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地质灾害治理与生态修复探究
2022-05-15李乐乐
李乐乐
摘要:在可持续发展观的倡导下,我国对于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落地实施。然而大多数情况下,地质灾害治工程主要目标放在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上,对于地质灾害区域的生态修复研究较少。本文在分析滑坡地质灾害形成因素的基础上,指出了有效的隐患治理措施和生态修复技术方案,促进环境的可持续性改善。
关键词:生态环境;地质灾害;生态修复
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速度越来越快,全国上下开始了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活动,尤其是近年来,大量的公路、铁路、水利、矿业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中。然而,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脉纵横交错,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加上雨水、地震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出现各种地质灾害,给区域生态环境和广大群众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为全面贯彻执行“人口、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基本国策,防止矿山地质灾害,保护和改善矿山地质环境,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研究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技术。对于地质灾害治理和生态修复,要在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的基础上,实现地质灾害区域的生态恢复。因此,将隐患治理和生态修复联系起来是十分有必要的。
2.地质灾害的发生原因
从自然角度来考虑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则地质灾害的出现是不可规避的。比如说,在岩层断裂的区域多发地震,而在暴雨天气下,多发泥石流和山体滑坡。传统的滑坡研究主要集中在降雨对滑坡的作用。或者,由于连续洪涝灾害可能会导致区域的水土流失严重,从而导致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出现。
人为因素为地质灾害的发生点燃了导火索。事实上,随着现代化工业建设如火如荼的推进,人类的活动愈加注重其自身的利益,缺乏水土保护意识。水土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其承受的压力达到历史空前水准,大幅度削弱了自然的自我调节能力。矿山开采导致了大量的废弃矿石堆积,对大量土地资源造成了占用和破坏,诱发了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大量的矿山地质灾害。近些年来,尽管人们已经对生态保护有所意识,但是对生态平衡的修复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
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活动同样也是催生地质灾害的罪魁祸首,人类为了获得更好的经济基础,变本加厉的展开土地开发活动,导致土地开采力度过大、地质灾害接踵而来。严峻的地质灾害问题将会导致土地质量大幅度下降,土地的自保能力将无法满足人们的生产需求,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3.常见地质灾害的相应防治与变形监测
灾害等级评估必须立足我国的生态背景,对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多发地区以及具体诱因进行细致调查,对重点区域的环境变化情况及发展趋势展开评估与预测,进而通过长效的地质环境监测为地质灾害的等级评定提供依据。遥感技术在滑坡中应用提供了大量可行方法,兼顾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获取滑坡信息,在滑坡调查和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最后,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必须建立其地质灾害等级评估体系,利用后续各项地质灾害等级评价工作有所依据,保障地质灾害划分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监测和防治,可以通过专业的巡视监测、变形监测、环境因素监测等方法监测。崩塌防护主要通过主动防护和被动防护。滑坡工程的治理方法主要包括拦挡、拦截,排水,稳坡和加固等。除却灾害预警机制的建立以外,组织成立巡查小组,投入专业人员对山体滑坡及泥石流风险潜在地区展开全面排查,一旦发现隐患问题,要立即交由上级部门进行数据汇总以及排查处理。
4.地质灾害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
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变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生态修复的基本原理可有植被护坡的功能(护坡功能,例如深根锚固作用、浅根的加固、降低坡地空隙水压力、降水截流、削减溅蚀、控制土粒流失。)改善环境功能(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降低噪音光污染、促进有机物降解、净化大气、调节气候。)以及景观功能。植被的护坡机理是通过植物的生长层、减少土壤的流失二是腐质层为边坡表层土壤提供了一个保护层,三是根系层对坡面的地表土壤加紧锚固,提供机械稳定作用。主要技术手段:客土喷播技术、三维植被网护坡、环投草毯技术、厚层基质喷附法生态袋技术。植生卷铺盖适合坡度较缓的土质边坡,客土喷播则主要用于地形条件差、土层薄的环境。挂网客土喷播技术恢复坡面植被,其优势是客土混杂有黏结剂和固网技术,使土壤内部的气相、液相以及固相達到平衡状态,为草木、灌木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进而恢复岩质边坡的生态景观。
参考文献:
[1]吕倩.关于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矿区生态修复讨论[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5:4622-4625.
[2]周美玲,高春艳.山区灾害滑坡风险非线性预测研究[J].灾害学,2018,33(4):23-27.
[3]王家鼎,白铭学,肖树芳.强震作用下低角度黄土斜坡滑移的复合机理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1,23(4):445-449.
[4]王娜,徐素宁,王赛,等.多源遥感数据在新疆精河县震后滑坡调查中的应用[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8,29(4):58-63.
[5]王治华,郭兆成,杜明亮,等.川东缓倾斜坡地区特大型滑坡遥感识辨技术研究成果报告[R].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2012.
[6]童立强,张晓坤,李曼,等.“6·28”关岭滑坡特大地质灾害应急遥感调查研究[J].国土资源遥感,2010,22(3):65-68.
[7]童立强,张晓坤,程洋,等.“8·7”甘肃舟曲县特大泥石流灾害遥感解译与评价研究[J].遥感信息,2011(5):109-113.
[8]王治华.大型个体滑坡遥感调查[J].地学前缘,2006,13(5):516-523.
[9]刘艳,顾新.关于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治理方法的研究[J].能源与节能,2019,22(4):365-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