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到古夏州

2022-05-16刘勇

文史月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都督西夏古村

刘勇

每个山西古村都蕴藏着众多历史故事。发现一处古院落,查到一条史料,都是为丰富古村记忆添砖加瓦的过程。有了这些,我们的古村才有了灵魂,古建民居、民俗文化的根才会更牢。山西省寿阳县宗艾镇下州村,本名夏州,是一座有着一千五百年历史的古村。夏州古村文化,就在我们考察思考的点滴之间逐渐汇聚。

寿阳县宗艾镇下州村在南北两山之间小盆地中的高台之上。四周是沃野、群山,很有些田园牧歌的景致。环村有堡墙保护。村东旧有小河,河中有五口泉水,号洗心泉。近年来泉池再见天日,为古村一景,只是水源已竭。

清代时村中有聂、闫两大家族,是远近闻名的晋商世家。目前古宅院中以聂家古民居为主,保存较好的有三处院落。其中最东侧的半截道聂家院相对完整。这里的砖雕门楼保存完好,仿木构歇山顶,阑额上有福寿寓意的竹、桃、象、葡萄、葫芦等造型砖雕,下做垂花砖雕,下开圆拱门,门上石匾,左右外墙上有寿字砖雕。

前檐下挂石匾书“纳福林”三字,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立。内侧形制雷同,挂匾额书“崇善德”三字。道光甲辰,即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此匾额系清中期寿阳名人祁寯藻所书,祁寯藻的书法作品在山西各地颇有留存。

门楼内是东西向夹道,地上的石板路上有两道车辙印,承载着几百年来的往事。北侧是正院、偏院、长工院,石板路西尽头是私塾院,南侧是花园。现在偏院的后院二层楼尚存。

私塾院的格局保存最好,分南北两小院,北院小门楼上挂有一个匾额,匾额正面书“春华秋实”,背面书“古训是式”,体现聂家家族教育的期许。正房内悬挂着聂家的族谱世系。小院南侧存一残碑,可见碑文有“兵扰攘贼践平……筹相守于是有大……倡首捐资得钱一千一……作为济变护村之资。其他……稍弱之家亦各量力输财,得钱一百余缗。除当修并守各口栅门支取外,净剩钱一千余缗。存至同治二年,籍此一议兴工,群请欢忭,不约而同又合村逐铺按户加捐,得钱一千余缗。董事者续出募疏数册,四外募化,得钱一千余緡,而大工所费裕如也。兹当工竣之后,详迺缘由并捐钱募化姓名工料各费色目开列于左,是为记。生员聂元铣 癸卯科副榜 聂元镛”。

这通碑是清同治时期所立,记述了清同治二年(1863年)前后,村民集资修缮各口栅门,即环村堡防卫设施的事。主事者为聂家。其中提到捐资逐铺,即是向村内各商铺募资。现在残存的村堡墙应和这次修缮有关。

笔者识读碑文时,巧遇回乡上坟的聂家后人,与之一番叙谈,十分欣喜。

聂家第二处院落是聂廷壁的院落,现存三进院,相对格局完好。一院门前有高大照壁,门前抱厦为一间完整的歇山顶亭子间。一院内厢房已改造,正房为厅房,也前设高大的卷棚抱厦,保存完好。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个地方是村供销社,现在转为私人所有,还是商店。主人就是供销社的老员工。老夫妻俩把商店收拾得十分干净。老少村民进来都是熟客,看着很温馨的场景。三进院在高大围墙环绕之下格局大体未动。

聂家第三处院落是聂尔的院落,门匾上书“庆三多”三字,是内外两进院,另外西侧有一场院。局部已改,大体未动,为清末格局。

下州村旧时商业繁华,据说曾有20多座宗教场所,村中存一倒座戏台,面阔五间硬山顶,前接三开间卷棚顶抱厦,为清代建筑。戏台是旧时村民们休闲娱乐、讨论公共事务的地方。

下州历史并不局限于明清时期。据清光绪《寿阳县志》卷二《建置》载:“福兴寺,在县北下州村。北魏正光二年创建。相传阳摩寺为上寺,双凤山为下寺,此为中寺。”此晚清记载北魏佛寺事,时代相隔千年,但应有所本。由此,福兴寺建于北魏正光二年(521年)。下州村之名,过去还写作下周、下洲等。我认为其本名应是夏州。

北魏末年至东魏北齐时,大批六镇鲜卑军人定居在山西汾河流域,成为高欢家族控制政权的核心武装力量。当时曾在今寿阳一带设立朔州、夏州、燕州三个侨治州安置鲜卑军人和家属。过去多年一直难以确定朔州位置,20世纪70年代,在县城南2.5千米的贾家庄田野发掘了地方俗称“王墓”的墓地,从出土墓志和随葬品分析考证,这一墓地是当时的鲜卑将军厍狄回洛和他的两位夫人尉迟氏和斛律氏的合葬墓。厍狄回洛在正史有传,据墓志记载,其去世时安葬于朔州南门,说明今天的寿阳县城就是当时的朔州城。墓志载厍狄回洛先后担任使持节都督西夏州诸军事西夏州刺史、东受阳大都督、使持节都督朔州诸军事朔州刺史。据他的第二夫人斛律氏的墓志记载,斛律氏去世于夏州。

据《魏书》卷一零六上《地形志》载,东魏设置的侨州中有西夏州,“寄治并州界。领郡二,太安郡,神武郡”。并指出包括西夏州在内的“恒州以下十州,永安已后,禁旅所出,户口之数,并不得知”。这些安置鲜卑军人的侨州多在汾河流域,以拱卫晋阳霸府,形成了内重外轻的军事格局。各侨州的具体人口情况属于东魏北齐军事秘密,即使是当时著名文臣、《魏书》作者魏收也不知晓。

当时已有将西夏州省略为夏州者。如《北齊书》卷十九《厍狄回洛传》和斛律氏墓志中,均载为夏州,即西夏州。

那么这个侨州西夏州的军人来源如何呢?东、西魏并立时期,高欢和宇文泰集团互相征战,鲜卑军人是军事核心力量,一直是双方争夺的重要对象。北魏分裂初期,东魏方面优势较为明显,高欢曾以逼迫或劝诱等多种方式招降西魏军事将领。

《北史》卷六《齐神武纪》:“(天平)三年正月甲子,神武帅厍狄干等万骑袭西魏夏州。身不火食,四日而至,缚矟为梯,夜入其城。擒其刺史费也头斛拔俄弥突,因而用之。留都督张琼以镇守,迁其部落五千户以归。”

夏州即赫连勃勃建立之统万城,是陕北—河套地区胡人的重要活动区域,也是当地的政治、军事中心。费也头是北魏时期的牧奴,六镇起义时起事,成为一支武装力量。天平三年(536年)高欢迁徙5000户夏州地区部落民众,其中必有部分费也头牧人,高欢的目的在充实其军事实力。按一落5人计算,5000户,约有25000人。这部分人员的迁徙地,应就是侨州西夏州。设立侨州西夏州的缘起,也应该是与这次战役及迁徙部落密切相关。侨治西夏州之名也说明,其地望本在黄河以西的夏州。相对于侨治地并州,正在西方,故名西夏州。民间为称呼便利,则省略西字,于是逐渐直称夏州。

《北齐书》卷十九《张保洛传》:“从高祖袭夏州,克之。……元象初,除西夏州刺史、当州大都督,又以前功,封安武县伯,邑四百户。转行蔚州刺史。……世宗即位,以保洛为左厢大都督。后处晋州,加征西将军。”张保洛参与高欢攻取夏州战役,后来在元象初年(元象元年为538年)担任西夏州刺史、当州大都督。这个双职位,相当于是总管西夏州民事和军事事务的军政长官。张保洛这次任职或许与其曾参与围攻夏州之战,以及迁徙夏州部落民众相关。

据《金石粹编》卷三十一收录《张保洛等造像记》载,“大魏武定七年二月八日,张保洛与刘袭、薛光炽三人‘敬造石碑像四佛四菩萨藉此微功仰愿 先王 娄太妃 大将军 令公兄弟等,亡文日(上下结构字)升天托生西方无量寿佛国’”。其中张保洛的职衔为“前使持节都督夏蔚二州诸军事卫将军夏蔚二州刺史当州大都督安武县开国伯□西大将军仪同三司行晋州东雍州镇城安武县开国侯张保洛”。与《北齐书》卷十九《张保洛传》比对,造像功德主即为同一人。造像记中亦省略西夏州之西字。看来,省略地名中的“西”字是当时的习惯做法。

张保洛、厍狄回洛等人担任侨治西夏州刺史,侨治西夏州驻地应即今下州村。这里的地貌是山川之间的小台地,山谷里水草丰美,是宜农宜牧的好地方。安置以牧业生产方式为主的夏州部落民众和一些鲜卑军人在这里定居是合适的。

夏州部落民众迁入(536年),张保洛、厍狄回洛先后担任侨州西夏州军政长官(538年),下州村北山中阳摩寺遗址现存最早摩崖造像开龛在武定三年、四年(545—546),这些事件前后连贯。摩崖造像武定题记中出现僧团和信众,信众姓氏多为汉姓,有都绾主长史董氏。长史是行政机构的文官首官。此董氏可能来自当时设置在寿阳境内的某侨州,按地理位置,以来自相对较近的西夏州可能性最大。

西夏州部落民众迁入与侨州设立,与高欢关系密切。阳摩寺武定题记中专门提到为渤海大王即高欢祈福,对当时的西夏州军民来说,更具现实意义。

可见,东魏初年西夏州侨州在今寿阳设立、胡族定居并与汉族杂居、阳摩寺摩崖开凿,具有明显先后关系。

夏州古村至少具有1500年的历史。今天的下州村应即北朝后期设立的侨州夏州治所所在地。从西夏州、夏州,到或讹或简为下州、下周,千百年历史沧桑,鲜卑部落民和汉人杂居,早已融为一体,共同在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书写了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历史过程的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都督西夏古村
下洲古村 打造“艾商文化”
记者应该“围着谁转”
古村之晨
害怕别人知道
古村研学感知传统
我远不及父亲清廉
宁夏西夏风情园
古村之友面向全国征集100位创客
真正的清廉
从出土档案看西夏官吏请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