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的青春面庞
2022-05-14余娅彭美琳整理
文/余娅 彭美琳(整理)
自强不息,是自信与自律,是磨砺出一个更好的自己;是不惧怕身体的缺陷、环境的恶劣,在生命的尘埃里开出花来;是坚定选择,不为世事的纷扰所动摇;是不止不息地奋斗,探索未知,奔赴辽远的宇宙。
自强不息是自信与自律
宋学文:把快递做成“学问”
宋学文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现在在北京做快递员。在这个披星戴月的行业,他每天早上5 点多出门,晚上11 点才能到家。但他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的价值。
派送快递看似简单,但宋学文需要记住上百家公司的情况,甚至员工的姓名。
专业带来自信。十年来,宋学文配送了30 万件包裹,零误差、无投诉、无安全事故。他把快递做成了一门“学问”,并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苏炳添:自律让人强大
“亚洲飞人”苏炳添是80后。在短跑运动员里他已经算是一位“老将”了,而他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苏炳添从来不乱吃东西,更不抽烟喝酒。即便生活在遍地是美食的广州,他也不去餐馆吃饭,日常只吃训练餐。
他每天晚上十点准时睡觉,而且手机关机。多年以来,都是如此。每一个清晨,很多人还在睡梦中的时候,苏炳添已经在训练了。
自强不息是不惧怕困难
彭超:用脚拆开通知书
无臂男孩彭超收到了同济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他坐在沙发前,用脚拿着小刀,划开快递袋,将录取通知书取出。他笑得特别开心。
彭超6 岁时,因为一次触电事故失去了双臂,但他并没有因此绝望。他通过艰苦的训练,学会了用双脚代替双手。
研究生考试需要写很多字,这对彭超来说是一个挑战。他做到了。据他回忆,在同济大学参加研究生复试时,学校专门为他找来了一张低矮的桌子,方便他答题。
黄国平:战胜苦难
中科院博士黄国平在博士论文后的《致谢》里,道尽了他的成长经历:他12 岁时母亲离家;他17 岁时父亲车祸身亡,同年,照顾了他17 年的一名长辈也去世了……
所幸的是,黄国平没有放弃学习,他说:“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才能不枉活一世。”读书不仅让黄国平走出山坳,改变人生,也让他在历尽苦寒之后,依然不失温暖纯良。
苦难不是财富,财富是我们面对苦难时不屈的斗志,不自弃的精神和战胜苦难的本领。
自强不息是坚定选择
侯长亮:珍惜被需要的感觉
来自湖南邵阳的农村孩子侯长亮从小家里穷,他的哥哥没读完初中就出去打工了,一家人好不容易才供他读了大学。大四快毕业时,侯长亮下定决心,去支教两年,用这样的方式为社会做点事情。
他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山村里开始了教师生涯。两年期满,他离开那所小学,准备去深圳工作,但是孩子们追着汽车跑的情景让他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两个月后,他又回来了,留了一年又一年。他享受这种被需要的感觉。
鸟鸟:让人欢笑,人生便值得
鸟鸟进入脱口秀这行前,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她干了八个月就辞职了,专职做脱口秀。
鸟鸟的第一次上台表演并不顺利。观众没有笑,于是她越讲越着急,还忘词了。过了一年,“社恐”的鸟鸟又鼓起勇气再说脱口秀。她的脱口秀聚焦“自卑”“容貌焦虑”“社恐”等话题。让人在矛盾又纠结的情绪中,感受到真诚与犀利。因此,鸟鸟的脱口秀也被称为“社恐式脱口秀”。
鸟鸟说:“如果我的脱口秀让观众笑了,我就感觉,人生都值得了。”
自强不息是挑战不止
陆朝阳:量子物理之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80 后博导陆朝阳,是我国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的主持构建人。
上高中时,陆朝阳在家乡听了科学家潘建伟带来的一场关于量子物理的演讲。2000 年,陆朝阳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后来,他师从潘建伟教授,从事光量子信息方面的研究工作。一门心思拼命地做实验。
由陆朝阳主持构建的量子计算机“九章”,对经典数学算法高斯玻色取样的计算速度,比世界最快的超算“富岳”快100 万亿倍。
王亚平:向太空飞去
17 岁时,王亚平凭借自身优秀的身体素质,通过了空军招飞的重重选拔。
王亚平回忆成为飞行员的生活:“从17 岁报考长春空军飞行学院开始,两件事始终形影不离:一是紧张繁重的专业课学习,二是不为常人所知的严酷训练。”
2013 年,王亚平作为神舟十号载人飞船的乘组成员飞上太空,也成为中国第二名登上太空的女航天员。她说:“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热爱,所以执着;因为热爱,让我有勇气克服重重困难走到现在。”