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22-05-16耿金涵
[摘要]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形成于革命与建设的实践,其思想体系实现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结合统一,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坚持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与立场,二者之间具有一致性。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是革命时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根本保证。群众是党的力量之源,党员要坚持做群众的勤务兵,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重温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对新时代落实人民立场,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领导干部落实“三严三实”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群众路线思想;当代启示;调查研究;长效机制
[作者简介]耿金涵,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河南洛阳 471023。
[中图分类号] D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22)04-0011-04
群众立场是中国共产党对待群众的态度,群众路线是党的工作路线。毛泽东十分注重与珍惜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党群关系出现任何一点裂痕都将是灾难性的。在实践中形成的毛泽东群众路线,成为党不断取胜的法宝之一。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体系实现了世界观与方法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一、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基本内涵
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其中,“一切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众”是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核心观点,是世界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具体方式,即如何落实群众路线的方法论。这一群众路线思想是毛泽东整个思想体系的精华和灵魂,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完整科学的理论,实现了世界观与方法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一)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
党的力量源自群众是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核心之一。群众是孕育党这颗树苗的土壤,党从群众土壤中汲取养料。土壤非永远肥沃,需被不断地关心和养护,树苗方能不断汲取养分成长。毛泽东在1934年《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写到:“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①群众利益是党群关系的实质,只有切实关心群众的冷暖痛痒,维护好群众的切身利益,人民才会真心地拥护支持党。党的组织和党的干部要真正从生产与生活上去了解群众的痛痒,分析群众所遇到的疾苦,切实解决群众的利益需要,与群众打成一片。如此群众就会自觉站到革命的一边,成为中国共产党克服一切困难与战胜一切敌人的法宝。
群众是党克服困难与战胜敌人的法宝,群众是党依靠的力量。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强调要宣传动员群众。党要依靠群众的力量,但群众不会自己自觉成为一股力量。毛泽东在古田会议上曾提出:“一切工作,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路线去执行。”②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的任务,在于动员全国民众,齐心一致,绝不动摇地坚持战争。”③毛泽东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论断,只有充分依靠群众才可以获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要发挥群众的力量与作用。植根于群众,党需要走到群众中去宣传动员群众,把党的主张和政策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为。党的主张和政策必须回到群众当中,只有到群众中宣传,才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激发群众自觉自醒的力量,使党的政策、立场、方针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中国共产党进行的不是单一的军事行动或政治行动,而是动员发动群众的人民运动。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与改革的胜利,是先做学生后做先生的过程,群众是党的老师。如何拜群众为师呢?毛泽东的答案是:调查研究。毛泽东在《农村调查》中说到:“这些干部、农民、秀才、狱吏、商人和钱粮师爷,就是我的可敬爱的先生,我给他们当学生是必须恭敬勤劳和采取同志态度的。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④毛泽东对调查的对象、方法和态度作了强调。调查的对象是群众,调查的方法是深入群众,调查的态度是做学生谦虚向群众请教。1942年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将党与群众的关系作了进一步说明:“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⑤这里毛泽东直接将党群关系比喻为“学生与先生”的关系,在党执政后,毛泽东对这一关系进一步发展,1957年在《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当然只能是一面教,一面学,一面当先生,一面当学生。要做好先生首先要做好学生。”⑥“学生与先生”的关系,不再是单向的关系,而是双向的关系。做先生前先当学生的顺序不能改变,党员要先做群众的学生,再做群众的先生。调查研究就是当学生,拜群众为师的途径。
(二)群众是党依靠的力量
毛泽东强调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式,这是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方法论,体现群众是党的主张政策执行所必须依靠的力量。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⑦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从群众中来”,收集群众零散的意见、典型的事与人。通过研究把它们转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转化为政策与主张。然后到群众中宣传转化为群众自觉的行动,通过群众的行动来验证意见的正确性。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工作方式的发展,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的新境界。
群众是党依靠的力量,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是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目的与落脚点。毛泽东在1942年提到:“如果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看作高踞于‘下等人’头上的贵族,那么不管他们有多大才能,也是群众所不需要的,他们工作是没有前途的。”⑧将群众看作主人,将党员看作人民的公仆,表明毛泽东逐步形成党员是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后,党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极大变化,脱离群众、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问题逐渐显露,危及动摇着党群关系,成为党自身建设需要面对的巨大挑战。毛泽东在党执政后要求党的领导干部要克服居功自傲的思想,反对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十分强调密切联系群众,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鲜明提出:“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⑨1959年毛泽东在一封信中曾批评到:“一些单位的领导干部‘几乎完全脱离群众,独断专行’,‘在许多问题上,仅仅相信他们自己,不相信群众,根本无所谓群众路线’。”⑩毛泽东已经察觉到党内存在着严重的官僚主义风气,有些党员干部淡忘服务群众的意识,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时有出现,党群关系出现裂痕,党的战斗力呈现下降趋势。针对党内特别是党执政后泛起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脱离群众等错误现象,毛泽东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毛泽东意识到需要用一定的制度来保证群众路线的贯彻实施,提到:“需要建立一定的制度来保证群众路线和集体领导的贯彻实施,而避免脱离群众的个人突出和个人英雄主义,减少我们工作中的脱离客观实际情况的主观主义和片面性。”⑪制度建设的首要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从民主,再到集中的流程不可颠倒,这是落实与保障群众路线的根本制度。同时,毛泽东认为还需要扩宽密切联系群众的渠道,克服命令主义与尾巴主义。发展出“三参一改三结合”的党群工作模式,为党群工作的具体建设作出了积极探索。
二、坚持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理论逻辑
坚持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根本要求,也是贯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应有之义。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一致性,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的新境界。同时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是党在革命时期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根本保证。
(一)坚持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根本要求
历史的创造者是谁?是人民还是少数个人?这是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区别。毛泽东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简单有力:“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⑫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根本角度出发,从人类社会两对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着手,科学合理地分析了人民群众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得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毛泽东对于谁创造了历史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少数个人和英雄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确扮演了重要角色,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也起着重要影响。但要看到少数个人和英雄的作用是建立在人民群众力量的基础上,一旦缺少群众的力量,少数个人和英雄再高明的理论、政策和思想也无法发挥作用。可以看到,人民群众在人类社会历史上的作用是第一性的,少数个人或英雄的作用是第二性的。
毛澤东群众路线思想强调依靠群众,拜群众为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观点,切实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中国共产党能在艰难险阻中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是从理论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结果,更是在实践中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始终贯彻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结果。
(二)坚持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是贯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应有之义
实践决定认识,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从认识论的角度阐释认识的来源,强调正确的认识必定来源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正确性要在实践中得以查验,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同时认识对于实践具有反作用。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只能通过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来实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作为毛泽东群众路线的工作方式,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具有一致性。“从群众中来”就是植根于群众,在群众中调查研究,从群众的实践中集中意见,分析讨论后得出感性认识制定政策;“到群众去中”是指从认识到实践,在实践中检验认识,在群众实践中证明政策合理性,从实践中得到新认识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循环,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具有一致性。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作为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具体方法论,是党员拜人民为师先当学生再做先生的过程。毛泽东曾指出,“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⑬,认识的过程永无止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永无止境。因此,坚持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是贯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应有之义。
(三)坚持毛泽东群众路线是战胜艰难困苦的根本保证
“得众则得国”,中国共产党在十分艰难的环境下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艰难曲折的历程说明,坚持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始终保持党同人民血浓于水的关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保证。不论革命时期的困难多么艰苦,条件多么恶劣,但坚持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根本态度没有变。现实亦是如此。党领导建设与改革开放不断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始终贯彻执行群众路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取得成就,是因为依靠了群众;党之所以得道多助得到拥护,是由于为人民谋利益。不论所处的历史方位、历史任务如何变化,坚持群众路线的立场不会变。“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⑭党之所以取得革命胜利成为执政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飞跃,关键在依靠群众的力量。“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⑮坚持群众路线是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根本要求,是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与巩固党的群众基础的必然需要,是新时代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途径,是贯彻人民立场的具体表现。正是在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指导下,党在革命时期的艰难险阻的环境下取得了辉煌成就。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是党群众路线理论的奠基之作,新时代落实人民立场,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离不开执行群众路线的工作路线,更离不开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指导。
三、坚持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现实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的论断,将新时代群众路线推向新的高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人民立场的政治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及强调领导干部推进“三严三实”教育活动。执行群众路线是其中一条红线,将执行群众路线作为坚持人民立场的途径,将执行群众路线作为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基本要求,将执行群众路线作为领导干部践行“三严三实”的关键举措。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作为党的群众路线的奠基之作,为实现上述目标提供了指导理论。
(一)掌握并解决好群众利益
坚持人民立场,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关键在准确掌握并解决好群众利益。毛泽东特别强调要解决好群众的利益问题,首先就要准确掌握群众利益的痛痒。革命年代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新时代根据国情和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要创新联系群众的渠道,在完善原有面对面联系群众的同时,走好网络群众路线,健全党群对话沟通常态化制度。要学网,从思想上重视网络群众路线的作用,认识到网络群众工作的实时性、现实性和战略性;要参网,自觉通过网络途径与群众交流沟通,利用各种网络形式自觉加强与群众的交流互动;要懂网,善于运用大数据、云服务、人工智能等工具及时发现群众生活的烦点,群众关心的堵点,群众利益的痛点,准确把握党群工作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传统的调查研究渠道要不断优化,坚持信访与暗访相结合,热线电话与投诉信箱常开通,实现党群的有效顺畅沟通,准确掌握群众利益的变化与发展趋势。在精准把握群众烦点、堵点、痛点基础上,准确解决群众的利益点,建立健全维护群众利益的制度。通过大数据分析出群众利益的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分析群众利益诉求的轻重缓急,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不仅有利于提升党群工作的效率与效果,而且节省大量的资源用于迫切需要解决的党群关系上。健全群众利益决策制度,以民主、公开的方式制定符合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
(二)端正思想和工作作风
坚定人民立场,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关键在党的领导干部,领导干部需做到谋事要实。毛泽东强调到:“凡属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眾要求相结合,都是联系群众的。”⑯必须发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式,克服工作中的命令主义和尾巴主义。根本途径是提高调查研究的能力。首先“身入”不代表深入,党员要提升调查意识,培养调研作风。调查研究不是身子到就了解到,要转变意识,从思想上重视调查研究的作用。其次“走到”不代表知道,克服调查研究中的形式主义,要选好调查对象。要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到基层一线去,到情况最复杂、条件最恶劣、矛盾最尖锐的地方去。谁熟悉情况就找谁,谁说的对就找谁,只有如此才能了解到群众真实的情况,掌握群众的觉悟程度,保证政策的不超前不落后。再次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调查研究要有问题意识,掌握调查研究的主动。做到不打招呼,随机走访调查,到群众意见最大的地方去。找出矛盾点,准确解决。最后,善于运用科学调研工具,丰富调查方法和手段。做到老办法与新手段相结合,既要坚持优化有效的老办法,也要善于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新手段。通过海量的数据分析找出群众最关心最关切最要紧的事情,发现个别事件背后的发展规律,做到调查研究科学性与效率性的统一,及时拿出精准的解决方案。
贯彻群众路线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党工作的核心。群众工作中的行为是党风的具体化。“所谓党风也就是党的作风,一般指的是一个人或一个团体在思想、工作和生活上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或行为。”⑰党风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党员作风上出现问题,会体现在群众工作中,严重时会对党群关系造成毁灭性冲击。健全常态化党员党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着力点在加强党性修养。
首先,党员要从思想源头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将党性修养学习当作“必修课”与“终身课”。加强党性修养的目标是实现党员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党性修养的内容涉及无产阶级思想修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作风纪律意识修养,领导生活修养等。要把党章、党规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作最好的教材,认真阅读并掌握其中的要义。在对照党章党规,学经典读原文悟原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坚定群众立场,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其次在群众工作中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与行为,自觉克服群众工作中的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作风。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是与党的群众路线根本对立的,官僚主义作风更是影响党群工作质量的大敌。在形式主义方面,在群众工作中要杜绝贪图虚名的工作态度和知行不一的工作行为及文山会海、花拳绣腿的工作程序;在官僚主义方面,要摈弃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漠视群众、唯我独尊的官本位态度和工作行为。要走出办公室,与群众在一线基层打成一片;要全面了解所在地区和领域群众的思想状况,生产现状和生活现实;党群工作要坚持就地解决的思路,能现场就地解决的绝不拖延,坚决维护群众的合法合理利益,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最后要自觉接受群众和党组织的监督检查。依靠群众的监督检查,可以有效克服党员干部队伍中的一些顽疾,有效解决群众工作中的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问题。不仅要接受传统方式的群众监督,更要重视和接受网络群众监督,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动摇。反对党员搞特殊化,各级党组织和纪委检查机构要加强对党员党群工作的检查,多给党员照镜子,找差距,补短板,洗洗脸,纠错误。
(三)健全贯彻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
贯彻群众路线不是阵雨,而应是微风细雨,要有久久为功的毅力。毛泽东对于贯彻群众路线机制建设作出过积极探索,并强调需要用一定的制度保障群众路线的贯彻实施。面对新时代群众路线贯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特别是对于领导干部而言,落实“三严三实”的精神,就需要建立健全群众路线长效机制。首先,在领导干部政绩评估机制上发力,把群众路线执行情况纳入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估体系中。由于群众路线执行情况是模糊看不见的政绩,往往被组织部门忽视。在坚持组织部门上级考核的同时,强化群众的下级考核制度,吸收群众参与考核,并作为重要参考指标。对于不达标的进行群众路线教育,对于教育不起效的,参照党章党规给予处理。其次,将“看得见指标”中的民生指标作为重要参考。要求领导干部做事要实,着力及时解决群众的困难,统筹各方资源满足更多群众的利益,维护社会和谐。最后,加强各级检察纪检部门对领导干部执行群众路线的监督。全面从严治党中,纪律检察部门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在监督群众路线执行方面,各级纪委监察部门要发挥作为纪律部门对主体的监督作用,明确责任发挥威力,建立对党员领导干部群众路线执行状况的监督机制。
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以“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基本内涵,实现了世界观与方法论,理论与实践,目的与归宿的有机统一。正是由于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与马克思基本原理的一致性,从而又实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对新时代坚定人民立场,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领导干部落实“三严三实”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认真学习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是必然和必须的。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37.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5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803.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65.
④⑤⑦⑧⑫⑯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790,864,899,864,1034,1095.
⑥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407.
⑨⑪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19.
⑩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167.
⑬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1.
⑭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0.
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309.
⑰韩振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