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流媒体评论的多重“人设”

2022-05-16黄玲

中国记者 2022年4期
关键词:人设融合

□ 黄玲

内容提要 本文从2022年全国两会评论报道出发,分析主流媒体的两会评论特色在于高质量的原创内容,同时能够主动顺应移动传播理念,运用当下先进的媒介技术进行叙事话语的融合创新:视频化表达、金句+图文式的轻体量传播、跨次元互动等,认为媒体融合关键在于文化融合,并提出媒体深度融合阶段的品牌积累、复合型评论人才的培养问题。

□ “冠”察两会。

全国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的大事,也是主流媒体借助这个举世瞩目的机会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舞台。今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多变的情况下,两会评论如何解读中国社会的政治逻辑和制度密码,如何引导网上网下舆论格局,给处于转型时期的主流媒体提出了新命题。综观2022年全国两会报道,笔者发现,主流媒体能够继续发挥高质量的原创内容优势,同时积极借助先进的新媒体技术,短视频小屏化表达,跨次元交互……主流媒体的两会评论在不同的传播端口、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打造了不同的“评论君”形象,严谨成熟而又活力满满。今年的两会评论报道为评论这一“以意见取向的新闻事业”的媒体融合探索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可能。

一、有高度有态度有温度:系列原创重磅发声

(一)策划先行,营造浓厚氛围

2022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开局的第二年,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也将在今年召开,国内外对今年全国两会格外关注。相比往年,今年的两会日程相对短一些,但各大主流媒体的评论报道分量丝毫不减,而且还专门辟出相关栏目、版面进行两会预热。

人民日报早在2月28日的“人民论坛”栏目就推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显著优势”系列评论文章,论述如何理解“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民主”“为什么说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这一重要命题。策划评论连续推出四期:《中国式民主为什么行得通、很管用》(2月28日)、《“有事好商量”的中国智慧》(3月1日)、《中国式民主一切为了人民》(3月2日)、《丰富人类政治文明形态》(3月3日)。四篇评论从不同角度切入,层层铺垫,环环相扣。最后一篇,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所说的话开篇,阐述了“民主是多样的”理念,并得出“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人类民主事业发展探索了新的路径”“为丰富和发展人类政治文明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这一论断。这一系列评论为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做了舆论铺垫,是“春天的和鸣”的前奏。

(二)追踪热点,主动设置议题

两会代表委员将提出哪些影响国计民生的政策措施,政府工作报告将释放哪些重要改革信号,这些内容是今年两会评论报道的主要议题。《建议上调独生子女父母退休金,妥善处理计生遗留问题》《取消公摊面积,还需等多久》《“按键伤人”频现,遏制网络暴力还须更严厉》……可以看出,光明网“两会大家谈”栏目的多篇评论文章来源于两会代表委员的提案。

习近平总书记两会期间的重要讲话精神的解读、阐释,是主流媒体两会评论的重中之重。3月5日,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用“五个必由之路”总结新时代党和人民奋进历程昭示的重要认识。“五个必由之路”是总书记第一次提出,这一提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历史意义。为深刻阐释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精神,新华社3月10日至3月14日推出系列重磅评论文章,五论深刻把握“五个必由之路”的重要认识,它们分别是:《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伟大梦想》《在团结奋斗中创造历史伟业》《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五论”紧紧围绕“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民族团结、新发展观、从严治党”五个方面,阐述“五个必由之路”的精神内涵。文章政治站位高远,纵横捭阖;理论视野开阔,张弛有度,“五论”也因此一次次在各大平台刷屏。

由此可以看出,主流媒体的系列评论特色在于选题重大,围绕一个主旨,从不同角度陈说论辩,每一篇相对独立而又互为补充。文章说理叙事意象生动,有高度、有力度、有温度。为了增强感染力,篇章叙事中善用各种意象。比如,“征程”意象(“风雨无阻的奋进征程”,任仲平),隐喻全国人民在国家事业建设过程中稳步前进的信心和不畏险阻的勇气;“春天”意象,把国家事业发展隐喻为充满生机的早春三月。“写虚的议题,必须要实化,给思想找到意象,给精神找到主角,发现思想观点的现实指向性”。如果要给主流媒体重磅系列评论中的“评论君”画像,应当是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激扬文字的政论家。

值得一提的是,当下的短视频平台兴起一股以评说时事、社会人生为主要内容的短视频评论,创作者大多是UGC用户。这类短视频评论数量很多,但内容良莠不齐,有一些创作者为吸引流量,评论用语偏激、甚至存在价值观问题。互联网舆论生态格局纷繁复杂,这种情况下更凸显主流媒体专业评论的重要性。影响力来自公信力,高影响力用户的形成,还要依托高品质的原创内容,无论媒介技术环境怎样变迁,思想深度和高度,依然是主流媒体评论的核心竞争力。

二、网感表达:叙事语态的变革

随着5G传输技术、VR、AR技术、区块链等新兴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打破了各种介质之间原本泾渭分明的界限,“弱边界、高融合”的存在形态给评论产品的融合创新提供了技术可能。在评论的叙事语态层面,今年的两会评论做了以下几方面有益的探索:

(一)视频化表达

众所周知,视频文化已成为当前媒介文化发展的主流。媒体融合时代的评论,特别是移动端口的评论自然需要视频化表达意识,将传统静态文字转换为影、音、图等镜头语言,实现评论论据的可视化呈现。这一点在今年的两会评论中表现非常突出。例如,央视新闻推出的“140秒速览政府工作报告”,编辑从几万字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取出关键词,把相关内容制作成数据、图表、动图。在140秒内,这些元素以特效形式打在大屏幕上,与李克强总理的现场采访片段相呼应。人民网的“两会看板”评论栏目,从近2个小时的总理记者会中选取相关镜头,剪辑处理成200秒的短视频再次播发,视频虽然很短,但“新鲜呈现干货满满”。短视频的生产过程也很便捷:评论记者的手机应用中下载媒体配套开发的视频编辑系统,可以从视频资料库中快速调取他所需要的视频画面,然后应用剪辑模板,在视频中添加预设的包装,比如音乐、镜头特效等。

上海新闻广播两会特别栏目《话说》也采用了短视频形式。在《“三孩,生与不生,代表委员让你别焦虑”》这一期节目中,评论员从材料资源素材库中调取提出这一提案的代表委员分组会上的视频片段,以人物同期声的形式呈现,再调取与此话题相关的生活场景。这些镜头既是评论内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让评论表达更有层次感、更有说服力。短视频评论将大容量的视频素材拆条传播的做法,契合当前移动社交的传播理念,“话说”栏目“观天下,有态度”,也收到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

在众多的短视频评论中,人民日报的评论系列产品《两会同心圆》创意十分抢眼。《两会同心圆》栏目共推出7期,每期视频时长不超过3分钟。短视频采用手机移动端的小屏形式,人民日报评论部成员悉数登场,“两会干货多,今天我来说”是评论员亮相的开场白。《端牢中国碗,装好中国粮》《你的关心两会关注》等评论就两会中的热点话题一一点评回应。短视频中的评论员化身主播,温文尔雅,娓娓道来。网友纷纷留言点赞:“原来评论员长这样啊”“见到评论君真人了,有种网友奔现的感觉”“一直看文字,今天看到真人,激动!”网友的亲切感和心理变化与短视频小屏场景传播带来的独有特质相关。“对人们交往的性质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物质场地本身,而是信息流动的模式。”梅罗维茨的媒介环境理论认为,新的“信息流动的模式”会带来新的生活场景,新的场景模式又会影响塑造人的社会行为。《两会同心圆》的小屏传播这一新的信息流动模式,让“评论君”从幕后走向前台,营造了与印刷文字不同的交互氛围,消解了网友心目中“正襟危坐”的评论员形象。短视频中的党报“评论君”更像你身边熟悉的朋友,正如人民日报评论部新媒体评论室主编姜赟所说,“年轻人是什么样,‘任仲平’背后的评论君就是什么样”。亲切感和人情味,展现了人格化传播的魅力。

(二)金句+图文式的轻体量传播

“金句”是近些年网络传播特有的语言现象,大多以简短、精当的词语表达复杂文本中的主要内容,结构上采用陌生化的手法增强语言表现力。在这个意义来说,金句与我们以往使用的“口号”相近。我们知道,每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动辄上万字,很难有人能够完完整整地看下来。央视新闻客户端《今年“开门红”的底色是“开门稳”》,以“两会热看点”形式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关键词梳理出来,关键词以印刷体书写在田字格上,并以“打勾”形式加以突出强化。新华社微博推出“两会热词快评”板块,从两会代表委员的提案中提取相应金句。比如,“依法带娃”“打伞破网”。相比传统文字报道,金句、文字创意图片“划重点”式的呈现更加清晰明了,不仅能适应互联网时代用户速读、悦读的信息接收习惯,还方便用户分享、二次传播,进一步强化了受众黏性。人民日报评论部推出的“画里有话”也深谙这一规律,通过简洁形象生动的图像,让网友“秒懂”图片中的宏大主题。

(三)“跨次元”交互,强力出圈

“AI王冠”与真人王冠同框,央视频的虚拟主播与真人主播互动是今年两会评论的一大亮点。这样的组合不仅充满科技感、未来感,还体现了深度融合思维:“二次元”亚文化与两会主流文化的“跨次元”融合,进而引发社会各圈层关注。

□ 政府工作报告相关报道。

《“冠”察两会》中的“A I王冠”拥有超仿真语音和超自然表情,手势动作等肢体语言也运用自如,与真人主持人王冠同台主持财经评论,带来奇妙的混搭传播效果。同时,技术赋能节目传播,节目后台编辑运用虚拟偶像技术、动画技术和现实增强技术高度融合,使得“AI王冠”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出现在摄像机追踪捕捉到演播室的任一场景中,真正的无缝链接。笔者认为,《“冠”察两会》不仅实现了技术融合,也是思维方式的融合、不同文化圈层的融合。虚拟主播与真实主播同屏出现,意在打通主流媒体精英文化与二次元亚文化壁垒,这也是媒体深度融合的底层逻辑:不同圈层文化的融合,使得严肃的两会时政议题得以破圈传播。另一方面,作为央视知名财经评论员,王冠有着多年的财经节目访谈经验和专业财经解读视角,在业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AI王冠”虚拟主播代表的二次元文化,吸引年轻受众的关注,也会扩大央视财经评论在年轻群体中的影响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AI王冠”是真人评论员王冠的IP价值衍生。

美国学者詹金斯曾说:“融合文化就是一个‘新媒介和旧媒介碰撞、草根媒介和公司媒介交汇、媒介生产者的权力和媒介消费者的权力以不可预测的方式互动’的场域。”当下的媒体传播走向深度融合已是大势所趋,自2014年我国发布《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主流媒体在媒体融合方面做了多次探索和创新,给处于媒体转型过程中“评论君”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对此,笔者还有两点提示:

笔者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此前两会期间一些传播度较好的评论栏目没能坚持做下去,甚为可惜。每年两会期间,各大主流媒体的评论产品不乏佳作、亮点,然而各领风骚三五天,随着阶段性的两会战役报道结束,新媒体端的爆款刷屏产品也悄无声息地淡出视野。相比来说,“人民时评”“今日谈”等传统媒体端口的评论栏目,之所以能够成为知名品牌,是因 为能够日积月累地坚持做下去。融媒评论创新固然没有止境,但苦心经营的产品栏目还要靠时间打磨,才有成为品牌的可能。

从近几年两会报道可以看出,融媒时代的记者编辑不仅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度和过硬的语言功底,同时还要有视频剪辑能力、网言网语的口头表达能力。融媒评论员要“十八般武器样样精通”,能写、能拍、能播,这也是高校新闻评论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

[1]詹勇.“钟华论”是怎样炼成的——重要政论文章创新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记者,2022(2)

[2] [美]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肖志军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38).

[3] [美]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杜永明译[M],商务印书馆,2011(157).

猜你喜欢

人设融合
给新雪糕立个“人设”
一次函数“四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
明星最好的“人设”是什么
移动互联时代,我们都活在“人设”中
文艺急于变现,让明星们的“人设”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