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路径分析

2022-05-15吴春萌白福臣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12期
关键词:战略选择产业集群发展路径

吴春萌 白福臣

基金项目:湛江市哲学社会科学2020年度规划项目“湛江市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路径及政策研究”(ZJ20YB01);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对接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路径研究” (ZJYZTS202005 );广东省教育厅创新强校工程重大项目“广东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度测度、机理与效应研究”(2017WZDXM013)。

作者简介:吴春萌(1987-),女,硕士,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发展;白福臣(1962-),男,博士,教授,代理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经濟与可持续发展、产业与科技管理等(通讯作者)。

摘 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先进海洋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沿海各省市提高海洋经济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通过梳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特征、模式、形成机制、演化路径和产业政策,并以广东省湛江市为例,基于问题分析,总结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路径可以是通过技术创新引领转型升级、多样化的产业集群培育路径、完善的政策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生态环境,以推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集群;战略选择;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2.002

0 引言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具有战略价值的海洋新兴产业门类,处于海洋产业链的前端,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性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强调,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要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全局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2021年2月,《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湛江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的意见》中指出要推动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全力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可以说,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举措,对国家宏观战略具有重要的支撑价值,客观上也是沿海地区的发展诉求。

1 研究基础

有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是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涵与特征、形成机制与演化路径、影响与制约因素、发展模式与产业政策等方面。

1.1 内涵与特征

姜秉国(2011)指出“外部经济”是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的内涵特征,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关联性、政治性以及高新科技性、发展潜力性、成长不确定性, 主要包括海洋新能源产业、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海水综合利用产业、海洋生物产业、海洋环境产业和深海矿产产业等六大海洋产业门类。于会娟(2016)认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涉及“海洋产业”“新兴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海洋高新技术是发展基础,涉及海洋的开发、利用、保护、生产和服务,并能引导海洋经济发展。

1.2 形成机制和演化路径

Feser(2000)指出产业集群效应是产业集群的形成基础,规模经济、互动式学习与技术扩散可以通过集群内的共生机制获得。Long(2011)认为随着产业集群的演化发展,企业间对环境、金融等外部依赖会随着相互合作、竞合协同发展而逐渐减弱。李晓璇(2016)分析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辐射效应、协同效应、累积效应和适应性预期效应等原理。

1.3 影响与制约因素

Karyn&Cathal(2013)进行了实地调研后发现资金支持与政策保障是影响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进程的关键因素。孙加韬(2010)指出科技水平、高端制造、资金投入等方面的不足是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赵楠(2018)以海洋生物产业集群发展为例,指出引导措施、激励体系、公共服务是主要的运行掣肘。

1.4 发展模式与产业政策

Schot(2007)等认为可通过突破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建立技术生态位。张玉强(2014)通过广东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模型实证分析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现实问题。张艺(2019)采取文献计量和基础研究竞争力指数分析各国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研究领域的竞争态势,明晰国内与海洋科技强国发展中的差距。

基于上述研究基础,现有研究关注点多在于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单个产业发展情况,相关研究缺乏相对有效的地方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路径研究和科学的产业集群发展政策体系,更缺少针对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实践性探索,而这对于促进高度产业关联、较高成长性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建设显然不够。因此,文章以广东省湛江市为例进行进一步探讨,为沿海地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提供借鉴,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2 问题分析

湛江市是中国海岸线最长城市,海洋经济规模连续十几年居广东省内前列,拥有较强的海洋经济发展优势。此外,湛江在广东省乃至全国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包括北部湾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省域副中心城市、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等,但当前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显现出的新常态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够

湛江市拥有国内比较稀缺的鲎试剂等海洋生物和医药产业;在海洋多糖与海洋多肽利用、虾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面向海洋的产业招商成效明显,与德国巴斯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液化空气集团、华侨城集团、招商局集团、华润集团、中交集团等中国和世界知名企业有战略合作协议。但传统海洋产业仍占据海洋经济大幅份额,在传统海洋产业仍占据海洋经济大幅份额的背景下,新兴技术对接传统海洋产业所形成的高端环节未成规模,高端制造模式有限,产业转型升级效果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现代产业发展不充分,优质实体企业不多,传统产业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步伐缓慢。

2.2 形成了一定的先进技术,但创新驱动不够

2017年8月地方政府推行《湛江市蓝色海洋综合开发计划》,着力发展临港工业、海洋油气、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海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渔业等主要海洋产业。 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应该包括新兴技术对接传统海洋产业所形成的高端环节,目前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技术尚未形成以及市场结构与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导致产业整体水平仍然不高,低端产业占比较大,新产业还不能形成集群发展,特别是科技创新的本土制造能力亟待加强,涉海企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海洋新兴技术转化为全新的、现实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演化过程,也面临巨大的风险与挑战。

2.3 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但集群培育程度不够

湛江三面临海,海岸线2023.6公里,2017年湛江市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318亿元,占GDP11.5%以上。2020年海洋生物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新增海洋产业省级以上新产品74项,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1%。但主要以海洋生物育种、海水健康养殖、海产品精深加工及海洋生物医药为主,总体而言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依然处于起步阶段,除了海洋生物企业外,大型海工装备制造企业缺乏;海洋新能源、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环境产业、深海矿产产业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亟待从无到有、加快发展、协同发展。

2.4 有丰富的产业资源,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不够

追求经济发展和海洋保护是有机统一的,湛江三面环海,海岸、海岛、海湾资源丰富,海岸线总长2043.5公里(其中大陆岸线1243.7公里,岛屿岸线799.8公里),占广东省的35.4%、全国的6.4%。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和个数均居广东省首位,是湛江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得天独厚的优势。从目前湛江海洋经济发展现状看,海洋生态发展方面亟待加强,在规模上需要实现有效合理控制,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尚未形成;节能降耗、污染防治压力还比较大。

3 战略路径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既涉及单个海洋产业集群的价值联结、海洋资源跨行业配置,又涉及市场一体化、产业及环境的公共治理,以及产业布局创新、技术创新、研发转化、社会管理体制变革等诸多环节,更需要合理的产业结构、有效的产业集群培育路径、完善的科技创新管理系统和有力的政策支撑体系。

3.1 技术创新引领转型升级

作为创新导向型产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海洋新兴技术创新成果为起点,形成产业规模经济,最终确立以海洋新兴技术产业为特征的技术经济范式。强调的首先是突破性技术创新产业化的结果,突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新性和非继承性。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战略,以一体化发展为导向,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海洋产业结构和层次,提高海洋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其次,产业链协同创新、产业孵化集聚创新值得进一步关注,高端化、高質化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具有战略价值,以此形成较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再次,将技术要素与其它生产要素相结合,在市场需求、政府行为等因素的促进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规模化生产。因此,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上,既要大力推进新兴技术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应用,高起点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又要让传统海洋产业成为孕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坚实基础,并借助新兴产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念形成对传统海洋产业的渗透,从而带动传统海洋产业的革新与嬗变。这一过程的关键是促进海洋新兴技术从技术供给方向传统海洋企业转移,如海洋生物育种与健康养殖业就是传统海洋渔业高新技术化的结果。通过技术的渗透和适应性创新,提高传统海洋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益,从而形成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3.2 培育路径多样化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决定了其技术与产业的融合过程,即集群培育路径应该多样化,要根据具体的技术、市场条件选择合适路径。首先,通过产业的关联性和技术的先进性实现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济外部性。其次,通过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将创新型企业的领先技术水平逐渐传导给从事相关性业务的企业,从而带动其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再次,通过经济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技术升级,将创新型企业的核心技术、核心业务,与最优配套企业共同构造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扩展到整个海洋经济领域时,以带来海洋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特别是要围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需求,对标世界最先进水平,开展前沿先导技术和重大战略产品研发,系统梳理集群的突出短板与弱项,实施短板突破计划,推进集群内企业建立研发机构。3.3 完善的政策体系

逻辑层面的政策过程是指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的过程,也包括培育政策、保障政策、纵向体系和横向体系,形成动态循环系统。主要的培育政策应支撑重点项目选择、关键技术攻关、市场化、社会化,产业扩张、产业链整合、产业优化和转型升级,从而形成产业的规模化和社会化等产业发展需要。相关的保障政策应涵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财税政策、人才政策、金融政策,服务于国家 “海洋强国”战略,构筑完善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政策体系,加强政策支撑力度。

3.4 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生态环境

海洋经济发展,特别是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这一领域里,资源利用方面更应当具有超前意识,更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建立海洋循环经济系统,以“减量、再利用、资源化”主线,从生产、消费源头减少对海洋环境的损害,相关企业在生产流程中就要建立一整套较为先进的生产理念,完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此外,也应该要对海岸带进行全面清理整治,改善近海水域水体质量,完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提高海洋资源对海洋经济发展承载力,建立科学有序的海岸带保护和利用规范。

4 结语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于技术变革、产业升级、消费需求、社会就业等都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此外,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具有一定的产业宽度,能够通过产业分工体系对前向、后向产业发挥强劲的带动作用,其发展范式的建立有助于促进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社会格局和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可以说,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是缓解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的有效对策,沿海城市应注重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通过形成规模效应、辐射效应和协同效应,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姜秉国,韩立民.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内涵与发展趋势分析[J].太平洋学报,2011,19(05):76-82.

[2]于会娟,姜秉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与策略选择——基于产业经济技术特征的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6,(07):106-111.

[3]Feser J,Renhki H.High tech cluster inNorth Carolina[R].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2000.

[4]Long. C,Zhang X. B. Cluster-based Industrialization in China: Financing and Performanc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1,(84):112-123.

[5]李晓璇,刘大海,李晨,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的初步探索[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6,33(11):3-8.

[6]Morrissey.K, Donoghue.C.The role of the marine sector in the Irishnational economy: An input–output analysis[J].Marine Policy,2013,37(1):230-238.

[7]孫加韬.中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探讨[J].商业时代,2010,(33):115-116+125.

[8]赵楠.湛江市海洋生物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作为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8.

[9]Schot J,Geels W.Niches in Evolutionary Theories of Technical Change a Critical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J].Evolutionary Economics,2007,(17):605-622.

[10]张玉强,宁凌,王桂花,等.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模型与应用研究——以广东为实证[J].中国科技论坛,2014,(02):46-51.

[11]张艺,孟飞荣.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研究竞争力发展态势研究——以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16):67-76.

猜你喜欢

战略选择产业集群发展路径
基于创新理念的我国核电可持续发展思路探究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保定市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研究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下中小型企业工业产品创新设计模式再造
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战略选择
新常态下蚌埠市玻璃产业集群发展探究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湖北省大冶市食品饮品产业集群效应分析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