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鄂西北传统手工艺发展现状调研

2022-05-15曹树进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木版年画手工艺

2021年9月,我们与湖北文化产业经济研究中心2021年度开放基金项目“智能化引领的鄂西北传统手工艺创新生态体系建构研究”课题组共同在湖北襄阳市及周边地区进行了为期二个月的传统手工艺发展现状调研。此次实地调研以湖北省襄阳市及其周边地区为例,分析民间传统手工艺的流传方式、艺术形式、创新与传承问题。最终由课题组提出智能化引领背景下鄂西北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建议。

一、调研概况

本文基于研究鄂西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手工艺,是扎根于拥有2800多年的歷史古城襄阳,调查的对象主要有老河口木版年画、枣阳手工粗布纺织技艺、李氏漆器髹漆技艺、南漳土纸制作技艺、程河柳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手工艺。

二、传统手工艺的类型及艺术特征

(一)老河口木版年画

老河口木版年画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保留于湖北省襄阳市老河口陈义文巷的一座院落之中,建筑共有三层,青砖黑瓦,宁静而不喧闹。一楼是家人的堂屋和居室,二楼设有老河口木版年画制作工艺流程区和印刷制作区,三楼陈设有陈义文先生的雕版展示区,藏品琳琅满目,祖传的年画原版记载着南派木版年画珍贵的历史岁月。

老河口木版年画国家级传人陈义文先生,生前雕刻了不少珍贵的雕版,每套版都有不同的套色,色彩较为鲜艳,线条较为粗狂,人物形象生动。陈义文先生的雕版自成一派,成为南派木版年画的代表之一,曾带领老河口木版年画,走出国门,参加各种展览。

老河口木版年画第五代传人陈洪斌,在陈义文先生的传代下掌握了老河口木版年画的雕刻技法,印记中保留下老河口木版年画世代相传的文化烙印,得以使老河口木版年画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题材选自民间人物故事,以一团和气的人物形象最为突出,画面构成饱满,色彩丰富,被雕刻成石刻线雕,陈列在陈义文巷的入口处,光辉照耀下,印象深刻。

陈洪斌近年来有雕刻三国文化题材、以诸葛亮人物、虎年生肖、奥运吉祥物等形象,将老河口木版年画从传统题材转向了人们喜爱的题材,更加社会化、时尚化,受到地方文化部门、文旅行业的欢迎,活跃于各大媒体平台,湖南卫视《天天向上》节目做过专题报道,引起了社会普遍的关注。

(二)手工粗布纺织技艺

枣阳手工粗布纺织技艺,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枣阳粗布现成立有湖北百布堂手工家纺有限公司,在枣阳的中国汉城设有陈设馆。展厅陈设有粗布织布机、染色的天然原料,还有由粗布编织而成的布包、围巾、衣服、纺织品等。

枣阳手工粗布纺织技艺传人刘大友,收集织布器具有数十种,在枣阳粗布的传承方式、市场拓张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有效推动了枣阳手工粗布制作技艺从作坊向机械化地革新。

枣阳粗布的图案样式由几何图形构成,通过抽象的图案用重复、平行、连续、间隔、对比的艺术样式进行重构,构成艺术的形式美感,线条的色彩构成样式上采用经纬线的编织方式,色彩艳丽饱满,图案变化多端,色块明显,清新流畅。

(三)李氏漆器髹漆技艺

李氏漆器髹漆技艺被列入襄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流传于湖北省襄阳市603文化创意产业园隗鹏雕塑工作室,占地1000平,是工业遗存改造的代表性之一。襄阳李氏漆器髹漆技艺第五代传人李庆山,从小学习髹漆技艺已60余年,原来一直以制作大漆牌匾为主,独具襄阳文化特色,技艺工序繁复,需要雕刻胚胎、打磨、彩绘等10余道工序。

唐宋时期,以“库露真”漆器为代表的襄阳漆器,在造型、色彩、纹饰、工艺、技术等方面,都深刻地传达出这种转变,在中国古代漆器史上留下了一段绚丽夺目的篇章。“库露真”漆器光面斑纹漆,以乌漆为主,纹理有碎石纹与花纹,工艺主要有金银平脱和螺钿工艺。

李氏漆器髹漆技艺第六代传人隗鹏,以作坊式的方式生产。漆器产品日常生活器皿类有筷子、杯子、酒器等,工艺品陈设品类有文物复制品、手镯等,同时利用大漆制作牌匾。在漆器型制作方便起步较晚,在造型上以仿制传统工艺品、小型手作为主,造型和传统纹样没有太大变化,色彩上使用朱红、金箔等。

近年来,依托襄阳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参加各类文化创意展会,探索非遗研修游学,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有一定的影响力。

(四)南漳土纸制作技艺

南漳土纸制作技艺被列入襄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位于南漳县龙王冲漳河源河谷,现有三栋建筑,分别为上场、中场、下场,受到季节性雨水影响,下场的建筑为砖混结构,建筑已经坍塌,中场建筑为夯土结构,作为漳河源陈家老屋唯一居住的房屋。漳河造纸就处于群山环水之中,漳河作为当地的水源之一,造就了漳纸天然的生态性。

秦明炎是漳河造纸的第八代传人,坚持传统造纸工艺,在拾穗者的帮助下,开发书画纸,获得了冯骥才先生的好评:“天下好漳纸,下笔如有神”。漳纸最早用于火纸,随着现代工业时代的革新,传统手工艺面临倒闭的边缘。漳纸开发数量不多,在书画的推介上,由于纸质质量略泛黄,开发利用不是太高,还没有得到普遍推广。

漳纸的原生态之美,原材料取自当地河谷的毛竹,浸泡取之于漳河水源之水,可谓是纯天然之作。漳河造纸工坊,还保存有原始的造纸工艺流程,利用溪水冲击水车,敲打发酵的毛竹,并有蓄水池得以抄纸,生产作坊还保留着当时制作漳纸的原始布局。

(五)程河柳编编制技艺

程河柳编编制技艺,被列入湖北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位于襄阳市襄州区程河镇,是中国三大柳编之乡之一。程河镇现有大大小小的家庭作坊,也有产业集约型的工厂化生产模式,程河柳编已经成为当地支柱性的产业。

程河柳编编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德安,熟练掌握了穿编、定编、平编、拧编、精编、木编等六类编织技术,编制了生活用品、装饰品等,还开车了装饰类的竹编花篮,成为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程河柳编因其取材于当地的柳编,柳编色泽光亮,呈现原木色,圆润匀称,在编制生活用品中体现出实用性、审美性、生态性,受到了东南亚等地区的青睐,近年来当地生产的产品大多用于国际出口,

每年有固定的订单和销售额。

程河镇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处亚热带地区,季节温和,雨水充沛,成就了柳编天然的生长环境。适宜的环境造就了程河柳编柳条色白、质柔、纤细,加之其独特的编织技法,制作出了篮、筐、盘、篓等家用品,以及花瓶、屏风、画框、书箱、摇篮等装饰品。程河柳编生产的产品造型新颖别致、匠心独运,程河柳编原生态的柳条,传递着程河柳叶吹拂的乡愁文化,散发出泥土的韵律。

三、发展建议

(一)从作坊式生产方式转变为工厂化生产方式

襄阳地区老河口木版年画、枣阳手工粗布纺织技艺、李氏漆器髹漆技艺、南漳土紙制作技艺、程河柳编等五种传统手工艺中,仅有枣阳粗布、程河柳编生产规模较大,参与制作人员较多,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能够支撑其产业做大、做强,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

家族式、作坊式,是阻碍传统手工艺无法得到市场大面积推广的主要因素,没有一定产品的量化,制作成本偏高,价格周期偏长,不利于提升传统手工艺的市场竞争力。老河口木版年画、李氏漆器髹漆技艺、南漳土纸制作技艺因其独特的艺术性,成产制作过程繁琐,制作时间较长,传承人技艺不外传,参与人员有限,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传播规模。

机械化、商业化,是传统手工艺活化的一种运作模式,可以较好地传承、推广商品本身的文化价值和品牌理念,能够提升产品的市场价值。枣阳粗布依托湖北百布堂手工家纺有限公司,已形成集传统手工粗布家纺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民营企业。产品的研发已向床上用品、服装、民间工艺品发展,已有百余家专卖店,形成了研发、生产、销售产业链。通过打造非遗文化,提升传统手工艺的文化价值,实现从作坊向机械化,是传统手工艺得以继承、推广、商业化的较好路径。

(二)政府部门要加大传统手工艺政策扶持力度

传统手工艺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当地文化地输出性代表,应该加大力度扶持。老河口木版年画、枣阳手工粗布纺织技艺、李氏漆器髹漆技艺、南漳土纸制作技艺、程河柳编,这五种传统手工艺,仅有李氏漆器髹漆技艺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其它的均在县市区,还有的在漳河源生态保护区,出行都存在困难,何谈文化的传播,市场的推广。

传承人仅依靠其它的经济来源来支撑传统手工艺,势必会导致传人后续无法继承和发扬,对传统手工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政府政策的支撑,可以对一些没有市场化,但是有一定文化价值的传人,给予一定的立项支撑,并能够定向的给予订单扶持,作为传统手工艺传播的载体。通过政策支持,有效地提高传统手工艺的社会地位,使其得到保护和传承。老河口市政府出台老河口木版年画振兴三年行动计划,从木版年画的制作、人才培养、市场销售、品牌打造,建立了一系列的支撑体系,从实施的效果中推动了高校科研人员参与老河口木版年画的文化理论研究,提升了其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社会设计师参与设计老河口木版年画文创产品,陈洪斌先后与原博老师合作完成生肖虎的贺卡设计、与戏曲名家刘斌合作创作诸葛亮年画,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政府政策的支撑,给传统手工艺传人指明了发展路径,能够吸引更多文化部门、专家学者的关注,极大提升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创新。

(三)打造传统手工艺课堂,培养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类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人,一直受到社会普遍关注,无人继承成为最大的困境。要解决这个难题,需要解决的是打造传统手工艺课堂,培养传承接班人。政府在一些解决就业帮助的项目上,花了很大的功夫,配套性的出台了很多政策,如襄阳市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支持襄阳牛肉面产业“走出去”发展实施方案》,培训了一大批愿意、从事该行业的就业人员,极大促进了牛肉面行业的发展。

传统手工艺人是传统技艺的传承者、继承者,能够很好地将传统技艺得以保存下来,不过受到地域性、文化性的影响,也面临着产品创新性的困境,实现不了产品的附加值,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就难以保证。

程河柳编、枣阳粗布的发展模式,与大理扎染相类似,有固定的活动场所,便于指导当地村民学习、传承。程河镇政府与地方高校签订产品研发合作协议,合作柳条种植品种改良、优化,以及新产品研发,提升程河柳编的产品创新性和品牌价值,让程河柳编从低端的家庭化走向高端的装饰化方向发展,是实现产、教、研融合的可行之路。

(四)搭建非遗活化博物馆

襄阳2022年公布了11家民间博物馆,极大地推动了民俗类、民间藏品的展示,对襄阳历史的变迁,农耕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的传统手工艺,仅有老河口木版年画在老河口群艺馆有陈设馆,但对外开放程度不高,非遗传承人没有植入藏馆之中,没有一定的互动参与、体验性。

以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的传统手工艺,仅仅只有陈设手工艺制作藏品,没有专业的、详细的文字书籍记录,还不能够提升其文化价值。政府文化部门应鼓励高校专家学者和传统手工艺人,深入挖掘传统手工艺的历史溯源、工艺流程、艺术价值、文化价值,收集文字、图片、影像资料,形成传统非遗活化博物馆。

非遗传承的数字化研究,是记录和传播传统手工艺的最好方式。如南漳土纸制作技艺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利用数字化技术还原场景是一种有效的方式。襄阳日报绿色印刷产业园研学科普(教育)基地以中国古老的印刷术为文化背景,将南漳土纸制作技艺引入展厅,原比例复制漳河源生产手工纸的水车,再现了手工抄纸的工艺流程,是古老技艺活化的一种方式。水车的互动,不仅仅是文字、图片、视频的输出,更多的是实现了观众与时空之间沉浸式的体验、互动,能够了解历史,真正体验到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五)非遗+旅游的发展模式

旅游行业已经越来越趋向“互联网+”模式,以及“品牌”与“营销”的模式。传统手工艺作为旅游行业的润滑剂,能够发挥展示、参观的功能,是沉浸式体验的一种方式,是打造有特色景区和其它景区之间差异化的独特象征。程河镇的柳编产业采取“公司+商会+基地+农户”模式,有效地将生产原材料、手工艺人、手工作坊、工厂、陈设馆、销售渠道,与客户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实现了共融相生。

唐城影视城建设有非遗综合展示馆,占地1000多平方米,分为图片展示区、活态展示区、产品营销区等区域,集中展示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唐城影视城吸收了枣阳粗布制作技艺、程河柳编等非遗项目,推动了文旅融合的创新。每逢国家非遗日,重大的节假日,人们便能看到非遗的展示。这种传播方式极大推动和促进了传统手工艺走进人们的生活之中。

传统手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类别,在传承人的发展,工艺流程的创新,销售模式的变化,无疑对今天传统手工艺的发展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高新技术的植入,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播无疑是锦上添花,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

基金项目:湖北文化产业经济研究中心2021年度开放基金项目:智能化引领的鄂西北传统手工艺创新生态体系建构研究,课题编号:HBCIR2021012,项目负责人:曹树进。

基金项目: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2021年度科研团队基金项目,襄阳非遗文化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团队,课题编号:2021kytd001,课题负责人:曹树进。

作者简介:曹树进(1986.9),男,汉族,湖北大冶人,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艺术硕士,副教授,从事非遗文化、艺术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木版年画手工艺
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
“大美民间 匠心风韵”
———山西木版年画展在山西美术馆成功举办
木版年画色彩的象征与应用研究
举办国匠荣耀·手工艺创新盛会
世界工艺文化之旅
绛州木版年画:追忆民俗味道
羊年画羊缪印堂
《留住手艺》
缪印堂的“年画”
牛年画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