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今”“古”思想对其人生观的影响
2022-05-15程静强进前
程静 强进前
作者简介:程静,女,汉族,中共甘肃省平凉市委党校讲师,主要从事党史研究;强进前,男,汉族,历史学硕士,中共甘肃省平凉市委党校讲师,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西北史地方面的学习研究。
摘 要:“今”“古”这一概念多次散见于李大钊的著述和文集当中,是李大钊先生的重要思想之一。他所论述的“今”“古”并非单纯指通常意义上的时间概念,而是蕴含着他对人类社会发展、思想变迁的深入思考。在重“今”惜“今”观念的指引下,李大钊先生用其短暂的一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关键词:李大钊;“今”“古”思想;人生观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0.035
1 李大钊“今”的思想内涵
李大钊先生对“今”的阐释主要集中在时间概念和哲学概念两个方面。
一是就时间层面而言,李大钊所论述的“今”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当今、当下意义相似。将其用来形容人,指的是青春年少的生命;将其用来形容历史长河,指的是当时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作为时间概念的“今”,李大钊认为,世上最为珍贵的是“今”,最容易失去的也是“今”。正由于其最易失去,故需倍加珍惜。这就正如哲人爱默生所说,你若爱千古,就当爱现在。昨日已不再来,明天尚不确实,你能把握的就是今日。今日一天,等于明日两天。也就是说,昨天已经过去,不可挽回,而明天还是未知,只有现在最能把握。所以应珍视“今”。这与诸多先贤惜时、惜今,提倡活在当下的劝诫一脉相承。陶渊明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北宋著名词人朱敦儒说“白日去如箭,达者惜今阳。”元曲名家关汉卿说“花有重开的,人无再少年。”明代诗人钱福在《明日歌》中更明确地说道:“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等,无不说明当下的重要意义。古往今来,无数先贤之所以强调人们珍惜当下光阴,就是因为当下最易在不经意间流失。对此,李大钊先生指出,为何“今”最容易丧失?由于宇宙时刻都在不停地流转,时间也不会因人们眷顾他而稍有片刻的停留,当人们在说“今”和“现在”这一概念的瞬间,其实“今”和“现在”就已经逝去,成了过去。若是不加珍惜,轻易地任其流逝,实在太可惜了。这一思想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先生惜时如金,珍爱生命的人生价值观。
二是就哲学层面而言,李大钊所论述的“今”,指的是在人类历史发展上或思想文化上曾经出现过的一种客观存在。可以指过去一切的终点,也可指未来一切的起点。这就与一些哲学家所说的时间只有“过去”与“未来”,并没有“现在”,或“过去”“未来”都是“现在”的观点不尽一致。他认为“过去和未来都是现在”,因为“现在”是由“过去”发展而来,而“现在”又是“未来”的源头。显然,李大钊的这一思想与意大利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所说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观点有些相似,也就是将当下看作过去的终点和将来的起点。这是从宏观角度阐明“今”所蕴含的意义,若将其这一思想放在中国近代以来经受各种社会思潮激烈碰撞交流的历史进程中,李大钊所谓的“今”这一思潮,就是一种能够反映世界发展大势的集成。他认为一个时代的思想潮流,并非凭空存在于这一时代,而是由无数“过去”的思潮逐渐推演汇集而成。这就如人们在时代潮流中投下一颗石子激起的波澜和声响,他会不断地顺着潮流传播。相对于一时代的变动而言,他不会随着时代的终止而立刻消失,而会对下一个时代产生影响,陈陈相因、相互联系,以至无穷。正如昨天发生的事情和今天发生的事情,会构成多个复杂的事情,今天的事情又与明天发生的事情构成更加复杂的事情。这也就是更应珍视“今”的原因所在。李大钊先生用水中投石而起涟漪的道理来说明“过去”“现在”“未来”之间连绵不断的密切关系,重点是强调“今”在事物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值得肯定。但这一近似因果循环的思想,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忽略了甚至误判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性、差异性和复杂性,这在认识论上是不够严密,不够客观彻底的。正如曾乐山先生所说,由于受到历史的、实践的、理论认识的局限,李大钊先生不可能科学地总结中国近代以来的“古今之争”和“中西之争”。不过这也真实地反映了李大钊先生思想形成演变的过程。
2 李大钊“古”的思想内涵
李大钊对“古”的阐释也可归纳为两个层面,首先是时间观念上的“古”,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过去、古代。用“古”形容人类社会发展史,指的是人类的幼年时期,离今愈“古”,人类历史则愈短。对此,李大钊先生引用培根对“古老”的解释说,我们之所以称为古代而且崇尚“古”者,是因为其相当于世界发展的少年时期,真正称为古代的应该是世界发展进程中的老年,也就是我们现在生于其中的年代。也就是说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人类在经历了千百万年才达到的,“今”相对于“古”历史年轮更长、社会更发达。其次是认识层面,也就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今”比“古”更强,知识积累“今”比“古”更丰富。他指出“古”时人类对世界万物的认识较为原始,发明创造较少,愈今则愈丰富。按照世界进化发展的历程来说,我们才是古人,而那些历史上的猿人、希臘人、罗马人反倒比我们要年少的多,所以我们所处的时代得到的信息和存储的知识比过去时代的人更多、更丰富。同时,他又指出人类“未来”的一些文明成果和发明创造并不是都能超过“古”时的成果。“在知识上、艺术上,我们优于黑暗时代的人们,这固当承认,但你能说第十世纪的人们是优于希腊人与罗马人们么?塔桑尼已经涉及此问题,帕氏答此问题曰:‘一定不能’,因为联续中常有断裂的缘故;科学与艺术同于河流,他的进路的一部潜流于地下,忽而开发奔流,向前跳跃,其丰沃与在地下跳跃一样。譬如长期的战争,可以迫制人们蔑视学问,把他们所有的元气都掷于自保的迫切的必要,一个无知的时期可以延续,但随着平和与福祚,知识与发明,将重新开始为进一步的发展。”毋庸置疑,从李大钊先生阐释“古”的思想内涵中可以看出,用辩证、发展的思想来分析人类社会发展在其思想中已打下深深的烙印。
3 李大钊的“今”“古”思想对其人生观的影响
李大钊先生作为“今”“古”思想的重新阐释者,他用短暂的生命践行了这一人生价值观。作为一个时代思想潮流的引领者,他为无数处于思想迷茫状态的青年指明了人生前进的方向;作为近代以来民主革命思想的布道者,他为处于不断探索民族命运的革命先烈播下了火种。他说,宇宙的不断运动,人类历史的发展,就如奔腾不息的河流,过去的将不再往还,未来的将生生不已。时间有“今”与“古”,人也有“今”与“古”,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化和文明,如文学、艺术、科技等都有今古之分,质态之别。由此不难发现,李大钊先生的“今”“古”思想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多个层面,并非单一的时间观念或哲学观念。
李大钊先生人生观的形成,就是基于其对“今”“古”思想的全新阐释,对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复古派”“崇今派”和“幻想派”三种价值观深入剖析和评判的基础上确立的。他指出,如今有两类不懂得珍惜“今”的人:一类是厌烦“今”的人,一类是喜欢“今”的人。而厌烦“今”的人中也可分为两派:一派对“现在”的一切现象和境遇都不满足,故而时常产生一种回想“过去”的念头。这种人一直觉得凡是“今”的总是不好,“古”的一切都好。如道德、风俗、政治、法律等社会秩序全是“今”不如古。这一派人旨在复古,将一切希望寄托在复古运动上。另一厌“今”派也对“现在”的一切现象和境遇都不满足,但与复古派不同的是他们不眷顾“过去”,而是企盼“将来”,企盼“将来”能够出现新奇的结果,这就往往流于空想,如黄粱美梦,把诸多“现在”可以努力做到的功业弃置一旁,轻易放过,只是沉溺在虚幻的想象之中,任凭光阴虚度。这两类人的观念和行为,都是无益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李大钊总结说,喜欢“今”的人大都是安于现状,没有人生志趣和远大理想,不思进取,不善创造的人;厌烦“今”的人大都对未来抱有极大的幻想,但又不愿抓住眼前的机会,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两种观念都是不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不值得推崇。而要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有所创造和改变,就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确立正确的是“今”“古”观念,既不复古,也不空想,只有珍视生命,汇集力量,积极主动作为,实现自我。从李大钊先生对持“复古”和“幻想”人生观的深入对比剖析中不难看出,他是比较赞同“崇今派”的价值观,但同时又反对乐“今”派的价值观。他说又有一种人,不论对现在还是将来,都保有乐观的态度,认为过去的成功都会自然而然注入到现在,古人取得的功绩,都将有益于后人,悠远的古代,都会以现在为归宿,而现在又会成为无限将来的源头。如被称为中国历史起源的三皇五帝时代,不过是民智初开的懵懂时代,一切劳动成果相对来说都较为粗糙和简陋,而我们所处的当下时代,较三皇五帝时代而言,一切就要发达和先进。所以我们就应该歌颂当下,将当下作为开创未来时代的基础,汇集过去的一切经验和知识开启后来者,这一种人就是崇今派。这与他一贯主张的喜“今”观点不谋而合,又说,人生在世,不能因厌烦“今”而一味地眷顾“过去”,或妄想“将来”而放弃“现在”所能够做出的努力。今人所创造的一切,对后人将有无穷的帮助,后人会在“我”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并为更后来者提供帮助,如此生生不息,推动历史不断向前发展。李大钊先生在否定那些懷古派一味想复古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基础上,赞赏崇今派的这种以当今为基础而不断做出努力,创造未来的积极人生观,尤其倡导代表社会发展新生力量的青年人,更应该具有这样的人生观。他用陈独秀先生1916年提出的观点说,青年一代要达到一个民族发展的前途和希望,就要勇于和昨天隔离,而珍视今天,努力创造明天。也就是他经常倡导的“从现在青春之我,扑杀过去青春之我,促今日青春之我,禅让明日青春之我。”也就是要永不停息的除旧布新,努力创造才能向前发展。其实这也是宇宙万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万事万物随时都在更新和变化,没有不灭的现象和事物。可见,李大钊先生在贵“今”的人生观的指引下,才会果断的与过去分离,抓住当下,积极作为,努力创造,为中华民族的未来担当起自己的责任。
在贵“今”,惜“今”思想观念的直接影响下,李大钊先生秉持积极作为,努力创造的人生观,在其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实现了永恒的人生价值。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的人生价值取向,将永远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行。
参考文献
[1]李大钊.李大钊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2]曾乐山.李大钊的时间观与今古关系论[J].哲学研究,1984:44.
[3]朱成甲.李大钊早期思想和近代中国[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