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企数据统计分析信息化建设
2022-05-15宋超
宋 超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41研究所 ,安徽 蚌埠 233000)
1 引言
在数据统计分析信息化过程中,涉及项目全过程管理,包括项目启动、计划制定、实施与控制、风险管理、收尾与评估等。其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可判断市场中国企所处位置、竞争优势和劣势,了解同行业产品特点,以及市场发展特点。通过快捷、高效、精准的统计分析体系把控整体经营情况,为加强内外部资源整合,合理配置资源,抓住相关市场和政策机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从而增强国企信息化建设的控制力、影响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利于管理者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客户需求以及竞争者的发展形势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因此数据统计分析信息化已经成为国企信息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基础性建设工作。
2 充分认识数据统计分析信息化的重要作用
目前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国企发展不可或缺的工具,通过将业务流程建立在信息化系统之上,可以有效提高业务效率,减少人工负荷,规范标准化业务流程,极大地方便了数据的录入、存储和使用,也扩展了数据收集的范围。各个国企统计数据不仅要求全面准确,更需要在不同维度下进行归集,从而可以在不同角度挖掘出数据背后所蕴藏的更多的信息,对整个流程进行监管。比如笔者所在单位目前就建立了数据统计分析评价系统来优化统筹管理,具体见表1。
表1 数据统计分析评价指标
随着国企的不断发展,数据统计分析信息化高效的核算能力、庞大信息的传送能力,对国企资源共享、集成数据和整合信息等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目前许多国企坚持持续完善CRM、ERP、MES等系统及数据库,不断完善数据的收集和汇总,针对单位在两金管理、新品报价、供应链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的痛点、难点问题,通过运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有针对性地对收集的各种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提供方案、防范风险、提质增效,帮助管理者进行有效决策,提升产品竞争力。
3 数据统计分析信息化对国企的影响
3.1 信息化的普及带来了信息资产的翻倍
将国企各部门的职能同步到信息化平台,是国企现代化管理的重要部分。近些年来国企高度重视数据统计分析信息化。经过持续不断的艰苦努力,数据统计分析信息化基础设施做到了“从无到有,由面到点,精益求精”,利用现有的数据平台统计数据分析,对基础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和提取,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的水平,为制定经营方针、风险控制策略乃至战略性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图1就是笔者所在单位建立的基础数据库模块简图,进而围绕基础数据库进行一系列改革创新,突破传统的统计工作模式束缚,实现重大变革。
图1 基础数据库模块
3.2 数据统计分析信息化平台带来了工作效率的提升
数据信息系统为管理运营数据分析提供了全面、及时的数据源,是单位提高统计分析水平的基础,二者的有机结合,互相促进,有效助推了单位经营管理水平提升。目前信息化系统的架构已经深入国企管理的方方面面,比如大多数国企正在用的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System,客户关系管理)、OA(Office Automation,办公自动化)、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制造执行系统)等系统,与此同时,配之以互联网、统计数据内网、涉密网等按网络区域部署管理,最终达到牢牢掌握生产主动权、安全管理控制权的目标,并且根据管理力度的不同,不断地细化到单位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
3.2.1 OA系统数据收集及统计分析应用
OA系统是根据单位实际需求自行开发,基本涵盖所有非生产类数据,偏重流程控制和风险控制,适用于单位管理效率和流程优化的统计分析。所有的数据都可以从系统导出后,从不同的维度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人员、岗位、工作量分配中存在的问题。
3.2.2 ERP系统数据收集及统计分析应用
ERP系统是很多单位最早建设的数据统计分析信息化平台,ERP系统在财务核算、进销存管理、MRP(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物资需求计划)、标准成本方面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在生产计划管理中,ERP系统侧重对投入产出的记录和控制,控制了生产的起点和终点,MES系统侧重对生产过程、工序制程、产线流转过程中人机料法环测的数据统计,二者共同构成对生产全过程的统计分析。
3.2.3 MES系统数据收集及统计分析应用
MES系统独立于ERP系统,拥有独立的数据库和服务器,但又与ERP中生产计划管理和成本核算模块紧密相关,主要统计生产过程中的数据,包括规格型号、产量、过程质量数据、机台人员的稼动率数据、产品追溯系统、编码系统、班次、工序投入产出、达产率、测试系统等,涉及人机料法环测的各方面,能够即时反映生产工单的执行进度,对生产线的异常能够即时发出警报,通过电子生产看板实现统计数据可视化。生产计划人员通过对MES系统数据库的统计分析,能够即时反馈计划进度情况,发现汇总各种问题及时上报。
3.3 大量统计数据的信息化支撑领导者的决策
国企等单位积累的信息系统数据原始的状态是相互独立存在的,信息化的统计分析在杂乱无章的信息和数据中提炼出精华,找出事物之间的本身客观规律,反映单位的机构、人员、资产、生产状况、质量等各方面的情况,帮助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判断,改善运营水平,在激烈的竞争中为管理者做出及时和正确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如中国电科第四十研究所和第四十一研究所于2013年初合并后,迅速将蚌埠、青岛两所三地主业合同管理整合在同一信息管理平台上,该数据统计分析信息化平台可将合同签订的内容、供货情况、开票付款等情况细致的体现,并实现了诸多销售数据的快捷统计。元器件及电缆业务发展迅速,产品供不应求;仪器业务的销售业绩迅猛增长,提高存货周转率、降低各项成本费用,在主要经营指标完成方面,核心业务收入、净利润、全员劳动生产率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翻倍增长,经济效益和经济质量稳中有升。
4 现阶段科研单位数据统计分析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
4.1 系统没有统一整合,人员结构不够合理
目前国企的CRM系统、MES系统、OA系统、ERP系统只是局部集成的阶段,这些系统统计信息的标准存在差异所以导致部分信息无法融入信息管理平台上实现共享。在人员结构方面,高学历、高职称比例偏低,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专门技能人员三支队伍结构不合理,不直接产生效益的经营管理人员比例较大。这说明管理人员偏多、科技人员比例偏低,高级人才数量又明显偏少,从而造成人员结构性过剩,影响了全员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
4.2 缺少统筹规划
国企在各个时期都建设有信息系统,涵盖来自单位设计、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人力资源、产品生命周期等各个方面所产生的数据,但由于缺少子系统移植技术及缺少统筹规划,局部系统之间不能形成信息互通等,导致无法合理利用资源[2]。大多数统计数据对单位的管理们来说,只能起到事后了解的作用,而精髓点的咨询、监督职能发挥不足;另外一些技术人员由于不太了解信息化统计模块,所以对此重视程度不够,就会导致如图2所示的国企各部门的问题,最终会滞后企业快速发展的步伐。
图2 各部门信息孤岛问题现状
4.3 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的现象导致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低
在传统运行架构下,国企内部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一方面,各部门只是致力于完成分派下来的任务,有利的事情大家都抢着做,出力不讨好的事情都避之不及,各部门相互推诿,无法将责任落实到位;另一方面,限于自身水平,不能客观、全面、正确地认识科技成果的价值,导致急于和盲目接受科技成果,前一棒提前交,后一棒延迟接,出现了一大段“隔空甩棒”的空间,造成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水平为31.34%,制造业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直接影响了市场对科技创新的现实激励,制约了国企的创新和发展。
4.4 数据统计分析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4.4.1 做好布局规划,提高人才队伍素质
数据统计分析信息化建设能够提升管理和规划,并健全单位内部网络备份、网络安全等系统,各部门之间、上下游工序之间是平等竞争、平等服务的关系,责任划分明确到位,使得信息能够得到共享,一旦出现问题,责任主体明确,有利于减少推诿现象,促进各部门改进管理方式,提供更好的产品及服务[3]。
另外,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较强,便于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且会大大降低人员数量的投入,从而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产生积极影响。国企要创造适合科研人员生存、发展的科研环境,培养积极向上的企业创新文化;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吸引国外技术人员、留学回国人员、高校国企研究员等高端人才参与、加入创新,提升企业创新的层次和水平;培养高素质的工程人员,吸引高校优秀毕业生进入;加大研发人员激励机制的改革力度,建立人员合理流动机制,对研发人员实行优化组合,提高研发人员创新的积极性。
4.4.2 打破独立,合并系统
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各业务系统数据的关联分析,打通人、财、物、计划、质量等业务领域数据的“信息孤岛”,实现跨业务系统数据综合分析;促使业务信息系统中数据质量的改善,重要的业务数据记载不再游离于信息系统之外,而作为重要的数据资产进行有序的管理;触发对自制件库存及其价值管理、主数据管理优化等各项工作,促进单位内部管理短板的改善;加强国企经营管理活动各环节管理,形成标准、规范、彼此衔接的指标口径和语境,进而促进不同业务环节的进一步贯通和融合,形成可量化、可追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业务流程体系,如图3所示。
图3 信息化业务流程
4.4.3 加强管理,完善制度
信息化建设作为提升经营业绩、维护管理成果的重要手段,已成为开展管控的主要抓手之一。在开展数据统计分析信息化建设前,应对业务人员的需求进行充分分析,将核心业务部门的业务需求与信息管理部门的技术支撑深度融合,才有可能使信息化系统满足业务发展需要。首先,要由综合办、财务、市场、计划、人力等相关部门广泛参与,制定适当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其次,由于合同、财务和资金信息涉及核心经营数据和重要资产,部分业务还涉及商业秘密甚至国家秘密,因此信息化建设需要满足安全、保密要求,严密防范泄密、资产流失等重大风险,必须通过网络安全、物理安全、应用安全、系统安全及数据安全的建设来进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涉密信息系统分级的处理;最后,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激励专兼职工作人员苦练基本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业务水平,有效保障数据统计分析信息化工作良好地运转。
5 结语
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国企改革大势所趋,是“大国重器”发展要求,更是国企应对市场化竞争的需求。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牢牢把握“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三个关键,要充分认识到数据统计分析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更是要在经营管理的质量中全面应用。不能局限于已有的分析统计的项目和指标,要不断顺应时代和技术的发展,研究新的、适应不同层级需求的统计分析指标和算法。内部要通过图形化分析实时展现单位经营现状,外部跟踪行业数据,内外结合预测单位长短期的各项经济运行数据,更好地为国企的发展、管理层决策提供可靠、可信的数据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