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学校“银龄讲学计划”实施及优化路径

2022-05-16李娇朱成科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银龄讲学学校

李娇 朱成科

摘      要 随着在新型城镇化的加快推进,乡村学校优质教师资源的缺乏已经严重影响了乡村教育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银龄讲学计划”的实施,有助于补足乡村教育的短板、推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和促进城乡教育公平。但是,退休教师与乡村学校、乡村教师和乡村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理念差异,使得讲学活动面临一定的困境。通过构建地方性知识、强化多元主体互动、建立多元文化相融合的乡村地方课程等三个方面,以确保“银龄讲学计划”顺利实施。

关 键 词 银龄讲学计划  乡村学校  退休教师

引用格式 李娇,朱成科.乡村学校“银龄讲学计划”实施及优化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2(15):37-39.

2018年7月,乡村学校实施“银龄讲学计划”,引起了学术界的热议。从文献看,对这一政策的研究大致涉及退休教师参与意愿的研究、“银龄讲学计划”政策执行的研究、政策实现路径的研究等方面。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乡村学校“银龄讲学计划”的价值,审思政策实施困境,并结合乡村学校实际对政策实施做好路径选择。

一、乡村学校实施“银龄讲学计划”的价值分析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加快推进,乡村学校缺少优质教师资源和教育质量亟待提高的现象仍很严重,已与城镇化的发展速度不相匹配。因此,乡村学校通过引进退休教师,不仅可以补足乡村教育的短板,而且有助于提高乡村教师教育教学技能,进而促进城乡教育公平性。

1.直接价值:引进优质教师资源,补足乡村教育的短板

直接价值是“教育政策作用于教育本身的价值”[1]。“银龄讲学计划”最直接的价值对象就是乡村教育,解决乡村教育问题是其本体价值。乡村教育是提高乡村发展和解决返贫问题的关键和根本。目前,乡村学校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优秀乡村教师,尤其是小科教师。新课改后,乡村教育质量与城市教育质量相差甚远。因此,乡村学校可以通过引进退休教师,弥补师资不足和完善乡村教师队伍结构,补足乡村教育短板。此外,退休教师作为教育界的前辈,与乡村教师相比,退休教师具有不可比拟的实践优势。

2.实然价值:拓宽乡村教师补充机制,推进教师专业发展

实然价值指教育政策“应该实现怎样的价值,是教育政策的现实价值,是教育政策表现出来的事实价值”[2]。乡村学校实施“银龄讲学计划”的直接目的是为了缓解乡村教师结构性缺编的现实问题。国家教育部门针对乡村学校面临的实际问题,主动探索解决方案,坚持城市教育发展与乡村教育发展的均衡;各地方教育部门积极推进政策落实,规定以贫困县乡村学校为主要实施主体。乡村学校组织退休教师为乡村学生提供专业的讲学活动,解决乡村学校缺少小科教师的现实问题;退休教师与乡村教师通过共同探讨教育理念,提高乡村教师教育教学技能。这是缓解乡村教师结构性缺编的创新之举。

3.应然价值:提高乡村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城乡教育公平性

应然价值是教育政策“应该实现什么样的价值,是教育政策的本体价值”[3],是教育政策中对于学生群体应该实现什么样的价值的政策。由于乡村学校强行推进城市化教育,直接导致乡村学生普遍成绩偏低,学生整体素质和学习兴趣不高。因此,在乡村学生中出现了“读书无用论”现象。从乡村学生的教育机会而言,“银龄讲学计划”将城乡教育公平作为实施过程的标准,保证乡村学生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乡村教育,可缩小因城乡经济差异带给学生的教育质量差距。将为处于贫困地区的乡村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促进乡村学生的全面发展。退休教师根据自身专业为乡村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讲学活动,不仅可以开拓乡村学生的视野和认知水平,更能促进城乡教育的公平发展。

二、乡村学校实施“银龄讲学计划”存在的困境

1.退休教师与乡村学校存在着教育主体文化的冲突

“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建立的教育共同体是实现教育公共治理的有效途径,是真正做到形成以生为本的教育自主发展的有效路径。”[4]近代以来,陶行知先生提倡社会即学校办学理念,应该在社会中办学校。晏阳初先生推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融合的办学理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对于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办学理念更加重视,尤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对于家校合作有明确规定。这种用立法的方式来规范家校关系,更加保障了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共同体的有效施行。

这就要求乡村学校不但要建立家长委员会,而且还要定期举办家长会、家访等活动,让乡村家长加入学校的教育工作中。但是,由于乡村家长知识水平有限,无法配合乡村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导致孩子的全部教育工作日渐让渡给乡村教师。因此,如果退休教师以“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理念来推动乡村学校教育发展,这将很难得到乡村家长和乡村社会的配合。

2.退休教师与乡村教师存在着教育理念的差别

从教育层面上,乡村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教育者,还是塑造学生人格的先生。从社会层面上,乡村教师是乡村文化的传承者和改造者。乡村教育要为乡村建设服务,推动乡村社会振兴。乡村教师既要保守教育初心,又要坚守乡村社会建设的使命。但是,在城市标准化教育的背景下,教育实际上是一个单目标行为:“教育—上学—(教育目的操作定义)—学校(教育的专门场所)—学知识(教育目的)—学习成绩好(教育的即时目标)—考上大学(教育的近期目标)—个人有一个好前途(教育的远期目标)。”[5]由于退休教师深受标准化教育的影响,讲学活动只能走向“离农”式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與乡村教师教育理念的差异化,使得退休教师难以与乡村教师交流沟通。

3.退休教师与乡村学生存在着学习认知的差异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乡村教育出现了“读书无用论”。乡村学生受到城市文化的熏陶,逐渐失去乡土文化自信。“许多儿童失学、中途辍学,是他们感觉不到多读一两年书究竟有什么价值,还不如早点出去打工,或学点手艺。”[6]同时,乡村学生学业水平整体偏低,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有学者提出:“乡村学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教师教学满意度不高,他们认为学习的内容离实际生活较远,他们更喜欢乡村生活。”[7]这种偏离乡村实际的教学内容,使得乡村学生难以理解,进而失去学习动力。费孝通先生认为,由于成长环境不同,乡村学生更愿意接受乡村生活教育,而城市学生更愿意接受课本知识教育。同时,城乡学生的文化视野和认知水平差距明显,导致退休教师很难掌握知识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因此,退休教师如果继续开展以课本为主的课堂讲学,很难提高乡村学生的学业水平。

三、乡村学校实施“银龄讲学计划”的优化路径

在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县域教育部门需要结合乡村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退休教师讲学计划的实施方案;立足于乡村学校、乡村教师和乡村学生发展的需求,为退休教师讲学计划顺利实施做好路径选择。

1.认同并引领乡村文化,构建乡村地方性知识

“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记录着代代乡村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状态,以及扎进泥土的思维方式和人生准则。”[8]乡村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根本靠乡村学校,关键靠乡村教师。退休教师只有了解乡村文化的起源、特点和形成过程,才能认同乡村文化。还要有一个“农民甘苦化的心”,才能真正引领乡村教育教学的发展。但是,乡村学校在遭到城市化教育的强行推进后,直接以城市导向的“离农”教育代替“为农”教育。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它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同志们务须把马勒住,另找生路!生路是什么?就是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9]退休教师要成为改造乡村文化的灵魂,应立足乡村文化,重构乡村学校的教育定位。克利福德·吉爾兹认为“地方性知识主要是一种与地域和民族的民间性知识和认知模式相关的知识”[10]。然而,基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乡村地方性知识不再是某个地方的知识,而是一种动态的、过程的知识。因此,退休教师要根据时间、空间的维度,构建适合乡村学校的乡村地方性知识。

2.强化多元主体互动,推进乡村文化的继承和改造

乡村文化是村民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经验总结。退休教师应该强化多元主体互动,提高振兴乡村教育与社会的使命感。“文化人类学的田野研究、参与观察和民族志撰写是这一学科发展的重要法宝。”[11]退休教师可以利用田野研究、参与观察和民族志撰写的研究方法,推进乡村文化的继承和改造。首先,可以通过参与乡村的传统节日活动,亲身体验村民对文化的理解。从具体的事件中,撰写村民的故事,进而引入课堂中。其次,陶行知强调要想做好的教师就必须要和好教师做朋友。这就需要退休教师要与乡村教师建立朋友关系,观察乡村教师的生活状态,了解乡村教师的群体文化。最后,退休教师进入乡村学校前,应充分了解乡村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兴趣爱好等,并通过观察,归纳和总结乡村学生视角中的乡村文化特色。因此,基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退休教师可以深入了解乡村学校的乡村文化历史,通过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结合,推进乡村文化的继承和改造。

3.挖掘优秀乡村文化,构建多元文化相融合的乡村地方课程

随着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城市文化成为乡村学校的主流文化,乡村文化则成为亚文化。退休教师应该挖掘优秀乡村文化,构建城乡文化融合的乡村课程体系,其目标是培养乡村学生的乡土文化情怀,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退休教师是教育工作中的前辈,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首先,通过运用专业特长,将乡村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中。比如,语文学科的退休教师可以把乡村传统民歌民谣、民间故事引入课堂,让学生们发现并感受乡村世界的美好,培养他们的乡土情怀。其次,通过利用退休教师的社会地位,以学校为主导、家长配合、社区协同的“三位一体”组织体系,共同构建多元文化乡村地方课程。同时,这也需要乡村学校协助退休教师开展讲学工作,共同提高家长和对乡村教育的关注。

在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乡村教师结构性缺编现象严重。教育部门充分利用退休教师优秀教育资源是建设乡村教师队伍的创新之举。但是,当前乡村教育如何在保持乡村文化的基础上引进城市文化教育,这将需要漫长的时间去解决。因此,国家、各级教育部门和乡村学校要基于多方面的事实因素,制定“银龄讲学计划”,确保退休教师真正发挥本体价值。

参考文献

[1][2][3] 孙绵涛,邓纯考.错位与复归——当代中国教育政策价值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10):17-20.

[4] 翟晓磊,李海鹏.论学校在“校—家—社”关系中的主导地位[J].中国教育学刊,2020(11):49-53.

[5] 毕世响.乡村生活的道德文化智慧[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1.

[6] 刘铁芳.乡土的逃离与回归: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25.

[7] 梁红梅,王爱玲.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质量问题考察与归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02):34-38.

[8] 袁利平,温双.乡土课程开发的文化价值与实践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18(05):80-85.

[9] 陶行知.中国乡村教育改造[M].商务印书馆,2016:81.

[10] 吴彤.两种“地方性知识”—兼评吉尔兹和劳斯的观点[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11):87-94.

[11] 桑国元.文化人类学视域中的课程研究内涵及其方法论变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13(05):69-72.

[作者:李娇(1990-),女,山西运城人,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生;朱成科(1973-),男,辽宁新民人,渤海大学研究生院,兼辽宁基础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石  虹】

*该文为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招标课题“新时代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对策研究”(VFA190004)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银龄讲学学校
柯桥街道老年学校打造有“温度”的银龄家园
银龄讲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新追求
沐浴涵濡:群玉书院的讲学探索与反思
社区银龄餐馆
黄舒昺书院讲学述论
学校推介
“浓情系银龄 孝行暖天下”广东省启动老年人意外险捐赠活动200家社会组织倡仪参与
著名笙演奏家朱家明先生来我院讲学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