均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特征突出,城市对乡村的带动偏弱、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3]。科学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面提升生态宜居水平是甘肃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

2 榆川村发展现状

2.1 区位交通

榆川村位于永登县东南部秦川镇,是“秦王川”盆地腹地,北临上川镇,南接中川镇,东与皋兰县西岔镇毗邻,西与大同镇接壤。村庄距镇政府驻地五道岘村约5km,至中川机场15km,至新区行政中心约20km,靠近包兰铁路二线货运场站,北侧和西侧都有城市快速路交汇,北侧为北环路快速路,西侧为西绕城快速公路,交通便捷。

2.2 社会经济

榆川村包括4个村民小组、共计297户、总人口1064人,常住人口920人,人均收入4500元。现有耕地117hm2,建有高效节能日光温室300座,占地37hm2,主要种植辣椒、西红柿、蕃瓜等蔬菜,农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60%。

2.3 现状用地

现状建设用地由东西两个自然村组成,主要公共设施分布在西村,设有村委会、卫生所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表1)。

表1 榆川村用地现状汇总

2.4 主要问题

2.4.1 资源约束 引大入秦工程基本上能满足规划期内榆川村发展的用水需求,但未来用水仍然会受到季节断流和单一水源等问题的限制。如引大工程设计年输水日为191d,一年中有5个多月不输水,最长停供时间为124d,停水后农业生产用水问题日益严峻,水资源限制有待突破。

2.4.2 产业发展水平低 榆川村目前仍以农业生产为主,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产业结构单一,层次较低,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产品质量和价格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农产品缺乏加工、流通、销售的产业链条,产销链接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2.4.3 基础设施落后 榆川村目前没有小学、幼儿园,文化设施不全,缺少必要的休闲娱乐场所。环卫设施不足,生活垃圾清理不彻底,影响村容整洁。无生活排水设施,村民生活环境质量有待提高。

2.4.4 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足 全村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缺乏农技人员,制约了农业科技服务作用的发挥,使得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难度增大。

3 榆川村发展总体目标

榆川村总体定位为兰州新区的果蔬花木基地和乡村生活体验乐园,具有田园风光的良好人居环境,集都市农业、生态居住、休闲文化为一体的现代乡村典范。村庄规划总目标按照“一年见起色、三年见成效、五年上台阶”的要求,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6个方面,共25项指标(表2)。

表2 榆川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4 村庄建设规划的路径建议

4.1 区域协调是村庄建设规划的前提

4.1.1 产业推动 农村产业融合是促进农村产业振兴发展,达成农民增收目标的主要路径[4]。榆川村位于兰州新区边缘,其区位条件决定其有别于传统村落,既可发挥传统农业种植优势做大做强,也可就近进行产业工人身份的转变,还可通过公司化运作从事第三产业。结合其自身特色,综合服务周边城市组团的功能,推动乡村地区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的“三化互动”,转变乡村经济增长方式,完善村庄自身的“造血”功能(表3)。

表3 榆川村规划适宜产业门类

4.1.2 设施共享

4.1.2.1 完善公共配套设施 有针对性地设置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落实“5个1”的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一所一站一场一园一中心:即标准化卫生所、文化站、村广场、幼儿园、村务中心等公共设施),改善村民生活水平。同时,依托产业发展积极拓展经营性公共设施,增加村民收入。

4.1.2.2 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遵从兰州新区总体发展要求,共建共享,推进基础设施集聚发展、集约经营,节约建设用地和资金,方便管理和维护。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规划形成合理的道路网络体系,包括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村庄主要道路、村庄次要道路、宅间路、观光线路、机耕道、田埂路。

4.1.3 区域带动

4.1.3.1 联户——提升整体实力 支持并提高村民创收致富的积极性,统一发展目标,采取多样化经营模式,联动个体发展规模化、现代化产业。村庄发展应突出主线,延伸产业链,增加产业附加值。个体应分工明确,避免个体之间的过度同质化,相互恶性竞争。同时还需要健全组织建设和社会管理,适时建立新的组织管理机构,适应市场化需求。

4.1.3.2 联村——集聚先发优势 在自身特色发展的前提下,打破行政约束,积极联合周边村庄,集聚各方优势资源和生产要素,整合特色产品,形成发展合力,强化综合效应,集聚产业优势,打造示范区,辐射周边乡镇。

4.1.3.3 辐射——引领周边发展 在与周边村庄联动发展的前提下,发挥交通节点优势、政策优势、先发优势,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加强在镇域乃至兰州新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兰州新区农村产业升级,促进内外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对周边乡村地区发展起到辐射效应及带动作用,带动兰州新区乡村地区的发展。

4.2 功能复合是村庄建设规划的根本

4.2.1 公交复合化发展 榆川村位于兰州新区的边缘地区,但同时也是多条主要对外交通廊道的节点位置,加强公交引导发展,融入兰州新区公交系统,对提升榆川村交通出行条件十分重要。同时,榆川村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条件,将旅游服务设施与公交场站融合,依托公交场站,设置商业、旅游等功能设施,集中布局生活空间,方便居民生活生产需求。将公共设施与旅游设施集中布局,满足居民生活、游客参观体验需求(图1)。

图1 城乡公交复合化的乡村TOD发展模式

4.2.2 设施复合化建设 将公共设施与商业服务、旅游休闲娱乐设施复合化建设,有利于引进公司化运营模式,降低投资运营风险。采取将农业生态景观和温室技术、农事体验与现代加工技术、农业种植甚至与中小学生农业科普教育实践基地相结合等方式,形成多样化的“农游合一”的新型交叉产业。

4.2.3 水系复合化利用 榆川村具有地表水季节性强、地下水资源贫乏等特点。为避免补水水源过分单一,同时考虑生活污水再生水作景观水系补水水源,当出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时(如降雨量远小于多年平均降雨量),可以采用再生水补水。通过对当地水量平衡分析,榆川村具备水资源复合利用的可行性(图2)。

图2 榆川村再生水利用处理系统

规划措施:①再生水利用工程,结合污水处理站

表4 榆川村水量平衡分析

建设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深度处理后作为景观水体补水。②雨水利用工程,包括屋面雨水、路面雨水、绿地雨水收集利用。③湖底防渗工程,采用一定厚度的粘土防渗,必要情况下可增设防渗膜。④水体生态净化,主要包括水动力循环、生态浮床、曝气增氧、生物栅等。⑤节水措施,加强生活节水、农业节水措施。

4.3 微冲击是村庄建设规划的基础

4.3.1 空间景观 融合美丽乡村风貌、生态田园风光、都市农业场景,形成特色鲜明的村庄景观体系。以道路为展示空间,形成多个特色鲜明的空间景观界面。主体景观构架服务于农业生产,局部景观造景结合花卉苗木打造园林式景观空间序列。

4.3.2 生态保护 以构建绿色生态安全屏障为重点,加强绿化生态廊道建设。重点抓好沿路、滨河的通道绿化,减缓周围环境对榆川村产生的噪声、大气环境影响。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构建生态产业新格局。以生产绿色环保农产品为主攻方向,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以营造宜居环境为抓手,着力加强生态家园建设。深入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积极探索农村环境优化美化长效机制,整治农村环境。以加强制度建设为支撑,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投入增长制度,引导各类生产要素进入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

4.3.3 乡土文化 突出传统农耕文化,结合村庄空间布局,明确合理耕作半径。提倡人畜分离,保持环境卫生。创造民俗文化的展示场所,定期开展民俗活动,将农家餐饮、传统手工艺等融入产业,还原农村生活场景和延续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划结合公共设施,以入口绿化广场的形式,配置设施小品,展示当地文化和地域特色。景观小品设计考虑从当地传统或特色文化入手,增加地域特征的可识别性。

5 保障措施

5.1 加强部门合作,协调各类规划

各部门需要在规划编制阶段就规划目标、工作重点、建设时序、项目选择等方面达成一致,如道路、农田水利设施、给排水、公共设施等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综合协调与引导作用。

5.2 强化村镇主体意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

在规划编制组织过程中,明确村庄规划实施主体,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重点发挥镇政府和村委会的主体作用,充分听取镇政府和村委会的意见。

5.3 加大村民参与力度,实现规划批前批后公示

加大村民参与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充分了解村民意愿,提高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加强村庄规划公示工作,变规划成果公示为规划全过程公示。在规划方案出来以后就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公示的形式应当贴近村民,方便村民理解,真正听取村民的意见和诉求。

5.4 建立邻村规划协调机制

为了便于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邻村之间的协调衔接,以镇为单位,建立邻村规划协调机制,针对共性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同时也有利于在相邻村庄之间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享。

猜你喜欢

设施村庄规划
轻简小农机解决设施蔬菜大问题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村庄,你好
规划·样本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村庄在哪里
村庄
设施农业文摘
同步阅读理解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