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生活下的“拥挤文化”与设计
2022-05-16李嘉宁
摘要:库哈斯在“大都市的生活”这篇文章中对于“拥挤文化”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详细阐述。高密度的生活环境影响了全球的环境模式,在西方学者眼中,过度拥挤、环境恶劣是高密度模式的另一代名词,但对于人口密度日益增长的城市而言,却成为发展的唯一途径。
库哈斯在“大都市的生活”这篇文章中,讲述了现在一种前所未有的状况,即大都市。在有限的区域内,现代技术突飞猛进,人就数量不断增长,二者同时爆发,诞生了一种大都市特有的拥挤文化。而这种拥挤文化让人变得冷漠且自私,中国的金融中心上海,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一座6340平方公里的城市里却容纳了2423万人,一线发达城市的标配,高楼大厦满街道,上海外滩,一个大陆版本的维多利亚港,在上海,你既可以享受一线发达城市带来的城市化成果,但你也成为了人群中被忽视及忽视他人的一员。在上海,如果你每天带着头戴式耳机挤地铁,没人看你,如果你每天早上五点出门跑步,没人看你,如果你露宿街头,没人看你。如果你入住总统套房,没人看你。如果你是个同性恋,和同性爱人牵手漫步在街上,也没人看你。这就是现在的大都市,人们埋守与自己那一方小小的空间,每天打卡自己的三点一线,刷着自己的朋友圈,和自己的圈内人构筑了各自的岛屿,每个人都把他人拒绝与这座岛屿之外,对他人设有心防。与己无关之事往往避之不及,唯有找到同一话题时,才逐渐拉进两座小岛间的距离,但这一距离往往又很难继续拉进。我们各自住在各自高大上的豪宅里,一关门就是一个小世界,里面又客厅、厕所、厨房、书房,所有的事情都发生在这个小世界里。
在《癫狂的纽约》里,前四部分基本上是按照纽约城市发展的时间顺序,各有分工,并不十分紧密地衔接成一个整体:“史前”描述了被作者称为“曼哈顿主义”的都市实践产生的基本前提和假设;“康尼岛”正式推出而“好意的都市主义”和大众文化之间戏谑的战斗,“异想天开的技术”和“短缺的现实”角力的结果是这岛上的一切都化为灰烬;“摩天楼”则描写了一群似乎平庸和保守的理论家、艺术家和商业建筑师在曼哈顿的群像,特别是哈维·科比特、休·费里斯、雷蒙德·胡德和华莱士·哈里森,在他们的手中,“曼哈顿主义”不仅从神话变成现实,而且产生出了新的类型学和蔚为大观的都市文化;洛克菲勒中心的建筑象征着这种文化巅峰时刻的到来。
齐美尔在《时尚的哲学》里提到:“如果人们相遇几个小时内就要永远分开,那么,人们之间实际上是相互匿名的,也就不会有什么责任感。因此,旅行中的相识经常会诱使我们变得特别的自信,也就是特别容易大胆的自我表述,而在正式的長期的关系中,由于率直的自我表达会带来不利于自己的后果,因而人们学会了自我克制。”这也在当下的日常交往经验中得到应证,即在大都市下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猜忌,不信任。基于友谊相识于旅行中的“知己”,很多是因为自我表露程度的关系,而事实是一旦真正需要保持长久相处关系时,各自又退回到自己的岛屿之中去。而这座岛屿,不仅存在于陌生人之间,在亲密关系中(伴侣关系,亲子关系)也同样存在。
现在的设计,都是把人从外面推到里面,我们在大街上走动的时候,因为它的喧闹拥挤,每一个人都想逃离外面的空间,想回到家。这是我们今天的城市,个人空间私密性提升的同时,空间内的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冷漠。我们是否可以通过一个媒介,让屋子里的人走到屋子外面来,让各自驻守在各自“岛屿”中的人相互碰撞,发生关联?从而来拉近每座岛屿之间的距离? 针对这种现状,设计师王澍设计位于杭州东南部钱塘江畔的钱江时代,正是对此的一种尝试。他在建筑内给每栋每层设计了一个庭院,供各户一起使用。通过这种庭院媒介,试图打破邻里之间的隔膜,加强邻里互动。
而在1930年,勒.柯布西耶也提出了“光辉城市”方案,即他理想中的城市是一座完全消除了传统城市中的街区、街道、内院这样一些概念的城市。每个居住单位都配备有各种与家庭生活直接相关的公共服务:社区中心、托儿所、幼儿园、公园中的露天活动场所、公园里的小学。住宅楼里还设有专门的公共服务中心,采用集体经营模式,统一采买生活必需品,餐馆、商店、理发店一应俱全,“为本社区居民提供无微不至的日常活动”----就像泰坦尼克号这样的远洋邮轮一样。
当今任何一个现代化大都市都存在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不断的分析及努力将每一座城市、每一处场所发挥其特有的气质。纽约拥有曼哈顿注意,它所创造的独有的“拥挤文化”最终会应种种影响而消逝。我们也更应该发展自己的城市文化,清楚定位自身的城市,认识历史背景与现代文化积淀的重要性。在今天这样一个越来越孤独的都市环境里,作为设计师,也需要有一种悲悯的共情,在设计中需要考虑到我们身边的人,更多的通过去思考设计师如何设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从而进行设计。以此来帮助创造一个与他人可以相互关联、相互依靠的社会。
参考文献
[1]沈昕. 建筑漫步空间的当代表达[D]. 湖南大学,2012
[2]雷姆·库哈斯,唐克扬. 疯狂的纽约:给曼哈顿补写的宣言[M]. 三联书店,2015
作者简介:李嘉宁(1992年-),女,汉,浙江嘉兴,硕士研究生,杭州师范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