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语言生成的几点浅见
2022-05-15徐翠梅
徐翠梅
《天净沙·秋思》作为一首小令,短短五句二十八字,通过九种景物并置,渲染了夕阳西下游子骑一匹瘦马的唯美凄凉境况,让人产生“于我心有戚戚焉”的共鸣和同感。这支小令句法别致,用语可谓惜字如金,但却字字意丰,值得用心揣摩和阅读。全曲无一“秋”字,但勾勒的却是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传递着旅人凄苦的心境,通过以景托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展现了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让人顿生怜悯,呼唤着远方的游子早日返乡归途,不愧为秋思之祖的经典作品,值得拜读。
一、名词排设:传递凄凉
“以景托情,寓情于景”是《天净沙·秋思》的最大特点,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该曲中的“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都是名词,而该词前面的枯、老、昏等修饰词无不都是令人顿生荒凉的词语。该曲除了“西下”“在”为动词和方位词外,其余的25个字都是名词性词语,给人的感觉是一读便晓。
这首小令从文人惯用的悲秋写起,从秋景表现的冷落、萧瑟、凄暗出发,勾勒出万物衰亡的景象,不仅能使人产生寒意,更有一种悲哀的情感。该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都是秋日之景,留给我们悲凉体验之感,让我们从这些景物中体味到无限凄凉的情调,感受到寂寞无奈。既有景,定有人。“断肠人”出现了,为何又是断肠?这是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日思念故乡,对常日在外奔波产生了漂泊的凄苦愁楚。何处为家?在“天涯”,不禁让人感觉游子在外漂泊的家是“天涯”。这些令人动容的词语铺设,选取的景物更是普普通通,让人顿觉秋日就在身边,可谓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排设这些词语的时候,往往都是从放眼所望的景物出发,从秋日场景中选取与游子思乡相关的景物,从自己常年漂泊在外的生活感知出发,这无疑使得“断肠人在天涯”的意义更加丰富深远。这些名词性词语的排设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能让读者在认真赏读中产生一种悲凉之感,也使得作品更有层次感。
作者运用这些名词性词语是从时间和空间的融合角度审视秋日,给读者留下了物质之变、时间之动的感受。在这些景物的设置上,使读者产生了自在和自为之感,客观存在的秋景,让游子产生了思乡之情。流浪世间的游子就是世间尽头的天涯,而世间尽头的天涯也就是流浪世间的断肠人。通过词语来表达情感,无疑会使得情感更加自然真实,更能催生读者的同感,展现作品的意境。
二、意象组合:深远悠长
马致远通过名词性词语展露悲秋之情,而传递的情感则是“断肠人在天涯”的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通过以小见大的表达方式来升华社会价值和意义。我们赏读该令不能不关注作者使用的意象,透过看似荒凉的物像去体味其中意境,与作者一起体验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这是一种表达的艺术与智慧,更是让令曲充满浓郁诗情的催化剂。
《天净沙·秋思》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每一种意象都刻画了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也展现了忧伤悲凉的情怀。可以这么说,若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也就难以让人为之动容。透过意象的组合,我们发现该曲中的组合看似不经意,看似简单,但倘若拨开这样的表层面纱,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以时间、空间的正常顺序来安排意象,都是从游子的所到之处和所见之景中感受到意蕴的深远。作者在这首曲的意象安排上以并列的方式进行组合:枯藤缠绕在老树上,树上有日落归巢的乌鸦,这是从下到上的组合,看出了“物之荒”;游子所到之处则是小桥,小桥下面有缓缓流过的水,水边住着一户人家,在荒郊野外有一户孤单单的住户,此时的游子会有怎樣的感慨,这是由近及远的排列,让人顿觉“心之凉”;很久没有人行走的古驿道,偶尔出现了瘦马,在西风的吹拂下缓慢向前走着,这是由远到近传递出的“情之悲”。不过,作者在描述这些景物的时候,融入了西风这样的元素,不仅与夕阳西下遥相呼应,还能够察觉到此时的意象是动的,是一种跳跃,让人们在担忧游子出行时又产生了同感与共鸣。这些意象无一例外地反映了人的心境,无不让人感受到悲凉与苦闷。
我们再来赏析该曲中的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赏析时将前面提及的九种意象组合而成,给读者留下了一时多空之感。无论是从下而上还是由远到近,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在表达该曲时是层层铺设,步步拓展的。这从描述的角度而言,是作者以游子的移步换景来体味其中的特有意境。我们通过夕阳西下的照射,将前面的九种意象进行组合揣摩,前面的颜色是枯黄、黑色(乌鸦),再通过夕阳的红色来烘托,俨然构成了一幅日落西山,人该归家鸟儿归巢的画面,自然就产生了“归来吧,游子”的感受。
三、白描构思:纯朴至真
“惜字如金”是《天净沙·秋思》的另一大特色。作者没有运用洋洋洒洒的表现手法来展现怨妇凄苦般的控诉,只是通过简短的寥寥数语来展现自己的心境。跳出作品看艺术价值,不仅有醍醐灌顶的豁然开朗之感,也被作者表达的艺术风格和独运匠心的智慧所折服,这些都给我们留下了纯朴至真的亲切之感。
马致远在模仿董曲的基础上,更是一种自我超越,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创作出全新的物象和意境。在描写景物的时候,选取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的景色,且都是实词,以名词性词汇描述为主,每一处景物描述都是恰到好处。“枯藤老树昏鸦”组合成既相互关联而又不可分割的意象,预示着身在远方的游子应该早日归家。游子过小桥看到了桥边的人家,是否又想到了亲人的呼唤?归来吧,游子。在词句的锤炼上,马致远在前三句十八个字中,全是名词和形容词,但展现出来的却是一幅动感十足的画面:昏鸦归巢,流水旁住户炊烟袅袅……这些,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间的排列顺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把握。如果要给这首曲配一副画,笔者以为,只需寥寥的白描就能很好展现出来,就能够在真正融入相应的意境中获得一种纯朴至真的感受。以此为切入点赏读作品,我获得的更多的是一种来自作品深处的真实回声。
我们学习《天净沙·秋思》,需要体味其中的简练,需要感受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体味其中特有的情怀。我们多读读,多在反复的揣摩中感受此曲的精练,多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心境,让令曲更有韵味。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天净沙·秋思》小令,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里面的语言描述寥寥数语却是意境深远,让人置身其中深有感悟。从语言建构的意义出发,通过质朴简单的物体来描述认知感受,毫无疑问,与“载不动许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有着异曲同工之效。秋思是作者的心声,而语言则是心声的代言,让读者心有灵犀。这也许就是作者的独运匠心之处吧!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288E1F88-8C13-417B-B59C-60454995F16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