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德丝弦与民谣碰撞的新发展

2022-05-15张雪晴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民谣创新性

张雪晴

摘要:常德丝弦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族气息,艺术价值较高。常德丝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也正一步步向更好的方面发展,它的发展不仅反映了地方区域人民群众的意识形态精神,还促进了常德地方社会建设发展。常德丝弦与民谣结合,创作出真实、质朴的现代作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同时也促进了民间曲艺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推动了文化建设,弘扬了地方特色。

关键词:常德丝弦;民谣;创新性

一、常德丝弦与常德民谣的概况

1、常德丝弦的概况

常德丝弦是湖南丝弦的一种,是流行于常德沅江、澧水一带的地方曲艺,它主要分布于石门县、桃源县、鼎城区、汉寿县等地区。常德丝弦主要是以扬琴、琵琶、三弦、胡琴为伴奏,以常德方言为主要的演唱方式,以唱为主,说为辅,说唱相结合的形式完成。它曲调优美,风格典雅,唱词活泼、自然、和谐,加之常德方言具有北方方言的属性,通俗易懂,并且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2007年常德丝弦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常德民谣的概述

常德民谣一般都以小调为主,小调也是一种曲艺,又称调子。早期多系盲人、卖唱人为谋生唱的,听众多是临时逗引来的,演唱停止人也走了,后来歌手从前人的口授中学来,然后在不讲究环境对象的情况下哼哼唱唱。而其中抒情小调是民谣的主要形式,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中以及婚丧节庆用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歌谣。抒情小调的特点极其丰富,而且风格迥异,故事情节完整,手法多样,感情细腻曲折等特征让常德小调在我国江南民谣中独树一帜。

二、常德丝弦艺术创作的新发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现代化传播手段的进步、音响舞美等种种手段的提升,舞台演出时给予观众的视觉听觉震撼越发强烈。上世纪90年代末,从北京开始掀起一股新民乐的热潮。以“女子十二乐坊”为代表,出现了一批新民乐的组合,她们用古筝、琵琶、扬琴、二胡等民族乐器演奏配以流行音乐伴奏的中国著名传统乐曲,或用民族乐器演绎爵士、拉丁等外来音乐风格,辅以现代绚丽的灯光舞美,形成别树一帜的艺术表现形式,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配以现代电声乐器的伴奏,十分富于动感。

三、常德丝弦与民谣相结合的新发展

常德地区有着非常丰富的地方民谣,每个人小时候可能都听着爷爷奶奶念着这些童谣长大。在上世纪90年代,音乐工作者们便将目光瞄准了以地方童谣创作常德丝弦的方式,并创作出了一批传唱至今的少儿丝弦作品。这些作品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而且有趣好玩,又是孩子們很熟悉的童谣,用常德丝弦的方式演绎出来,深受孩子们的喜欢,也已扎根在每个常德孩子的童年记忆中了。在历史的长河中,常德丝弦其实也是处于生生不息的变化之中的,从常德丝弦音乐的产生、发展过程来看,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吸收着不同的文化元素,从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1、常德丝弦与民谣素材的结合

“马马嘟嘟骑,骑到嘎嘎去,嘎嘎不杀鸡呀,娃娃我要回去,嘎嘎不杀鹅,娃娃我要过河……”2002年,由徐泽鹏作词、罗继南作曲的少儿丝弦《马马嘟嘟骑》在市电视台马年的春晚节目单中亮相,一时间大街小巷传唱开来。后来,该节目获得了全国儿童电视大奖赛银奖和全省五项第一工程奖。《马马嘟嘟骑》是中南地区广泛流传的一首童谣,主旋律突出,由罗继男作曲、徐泽鹏作词。而常德丝弦的大部分作品也是以主旋律为主,后通过斯斯与帆的民谣改编,吉他演奏和歌唱,最后配上常德丝弦代表性旋律“咿呀咿滋哟”浅吟低唱,拨人心弦,更是获得年轻一辈人的喜爱。“许多在外地工作的常德人告诉我,他们流着眼泪听完或唱完《马马嘟嘟骑》,十分想念家乡,想念嘎嘎嘎公。”罗继南说。他期望更多的常德方言童谣能被传唱开来,能够为现在的孩子留下美好的童年记忆。

“许多年前的一个梦,带我来寻桃花源,你说你是前世的花,为我开放到今天。许多年前的一个约,带我走进桃花源......”2015年3月发行的由陈小奇作词、罗继南作曲、吴碧霞演唱的歌曲《心中的桃花源》就使用了常德丝弦《剪剪花》里的音乐素材,两者结合受到一致好评。它没有很刻意的去描述桃花源的美,但是歌词中透漏出每个人心中理想的桃花源美景,非常贴近现代人的生活理念。而且这首歌作为湖南省参加上海世博会湖南馆“桃花源里”的主题歌,于上海世博会期间在湖南馆每天播放。

2、常德丝弦作曲记法的创新

与新民歌融合的作品还有很多,例如像鲁小平作词,罗继南作曲的《几许桃花梦》就是以“越调”为音乐素材创作而成,旋律优美而抒情;还有一个音乐旋律采用常德丝弦按字行腔特性的《走常德听丝弦》融入《剪剪花》的元素而显得俏丽清新等等。另外,《又唱新事多》将传统文化曲艺艺术作品《新事多》和现在流行音乐《改变我们自己》跨界混搭,让人眼前一亮,观众们尤为惊讶。流行歌曲本身是现代文化的载体和象征,代表着现代人的审美方向。用流行的元素去包装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让大众一个耳熟能详的歌曲去嫁接作为常德丝弦音乐,这样的搭配和演唱形式使得常德丝弦与现代人的距离我们不再那么遥远。用年轻人熟悉的流行歌曲拉近彼此的心,从而引发广泛而亲切的情感共鸣,更能为年轻一辈人所接受,这也是当今丝弦音乐的创新方式之一。在歌曲演奏中丝弦部分采用原汁原味的丝弦演唱,配以琵琶的弹唱和丝弦表演中节奏乐器碟子和筷子的打击。但不同的是,在编曲风格上还有唱词内容上都进行了重新的改编,曲目的编配和填词都和之前有所不同,它着重表现出了一个新时代中国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大学生活服务水准和生活学习方式的巨大转变,唱响年轻一代“改变这个世界,改变自己未来”的主题,让人们感受到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正能量和年轻人活力四射的激情。

常德市武陵区文化中心也尝试将常德丝弦与新民乐结合起来,《丝丝动人心弦》这个创新作品多次在各类惠民演出和百家乐比赛中亮相,曲子开篇就是用《剪剪花》通过一句我们大家最为熟悉的曲调引出学习音乐,然后用重复、变化发展、移位、倒影、离调等各种作曲技法反复在3561四个音上做文章,间中插入“衣儿哟”的旋律,让听众感觉始终都在《剪剪花》的旋律上,似离非离,既熟悉又有变化感。第二段则采用了一个较为直接抒情的《金纽丝》和《越调》,富于歌唱性和叙述性,只是在课堂结尾对旋律方面进行了离调的发展,将情绪和气氛进行重新研究推上高潮,最后通过再现世界第一段的《剪剪花》旋律,首尾照应,形成社会一体。

结论

常德丝弦多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时间的沉淀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曲折的发展历程使其在挫折中不断完善,常德丝弦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它自己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族气息,也是古代文人志士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常德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在艺术创作上紧承传统戏曲的诸多表现技法,使作品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尤其是常德方言的使用,使其在继承传统戏曲精髓的基础上演化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语言风格,笔者坚信常德丝弦的创新之路将会越来越顺利,在不久的将来必定会推出更多的、更好的、更为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

参考文献:[1]吴春福.非遗保护与常德丝弦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民谣创新性
民谣
民谣进入幼儿生活的有益探索
何为民谣
从安吉拉·卡特的作品看文化重塑与女性文学的创新性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的教学改革
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特征与创新性研究
基于教育技术学的教学APP现状及其发展
我爱校园新民谣
我爱校园新民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