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叙事建构视角下的思政课教学建构策略

2022-05-15张航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12期

作者简介:张航(1970-),男,硕士,上海城建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政课德育教学。

摘 要:对于理论的理解和论述就是一种“翻译”。通过翻译这样的叙事,能让思政课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思想在当今社会思想和道德领域的顺利传播,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本文通过时空构建、文本选择、人物事件的重新定位和标志性构建等叙事建构,分析新版《德法》在教学运用,使得思政课理论的话语更加适合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对青年学生和社会大众的理论学习提供更好地价值引领。

关键词:叙事理论;理论翻译;叙事建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2.077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说,“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作为一名高校德育课教师,对此十分赞同,习近平总书记传达了一个清楚的信息:思政课的叙事建构模式需要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新版《思想道德与法治》(简称《德法》)的出现为此应运而生。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及其理论观点,作为21世纪中国理论界的一个伟大创举,它既来自于传统,发展于现实并积极展望未来,作为思政课的核心框架,贯穿整个教材。对于他的理论框架的叙事,从教育工作者那里说出来,是一種“翻译”。教师要做到准确的“翻译”,需要通过课堂上使用有效的叙事建构来实现。而叙事就“我们赖以生存的日常故事”。它“不仅仅局限于公共论坛,也可以适用于个体叙事”。在当今社会和网络上,流行有各种各样思想和观点。无论是社会大众,还是高校里的学生,他们总是“被发生在它们周围并使他们相信的故事”所影响。这些在他们身边总是充满着各种有分歧的叙事结构。再加上他们自身不断增加的人生新经历,最终对于他们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无法预测的作用。面对这样的动态的叙事结构是很容易陷入困惑,重新确立他们正确的叙事结构和叙事逻辑。是新版《德法》课程教学必须面对的问题:以什么样通俗易懂的叙事结构讲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实现,消除他们在思想上的困惑,进而进一步达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就是新时代新改版思政课教学中的核心。

叙事结构“归根结底来源于一系列主题重复出现框架化故事情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整个叙事主题的整体框架,体现在《德法》所有篇章中。它给整个教材的叙事结构提供了一个方向。理论宣传能否具有吸引力,不仅仅取决于理论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更在于能否把理论“翻译“成浅显易懂的叙事结构,带有政治立场的叙事方式讲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观点和理论是当前思政课的最主要任务。通过鲜活易懂故事的讲述,有助于青年学子和普通社会民众快速了解和掌握基本政治立场和方法观点。提高民众的整体的政治素质和水平。有助于青年人在“三观”形成时期给予正确的政治指引,叙事结构还有助于在国际社会多元化的叙事话语权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

真正有效的叙事不仅仅是“呈现现实,而且还构建现实”。通过特定的显示或者隐藏来显示线索,让听众或读者领会阅读故事背后的传播意图,接受叙事化过程中要表达的立场。新版《德法》课程就是要构架一个适应于新时代发展和“中国梦”实现所需要的历史和逻辑的叙事结构。这样的叙事建构应该是一种动态式的社会交际语言,而不是静态的表述。每一个故事中的背景、人物,物体和事件构成了互动参与之中的动态属性。也就是“无论是从字面意义上还是从隐喻意义上,解释和翻译工作都可以被视为一种框架的设定。”叙事化讲述理论的过程就是“讲政治”的过程,把思政课的目的融入故事的叙事之中。

实现这些要求不是一蹴而就的,借助于叙事结构所需要的时空建构、文本的选择性采用、标志性建构和人物事件的再定位四个方面,让思政课教学变得更容易被接受。这在新版《思想道德与法治》的架构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1 文本叙事的时空建构

《德法》是一门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课程,把特定文本放入近似的历史空间背景中,讲故事就是引导读者将历史文本的叙事和现实叙事结合起来,从而达到突出原始文本叙事的作用。新版本设定历史背景的跨度:从五百年的社会主义发展史到一百年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再到七十多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历史和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的历史。四段不同的时空跨度,确保构成了课程叙事结构所需要的文本资料的获得。在教学叙事建构的过程中,教师一般不仅仅把历史故事原封不动的复制为原来的事实,更多的是借助以上时间内的历史典故,使得听众和文本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例如《德法》教学对于“新时代”的文本诠释。“新时代”是现实叙事,这样的科学叙事是建立在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加以对比,突出一个“新”字。以区别过去的旧时代,就是“为真实世界中行为和立场辩护,使之合法化。”而历史文本的叙事则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历史过程,最终离不开新时代对于它们的传承。把现实叙事在课堂教学中放入不同的历史时空,进行有效的结合,最终突出讲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这样的这段时空背景下的文本,这很好地在框架性原则上拉近了青年学子乃至于社会大众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距离。实现《德法》课固有的“讲政治”的立场。

2 文本选择性采用

在课堂上,教师在选择课程提供的文本中意识到:文本“事件的顺序并不是不按照年代来出现,文本中所有的叙事内容均经过折射或过滤后形成”。教学文本选择性的采用就成为一种必然:一方面,讲述故事使用的文本、人物和文化可以选择性的采用,另一方面,对于文本的内容进行有选择的删除和增加,从而能改变和影响原有文本的观点。新版《德法》所选用的文本和以前有了很大变化:一、选择叙事文本指向性更加明确,选择西方资本国家各个时期历史文本大幅度减少,而选择中国过去一百年以内发生的人物和历史文本占据主导位置。二、观点和论据的选择更加明确,所有的论点和论据都是为了证明三个主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而做理论叙事。在这个前提下,无论是语气的表达,还是词语的选择使用。新版《德法》课程在章节和标题上做了较大的修改,增加很多新条目和新内容,删除部分不适合章节,提供的教学参考资料也进行更新。这一切都是选择性采用都是教学叙事文本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制定的教学类课件有了更多的选择。无论是人生观、理想信念、中国精神、核心价值观、对于他们的表述有了更强的针对性,拿第一章来说,题目从“人生青春之问”到“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的转变,题目改变的背后是国家对于青年人要求的选择性的指向更加明确,青年青春期的迷惑的范围广泛,对于这个话题的论述很容易偏离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而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青年和青春应该是为国家和社会和人民服务这样确定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这是新时代青年人的最重要选择,在此基础上,所有的围绕论点所提供的历史文本和现实叙事都是有选择帮助学生强化和坚定中华民族复兴不可逆转这个最终选择。

3 重新定位故事中的人物事件

人物事件的再定位就是“可以通过灵活地运用时间、空间等特征词以及各种识别自我和他人的语言”来改变参与者与读者听众之间的关系。主要通过两种重新定位的方式:借用副文本重新定位和文本内重新定位。课本章节题目要求简洁,讲课的内容一般直接采用文本内重新定位的方式。例如,第三章讲述中国精神的时候,对于中国精神的表述仓“重”到“崇尚”的变化,这表明中国精神的重新定位:不在完全全盘接受过去形成的认识,通过删除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这一个部分,把部分内容融入对于理想的不懈追求这个部分里。向我们展现新时代对于中国精神內涵里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和再定位。在爱国主义的加血内容里增加爱党爱社会主义和爱国的统一性,并增加了爱国主义和传统,还有对外开放之间关系的新论述,对爱国主义的内涵的重新定位,对极端民族主义的消解,增强民族全球化的信心起到很好的作用,重新定位意味着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这些文本内容的选择可以按照重新定位的方式给予增减,更有力的传达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但是,避免出现重构文本叙事的时候,建立以自我为中心的话语框架,形成错误的引导。

4 标志性建构

在教学的过程里,教育者往往“通过对文本中不同词语和语句的修改,来为读者和观众提供一个可以理解叙事文本的框架”引导社会大众和学生对于他们的反应,从而达到重新叙事的目的。简短的标题往往用得最多。在第四章对于道德表述和标题上,做了重新建构。从第一节开门见山,直接讲述社会主义道德核心和原则而不是论述道德起源。就是对社会大众和学生心目中的道德观念给予一个重新建构。道德永远都是讲现实的道德,把社会主义道德置放于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才能凸显他的传承和发展,把新时期中国特色会主义道德作为一个新框架,先入为主的影响读者和观众,在这之后的第二节和第三节没接不上都是围绕着社会主义道德展开论述,无论是从历史文本叙事的角度还是现实的实践,就是为了社会主义道德的遵守、修养和实践,引起读者和观众的兴趣,在这过程中,再一次看到文本的选择,时空的构建和人物事件的重新定位。

总之,《德法》新版本在新学期的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它所倚重的叙事结构的质量最终决定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校和社会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影响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最大公约数”的形成。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不断推进,中国梦的实现已经不可逆转,在思政课教学上采取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叙事结构将成为主流,在思政课教学的道路上,我们还有许多路要走。

参考文献

[1]蒙娜,贝克.翻译与冲突——叙事性诠释[M].赵文静.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黄海军.叙事视角下的翻译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7).

[3]程维.“再续事”视域下英汉新闻翻译[J].中国翻译,2013,(34).

[4]简爱,史晓眉,冯小卫,等.运用图像叙事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探究[J].大学,2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