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丝绸之路上新疆地区舞蹈交流与发展
2022-05-16杨征
杨征
摘要:新疆古称“西域”,早在几千年前,东西文明沿着古丝绸之路进行流动、汇聚与交融,形成了异彩纷呈、丰富多彩并具有独特魅力的西域舞蹈艺术。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延续和发展,特别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被誉为“歌舞之乡”的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以舞为媒,扩大交流,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多方的文化交流,呈现出了多元文化融合和现代性的特征,推进了新疆舞蹈艺术跨地域、跨学科的发展。
关键词:丝绸之路 ;新疆地区舞蹈;交流与发展;历史背景;现今趋势;跨文化领域
引言
新疆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维吾尔自治区,也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地理位置优越,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八国相接,在历史上是古代丝绸之路东西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现在是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当中、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价值作用。被誉为“歌舞之乡”的新疆,地广人稀,地大物博。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到清朝政府正式在新疆设“省”乌鲁木齐为省会,东西方文明、中原与西域文明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融合,一直到现今没有间断过。正是因为丝绸之路的贯通,历朝历代交流往来,从而带来了新疆地区舞蹈艺术的不断发展,并形成了独特魅力。
新疆有13个世居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歌舞艺术魅力,如:维吾尔族的“木卡姆”、哈萨克族的“黑走马”,蒙古族的“沙吾尔登”以及回族的“花儿与少年”等,体现出新疆各民族舞蹈文化丰富多彩、多元多样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并在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和融合中,不断地完善和壮大,使新疆地区舞蹈艺术交流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一、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乐舞交流
(一)双向交流的特征
张骞开通西域后,横贯欧亚大陆丝绸之路上的政客商贾、文人墨士等来而往也,西域与中原乐舞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和广泛。西汉初年,政府为管辖西域,设置了“河西四郡”,河西四郡的设置,便利了中国与西方各国政治经济的交流,促进了有关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比如说中国的丝绸、造纸、指南针、火药、茶叶、瓷器、药材传往西方各国,而西方传入中原地区有棉花、核桃、洋葱、香菜、波斯菜、龟兹乐、胡旋舞和琵琶、扬琴、冬不拉等乐器。双方物质文化上的交流与往来无形间推动了舞蹈艺术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因战乱频繁,人们颠沛流离,致使西北边疆地区各族群屡有大规模的迁徙。大批西域民间音乐、舞蹈艺人逐渐来到中原,特别是西域的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先后传入中原地区,使得各族群樂舞得到了充分的传播与发展。到了我国经济、文化繁荣发展鼎盛的的隋唐时期,中原朝廷设置专门的乐舞机构“教坊”,来训练专业的歌舞艺妓,来自西域乐舞与中原地区乐舞风靡中国,无论是朝廷官方还是民间与各地、各国交流和传播更加普泛,呈现出了传入和传出、接受和给予、吸收与融合双向交流的特征。
(二)多元文化融合的特征
外来艺术与原来本土艺术融合,或代替原来的本土艺术,使得中原与西域乐舞相互交流糅杂融、融会贯通,形成多元文化融合的乐舞发展趋势。比如,当时著名的国乐《九部伎》、《十部伎》中,来自西域的“龟兹乐”、“天竺乐”、“安国乐”“康国乐”及“高昌乐”吸收了西域乐舞的精华丰富自己,是中西乐舞交流融合的典型产物。特别是今在新疆库车县一带的“龟兹乐”受“天竺乐”的影响较大,运用“弹指”等丰富的手语和三道弯式的体态造型以及迷人的神韵,体现了印度佛教乐舞的特征。中原乐舞将这些外来的艺术融入为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形式。比如《胡旋舞》《胡腾舞》等的融入,促进了唐朝乐舞在整个中国舞蹈发展史上占据独领风骚的地位。由此而见,西域乐舞是在古代丝绸之路贯通和繁荣的背景下交流和发展起来的,多民族、多文化的交汇融合,各个国家之间的开放、包容和互鉴,推动了东西方乐舞艺术的频繁交流和广为交融,形塑了今天新疆各民族乐舞多元文化融合的基本特征和百态俱存。
二、现代丝绸之路上的舞蹈交流
沿着古丝绸之路,东西方乐舞蹈艺术的交流与融合,历史上从来没有间断过,一直到新中国成立,随着中国文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和发展,新疆地区的民间舞蹈艺术也在全国关注和重视边疆地区音乐舞蹈艺术的交流中,逐渐壮大和发展起来。
(一)新疆民族民间舞蹈的现代性
1946年,具有重要历史性的意义的“边疆音乐舞蹈大会”,第一次将中国民间舞蹈搬上了舞台,让边疆各民族音乐和舞蹈成为一种表演艺术,并在全国掀起了一场民间舞蹈的普及运动。被誉为“新疆第一舞人”“新疆梅兰芳”的杰出舞蹈家康巴尔汗,第一个将新疆民族民间舞蹈进行收集整理,将西方芭蕾和维吾尔族民间舞蹈融合起来运用于教学之中,并搬上了舞台表演艺术上,多次国外和全国各地演出,《林帕黛》、《乌夏克》传统经典的剧目保留下来,使新疆民族民间舞蹈在交流中取得了创新。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新疆各民族以游牧和农耕生活方式为主,各族群和各民族杂居的生活形态,使新疆民间舞蹈不但有各自的独特丰富的形态和相互之间的自然融合状态。借助于全国各种重大文艺演出和赛事,无论是“桃李杯”、还是“CCTV舞蹈大赛”等这类舞蹈比赛活动,包括全国高校之间的“藏、蒙、维、朝”的舞蹈学术交流会等,新疆与全国各地的舞者、学者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一方面将新疆舞蹈展示给全国和世界,另一方面较好地促进了新疆舞蹈与全国各地的交流,借鉴他人之长,使新疆舞蹈逐渐呈现出了现代性。
(二)“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交流与创新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提出,给新疆舞蹈的交流与发展,确定了一个新的方向。同时,也使新疆再次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零距离相联相通,掀起丝路乐舞蹈汇聚交流的新高潮。近年来,声势浩大、规模空前的“亚欧博览会”“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等一个个国际性的重大文化品牌,将世界各国舞者汇聚在新疆,全面聚焦新丝路的主题,将新疆舞蹈呈现在国际视野和大气象中,促使新疆以更开放、更交融、更包容的胸怀和姿态,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文化的精彩与辉煌,也让现代多元文化交融更加频繁和深入,保持传统,借鉴和吸收世界和国内先进的艺术手法,博采众长,融合时尚元素,以新的理念和更高的标准,打造了一批新疆民族歌舞艺术精品剧目,更好地触及人们的思想和心灵,能够启发人、鼓舞人、教育人,传播正能量,推动新疆民族舞蹈不断创新,且创新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三、跨领域交叉学科的交融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新疆舞蹈,借助于国际性的重大文化品牌,一方面走在传承与创新的路上,另一方面呈现出了跨领域、交叉学科的特征。
(一)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交流。
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舞蹈文化,涉及了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研究理论,这种不同领域和学科之间的相交学习和研究,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方法。如哈萨克族的《挤奶舞》、《擀毡舞》等,都是以哈萨克族生活中的现实场景来作为舞蹈创作的题材,对于编导来说,想要编排出形象生动的作品,必须深入到哈萨克族实际生活当中,运用民族学和社会学等多种方法去考察和研究。若表现人物心理,还需要借鉴国外新形式和方法,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刻地挖掘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通过作品彰显出来人物的个性。
(二)同一学科和不同门类艺术的相互渗透。
舞蹈就舞蹈而言,显然是单一,与戏剧、文学、曲艺、摄影、绘画、雕塑等其它门类艺术相互渗透,才为成为综合性的的舞蹈艺术。比如,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汇集歌、舞、诗、乐、唱于一身的艺术形式,是不同门类的艺术经典汇合,反映出一个维吾尔族的绚丽生活和高尚的情操。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史诗《玛纳斯》就是将柯尔克孜族的歌、舞、戏三者相结合,形成了“三位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同学科和不同门类艺术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使得了自我的完善和发展,成就为一部部艺术巨作,过去如今,现今亦如此。比如歌舞剧《情暖天山》、音乐剧《冰山上的来客》、歌舞诗《永远的麦西热甫》等近几年新疆创作的大型音乐舞蹈剧目,渐渐跳出本民族和地域限制,在攫取新疆各民族艺术元素作为基调的同时,在制作手法、表演方式上增添了更多现代思维与流行元素,集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等为一体,使具有新疆艺术底色的作品,更加具有的时代感和生命力。
四、结语
由此可见,从古代丝绸之路到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新疆地区的舞蹈艺术逐渐的发展和壮大,正是不断对外、对内交流的结果。这种不间断的交流,使新疆民族的舞蹈在保留本民族传统基础上经过创新,有了良好的发展。
我认为,只有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才可更好的创新,就好像是一座房子的地基,地基稳固才有助于继续接层;其次,创新的目的不是为了推翻或改变传统的精華,而是融入创新理念进行更好地进行完善自我,这是一个严肃而认真的问题。继承与创新是不相矛盾,有继承才有创新,有创新才会发展,它们相互影响、彼此依存、共同进步,完善新疆地区的舞蹈艺术发展,而这这一切都离不开与他人的多层面、多方式的交流和融合。
参考文献
[1]新时代新疆舞蹈创作研究新范式[J]. 麦麦提艾力·木合塔尔,戴虎.舞蹈.新疆艺术(汉文). 2020,(06)
[2]跨文化交流下的中国舞蹈发展浅析[J].刘聪.大众文艺. 2015,(21)
[3]中国近现代城市舞蹈文化研究综述[J]. 桂强.当代音乐.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