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政育人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的初探思考
2022-05-15燕博宫军军
燕博 宫军军
摘要: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期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战场与主阵地。文章以疫情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政育人效果评价体系构建为研究对象,认为该体系的构建应实现突出数据分析显著优势、突出疫情相关育人指标以及突出规律经验总结三项预期功能。同时,指出该评价体系的构建还面临着缺乏统一规范标准、数据筛选分析应用水平低、定性分析技术难度大等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从尽快制定发展規划与顶层设计、科学搭建工作队伍与技术平台、精准识别和确立疫情相关评价指标以及强化实践检验与经验总结四个方面提出了评价体系的构建路径思考,力求对疫情期间高校网络思政育人效果进行高质量评价,并对网络思政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新冠”疫情;高校网络思政;育人效果;评价体系
“危”与“机”向来并存。2020年上半年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国家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伤害,但疫情防治也是难得的思政教育机。因为疫情高校学生不能返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各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主阵地。“新冠”疫情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政育人效果到底如何,此阶段的网络思政教育为今后工作留下哪些宝贵经验财富,则需要构建与之相关的评价体系进行总结分析。本文则是在此考量下,进行“新冠”疫情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政育人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的初探研究,力求为疫情期间网络思政育人效果的评价总结及今后网络思政教育的纵深发展提供方向型参考,推动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进一步发展。
一、“新冠”疫情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政育人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的预期功能
网络思政教育有着与传统思政教育不一样的新特点、新要求和新挑战,“新冠”疫情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也对网络思政教育有着特定的要求和期望,因此该评价体系构建要兼顾网络思政和“新冠”疫情这两方面的特殊性,实现与传统和日常思政教育评价不一样的预期功能。
1.完善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突出定量分析的显著优势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效果评价,往往是一种比较确定的定性分析方式。近年来,一些学者尝试将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引入育人效果评价,将指标体系量化,进行育人效果的量化分析。而网络思政依托互联网平台,可以充分发挥网络大数据在定量分析中的巨大优势。尽管阅读观看数量不能代表育人效果,但各类齐全又方便快捷的网络思政教育大数据,是可以成为网络思政育人效果评价的重要基础数据。
2.坚持传统评价指标的基础上突出“疫情”相关育人指标
本研究专门针对“新冠”疫情背景下而不是广范围的高校网络思政育人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问题,是因为“新冠”爆发初期高校同学不能返校这一现实困境倒逼各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不得不真正地开始大范围地重视和依赖网络思想政治这一途径,更重要的是,疫情防治中党和国家的各种措施、涌现出的各类模范典型,是网络思政教育最好的素材。所以在传统的育人评价指标内容外,应把疫情期间网络思政教育中同学们的认知转变、态度转变和行为转变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内容。
3.彰显育人效果评价的基础上突出规律和经验总结
近年来,各高校愈发重视网络思政工作,但大多处于摸索前进的阶段。该评价体系的构建,应该实现对自2020年以来的,特别是学生不能返校期间高校网络思政育人效果的有效评价,掌握这段时间各高校的工作状况和工作业绩。但更为重要的是,在还没有比较成型的高校网络思政育人效果评价体系这一大背景下,该体系的构建在完成“新冠”疫情期间的育人评价外,还应该广泛摸索和总结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的普遍规律和存在的问题。
二、“新冠”疫情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政育人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的现实困境
目前各高校的网络思政工作如火如荼开展,但大多还未涉及到网络思政育人效果评价问题,特别是没有专门针对“新冠”疫情这一特殊时间节点的育人效果评价。所以该评价体系的构建整体上无章可循,没有经验可以借鉴,面临了许多现实困境:
1.网络思政育人工作没有统一规划和统一标准
截至今日,全国和各省还均未发布关于高校网络思政发展的统一性指导文件、发展规划与发展目标,更不要说有统一的网络思政育人标准。而关于网络思政的相关指导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是2000年发布的,已经过去了20年,早已不再适应当今以“新媒体”“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新时代网络思政工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网络思政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要求,育人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就没有方向可循、标准可依,打乱了评价体系构建的逻辑顺序,带来不小影响。
2.网络思政育人工作数据筛选和分析应用水平低
网络思政育人效果评价体系应有的一个显著优势就是可以充分借助网络思政平台自动统计和产生的相关育人数据。但如果想真正地发挥这些数据的价值,就不能只是体现在数据的获得方式上,还应该体现在数据的处理、筛选和分析功能上。目前还并不存在成型的育人数据分析处理工具,学生工作者们也不能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工作数据进行筛选和分析,导致这些育人工作数据的潜在价值被浪费,也对评价体系工作实效的发挥产生阻碍。
3.网络思政育人工作实效定性评估技术难度大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春风化雨”,需要付出长期心血和爱心的持久性工作,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短期内可能不会有明显效果,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更多体现在受教育客体思想的转变,很多都是“隐性成果”。而这一点在网络思政教育中更为明显,因为网络思政不能实现“面对面”交流,对教育客体是否参加了学习、学习时的状态、学习后的收获,是否真正地入脑、入心,都不能有直观地把握,也不能在第一时间感知和总结教育效果。
三、“新冠”疫情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政育人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的路径思考
本文对“新冠”疫情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政育人效果评价体系构建进行思考和初探,对评价体系构建应实现的功能以及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分析思考,虽然本文不对构建出科学、合理、全面的疫情背景下网络思政育人效果评价体系展开研究,但提出评价体系构建路径思考,为后续的深层构建研究提供可行性思路。
1.尽快制定网络思政育人的发展规划和顶层设计
如想实现网络思政育人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的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并在科学合理的理论体系指导下完成评价指标的确立,就必须尽快从国家和省份等高层面进行网络思政育人的发展规划和顶层设计。用文件和制度的形式,将各地区、各高校如何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网络思政开展的队伍、机构、内容、方法、要求、目标、评价以及可能性问题进行整体规划和安排,并对各高校的工作进行指导、帮助和督促。当发展规划和顶层设计逐渐健全,网络思政育人效果评价指标的确立就可以围绕着规划和顶层设计的相关要求和主题内容展开设计。
2.科学搭建网络思政育人效果评价队伍和技术平台
高素质人才是工作开展的重要法宝,先进技术的利用是便捷利器,“新冠”疫情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政育人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也需要科学地发挥两者优势。工作队伍方面,因网络思政教育所具有的特殊性,在组建网络思政育人效果评估工作队伍时应更加多元,既应该有熟悉大学生思政工作的老同志,也应该有熟悉网络环境的年轻老师,还应该把熟悉网络信息技术的专业人员以及熟悉同龄人心理特点的学生代表囊括进来,组成分工明确、层次分明的高效工作团队。
3.精准识别和构建疫情背景下的育人效果评价指标
“新冠”疫情背景下高校網络思政育人效果评价体系的指标构建时,应特别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充分融入和考量“疫情”期间各高校学生对网络思政主题内容的学习、吸收和践行情况。对“抗疫”精神的全方位理解、对党在疫情防治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对党员干部的无私奉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绝对优势、对中国经济在波折中稳步前行的正确认识都应该作为指标内容设计在评价体系中,凸显评价体系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另一方面,评价体系不能只包括教育客体效果指标,对广大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高校、辅导员、老师的教育过程,也应同时考量评价,来判断与育人效果的关系。
4.强化育人评价体系的实践检验和经验总结
“新冠”疫情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政育人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说是网络思政育人效果评价的一次尝试,也是特定重大事件和特定历史时期网络思政育人效果评价的尝试。因此在构建该评价体系时,一次实现指标合理、运行无误、评价准确是几乎不可能的,体系理论上一定是按照“制定-实践-修改-实践”这样反复地尝试后,才能逐渐成型,才能逐渐完善,这是符合科学合理逻辑的;与此同时,眼光一定要长远,提早谋划,把规律和经验的总结贯穿到整个构建过程,在评价体系的制定和反复实践中认真总结、发现规律、积累经验,为促进评价体系深层次发展和全方位网络思政育人效果评价提供参考。
本文系2021年度秦皇岛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项目号:2021LX018)的结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