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美学视角下的哈尼族同尼尼舞蹈文化研究
2022-05-16李晨
摘要:同尼尼舞是哈尼族传统宗教祭祀舞蹈,主要流传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哈尼族聚居的村寨,“同尼尼”意为扭动身体跳舞。舞蹈历史悠久,古朴而独具神韵,极富民族特色和艺术魅力,被列入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章以哈尼族同尼尼舞为研究对象,从舞蹈美学的视角出发,通过舞蹈表象探究其蕴含的美学艺术特征,挖掘同尼尼舞的美及其规律,深入解读同尼尼舞的内在本质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同尼尼舞;哈尼族;舞蹈美学;文化内涵;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1-0-03
2010年8月,北京召开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舞蹈进入了美学殿堂,自此,国内掀起了舞蹈界的美学热潮流。舞蹈美学以舞蹈为研究对象,透过舞蹈现象研究舞蹈的美及其规律。正如吕艺生先生说,我们在进行舞蹈美学的研究,无论是研究舞蹈美是什么,还是研究舞蹈审美是什么,都不能只研究人体的表象与外壳,历史上所有对舞蹈艺术的浮浅认识和误解都是因为进入了这一误区,这个误区就叫作身心二元论或身心脱离。可以说,舞蹈一切特有的现象以及由现象透视其本质,都是由人体这一个感性材料引起的,而这一材料是包括身心在内的统一体[1]。因此,想要诠释舞蹈的美及其文化内涵,就要从身心一元论的角度探究,通过舞蹈本体窥视其内在本质特征。哈尼族同尼尼舞作为舞蹈现象,以人为舞蹈载体,通过舞蹈的表现形式,以身心在内的统一体,展现了哈尼族古老的传说和历史文化,以及独特的舞蹈艺术魅力。同尼尼舞作为哈尼族传统宗教祭祀舞蹈,是红河州绿春县的代表性舞蹈,意为扭动身体跳舞。在不同的支系,人们对它有不同的称呼,如“同尼尼”“嘎尼尼”“俄尼尼”“猴子舞”等等。其跳法大同小异,在气氛上有所不同。同尼尼舞最早源于哈尼族祭祀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同尼尼舞现在不仅仅是祭祀和丧葬仪式中的活动,在婚庆、民俗节日及平日的生活中都广泛应用。该舞古朴而独具神韵,有独特的动律特征和舞蹈形态,因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得到广泛流传。关于同尼尼舞的美学分析,在众多文献记录中,其都以古朴、粗狂、沉稳为审美风格特征。笔者几次前往绿春县进行田野调查时,目睹了同尼尼舞的真实风采,并对这种风格独特、不同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的舞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开始关注到同尼尼舞的文化研究。同尼尼舞起源于宗教仪式活动,作为哈尼族的传统舞蹈,展现了哈尼族舞蹈的审美取向和审美特征。文章以同尼尼舞为研究对象,以舞蹈美学为研究视角,通过探寻同尼尼舞所蕴含的美及其规律,对同尼尼舞进行本质特征的剖析,深刻阐释同尼尼舞的文化意蕴。
1 同尼尼舞之美及其本质特征
1.1 统一之美,同尼尼舞的主体性特征
德国的民族学家威兹格兰德(Waitz-Gerland)曾提出过著名的论断:“一切跳舞原来都是宗教的。”[2]而舞蹈的起源论之一认为舞蹈起源于巫术。同尼尼舞最早用于“阿玛突”祭祖节和祭寨神等祭祀活动中,具有浓重的宗教色彩。作为仪式中的重要活动,舞蹈有规定的程式,必须三人以上才能开始。舞蹈者要先面对鼓默立,双手合于胸前向鼓行祭祀礼后才开始舞蹈。跳时两人在鼓背面敲锣,打鼓伴奏,而舞者在鼓前随节奏扭动身体。此时,所有人在共同的仪式场域中起始统一,节奏统一,思绪统一,以集体的、虔诚的舞蹈行为方式达到身心统一,并通过手舞足蹈的方式,表达族人的美好期盼和对万物有灵的尊崇之心,以求人畜兴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仪式活动中,同尼尼舞显然是有意识的表现载体,作为仪式活动,舞蹈凸显了主体性特征,既是族人的精神产品,也是族人的审美制造。同尼尼舞表现了舞者身心统一的肢体,展现了族人统一的信律和信仰,渗透出未经加工的统一之美。这种美感,不仅仅是肢体的表现,更是内心和思想的沉淀与净化,成为哈尼族精神寄托中的一种重要宣泄和表现方式,从而达到个体和群体的行为统一与思想共鸣。在共同的空间、共同的仪式、共同的舞蹈中,同尼尼舞以统一之美,联络族人的感情,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1.2 韵律之美,同尼尼舞的动态性特征
歌德说“美丽属于韵律”,舞蹈中的韵律可以使人感受到舞蹈的节奏和律动,从而使人在舞蹈中感受韵律带来的审美享受,同时也赋予了动作动感和规律,使舞蹈呈现出独特的韵味和风格。同尼尼舞风格特点为上稳下活,拧身擺臀,古朴素美,韵律独特。一脚前伸、屈膝,舞动时膝部随着鼓点节奏提起而弹动,另一脚半蹲,膝稍起伏,双手上下交替,从胸前插至腰旁,手臂从侧上抬时拳心向上、环至胸前、上身随手的动作拧动臀部左右摆动,整体呈现了以手、肩、腰、臀、腿的动作构成的独特线条。鼓声节奏平均且平稳,整体呈现了粗犷中见柔韧,稳沉中见灵活的舞蹈韵律,展现了古朴的原始风貌。同尼尼舞独特的风格韵律使其不拘一格,成为少数民族舞蹈中的瑰宝,膝部的屈伸动律和身体的扭动,使舞蹈带有独特的机械性、趣味性动态特征,形成了独特的韵律之美。当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舞蹈审美情趣变迁,同尼尼舞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较好地保留了其原始风貌,通过扭臀起舞的动态形象性,展现了舞蹈的风格韵律和舞姿形态,以鲜活的动态性特征诠释了哈尼族的舞蹈审美观念,阐释了哈尼族悠久的人文历史、质朴的民族性格和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哈尼族沿袭和传承着民族传统文化,在舞蹈中感受生命的启迪和文化的熏陶,彰显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
1.3 原生之美,同尼尼舞的表现性特征
同尼尼舞所在的绿春县,地处中国滇南边陲,区位偏僻,交通不便,形成了一块相对封闭、独立的区域,因此较好地保留了原初性传统舞蹈形态。舞蹈的风格韵律、舞姿形态基本保留了传统特色,同尼尼舞也被赋予了原生态舞蹈的特色名片,衍生出独特的原生态之美。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保护下,同尼尼舞散发出浓厚的地域风情和民族特色。关于同尼尼舞的源流,一种说法为同尼尼是古时一位跛足者所创。从舞蹈动作的形态来看,一脚轻轻着地,一腿屈膝,的确带有跛足的某些特征,这种特点被后人模仿为舞蹈动作,沿袭至今[3]。同尼尼舞生动地表现了一个以跛足为特征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哈尼族的历史文化和民间传说。此外,同尼尼舞作为抒情达意的表现手段,以舞蹈形式表现日常心理情绪,并融入哈尼族丧葬、婚庆、劳作和日常生活中,将族人的内心情感和寄托通过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以达到用情感相互交流的目的。因此,不管是表现跛足的人物形象,还是表现民族情感与性格,同尼尼舞都具有表现性特征,追溯哈尼族古老的历史文化,渗透出哈尼族的舞蹈审美情趣。同尼尼舞极具原生之美,其淳朴自然,由心而舞,没有刻意加工创造,在展现传统的审美艺术特征的同时,将个人舞蹈行为与舞蹈情绪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舞蹈表现方式。
1.4 仿生之美,同尼尼舞的模仿性特征
哈尼族同尼尼舞在其他地域、其他支系也称“猴子舞”。之所以称为“猴子舞”,是因为舞蹈整体以模仿猴子的动作形态为主,生动地展现了猴子可爱、风趣的神态。在舞蹈时,同尼尼舞者屈膝半蹲、弓背前倾、一脚前点,另一脚原地转动或在空中摆动,手部掌形从胸前至身体两侧翻绕,整体韵律粗狂中带柔韧,沉稳中带灵活。通过舞蹈的形态和动作,生动地展现了猴子的动作形态,具有明显的模仿性特征。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模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模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模仿得来的),人对于模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2]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观点印证了艺术起源论中关于模仿论的说法。同尼尼舞本身带有明显的仿生性特征,以模拟猴子的形态而舞蹈,本真、朴实、风趣,在当今艺术纷繁的大环境中展现了一种独特的仿生之美,既带有传统的历史感,又带有和谐的自然之美。舞者以同尼尼为载体,通过手舞足蹈的形式模仿自然,抒发情感,享受舞蹈带来的快感,从而实现身心的满足与获得。以肢体、舞姿、形态、神韵的相互融合,模仿猴子的形态呈现仿生之美,不仅展现了哈尼族传统舞蹈的魅力,更透视出哈尼族敬畏自然、敬畏天地的尊崇之心,传递了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美好意蕴,本着万物有灵的宗教信仰,以虔诚的、真挚的情感体验生活、感受生命,呈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
2 同尼尼舞蹈美学文化意蕴
2.1 生命意识的自然需求
原始社会时期,舞蹈就开始萌芽和发展。作为传情达意的主要手段,舞蹈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用以维持生命和延续生命。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美学家都认为,舞蹈艺术在诸多艺术中所表现出现的生命意识最为强烈。可以说,舞蹈与人类共生共存[1]。哈尼族在漫长的迁徙史中,表现出求生存、求发展的民族精神。作为情感表达和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同尼尼舞以其独特的艺术审美满足了内在和外在的特殊需要。同尼尼舞作为哈尼族的传统宗教祭祀舞蹈,所呈现的艺术审美,也渗透出万物有灵的宗教信仰文化,成为约定俗成的民族仪式活动,使族人在仪式中找到归属感,并自然地凝聚在一起,通过舞蹈的形式感受生命的延续和象征。例如,在宗教仪式活动中,即使舞者动作不同、位置不同、表情不同,但所有舞者身心统一,意识统一,整体呈现出一种统一的、完整的美感,从而真实地感受生命的意义,使同尼尼成为生命意识的符号。这种审美符号的象征既有对先祖的缅怀,也有对天地的尊崇,从而使人在行为和精神上得到满足,达到对生命意识的内在需求。
2.2 审美意识的能动反映
舞蹈是美的享受,舞蹈作为艺术,本身就蕴含美感,舞蹈的动作、律动、舞姿、节奏给人以视觉和听觉的感官体验,并通过外在的表现形式表达内在情感。同尼尼舞作为传统舞蹈,具有多元艺术美感,既包括原生之美,又包括仿生之美等,这是哈尼族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将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生命体验融入舞蹈的结果。在文化的传承发展中,哈尼族自觉传习、发展有关民间传说、历史人物形象的同尼尼舞,并模仿大自然中猴子的形态而起舞,这些自发的舞蹈行为积淀了哈尼族的主观审美,并延续至今。历经时代变迁,舞蹈较好地保留了原生态的传统之美,又表现了对万物有灵、宗教信仰的统一之美和模仿之美。舞蹈以其独特的风格韵律,充分展示了以宗教信仰和日常生活为文化基础的舞蹈审美价值观念,并在舞蹈活动中,以身心一元体感受生命延续和自我审美,通过手舞足蹈的表现方式呈现了历史文化和人文情怀,反映了哈尼族审美意识的主动创造过程,形成符合民族审美需要的舞蹈形式,将哈尼族同尼尼舞本真、淳朴、自然的美学思想深刻地展现了出来。
2.3 传承保护意识的主观表现
哈尼族同尼尼舞历经岁月沉淀,即使在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仍较完整地保留了舞蹈的原生形态以及传统舞蹈的风格和韵律,独树一帜,沿袭至今。当下,全球化进程加快,社会传统习俗淡化,审美潮流不断变更,各类各派舞种的出现,使得民族传统舞蹈文化的发展受到制约。同尼尼舞作为哈尼族传统文化,其显现的艺术审美特征,特别是原生之美,以传统、原生态为代表的艺术特色,凸显了传统舞蹈文化的草根性,也充分体现了哈尼族对同尼尼舞的寻根意识,反映了哈尼族对传统舞蹈文化的传承保护观念。当下,正是有效传承保护同尼尼舞的最好时期,使人们能够重视舞蹈的原生文化和原生形态,而真正地保留其精华,展现最传统的、纯粹的、朴实的同尼尼舞。历经时代的发展,同尼尼舞能保留其传统特色,以原生态舞蹈形式传承发展,成为哈尼族传承保护的舞蹈对象。当下,原汁原味的同尼尼舞能够汲取民族精神养分,凭借艺术审美价值,体现民族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在自然的传承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显现了哈尼族对传统舞蹈文化的传承保护意识。
3 结语
舞蹈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舞蹈现象透视其文化内在本质。哈尼族同尼尼舞作為哈尼族的传统文化,其展现的艺术之美,既具有多元性又具有融合性,既保留了传统,又有时代发展的烙印。同尼尼舞所蕴含的统一之美、韵律之美、原生之美、仿生之美,展现了同尼尼舞的本质特征,折射出哈尼族的舞蹈审美情趣。通过舞蹈美学的视角,窥视同尼尼本体的舞蹈美学艺术特征,深入挖掘同尼尼舞的深层文化内涵,解读哈尼族传统舞蹈文化的审美取向和审美价值观念,彰显民族文化精神,感知其所呈现的艺术之美,有助于推动同尼尼舞审美文化研究的发展,并为同尼尼舞的审美心理、审美教育和审美创作研究提供绵薄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吕艺生.舞蹈美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32-138.
[2] 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91-94.
[3]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化局.哈尼族民间舞蹈[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66.
作者简介:李晨(1990—),女,河北张家口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