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小学生习惯养成的教育初探
2022-05-15汪慧君
汪慧君
摘 要:如何培养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是困扰老师和家长们的共同难题,特别对于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小学来说,由于家长的重视程度不够和外来务工子女较多,学生的习惯养成可以说是参差不齐,再者小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幼儿园,既有各方面措施和制度都比较完善的标准化幼儿园,也有村级幼儿园,要求标准也有高有低。好习惯虽然让学生受益终生,却很难养成。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各种坏习惯便乘虚而入,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为了能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远离各种陋习的危害,通过调查,找到根源,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关键词:小学教育;习惯养成;培育研究
引言
学校教育阶段是学生的一生中最关键的阶段,这阶段的学生们的身体发展一般都不完善,同时更是学校对学生的正确习惯培养的关键。品德,简单地说是要教育学生形成各种优秀的学习与行为习惯。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课题研究,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们查阅了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对于小学生习惯养成的要求和策略,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于小学生各种习惯的养成,都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
一、农村小学学生不良习惯形成的原因
1、农村小学学生不良习惯现状
生在农村的儿童,因为孩子身边的人所受到的教养有限,而导致有许多不好的行为,饭前不清洁洗手、不常常沐浴、衣物被褥不常常更换等不注重的个人卫生问题,乱丢废弃物、随处吐痰、讲脏话、在公共场合大声喧闹、缺乏排队的习惯等行为很差,但这些对孩子都是会产生影响的效果的,由于身边人都是那样,所以也就意识不到他们的行为是不好的,但久而久之他们也会形成了这些良好习惯,但同时对学业也有不好的影响,如:在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学习的兴致、缺乏预习与复习等不好的学习惯例。这种习性并不是在每位学生身上都能全部的反映,不过,大多数学生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良习惯。所以,教育考试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注重于考察学生的实际情况,并针对学生身边的不良习惯加以有效的改进的。
2、家庭因素
很多农村的家庭父母都是农民,没有文化,也不懂得如何有效的教导子女,因为他们自认为将子女送入小学,一切的教育事务都必须由学校承担,他们很急切的想要子女可以走向农村,可是却又苦于不知道怎样去教导子女,对子女的教导方法很简洁粗鲁,如果子女们达不到他们的要求,就对子女加以殴打,给子女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很易于使得子女形成畏难心和厌学心态。但是,在农村许多家里的小孩都属于留守孩子,因为他们大多都是被爷爷奶奶或是其他的家人进行照顾,所以他们极少注意小孩的行为提问,另外,由于“隔代亲”的现象,很极易使小孩们形成了任性自利、娇惯等的不好习性,另外,如果这些小孩父母亲都不在身旁,体会不了父亲的关爱,他们很极易没有安全感,而导致了他們孤独、焦躁的人格缺陷。这对小孩的行为习惯也都有危害。
3、学校因素
农村小学因为教育工作条件限制而且信息闭塞,其教学体制、理念都比较落后,以至不少农村小学学生仍保留着“重智不重德”的状况,学生将专业知识当作教学的重要任务,对教学并没有正确的理念,还坚持着传统的教育思维、教学模式,而体罚、虐待学生等错误的教学形式还时常会发生在农村小学的教室中,而这些错误教学方式往往会让学生形成厌学心态和反叛心态。
二、农村小学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培养研究
1、教育落到实处
习惯培养,也就是对小学生实行文化精神层面的教导,在教学等方面都需要特别的注意,很多教师只有时候都会感受到力不从心,老师讲了很多遍,可是小学生们却仍然不听,热爱祖国,讲文明些东西,而小学生们却往往只会叫喊口号,而且小学生自己也都不知道什么样是爱国,什么样是文明,这样一来,教师们再如何花费时间对小学生们加以教导,小学生都不能够学习。所以,在实施德育的时候,教师必须要将其贯彻到实处,告诫学生们好好学习、好好生存、不打骂、不乱丢废弃物等一个细小的举动就是爱国的举动,也就是文明的举动,同时,还要由教师自己着手,为每个学生们做一个好榜样工作。
2、基于教师的榜样教育方式
通常情形下,老师在他们眼中一定是拥有非常大的权力的,这源于他们自身对老师有着相当的尊敬和信赖,甚至会把其当作人生的偶像。所以,老师在实际教育中必须格外注重自身的言行行为,包含穿戴整齐、穿着得体、讲话运用礼仪语言等,因此老师也需要通过自已的亲身行为来影响小学生,并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习惯培养。由于现代教学对老师的要求愈来愈多,老师恰当、得体的言谈举止不仅是老师自我素质的表现,成为孩子崇拜和效仿的重要内容。老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对小学生开展良好习惯培育教育,并提高了其习惯质量。比如:在话剧演出等教学活动中,通过让他们进行角色扮演、感情体会、移情训练和榜样展示等方法,使其提高了对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的意识,从而养成了其良好的习性。
3、培养学生学习自律性
教育学生的自觉节律性,是中国农村小学生形成良好学习行为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决定课堂老师“教”和学生“学”成效的关键因素。因为众所周知,课堂若想取得好的效果,就一定要有良好的课堂纪律作保障,唯有如此方可形成一种良性的课堂环境,不然老师们将会市场一直处在维护课堂纪律的地位,因此教育学的作用就很难表现出来,在课堂的效果上也就无法明显。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强化了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训练,在引导他们认识到一些言论、行为举止无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的基础上,一旦发生不该出现的言行举动或语言,那我们就可以适时的做出教育停顿,这样他们就能认识到自身的举动或语言错误,进而也能下意识监控自身的言行举动或语言,使他们形成不擅自发声、不随便做出小动作的良好习惯。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并非易事,需要全体老师在各个方面进行持续地探讨和钻研,对于帮助农村小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还是一个相当系统的工作,还希望广大老师、学者们可以从其它方面出发,将其对策进行进一步地完善,从而使得农村小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速度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马贵梅.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11-19
[2]孙天玉.农村中小学寄宿生良好生活习惯养成指导策略[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8-02-05
[3]刘思龙.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策略[J].华夏教师.2020-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