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湄潭县茶文化研究

2022-05-16来滢

艺术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湄潭县茶文化现状

摘要:湄潭县是贵州著名的“贵州茶叶第一县”和“全国茶文化基地”,其茶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文章对湄潭县茶文化的溯源与发展进行梳理,分析湄潭县茶文化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新时期茶文化发展的建设性意见,正确认识湄潭县茶文化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为当地茶文化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湄潭县;茶文化;现状

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1-00-03

我国是饮茶文化的发源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茶文化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湄潭县由湄江河环绕如眉而得名。其位于贵州省北部,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土壤肥沃,全年气候温和,其自然环境十分有利于茶叶的生长,是贵州省著名的茶叶之乡,被誉为“贵州茶业第一县”。湄潭县茶文化内容丰富,包括茶文化遺址、茶礼茶俗、茶诗茶词、茶艺等,是湄潭县茶产业发展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更是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1 湄潭县茶文化的溯源与发展

贵州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作为贵州著名的茶叶之乡,湄潭产茶、饮茶之史,从史料记载中可以追溯到唐朝,民国时期湄潭茶产业开始步入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后,茶产业成为湄潭的主导产业,改革开放以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1.1 湄潭县茶文化的溯源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经有4700多年的历史,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1]。如今,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此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茶文化。

湄潭产茶、饮茶之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唐代茶圣陆羽著《茶经》载“黔中,生思州、播州、夷州、费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2]。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载“夷州土产茶……”[3]。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湄潭建县,隶属于夷州,今湄潭境内,即盛产茶叶的古夷州境地[4]。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知县吴宗周主编纂的《湄潭县志》在“凡列”中提及湄潭盛产的茶叶被列为土特产之首。《贵州通志·风土志》(1948年)载“贵定云雾山茶有名,惜产量太少,得之极不易,石阡、湄潭眉尖皆为贡品”[5]。这说明湄潭产茶历史悠久,品质优异,这为湄潭茶文化的发展赋予了深厚的内涵,是茶在生产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的思想、情感、文化形态。

在抗战时期,大量出口贸易受到严重阻碍,为了用茶叶、丝绸等扩充军需,茶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当时大批著名茶叶专家到贵州遵义、湄潭等地考察。湄潭因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稳定,交通便利,被当代茶界泰斗张天福选为中国首个中央实验茶场基地。中央实验茶场在湄潭的建立,将产茶、制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这成为贵州茶业步入现代化的开端,推动了当地茶产业的发展,更是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

1.2 湄潭县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湄潭县人民政府成立,贵州省人民政府接管了中央实验茶场,并更名为“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和“贵州省湄潭茶场”,一直带领着湄潭茶产业的发展[5]。湄潭被列为全国年产茶5万担的产茶大县。当时为了适应国家出口贸易之需,开始发展社队茶场,大多数农民开始大量种植茶叶,这为湄潭县古茶区注入了新的活力。改革开放后,湄潭茶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而茶文化的发展开始步入复兴繁荣时期。20世纪90年代,湄潭对茶艺普遍关注,涌现出一批对茶艺的创作表演者,各种茶文化研究论文等文字出现于一些学术刊物,各种茶艺表演也常见于茶艺馆和茶文化盛会,不少与茶有关的作品在省内外获得荣誉。1999年,成立湄潭县茶文化研究会,创办《西部茶乡》会刊,主要是对茶文化与茶经济的探讨,组织各种茶类茶事活动,举办茶艺节等。这对后期湄潭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进入21世纪后,湄潭茶产业更是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形成了“遵义红”茶、遵义毛峰、湄潭翠芽等著名的口碑品牌。其中湄潭翠芽被评为“贵州省三大名茶”,并多次连续获得金奖,直接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与保护。例如,在《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黔府发〔2015〕1号)文件中,湄潭县申报的“湄潭县翠芽传统制作技艺”“遵义红茶传统制作技艺”“湄潭手筑黑茶传统制作技艺”等被公布为贵州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湄潭茶文化与现代茶产业相结合,形成了一股巨大的经济力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2 湄潭县茶文化现状

湄潭县茶文化遗址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是一部浓缩了的茶文化发展史。以茶为礼,以茶交友,成为湄潭人民的重要生活内容之一,由此形成了湄潭别具风格的茶文化魅力,如茶礼茶俗、茶诗茶词、茶艺等,是了解湄潭茶文化现状的重要资料。

2.1 湄潭县茶文化遗址

一是民国中央实验茶场。1939年,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县,随后浙江大学西迁,一批茶学界的精英人才汇集于此,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这些研究具有开创性,成为贵州乃至中国茶叶工业化发展的重要见证。如今,在民国中央实验茶场保留了茶工业机具的一部分,从占地50余亩的遗址中还能感受到当时的气息,为中国茶叶工业化的研究和爱国主义教育留下了深刻的历史记忆。

二是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遗址。贵州省茶叶研究所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在抗战时期仍然坚持科研活动,为如今贵州茶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茶叶研究成果曾经轰动全国,受到广泛关注。例如,在茶树栽培研究技术中提出常规茶园茶树高产规律及配套技术,代表了当时全国最先进的水平;发表《世界茶树害虫一览》文章,是贵州茶树茶虫研究的最早报道,这成为贵州茶业科技发展史的重要印记[5]。

2.2 茶俗

中国自古以来以茶为礼,湄潭产茶历史很早,茶礼在这里得到了广泛的沿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礼仪。茶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茶俗,是湄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城乡普遍流行,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茶仪。在湄潭,无论逢年过节,还是有客人来,先以茶为礼,饮茶的不同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因不同身份者而有所区别。如果是和别人谈生意,除了在茶叶品质选择上要求高之外,还要选择舒适、优雅、宁静的饮茶环境,这样才有利于谈成生意。即使在普通家庭,饮茶也十分讲究,对泡茶的仪式程序很注重。首先,要把茶具洗干净,茶叶要新鲜的;其次,要用勺子取茶,用适量的开水冲泡,然后倒茶,倒茶在湄潭是十分讲究的,无论用什么茶具,倒茶时一定不能倒满,俗话说“酒满敬人,茶满欺人”;最后,客人要双手接杯,也要说一声“谢谢”。关于茶具,人们通常用紫砂壶泡茶,用瓷杯饮茶,这不仅体现的是一种品茶之心,也表现出了当地人对茶的喜爱。

二是茶食。与茶叶有关的食物被称为茶食。在湄潭,最著名的茶食是油茶汤,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其味咸香可口,饱腹感强。在夏天忙完农活后喝上一碗油茶汤,可达到消气、解乏、提神的作用。在逢年过节或客人来时,用油茶汤招待,表示对客人的一种尊敬。湄潭县油茶汤制作主要以茶叶、油、水、花生、芝麻、糯米、核桃、鸡蛋等为原料,主要制作方法是先把茶叶炒干后水熬,在水微干时揉压,然后将其他原料放入其中一起揉压,最后根据自己的口味渗水煮,加入芝麻、花椒、食盐等,一碗油茶汤便制成了,再按自己的喜好配上一些辅食。油茶汤的制作过程看似简单,其煎、炒、煮都要掌握火候和技巧,并非易事。油茶汤作为湄潭古老的传统食品之一,也是人们农忙之后解乏的一道不可缺少的茶食。

2.3 茶诗茶词

湄潭县自古以来茶诗茶词盛行,在抗战时期达到繁荣兴盛。浙江大学西迁湄潭办学七年之久,中央实验茶场场长、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刘淦芝,工余闲暇,常邀约一些著名教授到茶场品茶吟诗,在教育家江问渔、教授苏步青的倡导下,成立了湄江吟社。湄江吟社于1943年2月至10月共集会8次,共创作200余首诗作,其中咏茶诗和咏茶景诗多达60余首,1943年6月13日,浙江大学湄江吟社第五次集会,吟咏茶场八景诗共40首[6]。浙江大学教授们在湄潭办学的七年,与湄潭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促进了湄潭经济文化的发展。湄潭种茶、制茶、饮茶的悠久历史,孕育了浙大才子们的情怀,创作了大量的茶诗茶词,为湄潭的茶文化注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也为湄潭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4 茶艺

茶乡自然少不了与茶有关的表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茶文化在融入湄潭人民生活的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茶艺表演,为茶文化内容添加了一丝艺术气息。茶艺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茶叶基础知识,包括对茶叶品种分类、茶叶制作技术、泡茶等内容的学习。第二,茶艺表演,是指在表演过程中要掌握的技巧,主要包括表演动作要领、内容讲解、茶具摆放等。第三,茶艺的礼仪。对茶艺表演中仪表仪容、礼貌礼节也有一定的要求,才能体现一种互敬的礼仪。同时,湄潭茶艺表演也在各种茶馆和舞台上出现,并荣获多次奖项,是湄潭一颗璀璨的艺术之星。

3 湄潭县茶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存在的问题

第一,茶文化遗址、旧具摧毁严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不免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对茶文化遗产文物不够重视,大量茶叶生产加工器具、茶礼茶俗实物、生产科研单位的实物质量、可移动的茶文化大量流失和损坏。更严重的是,由于认识和重视程度上的不足,有些茶文化遗产的旧址被拆毁改造。茶文化遗产的修复和整理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导致损坏后没有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因此,对茶文化遗址的保护力度不够。

第二,茶文化传承人的缺乏。主要表现在缺乏传统茶食制作的传承人。在湄潭县城走访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年轻人对茶食都不了解,甚至不知道什么是茶祭,青年群体很少有会做茶食的,这严重制约了湄潭县茶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但对茶艺的继承较为可观,出现了各种茶艺培训机构,引导茶艺走进校园,对普及茶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茶文化的开发过于商业化,忽视了文化传承的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茶的经济作用远远超过文化范畴。在当地举办的一些茶文化商业活动中,为了宣传产品和吸引顾客,会毫不留情地把茶文化中阻碍其盈利的部分抹去,商业化选择的往往不是茶文化的内涵,而是夺人眼球的部分,丧失了茶文化的本来意义,将茶文化当作一种获利的手段。

3.2 对策建议

首先,加强文物保护。对茶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提高其利用价值,开展茶文化相关课题研究和开展茶文化申遗工作。加大对茶文化遗址的保护和修复力度,积极争取申报一批省级、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政府要加快湄潭翠芽和“遵义红”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以及湄潭茶场遗址的申遗工作。对茶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较多,因此需要专门的机构来承担此项任务,应引进相关的技术人才,只有专业的技术人才才能对这些遗址、旧具进行全面修复。对待茶文化遗产应该以保护为主要目的,以开发为手段,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使湄潭县茶文化遗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积极发展茶文化产业,传承和保护茶文化。湄潭县以茶闻名,文化的传播需要产业的支撑。湄潭县作为贵州茶博会的永久举办地,茶文化内涵丰富,应积极培育茶文化产业,把茶文化产业作为发展经济的新动力。一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利用新媒体技术发展以保护茶文化为主题的信息文化产业。二是开发湄潭县茶文化旅游。开发湄潭县茶文化旅游应以打造具有地区文化特色的旅游活动为主题,如开展茶叶制作手工坊、实地采茶等活动,让游客感受到湄潭茶文化的魅力,使茶文化在驱动经济发展过程中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最后,构建茶文化公共服务体系,普及茶文化知识。深入开展茶文化知识普及活动,巩固茶文化公共服务体系成果。启动实施茶文化知识走廊及民间茶文化人才培训基地,建成拥有茶文化服务体系的示范城区,加强茶文化博物馆、茶文化公共电子图书馆建设,推动茶文化服务中心建設,让广大民众能便捷地参与茶文化活动,了解茶文化知识。

4 结语

湄潭县作为贵州产茶大县之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茶文化内涵,构成了一幅绚丽的茶文化画卷。近年来,湄潭县不断加大对茶文化的保护力度,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为湄潭茶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但也存在茶文化遗址摧毁严重、全民保护意识不强、茶文化传承人缺乏、茶文化商业化严重等问题。因此,应在动态发展中实现湄潭县茶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使其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

参考文献:

[1] 赵凤英.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内涵研究[J].福建茶叶,2017,39(4):403-404.

[2] [唐]陆羽.茶经[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175.

[3]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2408.

[4] 张謇.浅谈贵州的历史名茶[J].科技创新导报,2014,11(26):246.

[5] 田维祥,贵州省湄潭县茶叶编撰委员会.湄潭县茶叶志[M].遵义:遵义康达彩色印务有限公司,2016:51-102.

[6] 周开讯,赵建亮,贵州省湄潭县方志编撰委员会.湄潭县志(1978-2007)[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1:390.

作者简介:来滢(1999—),女,贵州湄潭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史。

猜你喜欢

湄潭县茶文化现状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湄潭县开展2021年“开学季·关爱行”助学活动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湄潭县茶叶产量与气候关系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湄潭县降水突变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