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中的悲剧意识
2022-05-15许亮琴
许亮琴
摘要:《老人与海》通过简单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人类本身与命运、环境之间的关系,饱含的寓意发人深省。本文从《老人与海》的创作主题与创作背景出发,从情节设计、语言风格、叙事结构方面阐述了《老人与海》的艺术魅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小说中的悲剧意识。
关键词:《老人与海》 悲剧意识 艺术风格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在1951年于古巴撰写的一部中篇小说,这部小说立意深刻,在文学界影响深远,并于1953年获得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作者通过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话,表达了人们在追逐幸福的道路上所展现出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和毅力,即使最终结果不尽如人意,但这一过程中的奋斗精神同样可歌可泣这一核心思想。在小说撰写的过程中,作者借助许多象征意义来抒发情感,并以独特的悲情意识使作品扣人心弦,这些使得《老人与海》展现出了与同一时期其他作品不同的艺术魅力,
一、《老人与海》的创作主题与创作背景
《老人与海》讲述了在古巴生活的一个名叫圣地亚哥的年迈渔夫出海捕鱼,在经历了84天一无所获的漂流之后,终于收获了一条硕大的马林鱼,这条鱼比他的小渔船还长出两英尺,为了征服它,圣地亚哥与其战斗了三天三夜,最终把这条鱼杀死并绑在小船后面准备返航。但他在带着猎物满载而归的过程中,又遇到了一条鲨鱼的袭击,年迈的圣地亚哥只好再与这条鲨鱼进行殊死搏斗,最后在返回港口的时候,原本丰盛的猎物已经只剩下鱼头鱼尾和一条鱼脊。虽然最终老渔夫并没有收获完整的马林鱼,但在捕鱼和返航的过程中,他从没有因为困难而放弃,每次都是迎难而上、坚持不懈,也许在别人眼中,他没有收获完整的猎物是一种失败,但从他本身来说,他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成功就在于拥有顽强的意志和永无止境的追求,这也如海明威在作品中写到的:“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但永远不会打败他。”
《老人与海》创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这一时期美国资本主义的危机愈演愈烈,现代主义盛行。现代主义在思想上反传统、反理性,一方面揭露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尖锐对立,另一方面也认为人生是毫无价值的,世界是虚无的。这些思想使这一时期的人们普遍抱有悲观主义。在此背景下,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以大海象征人们的意识和现实的事情,在小说中强调了人是能够通过自己意识进行反抗的,人生路上势必会充满坎坷,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有悲观情绪,但要勇敢地与世风日下的社会和自己消极的思想进行抗争,用勇敢顽强的心去迎接挑战。
二、《老人与海》的艺术魅力
(一)故事情节上的虚实结合
海明威曾在《死在午后》中阐述自己的创作经验,他认为创作应该遵守“冰山原则”,指的是在故事写作的过程中只展现事物的八分之一,将剩下的八分之七进行留白,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能够感受到事物发展的过程,又有充分的想象空间。海明威认为,冰山在移动的过程中看起来庄严宏伟,但人们只看到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水中其实还隐藏着更巨大的部分。他的作品总是通过八分之一来让读者感受到故事的跌宕起伏,然后让读者透过这八分之一感受文字背后剩余的八分之七的力量。《老人与海》也是海明威“冰山理论”的鲜明体现。小说塑造了看似脆弱实则强大的人物形象,描写了一些惊心动魄的搏斗场面,并运用精炼的语言精准地刻画出了人物内心的波动。故事情节虽然简单,却有着宏大的思想寓意。海明威正是以单纯的故事形象、含蓄的情感表达、简洁的言辞描写做到厚积薄发,让作者透过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去大胆地感受和猜想丰富的内涵。
(二)电报式的语言风格和简洁的叙事结构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对于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大多使用白描手法,甚少使用形容词以及复杂的语言表述结构,大多是通过一些直白叙述,运用简洁的词汇与对话,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这些词汇与对话类似于电报式的表达。这种精简凝练的对话能够瞬间把读者带人情景当中,也能够使读者迅速明白人物内心的想法。作品中语言结构上的这种言近而意远、平白而蕴藉的特征,使小说呈现出效果极佳的简约化风格,也体现了海明威对语言高度概括的能力。此外,《老人与海》还呈现出了简洁的语言体系与凝练流畅的叙事风格的相互融合,在故事情节和景物描写方面,海明威通过流畅的笔触,以最精练的语言、最简单的造句充分表达了他冷静的观点和复杂的情绪。在行文过程中,他将相关的人与事进行陈列式的描述,虽然在琐碎地描写人物的动作与语言,但又有条不紊地将它们组合了起来,这种在人物描写上注重动作、在题材结构上注重严谨的特征,正是《老人与海》最突出的艺术魅力。
三、《老人与海》中的悲剧意识
(一)小说创作中的悲剧意识
1.人物形象外貌描写呈现出的悲剧意识。《老人与海》开篇,作家就对圣地亚哥的外貌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海明威是这样描写的:“老人消瘦憔悴,脖颈上有些很深的皱纹。腮帮上有些褐斑,那是太阳在热带海面上的反光所造成的良性皮肤癌变。褐斑从他脸的两侧一直蔓延下去。因为老在用绳拉大鱼的缘故,两只手上都留下了刻得很深的伤疤,但是没有一块疤是新的。那些疤痕年深日久,变得像没有鱼的沙漠里被侵蚀的地方一样。”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圣地亚哥已经非常年迈,他枯槁的面容与日渐透支的体力,带给读者一种深深的无力感。这样一个饱经风霜的形象再结合后续情节的展开,让读者很容易就能明白故事最后的悲剧几乎是必然的。海明威从对人物肖像的勾勒中,通过隐喻和象征的手法,从一开始就营造了一个悲剧的氛围。
2.语言动作中折射出的悲剧意识。《老人与海》对于圣地亚哥的语言描写有对话和独白两种方式,作者以这两种语言描写方式展现了圣地亚哥的“硬汉形象”的。例如当老人钓到大鱼后说道:“我被一条鱼拖着走……我该怎么办我不知道。”在危险的情境下,老人通过自言自语一边给自己减缓压力,一边在说话的过程中思考应该如何处理。返航过程中遇到鲨鱼时,老人说“可是我要宰了他”,“不管他多么了不起,多么神气”。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圣地亚哥在面临各种困境时,并没有因为恐惧而失击战斗的勇气。这从文章当中的动作描写也可以看出,在大鱼被鲨鱼带走之后,圣地亚哥把随身携带的小刀绑在船桨上用来攻击鲨鱼,在武器折断并且圣地亚哥的手也受伤之后,他又用短棍开始搏斗,在短棍也丢失之后,他便用船把来打鲨鱼。这一系列的动作充分展示了无论在什么样的境况下,圣地亚哥都拥有着奋战到底的英勇意志,仿佛什么困难都无法摧毁他。圣地亚哥的出发点虽然是维护他的猎物以及维护自己的尊严,但这更是老人与命运的抗争,他虽然在与命运的搏斗中丧失了一部分東西,但他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永不放弃的精神已成了不朽的功绩。此外海明威在语言描写的过程中,也通过语言与情节上的对比以及同一角色在不同时期的语言表达同,来展现悲剧意识。例如圣地亚哥和孩子们的第一次对话中,别人都认为年迈的圣地亚哥再也捕捉不到大鱼了,但他自己一直在强调“有信心”“有把握”。这不仅是对小说最后悲剧结尾的暗示,也是现实中作者本身悲凉境地的折射。海明威在1940年之后,再没有创作出较为重要的作品,大众纷纷评论他已经才思枯竭,海明威为了证明自己的才能,发誓要写出这辈子最好的作品,《老人与海》便因此诞生。最后,圣地亚哥虽然已经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了,但他仍然坚信85是一个吉利的数字。这一描写充满了个人主义色彩,天数这一细节与最后老人失败的命运结合起来也让人无限唏嘘。圣地亚哥捕捉到了自己一生当中从未捕捉到的最大的鱼,这一过程耗尽了他全部的精力,最后猎物只剩一副骨架,他自己也伤痕累累。而在现实当中,海明威写完《老人与海》不久之后也去世了,仿佛是对小说悲剧结尾的延续。小说中圣地亚哥在捕鱼过程中多次祈祷,也展现出这个硬汉在一次次的搏斗中已力不从心,这深刻地呈现出即使再努力也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悲观态度。
3.人物的心理特征呈现出的悲剧意识。圣地亚哥一生与海为伴,他热爱大海,正如文中所写的:“总是把海当作一个女性,当作施宠或不施宠的一个女人,要是她做了鲁莽的或者顽皮的事儿呢,那是因为她情不自禁。月亮迷住了她像迷住了一个女人样。”这个外表沧桑年迈的老头在内心深处对大海有着如此的柔情,他在大海上捕猎,也把大海上的一切生物当作他的朋友,每次出海时,他都喜欢观赏大海上的景色,所以当他不得不捕食鱼类维持生活时,他的内心是十分矛盾的。他一边认为鱼儿美丽又崇高,对它们被人捕食的命运感到非常惋惜,但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举起鱼叉捕杀它们。小说中对他的这种复杂心理也有着诸多描写,可以说如果没有海明威对硬汉圣地亚哥柔软内心的描写,也就没有作品整体悲剧基调与人物内心冲突相互交融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
(二)小说内涵中的悲剧意识
1.现代渔业逐渐代替传统渔业的悲剧意识。在小说中圣地亚哥和马诺林一起坐在饭店时能够闻到鲨鱼加工厂散发出的鱼腥味,并且在小镇上随处可见一些年轻的渔夫不断为自己置办更加先进的渔船和汽艇,然后在海洋中大肆捕捞,甚至把大海当作一个敌人来用各种现代化技术进行征服。这种传统的渔业逐渐被现代机械化文明所侵蚀的现象,也正是作者对自然不断遭到破坏的惋惜。捕鱼已经不再单纯是个人价值的体现和基本生活需求的获取,而成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象征。
2.主人公对话权利被剥夺展现出的悲剧意识。在海明威的许多作品中,主人公大多是一些热爱山林与大海,喜欢钓鱼、打猎的硬汉形象,这些人物普遍有一个特征,就是他们都喜欢通过与大自然的互动来排解自己在生活中所遇到的苦恼,这些形象的内心世界是较为封闭的,情绪的表达对象大多是大白然。而在《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一直希望与他人进行沟通,然而不幸的是,他的伙伴马诺林迫于父母之命,没有跟随他一起出海,他为了倾诉只能在捕鱼时自言自语,并且在捕鱼的过程中曾九次说到“但愿那孩子在这儿就好了”。然而他的这些倾诉最终只能被海水和鱼儿听到,这种对话权利的被剥夺也体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压抑和他不被人理解只能忍受孤独的悲凉。
3.“兄弟相残”所展现出的悲剧意识。圣地亚哥在捕捉到马林鱼之后一直不断地称赞它,同时也十分怜悯它,他反复说:“鱼啊,我的兄弟,我爱你,非常尊重你。不过今天无论如何要把你杀死。”老人一边将鱼当作自己的兄弟,但他为了证明自己依然能够通过原始的捕鱼方式捕捉到大鱼,最终不惜杀死白己的“兄弟”。但在老人的理想中,他其实一直渴望自己能够脱离各种社会角色回到大自然中,与自然界的各种动物、与大海和平相处,他也一直把大海当作是自己的朋友、兄弟和母亲,但这在现实生活中只能是一个遥远的梦,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冲突不禁让读者悲从中来。
综上所述,《老人与海》通过简单的故事情节展现出一种悲观的处世态度,小说中的主人公从人物特征、所处的生活环境等方面就已经注定了他最终的失败,虽然获得了成功的果实,但最后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所有努力都化为了徒劳,这种猴子捞月的悲剧意识是小说最突出的特征。但是深究其内涵.圣地亚哥并没有在一次次与命运的抗争中屈服,他这种即使身处困境也要不断挣扎向前的精神带给读者深刻的印象,尽管他由于各种原因最终失败,但他曾经奋战过,他勇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他已经在精神上取得了胜利。尽管小说的最后年迈的渔夫在经历了惊心动魄的搏斗,带着战利品的残骸与满身的疲惫和疼痛回到了贫寒的现实当中,但我们仍能从圣地亚哥这种以强者的姿态勇敢地挑战命运的精神中获得激励与鼓舞,尽管有些挑战注定失败,但能够直面它并试图解决它就已经取得了精神世界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李笑蕊.论海明威小说中的白然观及其嬗变——以《大双心河》《老人與海》为中心场域[J].河南社会科学,2013(9).
[2]薛世昌.人的风度,人的命运与人的救赎——海明威《老人与海》主题新论[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0(5).
[3]李洋.英语语言文学中人物形象刻画研究一一以《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为例(J].海外英语,2021(7).
[4]王颖.硬汉的异与同——《老人与海》与《邢老汉和狗的故事》之比较[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8( 10).
[5]黄林林,谢龙新.“存在”的“镜像”:论《老人与海》中马林鱼的悲剧意蕴[J]湖北大学学报,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