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理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分析

2022-05-16孙珲王婉霞张鹏宋淑梅

大学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

孙珲 王婉霞 张鹏 宋淑梅

[摘 要]随着新时期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为了全面提高理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水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理论结合实际,科学地开展教学实践研究。文章结合课程思政背景,阐述了理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具体途径,从健全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结合学生反馈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等多个方面加强课程思政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的融合,以期培养具有家国情怀、遵纪守法、团队共赢意识的复合型、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理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3-0037-03

为应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教育部启动了“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在此背景下,为了提高高校理工科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各高校必须在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正确的思想认识,更好地将课程思政融入理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应该结合具体实际,科学地制订更加完善的教学模式,从而全面落实课程思政教育内容,有效地培養学生的职业素养。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应注重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不断优化教育方法,以更好地为理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思政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在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主要的教学任务是辅助学生形成端正的价值观念,让学生能够从理性的角度看待世界和人生,形成理想的价值标准,并改善思维方式。教师可结合上述目标设置具体的课程实施方向及教学内容,从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效果。当前高校开展的课程思政是落实思政教育的主要渠道,其也在较大程度上起到辅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的作用,能提升学生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水平,从而为国家和社会服务。但从教学实践来看,当前高校学生对该方面的课程内容并不是很感兴趣,甚至存在一定的厌烦情绪。此外,高校在进行课程规划时未突出课程特点,思政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相似,或者内容更短,在理论与岗位的实践内容之间也未形成有机的联系,学生对该方面课程内容的应用不足。高校在规划思政教学策略时,只遵照国家教育行业既定的教学规划,而未考虑到市场需求,与企业的关联度不高,岗位适应性不强。上述原因均体现出优化课程思政教学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必要性。高校只有树立校企合作的教学理念,紧密结合并进一步优化课程思政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的设置,才能更好地实现为社会输送优质人才的目标。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建构

(一)健全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一是创建并有序管理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实践平台能够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操作能力相结合,为学生实现素养的全面提升提供途径。高校应积极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培训场所和实用的教育资源,将在校实践活动与社会、企业的实际岗位内容保持一致,为科学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供平台,形成产学研的高效统一。对平台进行建设与管理时,高校应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帮助学生在校便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念,并努力将二者统一起来。二是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构建网络平台。网络是学生获取行业信息和前沿观点的有效渠道,高校应主动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网络资源相融合,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开展教育工作。高校可借助学习平台、网络及资源库管理等多个平台形成资源互通的系统网络,在其中建立专业的创业网站、平台APP等,向学生传播行业前沿的动态信息,使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创业形势。同时还可邀请该方面的专家和成功人士到校开展局势分析、经验分享等活动,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和答疑,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三是可通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拓宽教育途径。高校可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环节中,聘请专家到校为学生进行专题报告,或者就某个话题,如心理、创业等,开展沙龙活动,从而在知识和情感等多方面促进学生快速成长。

(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

1.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创新创业意识主要指创业的动机和兴趣等。该方面的形成主要依靠后天有意识的引导。面向高校学生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可有效发挥其价值引导的优势,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能够有机会接触到创业知识,从而形成创业的意识。第一,加强意识引导。马克思主张人的实践活动对客观世界具有主动改造的功能,是人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发挥,人类通过实践认识和改造周围的环境。主体意识是个体对自身价值、能力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认知,主体意识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认识、完善与提升。高校学生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应在高校人本理论的教育下提升主体意识,在校园中应得到充分的尊重。高校需在设计教学规划时着重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为学生展现和锻炼能力提供有效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自主调动潜能完成具体的任务,并从中获得经验和能力等方面的提升,最终实现思政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素养的教学目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让学生在具备相应能力之前,具有较为前沿的创新创业意识,从而锻炼和提升相关的能力。第二,让学生在竞争中实现能力的提升。竞争始终伴随着社会的不断更迭和进步而变化,高校也应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竞争意识,以适应教学改革的具体要求。在实施创新创业教学时,高校应为学生提供更为积极和健康的竞争环境,让学生在竞争中将自身状态调整到最佳水平。此外,高校还应有效应对竞争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为学生建立更为完善的心理疏导机制,让学生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从中寻找平衡点,最大限度地提升实践的效果,并在此过程中实现经验及能力的提升。学生在接受教育后应树立较为坚定的信心,能完成难度较高的任务,勇于拼搏、创新,不断通过竞争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提升抗压能力,在面对困难时能够及时调整心态,妥善处理各种问题,化解矛盾。第三,提高高校学生法律意识。高校应主动为学生提供创业法律课程等教育资源,让学生充分学习并掌握创业法律知识,通过讲授和培训有效提升学生学法、懂法的意识,让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可自主运用法律手段捍卫自身的权益不受侵害。学生在校期间应积极提升创业法律的认知水平,努力用法律思维来降低创业的风险及处理各类纠纷问题,从而使自身利益及创业活动均能获得法律的保护,同时为构建法治社会提供有效助力。

2.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品质

一是锻炼学生的思政素养。高校应将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的各个环节,通过经典传统文化的熏陶来提升思政教育水平,让学生逐渐成为意志坚定、品德高尚的优秀人才。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社会公德及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形成一定的道德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学生应通过高尚的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使创新创业实践具有更高的道德水平。二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我国传统文化历来提倡个体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意识,个体需以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实现理想,报效国家。新时代,创业者更需以上述精神和思想追求为指导,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及社会的发展相联系,从而树立家国意识,增强使命感。学生应以饱满的创业热情投身到国家建设中,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化为具体的个人需求,从而实现个体与国家发展需求的相统一。三是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学生在创业实践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和阻碍,这些对创业者来说是不小的挑战。因此,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应侧重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来面对挫折,让学生提高面对困难的承受力,从而以更为积极的心态战胜困难,并在困难中总结经验,不断成熟。高校可为学生提供更为多样化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在榜样的熏陶下磨炼意志,坚定信心。此外,还需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当学生遇到难以化解的压力时,高校应及时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的心理疏导,让学生积极调整心态,保持乐观的情绪,并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情绪处理方式,从而提升自我排解的能力,能够更为成熟地看待和解决创业途中的问题。

3.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第一,要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即对未知领域进行开拓性的探索,是创造新事物的过程。创新思维包括观察力、想象力及创造力。高校的思政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观的引导,让学生将优秀的思政观念和情操转化为创新创业思维,不断优化自身的创业实践行为,沿着社会发展的方向不断前行。学生可积极参与具有创新性的发明竞赛等活动,从而在多元思维的刺激下,不断提升自身的思维水平,为实现高质量的创新创业奠定基础。第二,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指认知、心理调节及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能力。提升认知能力可通过专门的竞赛活动、讲座、沙龙等来实现。通过活动,学生能够对当前的创业形势有清晰的认知,从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更合理的创业目标。心理调节可通过开展讲座、心理咨询服务及拓展活动等来进行,鼓励学生形成对自身的正确认知与评价。教师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创业需求,并在其遇到困难时及时提供心理辅导,培养健康、正向的情绪,辅助学生调动内部动力来解决具体的创业问题。社会实践能力主要包括沟通合作及创新创业等多方面的能力,高校可为学生提供更为多元的实践活动,以此锻炼并提升学生的创业及创新意识,侧重发挥“第二课堂”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推动作用,帮助学生形成较为理想的创新及交往等能力,为更好地完成创新创业活动打好基础。第三,提升组织协调能力。高校思政教育还在提升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创新创业教育以实践性内容为主,不同学生的性格、知识基础、兴趣及能力均存在差异,因此,组内成员需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科学分工,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开展协同合作,从而在面對问题时,能够综合协调各方面的条件和资源,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有效解决问题。

(三)通过学生意见反馈,与时俱进,优化创新创业教育

课程思政需以课程为基础来实施,而建设的核心为思政,因此,高校应从课程入手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实现理想的思政教育目标。教师应坚持以思政为核心开展教学活动,在实施课程教学时坚持使知识、能力的锻炼与价值观的引领保持一致。课程思政的最终教育对象为学生,教师应高度关注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环境下,对课程思政的接受程度和效果,切勿使教学改革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实现对学生思想和能力方面的引导。对此,高校应围绕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建立相应的反馈体系,具体可采用专业的评价系统或者个案访谈的形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须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对两种教育形式融合效果的反馈,注重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关注学生是否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创业意愿,或者提升相应的技能。教师应广泛搜集并认真思考学生的反馈意见,认真总结梳理,并以此为指导不断完善教学规划,同时结合当前先进的教育理念,选择更有效的教学手段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结束语

综上,课程思政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为根本,重在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理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有效地融合课程思政教育内容,有利于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全面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因此,作为相关研究人员,我们要全面提高对课程思政的认识,要重视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科学地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这样才能为祖国持续不断地培养高素质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明进,李晓东.课程思政视域下应用型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路径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4):87-89.

[2] 何舒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9(12):187.

[3] 黄淑敏,李秋红,宫亮.“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9):92-96.

[4] 雷雪芹,魏东.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254-258.

[5] 徐千惠.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化教学模式创新构建与实施路径研究[J].大理大学学报,2019(9):85-90.

[6] 丁伟.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242-246.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